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文藝體育>

益陽的婚嫁禮儀習俗

學問君 人氣:1.84W

        從男女雙方準備娶親出嫁,到婚嫁結束,古代一般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儘管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但有些程式卻是相通的。

益陽的婚嫁禮儀習俗

在益陽,丈夫稱自己的妻子很少叫愛人或夫人,也不像其它地方,如廣東叫老婆,而最喜愛稱“堂客”,找對象結婚謂之“討堂客”。已婚的婦女們被稱爲“堂客們”。“堂客”這個稱呼,外地人特別是外省人聽了困惑不解,有的人還以爲這是對妻子的蔑稱。本地多數人也說不清道不明。只是長期以來,人們代代傳承這個稱呼而已。

其實,“堂客”一詞是益陽人對已婚婦女們的尊敬之稱。追本溯源,它應該與益陽民俗中的婚嫁習俗密切相關。

益陽本地的婚嫁習俗,大概要經過看親定庚、擇吉報日、花轎迎親、告祖儀式、顛轎傳統、媒婆招劫、拜堂成親、大鬧洞房、回門等內容及儀式,現擇要簡述之。

1、花轎迎親:

它是千百年來益陽湖鄉人民最盛行的、傳統的、隆重的婚嫁習俗。也是青年男女最看重的婚嫁禮儀。其歷史悠久,特色濃郁,程序繁複,場面熱烈。即使處在現代文明的今天,在益陽湖鄉的山村還能時常看到這種花轎迎親、前呼後擁的熱鬧場面。

迎親的花轎一般選用竹材或用木材製作。做工精巧、裝飾豔麗。轎外披紅掛綵,喜慶吉祥,氣氛熱烈。由四名轎伕合擡的稱爲“四擡花轎”,

由八名轎伕合擡的稱爲“八擡大轎”。益陽人民用花轎迎親有雙重含義:一是表示對新娘和新娘家庭宗族的尊重;

二是顯示出迎親禮儀的隆重和場面的熱烈。因此,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轎,風風光光進婆家,以擡高自己身價。另外,如果婚後夫妻倆發生口角,男人叫堂客“滾蛋”的話,女方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敬自己的男人:“滾蛋?沒那麼簡單吧?!我又不是自己走上門來的。是你家請人用八擡大轎把我擡來的,明媒正娶嫁來的。要走也行,不過那還得請你用八擡大轎送我回孃家去。”

因此,在七仙湖周邊地區,至今仍傳唱着這麼一首妻子與丈夫辯理的民謠:

你叫我走人我不依, 男人家做事得講理。

我一不是(走)路來的, 二不是(坐)船來的,

是你用香蠟錢紙拜來的, 鑼鼓嗩吶吹來的,

花花大轎擡來的, 明媒正娶討來的!

男人家聽了自己堂客理直氣壯的辯白,也就啞然無辭了。

益陽花轎迎親,一般啓用三頂轎子。最前面一頂爲高賓轎,裏面坐着男女高賓大人。

一般是新娘的哥嫂或弟妹(或堂哥嫂、堂弟妹)。任務是爲新娘出嫁開道。中間的那頂是花轎,是新娘的專用轎。後面的那頂是送親轎,坐的是新娘的嬸孃或姨娘。高賓轎和送親轎外表爲綠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坐的花轎則是大紅色,表示喜慶吉祥。花轎的背面懸掛有篩、鏡、劍,或刻有類似的特殊圖案。那些是辟邪鎮妖的吉祥物。據說,竹篩可以驅鬼、明鏡可以照妖、寶劍可以斬魔。以此來保護新娘一路平安,順順當當到婆家。

擡花轎的轎伕是清一色的男子漢,挑選十分嚴格。要求年輕力壯,五官端正,性格開朗。除此之外,還有嚴格要求:未婚男子,必須品質優秀,沒有偷雞摸狗、搞歪門邪道的劣跡;已婚男子,必須是夫妻和睦,品質優良,有子有女,精明能幹,衛生體面。那些離過婚、亡過妻、常吵架、品質低劣的男子,是沒有資格擡花轎的。

2、告祖儀式:

新娘出嫁那天,孃家要大辦筵席,俗稱辦“出嫁酒”。以此來款待各方族長,本族長輩,親朋戚友和前來祝賀送禮的鄰里鄉親。清早,常用茶點待客。茶,有時季講究。冬春季節,一般用甜酒和茶食;夏秋季節一般用桂圓紅棗雞蛋茶。點,即點心,常有九碟不同的茶食。分別是雪棗、花根、花生、酥糖、巧稞、炸蠶豆、小花片、膠切、蛋糕、瓜子。.外加香菸、檳榔等。用過早茶,出嫁酒筵席便很快就擺上了桌子。少則十幾桌,多則幾十桌。屋內屋外、樓上樓下,場面熱烈。席面豐盛無比,尤如皇帝老子嫁公主一般。常有彈琴賣唱討紅包者形容道:“雞鴨魚肉擠滿臺,炒煮煨燉胃口開;涼拌拼盤品種多,美酒可樂配好菜。八方賓朋四周坐,男女老幼樂開懷……今朝嫁出賢惠女,明日接納吉祥財”。

吃罷“出嫁酒”席,新娘準備上轎出門。上轎之前,還要舉行“告祖儀式”。儀式須在孃家堂屋裏舉行。先用硃紅木製作的菜盤將男方家隨接親隊伍一道送來的一桌豐盛的酒菜(習慣稱“告祖席”)擺放於高桌子上。一般是十二道葷菜和一罈美酒。菜餚豐盛,製作精良,每碗菜上貼有紅紙剪的喜字。並在堂屋裏的神龕上繫上一段紅綢,點燃一支紅燭、三柱香,然後新娘新郎面對神龕並肩站立,聽候司儀人的口令。新郎新娘雙手合掌,三次作揖後,跪拜磕頭三次。站立,再作揖三次。表示對祖宗高德、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今日與祖宗告別,嫁到異地他鄉,從此就成了別家的人。但仍祈求祖宗保佑幸福、平安,早生貴子,再報祖恩。長輩、父母、親戚等站立兩旁,陪伴祈禱。告祖儀式一般由本族年齡最大的長輩或族長主持。禮畢,女方父母爲女兒披上紅蓋頭,並扶送上轎,也有的是由新娘的.兄弟背上轎的(因爲當地民俗中說,“土能生萬物,地可納千祥”,它高於一切,重於一切。因此,女兒出嫁上轎時,腳不能踏地,否則帶上孃家泥土出嫁,會給孃家帶來“失財”的厄運)。

有些地方還有哭嫁習俗。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嫁出去距離遠,朝夕相處的親人從此一年見不了幾次面,心理牽掛;二是因爲舊時代裏,男尊女卑。女子到了婆家要受丈夫和婆家父母的嚴格管教,爲其日後可能被欺侮而擔心罷了。

新娘上轎坐定,父親要爲女兒關好轎門並上好鎖,有的還貼上封條。這是洞庭湖一帶湖鄉人民的一種習俗遺風。其來歷可追朔到流傳千古的“梁祝姻緣”。

據說,當年祝英臺被迫坐上花轎去馬家成婚。由於當時轎門沒有上鎖加封,當花轎路過樑山伯墳前時,祝臺英執意要求下轎看墳。下得轎來,只見昔日心愛的人已變成了一堆可憐的黃土。祝臺英肝膽欲裂,痛不欲生,突然,她一頭撞在墓碑上。霎時,只見電閃雷鳴,石崩墳裂,隨即一股清煙從墳墓中飄出,梁祝二人便化作了一對彩蝶,雙雙飛向彩虹高掛的天堂去了。於是,馬家喜事變成了喪事,只落得人財兩空的下場。爲了不讓歷史悲劇重演,或出別的意外,從那以後,千百年來,民間便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新娘上轎後,必須加封上鎖,以保萬無一失。

鑼鼓咚咚,嗩吶聲聲,花轎在歡樂的鞭炮聲中起轎上路了。前面有四盞某府大紅喜字的燈籠開道。中間是送親和迎親的大隊人馬。大量的嫁妝被迎親的人挑着、擡着,招搖過市。五顏六色、豔麗奪目。三頂大轎排列在隊伍中間緩緩行進。氣派威風、熱烈非凡。花轎雖不及現代轎車華貴氣派,但由四人或八人擡着,“閃唧丫唧”,倒是別有一番風韻味和情趣。

[但有時加封上鎖也容易出意外。據說有一年冬天,十分寒冷。七仙湖區大雪飄揚了七天七夜,整個湖面被凍結起來了。平時到對岸去必須繞湖堤半圈。從凍結的湖面走過去,可少走許多路程,何樂而不爲呢?況且天寒地凍的,大家多麼難受啊。於是,湖邊一家接親的人馬返回男方時,便抄近道,在湖面冰塊上走過對岸去。快要上岸時,岸上迎親的人羣興奮不已,於是提前點燃了火藥銃,代表新郎家熱情歡迎新娘的到來。只聽得“砰、砰、砰”三聲巨響,響聲還未落定,擡轎的、挑嫁妝的、送親的人一個都不見了。原來冰塊被震破了,新娘與其他人都落入了水中。等到把轎子撈上岸來時,新娘已絕氣歸西了,其它人則沒出大事。於是,這家的喜事也變成了喪事]

3、歪轎習俗:

一路上,擡花轎的轎伕們還時不時地上演“歪花轎”的節目(比如北方的“癲轎”,還唱“癲轎歌”咧)。它既是湖鄉人民古老的民俗,又是轎伕的最出色的滑稽劇。轎伕們把花轎擡得左搖右擺,上下起伏,令新娘在轎內坐立難安。因爲轎伕們有一整套的理論,說什麼“經得起‘歪’的新娘,才經得起生活的風吹浪打;受得了‘晃’的新娘,纔會對愛情堅貞不二”。於是新娘、新郎和女方家人也沒多少怨言可說。新娘要是想在路途中少受轎伕們的“歪晃”之苦,倒是有辦法可想。新娘應事先託付送親的女高賓--送親孃子,或媒婆,在歪轎高潮到來之際多塞給轎伕們香菸、檳榔、糖果和紅包。示意轎伕高擡貴手,放新娘一馬,對新娘多一點關照和寬諒。

4、媒婆遭劫:

花轎在路中行進或轎伕們落轎休息之時,接親的、送親的、擡嫁妝的以及吹吹打打的樂隊,大隊的人馬招搖過市,常常吸引沿途各方看熱鬧的人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年輕小夥子、姑娘們、小孩們。特別是年輕婦女,她們也曾是坐花轎嫁來此地的。見此情景,回想當年自己出嫁,記憶猶新,幸福美滿,喜形於色,回味無窮。而且當年的她們也曾沿途一路遭人“敲詐”。今日不敲詐別人,起一起別人的味,實在想不通呢!於是她們便慫恿小孩子們,小夥子們,在路上設定障礙,把新娘的花轎團團圍住,以討得喜糖、喜煙和檳榔。特別是“媒婆”,此日難逃一劫。因爲按當地習俗,“媒婆”是男女雙方的牽線人,是代表男女雙方的公關“大使”。接親這天要負責沿途各種關係的處理,逃跑是沒有用的。因爲媒婆不能按指定的時間把新娘接到婆家,耽擱了進親的良辰吉時,媒婆不僅得不到男方的大紅包,更是負不起相關責任的。因此,識相的“媒婆”一路上代表男女雙方積極主動的裝煙發糖,以求一路上少費波折,順暢及時把新娘護送到男方家完婚。

吃罷喜煙喜糖,沿途圍觀看熱鬧的人羣便讓開一道,讓接親隊伍順利透過。如果是不識相的“媒婆”,既不發煙又不發糖,看熱鬧的羣衆便主動開叫了:

媒婆媒婆真好當,東家大禮懷中放。不裝煙來不發糖,今朝看你哪裏藏?

這時,與媒婆相識的人便邀上幾個人一擁而上,扯住媒婆的衣袖。此刻媒婆若識相還來得及。否則,媒婆身邊帶的煙、糖會被一掃而光。有時甚至衣服都被扯破,鞋帽也弄丟了。媒婆往往會被弄得啼笑皆非,甚至狼狽不堪。

還有的時候,當地喜歡耍滑稽的中年人甚至老頭子,喜歡慫恿一羣乳臭未乾的孩子圍住花轎討新娘新郎的喜糖吃。若遇新娘新郎小氣,出手不太大方,他們便會教那些孩子們唱些順口溜,逗一逗,氣一氣新郎新娘,以使新郎新娘多給一些糖吃。順口溜唱道:

“新姑娘,舊姑娘,胯裏夾只芋頭娘;不裝煙,不發糖,小心夜裏搖垮牀!……”

順口溜唱得新娘新郎面紅耳赤,怪難受的。爲了討好孩子們說些吉利話,新郎只好叫新娘下轎,新娘裝了煙,發了糖,又發檳榔。這時,那些孩子們又唱開了:

“新郎官,新姑娘,大家說你好大方。發了煙糖發檳榔,順順當當去拜堂;早生貴子當爹孃,榮華富貴登京堂”。

5、拜堂成親:

經過沿途一路的顛簸周折。迎親的隊伍才把花轎擡到了男家,男家的親朋戚友夾道歡迎。此時,禮炮轟鳴,鐘鼓樂之,熱鬧非凡。在男方家的堂屋裏落轎下地。因爲堂屋是湖鄉農家最神聖的殿堂,一貫以來這裏供奉“天地國親師位”,同時又是農家接待貴客佳賓的廳堂。新娘在堂屋下轎後,隨即與新郎一道參加“拜堂”儀式。儀式簡短,但莊嚴隆重,且內容豐富。簡單地說,首先,儀式的主持人在堂屋裏側神龕下前方擺放一張高桌子,桌面上工整地擺放着魚、肉、雞、飯、茶、酒、筷子;並燃上一柱紅燭,三柱香。這時,新郎新娘面對神龕,並肩站立桌前,雙手合掌,屋外燃放禮炮,由司儀員司令。司儀員由當地本姓長輩擔任,新郎新娘隨口令做鞠躬動作。“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四拜親戚。最後,夫妻對拜”。之後,由男方的弟妹用茶盤擡上一碗茶來--俗稱“和合茶”。喝了這杯“和合茶”,象徵新婚夫婦和睦恩愛到永遠,比翼雙飛到白頭。此刻,又鳴炮奏樂,慶賀禮成。隨即,迎親的女陪伴把新娘扶進洞房,落座休息。

經過拜堂儀式後,新娘才被正式承認爲新郎家中堂堂正正的貴客之中特殊的貴客,即在自家莊嚴神聖的堂屋裏拜堂成親的結髮妻子,被視爲上等貴客對待。這就是益陽男子喜歡把自己老婆常稱呼爲“堂客”的由來。

6、大鬧洞房:

新婚這天,吃罷晚宴,就張羅着鬧洞房。有傳統的模式,也有新興花樣。典禮隆重,氣氛熱烈,可以說是到了湖鄉婚俗的最高潮了。因爲,新郎大部分親朋戚友以前還沒有見過新娘子的頭面,都想在鬧洞房時一睹爲快。另外也瞧瞧新娘子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文明禮貌程度以及才藝展示。還因爲湖南有“新婚喜慶三日不分(輩份)大小”之風俗,所以長輩晚輩大人小孩,男女老幼,擠滿洞房,喊的喊,叫的叫,唱的唱,笑的笑,熱鬧無比。

鬧洞房的第一個節目就是喝“新人茶”。其實,“新人茶”只是用芝麻、豆子、茶葉、薑片,加紅糖泡製的開水茶。但喝這種茶是很有講究的。客人事先找一個凳子坐好,等待新郎新娘送茶來。新郎新娘用紅漆茶盤擡來,然後由新娘端上送到客人手上。一來表示新郎全家人的客氣禮節,以禮待人,另外也是爲了證明新娘懂得如何待客做人。

鬧洞房的節目很多,有較爲傳統的節目。也有時興的現代節目,種類繁多,形式各異。但有兩類節目是最最缺少不得的,那就是:新郎新娘談戀愛經過、合吃一顆糖果或紅棗(同心果)的節目;唱歌跳舞、猜謎語等等,有時鬧得通宵達旦。

有些俗不可耐的謎語是最能爲難新郎新娘的。其實大家都知道它的謎底,只是說不出口,但就是要新郎新娘猜,看他們有不有足夠的膽識。這裏就省略不說了。

7、哭嫁習俗:

七仙湖區鄉村某些地方,至今還遺傳着古老的“哭嫁”習俗。姑娘出嫁的頭天晚上,其母親把女兒的嫂子,姐妹聚集起來,行歌對唱,互訴往日的手足之情、日後分別眷戀之苦。哭嫁,實際上成了婦女們發泄內心情感的獨特表達方式。不但新娘的母親、姑媽、嬸嬸陪着哭,有的還要花錢請同村的姑娘們--玩得好的姊妹一起哭,這是傳統習俗。她們從早哭到晚,又從晚哭到早。一直要哭到花轎擡出了村子,才得停息。她們哭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其內容除了評說女兒在孃家時勤勞守規遵婦道,骨肉之情難割捨之外,更多的是勸導女兒到婆家之後要學會好好做人,孝敬公婆的古今實例和道理。例如在《哭嫁歌》中,新娘的母親連哭帶唱道:

嗚嗚嗚,女兒我的寶貝呃,

孝敬公婆第一樁咯:

一日三餐茶和飯,

哎喲喲,是鹹是淡親口嘗哪!

嗚嗚嗚,女兒我的肉糰子心呃,

孝敬公婆第一親咯:

一年四季衣和被,

哎喲喲,有爛有破親手縫哪!

那纏綿悱惻的哭聲中和着詞曲,形式與內容渾渾乎融爲一體,且泣且歌,悽悽然催人淚下,亦喜亦悲。難怪乎有人說這類似古樂府中的《子夜曲》呢!真是別具一格,玩味無窮!

8、回門:

亦稱“雙回門”。古稱“拜門”、“行拜門禮”。早在春秋時期《春秋羊公傳》中就有文字記錄。後代沿襲,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載;“其兩新人於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門禮。女家廣設華宴,款待新婿”。近代,一般在新婚第三日,亦有多日或滿月後回門的,因地而異。新娘從孃家嫁到婆家,俗稱“過(進)門”。從婆家回到孃家,故稱“回門”。

9、婚聯

       又稱喜聯,是婚嫁時專用的對聯。內容多爲喜慶祝福的吉祥話語。婚聯據其具體內容不同而貼於不同位置的門窗之上。有的還可貼於箱櫃之上。現擇要以饗讀者諸君。

1、紫燕雙飛齊比翼,鸞鳳和鳴曲同音。

2、紅錦裁雲紫蕭吹月,翠屏引風彩帳棲鸞。

3、尊夫愛妻家庭美滿,教子扶幼生活歡欣。

4、一杯喜酒迎賓共喜,兩顆紅心向黨更紅。

5、嫁女婚男處處從簡 移風易俗事事當先。

6、才子凌雲佳人詠雪,插花映日蒲葉搖風。

7、新婚賀雙美,齊樂慶百年。

8、魚水千年合,芝蘭百世榮。

9、兩個勞動能手,一對恩愛夫妻。

10、一門喜慶三春暖,兩姓欣成百世緣。

11、女慧男才原有對,你恩我愛總相聯。

12、喜迎親朋貴客,欣接伉儷佳人。

13、飯裏有砂須細嚼,酒中無骨莫橫吞。

14、庖廚百勺合千家口味,喜事一樁領萬戶吉祥。

15、今日嫁出賢惠女,明朝喜得聰明才。

橫批1.喜氣盈門 2.天合之作 3.心心相印 4.永結同心

5.花好月圓 6.夫妻恩愛 7.天長地久 8.百年好合

10、哭嫁的來歷 

11、花轎與高賓的由來 

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2)正德皇帝也喜歡喬裝成平民,微服巡訪。一日路過異州城郊,見一石雕大馬巍峨直立路邊,氣勢磅礴,便停下腳步,欲題一詩詞。便脫口唸道:“石馬原來在異州,”可是念了好幾遍,無法接下句。這時,只見一大隊人馬簇擁一少女朝自己走來,也在石馬前停下來歇腳。少女見有人在石馬邊吟詩,老是隻念一句現話,她便對着石馬吟道:

石馬依然在異州,不知流落幾千秋。

狂風撲撲毛不動,細雨霏霏有汗流。

青茅嫩草難開口,揚鞭亂打不回頭。

牧人有力難牽轉,天地爲欄夜不收。

正德皇帝聽了,讚歎不已。見這鄉間女子有如此才學,不禁問起那女子何方人氏,今日何事到此。少女含羞笑道:“今日是我的婚姻大事,正要嫁往夫家去!”正德點頭稱喜。

原來在明朝以前,女子出嫁從夫,一般是騎驢或步行,並無花轎。正德皇帝爲了感激這位幫他把詩句接上的女子,便吩咐隨從,將自己的四擡大轎飾上珠花,專門送這位女子出嫁。正德皇帝也一同步行前往送親,並規定說:“以後凡官轎路遇花轎必得讓道”。男方得知是正德皇帝送親來了,連忙備辦高賓宴席,特啓用山珍海味答謝正德皇帝一行。從此以後,凡新娘出嫁,便開始流行用花轎迎親,另有兩擡供男女高賓坐的轎子相伴。即使官轎在道,也會退避三分,避免“沖喜”之意。由此,前往送親的叔伯嬸孃、兄弟姊妹都被稱作“高賓大人”,男性爲“男高賓”,女性稱“女高賓”。此俗代代相傳,至今依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