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演講稿作文>

屠呦呦瑞典演講全文: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

學問君 人氣:1.89W

應諾貝爾獎委員會邀請,屠呦呦於2015年12月7日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進行了題爲《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屠呦呦瑞典演講全文: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

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貝爾大廳,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獲獎人共聚一堂。在日本科學家大村智、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分別發表演講之後,85歲的屠呦呦身着藍色套裝,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走上講臺。

“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在演講中,屠呦呦首先對諾貝爾獎評委會和諾貝爾基金會表示感謝。

隨後,屠呦呦介紹了40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中,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

屠呦呦介紹,中醫藥研究所團隊於1969年開始抗瘧中藥研究,經過大量的反覆篩選工作後,1971年起工作重點集中在中藥青蒿。又經過很多次失敗以後,1971年9月,重新設計了提取方法,即改用低溫提取,用乙醚迴流或者冷卻,然後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備藥品。

在1971年10月的實驗中,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以1克每公斤體重的劑量,透過連續三天對病人口服給藥,實現對瘧疾抑制率100%。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瘧藥效的突破,是發現青蒿素的關鍵。在隨後的臨牀研究中,對30例病人治療全部顯效。

研究者們於1972年12月開始對青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探索,與上海科學研究院有機化學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合作,最終確定了青蒿素的立體結構,並於1977年在中國的《科學通報》上發表。隨後,經過不斷改進,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持續獲得成功,並引發國際關注。

“大家可能覺得這不過是一段普通藥物發現的過程,但是當年在中國,從已有2000多年沿用歷史的中藥青蒿中發掘出青蒿素的歷程卻相當艱辛。”屠呦呦在演講中說,1969年,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參加全國“523抗瘧研究項目”,屠呦呦被指定負責,並組建項目科研組,承擔抗瘧項目的研發,這個項目在當時屬於保密的重點軍工項目。

接受任務以後,屠呦呦蒐集整理中醫藥典籍,造訪名老中醫,並蒐集他們用於治療瘧疾的方子和中藥,同時調研了大量民間中藥,在彙集包括植物、動物等兩千餘內服外用方藥的基礎上編寫了以640種中藥爲主的瘧疾單位方劑。在面臨研究困境時,中醫古籍給了屠呦呦提取過程避免高溫的啓示。

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差,缺乏設備,研究團隊曾用水缸作爲容器,一些科研人員甚至因爲接觸大量溶劑,健康受到了影響,爲了儘快進行臨牀試驗,屠呦呦和科研團隊成員甚至親自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確保安全。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謝當年從事‘523抗瘧研究項目’中醫團隊的全體成員,銘記他們的積極投入與特殊貢獻,感謝全國523項目單位的通力協作,包括山東省中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家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以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等等。”在演講中國,屠呦呦強調,沒有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中國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

接着,屠呦呦重申,在今天,瘧疾對世界公共衛生依然是個嚴重挑戰。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全球瘧疾患者約爲1.98億,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爲58萬,其中78%是5歲以下的兒童。90%的瘧疾死亡病例發生在重災區非洲,70%的非洲瘧疾患者應用青蒿素的複方藥物治療,但是得不到ACT治療(即青蒿素聯合療法)的瘧疾患兒仍然達到5600萬到6900萬之多。

瘧疾的另一挑戰是,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對青蒿素抗瘧的抗藥性,這也是嚴重的警示。屠呦呦表示,她誠摯希望全球醫藥工作者認真執行ACT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全球計劃。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在演講最後,屠呦呦表示,中西醫藥各有所長,兩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在這場演講之後,按照慣例,屠呦呦還將參加12月9日的諾獎音樂會,12月10日的頒獎儀式和諾貝爾晚宴。

附:屠呦呦瑞典演講全文: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獲獎者,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極爲榮幸能在卡羅林斯卡學院講演,我報告的題目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在報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謝諾貝爾獎評委會,諾貝爾獎基金會授予我2015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在短短的幾天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熱情,在此我一併表示感謝。

謝謝威廉姆•坎貝爾和大村智二位剛剛所做的精彩報告。我現在要說的是四十年前,在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從中醫藥中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

青蒿素的發現過程 關於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大家可能已經在很多報道中看到過。在此,我只做一個概要的介紹。這是中醫研究院抗瘧藥研究團隊當年的簡要工作總結,其中藍底標示的是本院團隊完成的工作,白底標示的是全國其他協作團隊完成的工作。 藍底向白底過渡標示既有本院也有協作單位參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