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2018初中英語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學問君 人氣:2.6W

五年來的英語教學實踐,使我有了不少體會和感想。同時它使中小學外語教學在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可以說,新教材的推廣和使用推動了外語教學朝着素質化教學方面邁進。

2018初中英語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一、觀念的變化

第一、新教材使我們能做到真正意義上教英語,而不是教有關英語的知識。我們有了這樣的共識,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交際能力的發展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的。過去在我們的外語教學中普遍地存在着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傾向。外語課堂教學的中心圍繞着語言知識的講解,句法的分析以及解題技巧的培養。學生背了不少語法規則,可往往一進入真實的交際環境中,常常是不知所措。以閱讀能力爲例,過去的課文教學很少注意到培養學生的資訊處理能力,教材只是爲教師提供了講解句法結構和詞彙典型例子。學生學習文章往往是爲了透過它們學習語法和詞法,而不是爲了提高閱讀能力。新教材採用話題、結構和交際功能相結合的路子,並輔以一定的知識傳授,不僅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更注重的是讓學生透過語言知識是培養英語交際能力的基礎,基礎不等於能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基礎。訓練學會怎樣使用語言進行交流思想和情感,怎樣獲取資訊。例如在unit10(A hobby),period 2。這一課的課型是閱讀課,課文給出的閱讀資料就是同學們熟悉的A hobby ,在這基礎上就能做到既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夠把知識及時得應用到實際上來。

第二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的學習必然要包括對文化的學習。交際能力的最終體現則反映在能否準確、恰當和迅速地交流資訊和感情。跨文化意識的教育正受到外語教師的極大關注。一概否認過去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是不符合事實的。一個社會文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到語言中來,所不同的是過去中學外語教學中,沒有讓文化意識的教育“顯性”出來,最多是比較一下漢英在語言結構上的異同,很少關注文化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傳授文化知識的培養文化意識的自覺意識,使我們培養的學生在交際能力方面打了折扣。當我們把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作爲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時,我們發現學習一種外語不僅學習它的詞彙和語法規則,它還涉及到語言以外的文化規則。跨文化間的人際交流離不開文化的理解和溝通。如交際中是否得體,是否符合習慣,這就要求學習者瞭解該民族的風俗習慣,瞭解該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不少語言教學研究者把文化理解能力看作是語言交際能力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因爲文化是一個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一個民族傳統的延續的手段,也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所必須遵守的約定俗成的社會準則。沒有這種文化意識就會導致在跨文化的交流時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有時會使交流出現障礙,使交流中斷,甚至產生誤解,這就是所謂的“文化休克”。有人認爲,在同外國人交流中,他們一般能容忍我們在說外語時出現的語音或句法錯誤,而對文化錯誤卻常常耿耿於懷,因爲它不合他們的交際規則,在其文化習俗上不可接受,甚至在價值體系上產生衝突。這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鑑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對提高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講到天氣這一單元時,我們教師一般都把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天氣做對比,讓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外國的文化知識。再例外,在講到乘車時,我們一般都把中國和英國乘車方式作對比。在配套材料中有一組對話 “Here’s our present for you, Miss zhang. We hope you like it.” “Thank you very I open it?” 雖然是一段簡單的對話,但是裏面就包含了文化差異的問題。在中國,一般人們在收到禮物的時候都不會當面開啟,以表禮貌,但是在外國的文化當中,人們在收到禮物的時候都會當着客人的面把禮物拆開,還要表示非常喜歡禮物,這樣纔會使客人感到高興。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關係密切,掌握語法有助於語句結構的正確,而熟悉有關文化知識有助於理解和表情達意。

第三、新教材努力地使課文內容集現實性、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和文體性一體、現實的題材。實用的語言使學生對新教材感興趣,透過學習,立刻能把學到的語言知識用到交流中去。舊教材中也有不少在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上較好的文章,例如,Book4 Unit5 Thomas Edison 。但總體上說,所選文章比較陳舊,缺乏時代感和現實性,有些故事學生早已聽過,難以對學生產生“資訊溝”(informationgap). 在新教材當中使用了大量的學生喜歡的.人或事,例如,著名乒乓球運動員王楠、張怡寧、中國宇航員楊利偉等著名人物,美國著名網絡工程師撲爾蓋茨等。這種素材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學到了知識。

二、方法的變化

教學方法是伴隨教學觀念的改變而變化的。開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具體的表現就是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變。

第一、過去外語教學的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忽視了教學中實踐活動在學生認識發展中的作用。“教師的目標是把詞彙和語法規則授給學生,學生學習外語的目的常常是爲了透過考試而不是爲了在日常的交際中使用語言”因此,外語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就是教師講解,學生背記。新教材爲教師的語言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形式。我們體會到學生的活動是將語言知識轉化爲言語技能和能力的必要過程。語言活動有兩層次意義:“一是把聽說讀寫作爲手段使學生透過練習掌握外語的規則,學會正確的用法;另一是把聽說作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接近真實的交際練習中訓練學生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用法側重語言形式,培養語言能力;使用側重語言功能,訓練交際能力。”學生活動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打破了過去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師的角色。教師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改變爲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活動的組織者。師生的關係有過去的單一關係——師生問答變成不僅有師生關係,也有學生和學生的活動,如:雙人活動,小組討論,全班活動。活動形式由教師的講解變成不僅有教師的講解,學生有表演、討論、辯論模擬採訪等活動。這不僅僅是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訓練使用語言的能力。

第二、傳統的外語教學的任務是傳授語言知識,忽視對學生的技能訓練。因此教師關注的語言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很少關注和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以閱讀教學爲例(這是過去外語技能教學的主要形式),外語教師僅僅是把閱讀材料作爲他們講解語言知識的手段和載體。閱讀技能的培養,文字資訊處理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應有訓練和培養。教師教課文的順序常常是:單詞——詞組——句子——段落——篇章。今天的許多教師已跳出了這個模式,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非常注意研究如何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這種研究更趨科學性,更具有交際性。以對話教學爲例,以往在進行對話教學時,教師更多地將重點放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表現在課堂上以知識爲主線,反覆進行句型和對話的機械操練,結果造成了學生聽說能力的薄弱,尤其在生活中遇到真實場景後,不知所措,不會將課堂中所學語言遷移到生活中。(Unit 10 ) 本節課以“邀請”的話題爲主線,課堂上透過競賽,展開關於“邀請”的詞彙和對話學習,其次創設了“邀請俱樂部”的對策,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語境中實現對話交際,生活中則透過學生課後交換邀請函,邀請獲勝小組去家中燒烤,使教學內容自然而真實地滲透到生活中去。這種教學方法的變動反映出不同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