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諺語>

清明節的起源及農俗諺語

學問君 人氣:9.41K

公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爲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正式確立爲法定節假日。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以下,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清明節的起源及農俗諺語,希望對你有幫助。

清明節的起源及農俗諺語

起源--介之推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此時,我地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度以上,桃花初綻,楊柳泛青,冬季的凋零枯萎景象一掃而光。清明時節,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雖然作爲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爲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衆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而在農業生產中,也有着以下的說法:

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疑

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雨灑清明節,麥子豌豆滿地結

清明熱得早,早稻一定好

清明前後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

清明暖,寒露寒 清明冷,好年景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雨打清明節,幹到夏至節。

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適時。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穀雨要淋。穀雨無雨,後來哭雨。

清明晴,六畜興;清明雨,損百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