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15篇

學問君 人氣:2.31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15篇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1

透過學習,使我越來越感受到這次課改絕對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我們廣大的教師也應該改變我們現有的課堂教學的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理念之二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

基本理念之三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鑽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分散難點、突破疑點,從而得心應手地駕馭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二、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

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啓發學生的思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地給予一些建議,老師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他們進行判斷、檢查自己想法的正確性,提醒他們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深思熟慮地、周全地統籌學生活動。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

三、創設親身體驗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大程度取決於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要用各種教學手段,努力爲學生創設一種寬鬆、愉快、和諧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新教材中例題,習題的安排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接近,許多情境圖完全可以透過學生實際活動,親身體驗來表現。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學習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所以教學時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採用遊戲,表演等實際活動將情景圖所提供的內容進一步動作化,情景化,使學生全身心地置身於真實的數學活動情境中,增加實際體驗,親身感受數學,還可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使靜態的畫面動作,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渲染氣氛,創設學習情境。

四、創設求異情境,感悟計算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

新教材體現的是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用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讓學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問題的過程,發表獨特地見解。對於學生的不同想法,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創造性活動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編排“9加幾”的計算時,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情境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這樣既培養學生從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的求異思維也得到了培養。當然,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培養學生

學習主動性的方法是很多的。手段不盡相同。但無論什麼方法,都必須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爲根本,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基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 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爲教師,一定要解放思想,改變舊的教學觀念,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實現課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2

“人類沒有想象,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可是舊課程卻在很多地方無情的扼殺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致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呆板,無新鮮活力。新課程改革針對此積弊,鮮明的提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直言不諱的請老師住嘴,這無疑給沉悶的語文課堂注入了一股清風,直吹入了學生的心田,於是學生終於擁有了一片暢想的天空。

一、在朗讀課文時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傳統語文教學中,在朗讀方面長期存在兩個失誤:一是學生課堂朗讀少,二是放錄音或教師範讀多。課文錄音我們已無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較高朗讀水平的教師與課文錄音相比,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準確的朗讀,圓潤的發音,感情的把握等等,無不讓人交口稱讚。如此以來,教師個人水平是得到較好的發揮了,但在佩服之餘,我們是否也該爲學生想想?在老師讀之前,學生有沒有讀過課文,找出生字詞,查查字典?對課文內容理解了嗎?對文章感情吃透了嗎?若沒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老師就讀了,那麼學生不用解決字詞,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煩;不用去分析內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個大的麻煩。他們完全可以模仿老師去朗讀,甚至也可以讀得聲情並茂,但他們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學到了一點“形”而已,真正的“神”卻領悟不出,形神兼備也就無從談起。針對這些失誤,新課標註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讀準(要動手查字典)、讀暢(要反覆讀,達到熟練)、讀情(要分析內容,把握感情基調)、讀境(要發揮想象,仔細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的把握課文,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實現了自我與作者的心靈交流,此時的朗讀便不再是“見字出聲”而是“內明於心,外達於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園,鳥語花香,於人於己,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質疑解惑中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韓愈說:“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由此可見,學生有疑問是很正常的;古語又說:“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由此更可見質疑的重要性;而愛因斯坦在成名後介紹經驗時也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究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可是傳統教育卻恰恰沒有給學生的質疑解惑留下暢想的餘地。往往是課堂上老師精心設計出種種問題,制訂出標準答案,再一步步引導學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裏跳。 “讓老師閉嘴”“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的新課改精神便強有力的佔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對部分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全由學生自主解答或小組班內合作解答,學生把握課堂的權利大了,對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以後的語文課堂上,沒有了師道尊嚴,學生便敢大膽發言了;沒有了老師的大問小問,學生的質疑聲反而多了;沒有了標準答案,學生的回答也豐富多彩了。這樣的課堂,老師輕鬆了,效率卻提高了,學生思維也活躍了,誰能說這不是留給學生一片暢想天空的功勞?

新課改,以其鮮活的生命力會在語文課堂上紮下了深根,願全體語文教師着眼與學生的未來,認真反思,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3

新課改馬上要在我校實行,可我一直沒有機會真正的接觸新教材,僅對新課程理念有一些瞭解。透過參觀學習,我恍然大悟,開始真正的瞭解了新課改的實質。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體會

聽課之後,我發現中心小學的老師對學生的未來是多麼負責與關注,關注他們學習的需要,關注他們發展的需要,關注他們未來的需要。在中心小學的所有的課堂上,看不到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和設備,只有四面黑板,這些黑板就成了學生展現才華的陽光舞臺。

1、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之後,讓其他同學指出不足,不僅僅指出知識點的錯誤,而且提出聲音不夠大,握手應用右手等這些學習生活習慣的建議。這確實體現了學生素質的培養,我相信每一位被提出建議的同學都會自動、自覺糾正自己的不足,不需要老師在大聲呵斥,這就是另一種教育方式。給與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給與他們明天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

2、課堂上相信學生,把一切機會讓給學生。從學生那自信的言談舉止、陽光般笑容,發自內心的求知慾中,我感到了古城學生人格的獨特魅力。走進每一個教室,你都會看到:每個學生的發展的慾望是那樣的強烈,對知識的渴求是那樣的執著,他們猶如春天的小草對旺盛生命的追求。

3、教師融入學生的海洋,師生平等的交流成爲學生開啓智慧的鑰匙。在他們的課堂上,沒有講臺,沒有權威,沒有高高在上的老師,更沒有滔滔不絕的講解。這裏教師真正成爲“導師”,成爲學生構建知識的引路人,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時候是在瞭解在傾聽。在我所聽的課上,無論是哪一個班級,教師在課堂上發言的機會總是最少的,學生根本不給教師什麼發言的機會,只是下課時聽到了老師那三言兩語鼓勵性的評價。而學生則完全主宰了課堂,他們時而靜心思考,時而熱烈討論,時而激烈辯論,時而闡述自己的觀點,時而去書寫反饋學到的知識。在幾面都是黑板的課堂上都是學生密密麻麻寫的筆記,這些正是他們學習過程的體現,“自主,自信”是他們終生學習的寶貴財富。

4、在課堂上老師給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空間和不拘一格的表現方式。課堂是學生表現的地方,不是老師表演的舞臺。在課堂上學生是自己的主人。學生的行爲是沒有任何的約束,讀書時或站或坐,表達是自由的,討論時你爭我搶,爭先恐後,思想是開放的,只要圍繞主題,可以用任何一種形式來表達。在課堂上我們聽到的教學外最多的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尊重、賞識與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我的課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主宰”!極大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積極性,既理想又成功,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4

當今世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也不斷地改革更新,數學教學目標,也正發生着時代性的變化。在注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關注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發展。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就此,在新課程實驗中談點體會:

一、設定問題情境化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一年級學生從無知好動的幼兒轉變爲小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注意力易於分散。新教材中透過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個體認識,在發現新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如:第一冊教材中所創設的情境具有直觀、想象、猜測的特點,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再現,把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真實、有趣地展現出來,特別易於誘導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動地探索、發現新的方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託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如:教學“0”的初步認識時,我先創設全班同學吹泡泡,學生邊吹邊數、教室裏充滿了五顏六色的泡泡,一會兒泡泡沒有啦,這時我抓住時機,誰能講一講你吹了幾個泡泡?現在有幾個泡泡?全破了、沒有了;沒有用什麼數表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知識。從而揭示課題,緊接着再創設“小貓釣魚”的故事情境;讓學生數一數第一隻、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小貓各釣幾條魚?當學生講第四隻貓沒有釣着時用什麼數表示?用“0”表示,充分讓學生體會把問題情境故事化;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學習內容生活化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着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能使學生對數學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學習爲生動接受,進而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一年級教材,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用“分蘋果”,學習得數爲“0”的減法用“小貓吃魚”,學習“5”以內的減法......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5

我有幸於20xx年8月27日—30日參加了在xx師校舉辦的高中歷史新課改培訓。本次培訓會由西藏教育廳主辦,在培訓期間邀請了人教社的專家和內地優秀教師分別從理論層面和實踐角度向我們解讀了新教材理念及應對方法。透過此培訓,我獲得很多啓示,現進行心得體會總結。

培訓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xx教授做了《新課程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若干教學問題》的專題講座,海南xx中學xx老師還做課《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執行機制的調節》。xx教授和xx老師也就課改相關問題和對策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專家們的熱情充分給了我們參與培訓的老師們解決困惑的信心和力量。

在講解中,專家對新舊教材進行了橫縱對比。高中歷史新教材是用專題形式組織教學內容,突出對歷史問題的探究。在內容上,新教材與通史體例的傳統教材顯然不同,相對減少了過程、線索、人物、事件,而以歷史狀況、現象、制度、格局、面貌等爲主進行分析,與傳統教材相比加大了難度。另外,中外歷史內容按時間進行整合,跳躍性大,一些內容生僻,教學內容含量大、任務重,講解清楚不太容易等。面對這些新問題,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應注意細節:搞清歷史事實,尤其是把探究的專題放到歷史的實際進程中來考察,把握史實的本來面貌。

在專題基礎上,教師要感悟歷史的情境,要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中,使他們感受到歷史的脈動,由此產生探究的慾望。只有感受到歷史的變化與發展進而探討歷史影響纔有意義。除此之外,還應歸納歷史特點,因爲教學模組內容涉及多個領域的歷史發展,認識歷史發展特徵至關重要,這有益於我們把握教學重點。在關注教學重點上,我們要認真研究課標的內容表述並探索專題在歷史上的地位,然後努力構建歷史的聯繫,包括各模組之間、主題之間和課題之間的聯繫。從構建歷史觀的角度來深掘歷史的意義,這需要探索課本內容之外的`空白內容並以唯物主義的歷史視野來審視歷史事件的地位與影響。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特別在新的學習觀和習慣上下工夫,使他們儘快轉變思維,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習視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有意識的逐漸引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看作是變化的、獨特的,並且具有獨立思想的人,讓其在原有基礎上,可以獨立觀察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促成自己的自由發展。

透過此次培訓,使我懂得,在即將開始的新課程改革中:

(1)必須要從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上轉變觀念,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

(2)必須身體力行,踐行課程標準,努力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3)必須不斷反思,不斷進取,與學生一起成長等。

總之,經過四天的培訓,使我感悟到了專家與老師們的新教育理念,領會了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收穫頗多,感悟很深,也認識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講,這次培訓來的很及時,培訓內容很深刻,培訓的效果很好。最後,作爲一線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堅持學習的重要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立足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踐行新課改,鋪設好自己的專業化發展之路,做創新型教師,爲西藏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6

作爲小學美術教師的我們急需做的是改變思維和行爲方式,以適應教育的新要求,在對比了新老教材以及透過這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活動後,我有了一些的淺顯的認識和感悟:

1、把握鑑賞課的性質,更新教師觀念。

將人文性確定爲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情感是一種智力,是現代教育觀念。很長時間,舊的傳統教育只重視理性智力,忽視情感智力。如今,學校美術教育是培養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徑。學生透過美術鑑賞課來參與文化傳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審美文化素質又利於情感智力的培養。課程改革要求的是我們教師觀念的提升,教師作爲課改的執行者,決定着這場教育變革的成敗。因此學校組織我們廣大教師參與各級培訓,優化校本教研,自覺發展專業素養和教學藝術,力求以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規範優化教學行爲。

2、多學科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參與,實現師生互動。

美術新課程標準,強調美術課程性質的人文性、愉悅性和創造性,強調藝術教育的個性化,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強調美術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等等。這就要求美術教師構建超越學科的生態型知識結構,學習與美術相關的其它新技術、新知識,學習促進學生思維和人格發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學科間的整合或統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亦是現代美術教學趨勢之一。我們教師除了應具備基本的美術知識,同時還需要了解相關的“姐妹藝術”。例如:文學、音樂、電影、舞蹈等等,從學生熟悉的或已經掌握的知識切入,讓學生隨老師設計的思維潛移默化地進入美術欣賞的學科知識,順理成章逐漸深入。

以往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都扮演着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講授法、談話法,師生交流是單向的,缺乏師生互動交流過程。教師在上課時都設計了周密的教學步驟,圍繞教材安排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滔滔不絕,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洗耳恭聽。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機會少,在課堂上充當配角,教學效果是預設的,往往教師感覺良好,學生卻沒有興趣。要徹底扭轉這種被動狀況,我們美術教師必須轉變形象,由知識“傳授者”變爲課堂活動的“參與者”。教師積極參與交往互動的教學方式將不斷促使教師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成爲新課程的開拓者和創造者,凸顯美術教育教學的多樣化和選擇性,接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學習美術感覺很容易、有趣味,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自信心。

西方有句俗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美術鑑賞課來講,應該是“有一千個學生,就有一千個蒙娜麗莎。”你可以覺得她是憂鬱的,也可以是快樂的,美麗的亦或平常,這都可以。教師在分析作品時留個空間給學生,而不是僵化於課本或自己認同了的一個觀點,透過不斷暗示,誘導,使學生拋棄自己的觀點,而步入教師鋪設的標準軌道,這無疑給作品貼上了標籤,也影響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與發揮。既然是鑑賞課,鑑賞的過程中必然有爭論。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不同形式的展現中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這種模糊區域應該是存在的。

我們教師應該尊重、保護、鼓勵學生以創新精神從多角度理解作品,發表自己的主張。例如:在分析抽象派作品時,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看不懂”,“非常棒,有意思”,“恐怖”這時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讓他們敢說,想說,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困惑,我們教師在一旁給予肯定,或是幫助,實現師生互動,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就會主動參與,形成一個平等、活躍的課堂環境。實際上,學生由於知識積累,思維和想象力提高,情感豐富穩定,審美意識觀念初步形成,表現在審美對象不斷擴大,能夠對抽象的形像所包含的情感,意識有較深層次的體驗和把握。他們需要的就是一種平等、自由、暢所欲言的平臺,當然這種平臺是需建立在課前教師對步驟中的問題精心設計基礎之上。我們教師要善於發現問題,並對於問題的難易巧妙地設疑,由易到難,需有一定的誘導性,使學生始終對問題保持興趣,還需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思考中的阻塞現象及時點撥,對學生的發言做準確評價。

3、經過幾日的學習,聽了專家的講解,使我清晰地認識到美術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而爲了滿足不同興趣、不同愛好和不同發展要求的個體發展的多方面要求,新課程設定了六個模組供學生學習,對於新課程改革,我們學校也還在一步步的嘗試當中,也許這些新課程我們還無法完全在學校開設,但我相信新課程的理念已經深深爲我們所接受,並將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得到逐一實踐。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7

導學議練”課堂教學模式在我校已經大力推行了一年多的時間,我對“導、學、議、練”的教學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現在談談我學習“導學議練”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 我們知道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導、學、議、練”教學方法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所以我調整了教學方式,現在我大多以引導爲主,實施學生自主學習,把教學的主攻點由過去的教會知識,變爲教會學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達到更多的是由學生自己去學會知識。並且轉換了師生關係,我認識到我應該站在學生獲取而不是教師給予的角度去設計和實施教學。

二、 課堂教學要着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迪學習思路,豐富課堂學習。運用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學習的質量與效率。拓寬課堂學習的功能,把課堂作爲學生學習競賽和展示的平臺,作爲拉動學生在課外進行學習的興趣和完成學習任務的載體,促進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

磨課活動中,同一節課我講了兩次,其他同事又講了兩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讓我真正體驗到磨課的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這個成長來源於同事們的幫助,每一次講課後,我們大家都會湊在一起,各抒己見,思維在交流中碰撞,許多真知灼見在相互的交流中產生,我們一起討論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思路是否清晰……甚至細到一道題如何出示更加合理,一個問題如何提問更加有效,怎樣板書簡潔明瞭…… 是透過磨課,讓我更清醒地知道要上一節好課是多麼地不容易,你需要付出很多勞動、智慧與汗水,一次次地思考、嘗試、反思、實踐,一次次地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磨思路、磨重難點、磨方法、磨環節細節、磨學生,最後苦盡甘來。

總之,導學議練課堂教學模式和磨課活動讓我收穫很多,感觸也很多,由於自身的素質、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吸收,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不斷努力,不斷琢磨,不斷改進,爭取做得更好。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8

新課程要求教師角色轉變,由傳授者、裁判員、演員、家長轉變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研究者、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要虛心、誠實、真誠地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走近學生的心田。儘管這對於教師來說很難,但是教師們卻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勇氣,在教學思維、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變的意識。我們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的知識,嘗試新的教法,勇於創新,自我反思,改變過去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是學習者和知識之間的中介者,不光是傳授知識,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等,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學生學會了新的學習方法之後,教師應幫助學習者回顧學習中的每一步驟,使他們在脫離這種結構化的情境之後,仍然會使用該方法。並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評價新方法,讓學生自己決定方法的有效性。

實施新課改必須改變固有的評價模式。已有的對學生的評價模式只是對學生的課業學習情況透過考試分數來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品質的評價,評價方式呆扳,不利學生的發展,打擊了一批學生的積極性.而新課改要求在評價學生時,不是隻看學生的考試成績,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品質、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質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要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評價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不是以一次 考試的成績論成敗,評價方式要科學、全面、客觀,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以上只是我的一點愚見,不足之處懇請專家和同仁批評指正。

新形勢下我必須充分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投身新課改,作爲當代新形勢下的教師要不斷加強業務、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以新理念新觀念,來適應社會的發展,培養駕御課堂的能力,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及時汲取營養,豐富自身的素質,提高自身能力,力爭在新課改中有所作爲.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9

這一學期我任教七年級語文,有幸參與新課改的實踐。透過自己的努力適應和多方取經,我感覺到實施新課改,既沒有想像中的一帆風順,也沒有想像中的一籌莫展。在自己一學期的實踐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體會。

一、要變“用一本教科書教”爲“用多本教科書教”。

我以前不管是讀書不是教書,總是認爲老師是教課本,學生是學課本,老師是透過教課本教給學生知識,學生是透過學課本掌握所學知識。課本是“經”,老師和學生都是課本忠實的追隨者,這就導致上語文課對教材的每一篇課文教師都是不厭其煩的,詳詳細細、認認真真、方方面面的講解。做到以本爲本、以綱爲綱,但脫離生活實際,學生沒有興趣。

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學中要教多本書,教科書是一本書、老師是一本書、學生是一本書、生活是一本書……

新課程觀認爲“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驗,是活動。課程不僅是文字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課程是由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

比如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師根據參考書的答案講出,那學生只能得到一種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學之間討論,師生共同交流,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那麼學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我在上《羚羊木雕》結合最後兩段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用“我”的心理活動來結尾,你應該怎樣理解?結果學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雖然有的是感性的認識,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討論中相互學習,互相啓示對方。

所以老師在教學當中要善於捕捉課程資源,不僅僅是課本,其實你身邊的一切都可以是傳授知識的載體。

二、要變“課前備課”爲“終身備課”。

教學的知識對老師來說是已知的,對學生來說大多是未知,這話一點不錯。但如果教師在上課前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準備得非常細緻周到,我想也不是什麼好事。第一,它爲教師擠佔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而滔滔不絕的講說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第二,它會潛在地鉗制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不自覺的以教師爲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經有一段時間,課前認真備課,翻閱了大量的參考書,對上課中的任何一個問題了如指掌,甚至語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答案的特色。結果是上課時雖然展示了老師的風采,自我感覺不錯,可學生總是一臉的茫然。我當時真是不明白,爲什麼投入的時間與產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現在,我以爲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教師的文學知識要豐富,語文素養要豐厚——這就要靠終身的學習和積累,需要教師的終身備課。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知識在系統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導向作用,但對具體的問題教師無需作細緻的準備。這樣,既能保證上課中教師“導”的作用,又能使得師生面對同一問題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利於師生共同參與交流,利於學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前細緻備課爲終身備課。

三、要變“教師的自我感覺良好”爲“注重學生的興趣體驗”。

我們老師在上課時大多關注的是這堂課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學生有沒有達到,我的講解學生有沒有理解。其實,教師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覺,而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體驗。我在上語文興趣課時,結合學生頭天晚上看的電視來指導學生如何欣賞電視和寫作影評,在上的過程當中我的自我感覺不錯。可是到了第二次上興趣課時,來的學生很少;我感到納悶,一打聽,才知道上次講的學生聽不懂。後來我琢磨了半天,明白初一的學生哪會欣賞電視和寫作影評呢。於是,我再上另一堂的興趣小組課時,還是結合上次看的那部電視,指導學生寫觀後感。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暢談感想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有話可說了。

記得我班上有位叫宏偉的同學,他在兩個星期內寫的兩篇作文讓我吃了一驚,其中一篇作文只寫了半頁,並在最後註明“我實在是寫不出來!”另一篇作文可就洋洋灑灑地寫了十一頁,並且很有質量。在寫作前,我都對其進行了寫作指導,可爲什麼就會有如此差別呢?原來是第一篇作文的題材學生很陌生,而第二篇是要求學生想像探險經歷,現在的學生這類動畫片看得多,寫起來就得心應手,該同學寫的《侏羅紀探險》真是可以當劇本了。

所以我們語文老師不管在上什麼課,都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學生的興趣體驗,要設身處地的爲學生考慮,站在學生的角度來上課。

四、要變“師必賢於弟子的觀念”爲“弟子不必不如師的觀念”。

唐代散文家韓愈所說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一觀點,我認爲應該作爲參與新課改實踐的老師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師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知識的權威,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引路人。教師和學生在探求知識上應該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師權威化,那隻能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和盲從以及限制他們思維。我曾讀過這樣一篇微型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學語文老師,他有良好的背景——畢業於北師大,獲文學碩士,真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可是他在上課範讀古文時常會讀錯文字和句讀,以致招來同學們的訕笑。原來他是故意出錯,目的是不要讓學生把自己權威化、神聖化。如果說小說沒有說服力的話,那就看看我經歷的事情吧!我在評講本學期第六單元試卷中寫的《小鵪鶉》閱讀題時,有一題目問到“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我的講解是“他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富有愛心和珍愛生命的小孩。”馬上就有一個學生提出異議——都去打獵了,還珍愛生命?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打獵和珍愛生命是否矛盾,但學生的這一提議就能說明她在想這一個問題的時候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比我想得全面。

“弟子不必不如師”,如果不信,那就請不信的你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拋出一幅對聯的上句,要求師生一起對出下句。我想,對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師。

以上就是我在這一學的語文新課改教學當中得到的淺見。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10

一.初上高中學英語的感覺

有的學生談到英語學習有一種共同的感覺,按照他們自己的話說:“高中英語難度相對增大,成績下降。”“考題靈活,很難找到規律。”“初三的學習方法和複習方法不很適應高中,初中時念唸書就會有長進,而在高中多做題也未必帶來明顯效果。”總之,同學們在學習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種不適應。

二.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之間普遍存在一個落差

初三升學考試的後遺症

初三複習階段的學習表現出應試教育的典型特徵:與考試相關的就學,不相關的就不學,而哪些考,哪些不考老師們心中都有一本賬,初中三年所學的內容完全可以濃縮爲一張紙,這點東西不斷地反覆,直到老師和學生對中考都胸中有數,即使有的學生兩年沒努力學,在最後一年只要拼點命,聽老師的話,成績也不致太差。老師在考試前都講一些應付考試的“柺棍”,有的學生英語能力不高,掌握的詞彙也有限,但只要懂得怎樣使用“柺棍”,拿70%到80%的基礎分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就使學生在初中考試容易得高分。然而高分並不等於高能力,分數與能力這對被高分數掩蓋的假象在高中就被揭開了。

語言知識向語言能力的轉移

學生會注意到高中的試題結構較之初中試題而言變化很大。穩穩得分的題少了,題多了,而丟的分又非輕易可得回。這是因爲高中的英語學習與測試重點從初中的基礎知識向語言能力轉移,更重視綜合的語言知識與能力的運用。如;基礎語法題量相對減少,閱讀量及其分數比重增加,筆頭表達能力的測試力度加大。而這些絕不是單純靠“柺棍”所能應付得了的,高分必須建立在紮實的語言知識與能力的日積月累上。盲目學習的想法或初中時平日裏懈怠的態度,考試前臨陣磨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說初中像盆中摸鵝卵石的話,那麼高中階段的學習則更像海里摸貝殼,需要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以及更巧妙的方法。

學習方法的不適應

體會初、高中英語學習的變化,也就自然懂得了爲什麼初中的學習方法不能完全適應高中的原因,由於高中學習環境的重新組合及多樣化,老師在課堂上的工作更富於指導性,學生的學習更趨於個體化,學習方法也就應該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不斷地加以調整。空懷一份抱負而無切實可行的計劃,只能使初、高中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

三.高中英語的學習目標與要求

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說明:

全日制進階中學英語教學目標分爲第一級目標和第二級目標。高中兩年要求達到第一級目標,高中三年(文、理科選修)要求達到第二級目標。

高中英語教學的第一級目標應完成下列教學要求:

(一)聽

1.能聽懂教學大綱詞彙表(1、2)中不帶*號的詞彙和短語。

2.能聽懂課堂用語和教師用學生所學過的簡單英語對新詞語意義的解釋。

3.能聽懂教師用所學過的英語簡要敘述已學課文內容,以及圍繞課文內容提出的問題。

4.能聽懂對方在學生所學過的語言範圍內,用略慢的語速談有關日常生活的內容,有時需要對方重複。

5.能基本聽懂沒有生詞、題材熟悉、內容簡單的語段,語速爲每分鐘110個詞。聽三遍能瞭解其中主要的內容,理解正確率達到70%。

(二)說

1.能就課文的基本內容進行簡單的問答。

2.能夠用《日常交際用語》表中的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談話。

3.經過準備,能夠用簡單的語句介紹本人、家庭、班級和學校等基本情況。能基本表達主要意思。

(三)讀

1.除課文外,補充閱讀量應達到10萬字左右。

2.能借助詞典讀懂難度略低於所學語言的材料,生詞率不超過3%。

3.能以每分鐘40-50個詞的速度,閱讀生詞率不超過3%的有關人物傳記、故事、記敘文、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科普小品等內容的材料,能夠基本把握中心思想和主要事實。理解正確率達到70%。

4.能讀懂簡單的應用文,如信件、請柬、通知、便條和常見標誌等。

5.能把握所讀材料的主要邏輯線索、時間和空間的順序。

(四)寫

1.具有良好的書寫習慣。能用書寫體熟練而清楚地書寫,要求書寫格式、連筆、詞距、標點正確。

2.能就已學課文的內容,筆頭回答簡單的問題。

3.能聽寫沒有生詞的句子和內容簡單的語段,語速爲每分鐘100-110個詞。第一遍只聽不寫,第二遍邊聽邊寫,第三遍檢查。書寫速度爲每分鐘12個詞。

4.能運用所學過的詞彙、習慣用語和句型造簡單的句子,無嚴重的拼寫和語法錯誤。

5.能根據提示,仿照所學過的題材在30分鐘內寫60-80個詞的簡單書信和短文等。意思表達清楚,基本語法和常用句型無嚴重錯誤。

(五)語音

1.能較熟練地運用基本的拼讀規則和音標讀生詞。

2.能較連貫地朗讀課文,語音、語調基本正確。

3.在各種口頭練習和口頭表達中,語音、語調基本正確。

(六)詞彙

1.在初中掌握600個詞的基礎上,再掌握500個詞和一定數量的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要求能在口語及書寫中運用。此外,還要學習500個左右單詞和一定數量的習慣用語及固定搭配,只要求在語段或語篇中理解其意義。

2.能結合單詞的發音和基本的拼讀規則拼寫和記憶單詞。

3.能根據所學的構詞法在上下文中理解派生詞和合成詞的詞義。

(七)語法

掌握大綱列出的若干語法項目。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11

我校在7月12日至7月15日組織我們參加了省新課改教師遠程培訓,透過四天的學習,收穫頗多。

首先,在教授的解讀下,我更深的瞭解新課程標準的意義、目標、理念。透過學習,我意識到如今英語課堂應該以學生爲主體,老師更多的應該是導向性作用.在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和學會學習的能力,爲今後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不斷開闊學生視野,豐富生活經歷,發展跨文化意識,促進創新思維,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並培養髮展終生學習的能力。英語作爲語言工具應該具備人文性目的和工具性目的。因此,我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的“用中學,學中用,學爲用”的原則。

其次,教授也反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透過學習思考,我深刻認識到高中英語是大衆英語教育,應該讓絕大部分學生會說、敢說英語。在教學課程中,應該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優化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高中英語發展的重點是用英語思維和表達,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運用英語,培養學生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此外,對外研社編制的新教材也有了一定的認識,明確了教材基本結構:比如必修分爲1-5冊,順序選修爲6-8冊,這有利於我們教師今後指導學生進行選課。我們作爲教師應該提前縱觀全套教材,形成對全套教材的整體認識,瞭解在什麼地方講什麼。

第三,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應該改變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能力,提倡自主學習,注重學習策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第四,在教學過程中及教學告一段落時均要學會對教學進行評價。評價方式主要以考試爲常見可實施方式。陳文存教授在此方面給了我巨大的啓發。作爲教師,應該明白考試是服務於教學的,用於反思教學過程,從而逐步提高教學能力,找出學生的問題所在。當然,反思是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因此更應該注重形成性評價......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12

在本次新課程的培訓中,我們聽了王尚志教授以及其他各位老師的辛苦講解,使得自己對此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也使自己認識到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下面是我參加培訓的一些心得:

首先是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怎樣作到這一點呢?我認爲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啓發,點拔?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積極源於興趣,我認爲,在新課改條件下,要上好高中數學課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繫。

2.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在提高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對於教學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爲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爲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3.學生應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爲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4.靈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許多教師不適應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與實際聯繫起來。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着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13

在市教學研究室領導的帶領組織下,由xx區xx中,xx區某中學,xx區xx中學,xx中區西xx中學,xx市xx中學五校聯盟聯合發起的“同課異構”活動,拉開了課改課堂模式的序幕,爲xx市課程改革又添新奇葩。

此次活動首先進行了語文,物理兩學科的課堂教學觀摩。五所聯盟學校大膽創新,各自展示了自己的課改模式,課堂效果,讓我大開眼界。

(一)教學設計以生爲本。

1、在學案設計中,注意梯度,分層練習,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習態度的鼓勵。如刑老師在課前的預習學案中,每一個環節都是精心的設計匯入語。使學生耳目一新的積極地深入文字。學案的設計簡單有效,不必將課本知識面面俱到,也不要指望學生的預習中都能學會,而方法的滲透是很必要的,即使學生學不會,最起碼他能夠透過半張學案,體會到本節的重點知識和學習的方法。

2、在學習活動中注重學生的主觀體驗。聽了韓老師的課,課前情境的創設十分巧妙:看到黑板上的“草原”,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自由想象根據自己對草原的形象描繪,激發學生情趣,效果明顯。還有胡老師的課,在杜郎口模式的基礎上,更深入的讓學生展示---板演,講解,分析,充分讓學生個體、合作體的主觀體驗。

(二)彰顯課改效果

1、注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手段靈活,效果明顯。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課堂上思維活躍,主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3、專家點評一語中的,態度明確,思路清晰。對以後的課堂教學,學科教學指導性強。

4、各位教師的反饋,提問針對性,目的性強,充分體現教師課改的熱情和迫切要求,同時也表現了教師追求個人發展的心情及把工作做好的期盼和決心。

5、爲學科教學注入新的血液,爲教師,學生成長,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總之,此次活動的舉辦是好的,是領先的,與時俱進的,應該繼續下去,在不斷的探索,創新中組建完善,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語文新課改同課異構活動心得體會範文3

上週一參加了在xx中學舉行的“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活動期間我們觀摩了來自不同學校的五位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並聽取了有關專家的精彩點評。這次活動形式新穎授課教師各顯風采各具特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中也得到很多啓發。

一、“同課異構”爲集體研討提供很好的研究平臺。

《學記》說“同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沒有同伴的互助支援,教師個人將限於孤立。這次活動促進了中學語文課堂的優勢互補,教師之間相互啓發,相互借鑑,智慧共享,共同進步,由獨自作戰發展成了集體會戰。一位名人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後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後每人有兩種思想。”“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博採衆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與教學效果。“同課異構”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環境,調動了廣大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真正促進了校本教研的深入發展。

二、“同課異構課”更有可比性,更容易暴露缺點彰顯優點。

與一般的課相比,同課異構課講的是同一教學內容,所以更有可比性。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話題,對問題的探討也更加深入。本次參加講課的五位教師都帶有着本校的特色跟自身個性化的東西,他們面對同一教學內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如教材的處理、環節的設計、問題的提出等各處,都表現出了各自不同的特點,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得到充分的展現。我們欣喜的看到每位教師身上顯示出來的智慧火花。又因爲每位老師都有其他四位教師在與他進行比較,也讓我們在比較中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對方的不妥之處。

人們常說文無定法其實教也是沒有定規的。五位教師用他們各具風格的授課模式爲我樹立起一面面鏡子,讓我照到了自身的不足。感謝這次活動,讓我能夠更快成長。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1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目標之一,就是順應時代的發展,使學生改變接受性學習方式,學會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進行的一種較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其作用在於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根據所學習到的知識,談談個人粗淺的體會。

一、平等對話,濃化探究氛圍

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在教學中,當學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滿足時,纔會輕鬆、愉快地投入學習,纔會主動探究,因此,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見"新課程標準"),將師生關係"理解爲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衝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應"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嚴",應"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樣普通的本色"(馬斯洛語),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裏一起學習。這個過程不再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問,學生規規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應該使學生處於一種心理放鬆、精力集中狀態,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教師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質疑、討論和辯論,把閱讀的自由還給學生,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把表達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閱讀、提問、思考、討論,成爲問題的發現者、分析者,爲成疑難的思考者、研究討論者,使學生在做學習主人的意識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廣益,從而以極大的學習熱情去遨遊知識的迷宮,以"敢探未探明的真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陶行知語)的膽識,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尋找適合的答案。基於以上理解,教師在課堂上常用語應是:"想讀嗎?""想怎樣讀?""想說什麼?""想表演嗎?""想知道嗎?自己試試看。""老師有個問題不明白,誰來幫幫我?謝謝!"等等,甚至有時候,教師還要給他們創造條件,滿足他們想當"老師"的願望。首先,以合作學習小組(3--4人)爲單位,組織學生討論,相互幫助自學,解決自學過程中碰到的個別疑難。其次,教師解疑,教師向其他小組的同學"請教",由願作"導師"的學生解疑答難,老師則當"旁聽生",在他們講疑答難的時候,會驚喜地發現他們所具有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極大地出乎教師的想象,同時,也只有給學生足夠自由的空間和活動的機會,把課堂變爲"師生共同交流資訊和切磋學問的論壇",探究才能成爲現實。

二、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探究性學習的起始點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不再像一般教師活動那樣,把沒有爭議的定論教給學生,而是本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語)的精神,抓住契機,用心製造"問題場",設定一些問題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誘因"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點燃學生探究問題的靈感和熱情。

三、質疑問難,搭建探究平臺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在學習過程中,有懷疑纔會去思索,有思索纔會進一步探究,然後纔會有所得。另一方面,"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蘇霍姆林斯基語)。因此,教師可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在任何時候都要鼓勵學生提問。"(肯尼思.h.胡弗語)比如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我們可先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緊扣教學要求,認真誦讀或默讀,在閱讀感知、思考領悟中圈點勾劃,旁批側注,翻字典,查資料,掃除閱讀障礙,在此基礎上,再由他們自己提出在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開始的時候,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可能會帶有任務觀點,比較膚淺,不着邊際,甚至在課堂上招致學生的唏噓聲,這時教師一定要加以鼓勵,要善於把握學生們思維火花閃現的瞬間,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學生們便具有善於疑的能力,能提出較有探究價值的問題。

四、表達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評價探究結果,具有共享學習成果,激勵後繼學習的意義。由於學生在探究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小組成員之間對探究的成果也進行了小範圍交流討論,對探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質疑,對來自各方的觀點進行了歸納總結,對探究的問題有了較全面、深刻、獨特的見解,他們內心有着想展示思維成果的渴望與衝動,他們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現自我。因此,教師要設定豐富多彩的展示平臺,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來彙報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都能從探究閱讀中獲得收益。善於表演的同學,可將文中的精彩片斷改編成小品,舉行書中人物化妝扮演會;心思細膩,不善言辭的同學可寫探究報告,心得體會;善於辭令的同學可進行辯論,以展示思想。在探究成果展示會上,喜歡古詩詞的同學朗誦、賞析了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詩文來盛讚美春天。擅長丹青的學生則用手中的彩筆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長於寫作的學生則寫了一篇聲情並茂的文章來表達自己對春天的喜愛……這種表達和交流是完全自發的,沒有任何的強制色彩和顧忌,表演不分優劣,認識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淺,只要積極交流,積極展示,就給予熱情鼓勵。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智慧和能力。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就能落到實處。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麼,就讓我們給學生一個探究的天空,讓他們用"探究"這一支點去"撬起"整個知識王國吧!

新課改心得體會範文15

新課改改變了以往的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問,學生規規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當學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滿足時,纔會輕鬆、愉快地投入學習,纔會主動探究。因此,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將師生關係理解爲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衝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裏一起學習。使學生處於一種心理放鬆、精力集中狀態,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說敢做的氛圍中學習。因爲教師不是萬能之人,作爲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不管是誰都要學習,不管是誰,只要會就能成爲別人的老師經過一個階段的高中數學新課程培訓,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總的說來透過緊張而又認真的學習所獲得的感想與心得體會可概括爲以下幾點:

1.經過專家的講解,使我清晰地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的大致內容。透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內容的增減與知識的分佈;怎樣把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即專家們所提醒的在對學生講解時應該把握的尺度;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爲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對於新增部分大學內容應在最短的時間裏把它們拾起來,不僅要弄清,更要弄透。對於一個高中教師,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成爲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知識的更新與深化也是爲了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一成不變的教材與教法是不能適應於社會的發展與需求的。對於未曾變動的舊的知識點,考綱上有所變化的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對於新增內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內容,哪些是選講內容,對於不同的內容應該分別講解到什麼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做到面對新教材中的新內容不急不躁、從容不迫,不至於面對新問題產生陌生感和緊張感。透過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的內容是由哪些模組組成的,各模組又是由哪些知識點組成的,以及各知識點之間又有怎樣的聯繫與區別。專家們所提供的知識框圖分析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對於必修課程必須講深講透,對於部分選學內容,應視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高中數學新課程的改革是爲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人才需求而制定的。爲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作爲教師理應先行一步,爲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2.透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不僅可以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的主要脈絡,而且可以使我們站在更高層次上以一覽衆山小的姿態來面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只有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素養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清晰地認識並把握好數學的主線,才能更好地將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所謂的主線即貫穿於某一階段的某個知識點,或者是某種運算,或者是某種思想方法等等。這條主線也許只貫穿於我們的初高中階段,也許會貫穿於我們的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階段。因此較好的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清晰地認識並把握好數學的主線,對於一個高中數學教師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將個人的智慧與集體的智慧融於一體是把握數學中的主要脈絡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對待同一個問題的看法與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維模式會產生不同的講課方式,不同的授課方式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課方式與方法能使學生輕鬆樂學,如沐春風;科學的思維模式,能使學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當的情景導學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將個人的智慧與集體的智慧融於一體進行歸納、總結、交流能促進我們產生更多更好的授課方式、方法,產生更多更新的科學思維模式。這對於我們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非常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3.透過網絡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點評,使我認識到應該如何把握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透過網絡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剖析,使我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我們已經認識到新的高考越來越傾向於“重視基礎,能力立意”。“重視基礎”,意思就是從最基本的知識出發。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試題,追根求源,都能在課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謂“能力立意”,意思是說試題不是基礎知識的簡單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組裝,透過這種組裝,題目就給人一種新穎、陌生感。“重視基礎,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學府選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學子將來從事各種工作,研究和解決生活、社會問題的需要。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透過把握課堂教學來達到以下兩個目標:一方面,透過我們的日常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學繼續深造;另一方面,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爲將來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新教材的安排與設計充分體現了編者的良苦用心。作爲教師,應該透過自己與集體的創造,更好地爲我們的學生和社會服務。

透過此次學習,不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開闊,而且使自己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這無疑將對我們今後的教學工作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