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文藝體育>

中國象棋有哪些術語

學問君 人氣:2.16W

想要下好中國象棋,那麼就先來了解中國象棋的術語吧,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關於中國象棋的術語,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象棋有哪些術語

中國象棋術語

將:凡走子直接攻擊對方帥(將)者,稱爲“照將”,簡稱“將”。

殺:凡走子企圖在下一着照將或連續照將,將死對方者,稱爲“殺着”,簡稱“殺”。

捉:凡走子後能夠造成在下一着(包括從下一着開始運用連續照將或連續交換的手段)

吃掉對方某個無根子,稱爲“捉”。

打:將、殺、捉等攻擊手段,統稱爲“打”。

兌:凡走子可與同等子力互換吃去者,稱爲“邀兌”,簡稱“兌”。

獻:凡無根子送吃,而對方同兵種子一旦吃掉此子後,不致立即被將死或立即在子力價值上遭受損失者,稱爲“獻”。

攔:凡走子阻攔對方棋子的活動,而又不具攻擊作用者,稱爲“攔”。

跟:凡走子盯牽對方有根子,而又不具攻擊作用者,稱爲“跟”。

閒:凡走子性質不屬於將、殺、捉,統稱爲“閒”,兌、獻、攔、跟,均屬“閒”的範疇。

長將:凡走子連續不停照將,而形成循環者,稱爲“長將”。

長殺:凡走子連續不停殺着,而形成循環者,稱爲“長殺”。

長捉:凡走子連續追捉一子或數子,而形成循環者,稱爲“長捉”。

長兌:凡走子連續不停邀兌,稱爲“長兌”。

類似解釋也適用於“長獻”、“長攔”、“長跟”。

長打對長打:凡雙方走子循環反覆,步步是打,稱爲“長打對長打”。

長打對非長打:雙方走子循環反覆,一方步步是打,中間沒有閒着,另一方中間有閒着,則稱爲“長打對非長打”。

有根子和無根子:凡有己方其他棋子(包括暗根)充分保護的子,稱爲“有根子”,反之,稱爲“無根子”。形式上是根,實際上起不到充分保護作用,稱爲假根或少根。假根子和少根子按無根子處理。

中國象棋文化

琴棋書畫,是中華文化之瑰寶,其中之象棋,參與人數之多、流傳地域之廣、精神內涵之博大深厚,皆令其他形式的文化望塵莫及,被尊之爲國粹瑰寶乃當之無愧。

象棋在中國,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就有:“蔽象棋,有六博兮”的詞句,這說明那時已有“象棋”之名。當然那時的“象棋”與現在的象棋不同,據《蘇秦列傳》記載:當時齊地的居民安居樂業,“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即下棋踢球)。”那時的棋,大概是一方爲六子,所以叫“六博””。不過,在達官權貴和士大夫中,下棋已很流行了。

到了明代,象棋有了長足的進步。據記載,明朝初年,明太子朱高熾見兩個小太監在宮中對弈,遂命進士曾啓以詩詠之。曾啓當即吟詠一首:“兩軍對敵立雙營,坐運神機決死生。千里封疆馳鐵馬,一川波浪動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漢將旌旗逼楚城。興盡計窮征戰罷,鬆陰花影滿棋枰”。

到了請代,名手輩出,佳作如雲。棋理棋勢的研究更加深化,促進了象棋文化的發展,成爲古代象棋史上的黃金時期。

建國以後,象棋工作者總結髮揚了前人的文化遺產,勇於創新,銳意進取,使象棋文化更加絢麗多彩,成爲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楚河漢界的由來

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爲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封劉邦爲漢王。公元前205年,劉邦引兵東進,出函谷關,與諸侯會盟於洛陽,此時楚霸王項羽率兵徵齊,劉邦率56萬大軍乘虛而入,一舉攻下彭城。項羽聞訊,立即回師,在靈壁一帶與漢軍展開激戰。漢兵大敗,潰不成軍,劉邦在數十名將士護衛下逃出重圍。劉邦到達滎陽,迅速招集殘部,與蕭何從關中帶來的兵馬會合,兵勢重振。從此,楚、漢在滎陽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拉鋸戰,誰也難於取勝。在此期間,形成了一種極爲特殊的戰爭景象:楚霸王項羽據東廣武城,漢高祖劉邦據西廣武城,中間隔古運河鴻溝,兩軍對壘,勢均力敵。在空前殘酷、激烈的爭戰中,誰也無法逾越鴻溝一步。於是項羽與劉邦相約:以鴻溝爲界,中分天下,即鴻溝以西爲漢地,鴻溝以東爲楚地,就這樣“鴻溝”成了“楚河漢界”。特別令人注目的是“中分天下”,那象棋的棋盤不正是從中劃分的嗎?進一步聯想到象棋的棋制,也是在告訴後人:黑、紅兩軍隔楚河漢界相持立營,嚴陣對壘,最終以擒“將”爲勝,並非來自人們的憑空想象,而是源於楚漢相爭那一幕極爲壯烈、極爲震撼人心、極具深遠影響的歷史事實。

象棋子的黑紅二色

象棋的棋子分黑、紅二色,而不像圍棋那樣分黑子、白子,或者別的顏色,也是基於歷史的模擬和那段具有特色的楚漢相爭在遊藝中的再現。也就是說,棋盤上的黑、紅棋子隔“河界”針鋒相對地排列,實質上是楚、漢兩軍隔鴻溝對壘的模擬和以遊戲形式的再現。因爲,黑、紅二色的對立,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據歷史考證,秦王朝崇尚黑色,“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更名民曰‘黔’”。項羽年輕時,適逢秦始皇出巡會稽,見士卒前呼後擁,旌旗招展,宛如一條黑龍,項羽不勝羨慕地說:“彼可取而代也。”後來項梁、項羽率八千子弟反秦,其基本隊伍服色制度皆依秦制。項梁死後,項羽南征北戰,自立西楚霸王,而楚軍旄旌節旗和服飾皆爲黑色,象棋棋子一方著黑色即源於此。

象棋中,另一方棋子著紅色,當然來自劉邦的漢軍,這在歷史上也有明確的記載。

據《高祖本記》記載,秦二世元年,劉邦押送徒役去酈山服役,徒役半路上大多逃逸。劉邦沉思,人到酈山,徒役定會逃光,不如將他們放走爲好。劉邦一行來到豐西大澤,便坐下飲酒,酒至半酣,劉邦對徒役們說:“今日乘夜深人靜,你們趕快逃命吧!我也要遠走高飛。”徒役中10幾個大膽的壯士願隨劉邦前往。這時劉邦藉着酒興,帶領這些壯士,連夜穿過沼澤地帶。他讓一名壯士前去探路,這位壯士去去又回,因問其故。壯士說:“前面有條小路,路中有條巨蛇擋道,不知如何是好。”劉邦厲聲說:“大丈夫行路,有何畏懼!”於是隨壯士走到大蛇前,手起劍落,將巨蛇斬爲兩段,於是大家繼續前行。走數裏,劉邦酒醉,便躺在路旁呼呼大睡。

劉邦斬蛇走後,有一掉隊的壯士來到斬蛇處,見一個老嫗扶蛇痛哭。

壯士問:“老婦人你爲何痛哭?”

老嫗說:“我的孩子被人所殺,因此痛哭。”

壯士又問:“你的孩子在哪裏?誰人所殺?”

老嫗說:“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變成蛇躺在道上,如今被赤帝之子所殺。我兒死得冤屈,我將來一定爲兒報仇。”

壯士以爲她說的是瘋話,舉棍欲打,這時老嫗卻突然不見了。

壯士趕上隊伍,將此事原原本本地告訴劉邦。劉邦聽了心中暗喜,他以爲自己就是赤帝之子了,言談舉止更加傲慢,而隨行人員對他也漸漸地心生畏懼。

秦二世元年,劉邦與蕭何、曹參裏應外合,殺掉縣令,全城父老及沛縣子弟,公推劉邦爲沛公。劉邦在沛宮祠祭黃帝,祭蚩尤,用畜血塗在旗上、鼓上。當初劉邦所斬之蛇是白帝之子,斬蛇者赤帝之子,所以高舉紅色旗,起義反秦朝,從此發展壯大成爲漢王,劉邦的人馬盡尊尚紅色,以赤幟紅旌爲其標誌。棋盤上,隔“河界”對壘的“紅”方,當然來自漢軍的`人文遺留。

順便提到一點,在象棋的開局中,民間流傳着一句俗語:“紅先黑後,輸了不臭。”這裏也有文化背景,同樣來源於楚漢之戰。公元前205年,漢兵率先代楚,拉開了“中原逐鹿”的序幕,造成了廣武山紅、黑兩軍的對壘;當楚、漢相約“鴻溝爲界、中分天下”之後,又是漢兵率先進攻,最終殲滅楚軍於垓下,完滿地爲歷史落下了極其壯烈而又極爲重要的一幕。故,反映到棋局中就形成了“紅先黑後”的俗語。

象棋內涵“鬥智”

象棋棋子的名目,許多來自楚、漢兩軍,深受當時政治軍事體制的影響,古人早已發現這一頗具深意的現象。宋人程顥在《詠象棋》一詩中說:“偏裨兼備漢官名”,說的極爲中肯貼切。象棋文化策源於“中原逐鹿”,象棋之所以作爲一個運動項目,它的特徵與內涵無論何時都不能忽略,必須深入地予以闡明。前面引用的明代詩人曾啓的詩句“坐運神機決死生”,形象的概括了兩點:一是“坐運”,二是以“神機決死生。”象棋這種運動的特性和內涵的核心,用一句精闢的話來說,就是“鬥智不鬥力”。而“鬥智不鬥力”也源於楚、漢在廣武山上的對壘。

楚、漢相持未決,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爲也。”漢王笑答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兩軍陣前,漢王劉邦不僅鮮明地提出“鬥智不鬥力”的制勝策略,而且身體力行,演繹出許多極其生動的範例。這些“鬥智不鬥力”的典型範例,是指導象棋藝術發展的精神內涵。而與劉邦相比,剛愎自用、暴虐蠻橫的項羽也只能像後人所說的那樣“智窮欲烹太公肉,勇絕偏染烏江沙”了。

千百年來,“楚河漢界”中分棋盤;黑、紅兩軍嚴陣對壘;“鬥智不鬥力”,既是象棋運動的特性,又是象棋運動的精髓,更是象棋藝術發展的原動力。人民大衆在追求豐富多彩生活中創造了象棋,象棋又在發展中豐富、美化了人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