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小學數學高效的學習方法

學問君 人氣:2.45W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具有統帥全局的作用,具有導向作用和調控作用。因此,實現數學課堂教學高效化的首要任務是:制訂全面、具體、適切的三維教學目標,並將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

小學數學高效的學習方法

一、教學目標:“你從哪裏來?”

教學目標如何制訂?有些老師認爲只需根據(參考教案)或《教師教學用書》抄寫一遍。這樣的教學目標往往就形同虛設。其實,制訂教學目標是教師領會“課標”要求、理解和把握教材、分析學情的過程。經歷上述過程後教學目標自然就會“裝”在教師心中,從而駕輕就熟地對教學活動進行全程“導航”。

1.從解讀“課標”和“教材”中來

(1)目標的細化。雖然“課標”已明確提出了學段目標,每個學段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也分別提出了具體要求,但教學時還需要結合教材內容的安排對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如,“課標”在第二學段數與代數領域提出“在具體情境中會用字母表示數”的目標。這裏的“具體情境”指數量之間的相併、相差、份總、倍數等關係的現實的問題情境,“會用”則包括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和會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教材按從簡單到複雜的發展線索,分三段編寫,即只有一個運算符號的字母式,含有兩個運算符號的字母式,特殊的含有三個運算符號的字母式。前兩段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義和掌握寫法爲主,第三段主要會化簡形如“ax±bx”的式子。由於學生以往認識的數都是具體的、確定的,而字母所表示的數是概括的、可變的,因此理解並學會用字母表示數是教學難點。在解讀“課標”和“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可根據“課標”的具體目標細化出課時教學目標。

(2)目標的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目標要反映全面發展的要求,把知識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態度等目標都考慮到。但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目標設計也不可能將所有目標面面俱到。因此,必須對教學目標進行篩選和整合。只有透過篩選整合,才能避免淡化所謂“軟目標”(比如情感與態度)的傾向,使所有的目標都能落到實處;只有透過篩選和整合,才能使各個目標之問互相促進;也只有透過篩選和整合,才能使課堂教學效益儘量達到最大。預設目標時,先要確定基本目標,突出重點目標。因爲基本的知識技能目標是最基礎的目標。在上述基礎上再考慮彈性的目標,即數學思考、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目標。彈性目標要少而精,一堂課有一兩個特別突出的就可以了。以中年級“簡單數據整理”爲例,一位老師首先設計它的知識技能目標,如知道原始數據與數據整理的含義、瞭解統計表與統計圖的組成、會看簡單的統計圖表、明確條形圖的意義、會填寫統計表、能根據條形圖回答問題等,其中課堂的重點目標是會看統計表和統計圖。在此基礎上,再確定其他目標,如初步掌握數據的蹩理方法,養成仔細觀察和分析的習慣、體驗統計圖的簡潔明瞭和條形圖的形象直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學習過程中有良好的情感體驗、發展資訊意識、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能力等,其中基本目標爲初步認識數據的整理方法,體驗統計表的簡潔明瞭和條形圖的形象直觀。經篩選和整合就可得到完整的課時教學目標:“初步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會看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初步掌握數據的整理方法,體驗統計表的簡潔明瞭和條形圖的形象直觀。”

2.從分析“學情”中來

教學內容是相同的,教學對象是千差萬別的,教學時既要研究班級學生整體的共同特點和一般的認知規律,又要研究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應以學生爲

主體。教師要從興趣、態度、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習重點、難點、疑點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然後從實際情況出發設定課時教學目標。如教學“可愛的校園”之前,多數學生已在幼兒園或生活中接觸過數數,很多學生會數100以內的數,甚至會2個2個地數,5個5個地數,10個10個地數,但如果與物體對應,做到手口一致,可能有些困難。許多學生觀察物體時會不夠全面,同一種物體,只關注局部、忽視整體,致使同種物體數量不完整,因此要把培養觀察的.能力與方法作爲重要目標。此外,學生對校園新環境比較好奇,會說一些與數學無關的話,所以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關注數學,關注課堂學習。根據以上分析,確定如下教學目標:“學會數數量在10以內物體的個數,並做到手口一致,學會1個1個數,鼓勵2個2個數,幾個幾個數,透過數一數實際場景中的具體物體,培養數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透過看圖、數數,讓學生感受學校的美麗,同學之間的友好,以及數學的有趣,從而培養學生喜歡數學的感情。

二、教學目標:“你到哪裏去?”

有些老師根本沒領會制訂教學目標的真正意義和最終目的,認爲把教學目標寫進備課或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就算大功告成了。殊不知,教學目標似“航標”,它必須爲教學活動“引航”。假如教學沒有目標,就會虛無飄渺、偏離“航向”,最終只能“跟着感覺走”,從而出現低效甚至無效教學的現象。因此,將目標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是成就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

1.融合於教學內容之中

教學目標是透過教學內容來體現的。

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把教學目標作爲合理取捨教學內容的準繩。首先,教學內容要恰當地體現目標。如低年級“認圖形”教學時,有的老師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作爲教學內容就顯然不符合教學目標。其次,教學內容要全面地體現教學目標。如教學“時、分的認識”既要安排認識時、分的內容,又要安排體驗1小時和1分鐘有多久的內容,這樣才能全面地落實目標要求。最後,教學內容要準確地體現教學目標。如“旋轉”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掌握圖形旋轉的性質與特徵”。一位老師爲了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設計了讓學生玩風車的活動,顯然這是與目標無關的內容。

2.貫穿於教學活動之中

教學目標要結合教學活動具體化。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就好比“路標”和“路”的關係,有路標而沒有路,路標則是空洞的口號;反之,有路沒有路標,行走之人將迷失方向。因此,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透過合理的教學活動才能得到順利實現。教學時,

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如,教學“周長”時,我圍繞“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圖形的周長”這一目標,展開以下教學活動:(1)讓學生剪下畫在紙上的樹葉圖,初步感知“邊線”;(2)動畫演示螞蟻繞樹葉行走一週的情境,感知什麼是樹葉的周長;(3)透過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實踐活動拓寬認識,進一步理解什麼是圖形的周長。

三、教學目標:“你該怎麼去?”

1.在教學內容中有機滲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爲前提。”由此可見,過程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必須有機地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切勿遊離於教學內容之外或出現“貼標籤”的現象。例如,某教師在教學中請全班算對的同學給自己貼上智慧星,一位同學沒有動手貼星,而教師面向全體學生說:“我發現有位同學沒貼星,你願意告訴大家爲什麼嗎?”這位同學主動站起來說:“我計算730+280時,百位上沒有加從十位進上來的1。”教師親切地說:“改過來了嗎?”當學生回答“改過來

了”後.教師興奮地徵求全班同學意見:“xx同學發現錯誤並加以改正,大家同意給他貼智慧星嗎?”學生齊說:“同意”。這一巧妙的處理既突出了“雙基”教學目標,又凸顯出情感、態度的滲透。

2.在教學過程中逐步達成

教學目標是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而逐步實現的。因此,教學時常常把一個主目標分解成幾個子目標,在實現子目標的基礎上再實現主目標。如教學“3的倍數”時,爲了達成讓學生“認識3的倍數的特徵”這一目標,教師分層設定了目標:先得到“個位是3、6、9的數不一定是3的倍數”,再得到“3的倍數,它十位與個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經進一步驗證,最後歸納出“3的倍數,它各位上數的和一定是3的倍數”。

 3.在動態生成中靈活調適

目標不等於結果,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活動是一個透過師生生命互動而提高生命質量的動態過程,生命主體的豐富複雜性和教學內容的多元開放性增加了預設目標在落實過程中的變數。因此,教學目標設計必須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與應變性,使預設性目標與生成性目標有機結合。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平移”時,發現課堂的生成已超過課前預設水平。於是,她適當拓寬了教學目標,並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在練習中透過一個圓形的平移自然地引出“斜移”“兩次平移…‘整體平移”和“單個平移”,開啟了學生的思路。最後還透過讓學生欣賞由平移形成的圖案讓他們體會和感悟到圖形變換的數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