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反思範文

學問君 人氣:3.15W

篇一:初中歷史教學反思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幾年的歷史教學,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初中歷史教學工作反思範文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爲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爲主,學生則是聽衆。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啓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爲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啓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爲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爲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透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透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其次溫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繫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爲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溫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衛民族,捍衛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創建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可以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知道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可以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責任。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資訊。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爲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爲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資訊。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爲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篇二:初中歷史教學反思二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己鑽研問題、缺乏預見能力的人。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應成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着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這就要求學生鍛鍊思想,獨立鑽研,透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必須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現在、預見未來,“鑑古知今”、“鑑往知來”的能力。

“授之以漁”是我國曆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纔是傳授了開啟資訊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峯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爲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透過提問引路、審題啓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徵,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進程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歷激烈、曲折、反覆的鬥爭這一歷史規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這是因爲: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瞭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透過思考使教材內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後,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於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分同類現象的不同點,對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現象能力有積極意義。第四,學生在複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鍼對薄弱環節的複習,提高複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於受傳統偏見的影響,仍認爲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爲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啓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容結果,然後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爲什麼?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爲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太容易會流於平淡,學生不屑於回答,更無助於啓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透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講《美國內戰》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麼這部書導致了什麼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後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徵、基本內容等。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爭,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常採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崙,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濟的大潮滌盪着傳統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現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