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道德經心得體會800字(精選3篇)

學問君 人氣:1.42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道德經心得體會8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德經心得體會800字(精選3篇)

道德經心得體會1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繫的時候,虛僞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着來了,自以爲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僞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捨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爲、無事、無智、無知、無慾、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

隨着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衝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爲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僞,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爲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纔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纔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爲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心得體會2

早時,尋找一種書味,我也不知道什麼樣的句子能帶給我這種味道,企盼着??

一種機緣巧合,我接觸了瑜伽,於是又爲其尋找理論指導,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句話: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瑰寶《道德經》。有一種一睹爲快的衝動,於是終於從網上初步接觸《道德經》,至今看過四遍,纔有一些初步感受。

基本介紹: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相傳是道教的創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經》就被奉爲道教最高經典。其實,該經典還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全面地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德經》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道經》從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經》從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經》的全部內容,主要是闡述“道”和“德”的深刻含義,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從本體論的角度出發,闡明他的宇宙觀,也包括人生哲學和修養方法的原理。他認爲“道”是無形無象的,但卻是宇宙的本源,萬物化生都是出於它的運動和變化。“德”的基本內涵,是本體的“道”具體到天地萬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特性,即具體體現。

老子對“道”與“德”的描述,是從立體面的多層次剖析了宇宙、萬物、人類以及人本身的種種內涵。《道德經》像一個包羅萬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寶藏,不同的人讀道德經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僅對不同的人,同樣的人隨着時間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穫。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釋疏題明道德義》雲:“《道德真經》,包含衆義,指歸意趣,隨有君宗。”也就是說,《老子》一書,思想內容極其廣博玄奧,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可以根據相應的時代條件和時代需要,對它作出各種主旨不同的解釋。在《老子》註釋史上,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老子”,每一個註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們各自所理解的“老子”,這是老學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啓發我們,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老子》注,不僅可能發現作注者對《老子》原意的領會與掌握情況,還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進而考察一定歷史時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內涵及其衍變規律。老學,是中國古代整個思想文化發展的一面鏡子。

道德經心得體會3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爲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爲”,即反對以人爲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關於人生態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並不像後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爲《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爲物極必反的規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於強調某一反面,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爲”。即注重於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爲爲之,以不治治之。“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在老子看來,“無爲”是聖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爲”,其形上依據是“道常無爲而無不爲”,其現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爲而民自化”、“爲無爲,則無不治”。無爲是針對有爲而發的。老子認爲,“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無爲”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爲,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麼事。

老子的“無爲”,由於是針對“有爲”而提出來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爲”、“不爲”,將無爲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爲、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爲。“無爲”,作爲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爲方式,其基本特徵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採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狀態。“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農民的普遍願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的行爲沒有很好的規範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爲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必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