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有關札記學習的方法

學問君 人氣:1.61W

札記學習法——持之以恆,記述心得

善於讀書的人,讀書時總是離不開筆的。因爲,札記之功不可少,如不札記,“則無窮妙者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有關札記學習的方法

清末的浙江學者李慈銘,從十二歲起就以日記形式記述了他每天的讀書札記,直到晚年,他一共寫了六十四冊,幾百萬字。在他日記中,儲存了不少當時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和他在閱讀、經學、史學、音韻、金石、詩文、風俗、評論書人書事等方面的心得體會,結集爲《越漫堂日記》。它在學術上很有價值,受到學者的重視。

用簡練的文字把讀書看報時的心得、體會、隨想、偶感、試析、初評、疑點、問題等思維火花或一閃而過的感想、看法、觀點、思想等及時記下來,就成爲札記。寫札記在各種讀書筆記中難度較大,創造成分多,價值也比較大。中外很多有名的著作,其實都是由札記整理而成的。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恩格斯的《家庭、所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列寧的《哲學筆記》、顧炎武的《日知錄》等等。報紙上常見的“讀史札記”也是其中的一種。

寫好札記,能加強我們讀書的記憶力,促進我們在讀書時積極思考,開動智慧的機器,把那些一隅之得、一閃之念用筆及時記錄下來,便於我們整理出書中的要點和線索,爲進一步研究提供方便。

我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歷史學家、考據學家顧炎武讀書時,運用的就是“札記法”。他邊讀書邊作札記筆記,讀完書後,再對札記筆記進行摘錄和提煉,做出總結,寫下自己的認識體會、偶得和見解。他的歷史學名著《日知錄》就是集他大半生札記筆記的結晶。這本書爲後代的歷史學、地理學尤其是對地方史和地方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寫好札記,又是一個資料儲存的極有效手段。經常做札記筆記,可以積累大量的研究和創造資料,時間長了,這就是一筆極可寶貴的知識財富。

札記的寫法比較靈活,形式上可零可整;內容上可多可少;篇幅上可長可短。

首先,要養成隨時記錄思想“閃念”的習慣。我們讀書的過程是積累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閃出一些思想火花。這些火花可以是片段的,也可以是系統的,雖然是“一得之見”,但它們卻是我們深入思考的起點和契機。許多人正是從這種不起眼的“一隅之得”中逐漸深入,開拓發展,以致最後形成一種較完整的思想的。若把這些零散的資料加工補充、整理拓展,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著名學者李平心在讀書時,一有心得體會即取紙片記下投到盒子裏。他記錄的小紙片內容豐富,凡屬社會科學幾乎無所不及。每隔一段時間,他便將其整理、歸納、研究,寫成文章。他的《甲骨文、金文札記》等文章,就是這樣整理而成的。

當然,運用札記讀書法要做到恰到好處,不宜過於頻繁地放下書本去寫評點,否則就難以對作品形成完整印象,有捨本逐末之弊。

其次,在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時,要在對讀物內容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寫,寫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落筆前要經過反覆醞釀,認真考慮,有所思纔有所得,有所得纔有所寫。不能心血來潮,信手塗鴉,亂髮不着邊際的議論。這樣才能培養我們的思考力、啓發創造力。要勤于思索,勇於探求,最主要多問幾個爲什麼,不要人云亦云。內容上要精粹,文字要簡練,以質爲本,這樣方便整理。

另外,所記的札記不應是爲做而做,不能做完撇在一邊了事,要注意加工整理。這些零散的資料經過補充、加工,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總之,養成讀書作札記的良好習慣並掌握其方法技巧,是提高學習效益、加快知識積累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讀書手段。這種方法看似笨拙,做起來也似乎慢些、苦些,但是其效果將會更好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瞬間的火花,也能燃成熊熊大火。

TAGS:札記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