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說課稿彙總五篇

學問君 人氣:1.64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彙總五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囚綠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單元教學要求是透過欣賞精美的寫景、品味優美的語言,來賞析文章深刻的意蘊。 《囚綠記》是一篇詠物抒情散文,將自然界的“綠”與作家內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描繪了綠的狀態也寫出了作者自身的處境,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 。

透過學習本文,學生要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二說學情和教學目標

我們的學生經過前兩篇課文的學習與薰陶,可以說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領會。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但由於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還比較表面化,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對文章的象徵意義和含蓄而內斂的情感認知,還難以理解。所以,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文章就顯得更爲重要了。雖然學生上高一以來,老師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但他們還沒有養成圈點批註的習慣,圈點時往往捕捉不到重點詞句,批註時也缺少個性表現,語言表述也難以做到準確、完整。還需要老師的點撥和引導。

依據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課標要求,制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1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2)指導學生篩選出關鍵語句,學會運用圈點批註的讀文方法

來把握語句的重要資訊,體會象徵意義和作者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朗讀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複述作者囚綠的經過,達到

把握全文整體脈絡的目的。

(2)運用啓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課文,使學生能夠自

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教學重點 學會圈點批註,理解語句含義,理解“綠”的象徵意義,達到思想上的昇華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爲民族精神的象徵,歌頌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潔魄,寄託了他對祖國自由、光明、復興的熱切期盼。

三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做了大膽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課文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標題和文中的幾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透過批註來研讀,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力求利用四十五鍾時間讓學生學到一點對自己的發展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將學法及教法確定爲:

(1)誦讀法———反覆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圈點批註法———抓詞語含義,理解句子意思;

(4)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5)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並在實施教學中運用這些方法。

四教學過程

1.學案檢查

在課前就設定互動學案,疏通字詞,解決閱讀障礙,瞭解作者的經歷,爲課堂的分析打下基礎,並在課堂上互相交流補充。

2.匯入

教師給出一組綠色的圖片,指出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時,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希望;當綠芽衝破險阻綻放綠意時,我們意識到生命的頑強;當無邊的綠色撲面而來時,我們彷彿聽到生命的樂章。綠在視覺上給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也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將接觸這樣一位非常喜歡綠色的人,只是他鐘情到了極致,以至於將綠色囚禁起來,引出陸蠡的這篇文章《囚綠記》。

這種匯入,能營造出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鮮明的畫面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覺衝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刺激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3.講解

首先由標題入手,先列舉幾篇已經學過的課文標題,如《荷塘月色》,分析其對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讓學生探討本文爲什麼要以“囚綠記”爲題目,讓學生明白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讀書方法。之後指出要想對題目理解得更深刻,還要回到文章中,結合作者、背景和文字資訊綜合分析而過渡到下一環節。

我圍繞題目,設定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回到文字篩選出語句做圈點批註,分小組討論、交流批註內容,具體問題如下:“綠”具體指的是什麼?爲什麼作者要囚“綠”?“綠”是怎樣被“囚的”?“囚綠”的結果怎樣?在“囚綠”的日子裏,綠藤所表現出的哪種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麼?

(在學生圈點批註的同時,老師適當地引導圈點時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關聯,批註時要做到由表及裏、由此及彼,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又在篩選語句的圈點批註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結合學生學案及教師圖片展示,歸納主旨,即借讚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並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建構主義認爲,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這種圈點討論交流的方法體現了對話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又是一個指導者。

4.小結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適當的方法,歸納與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鍛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師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原則,總結出圈點批註時要抓住重點語句,這些重點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的

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文章的藝術特點都很有幫助。

5.學生遷移練習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包辦代替是不行的。而對於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會學,而是會用,將學與用聯繫起來,要給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所以,接下來讓學生對精短美文《遍地黃金》做圈點批註。老師把學生共同批註的地方進行展示,讓他們透過比較、討論,進一步掌握圈點批註的要領,以此抓住主旨,強化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6.佈置作業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他們健康的個性,使他們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在佈置作業時,要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結合《囚綠記》重點語句的圈點批註,展開聯想,以作者的口吻寫一段200 字左右的心理描寫,感悟作者此時此景此境的內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結語

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恆地演繹着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爲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我們也透過圈點批註的方法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讓我們用此法去閱讀一篇篇優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黃金一般的心靈!

8.說課小結

本課的基本流程爲:情境匯入—解題—遞進問題解析—小組討論質疑—方法歸納總結—遷移能力提升—作業應用反饋,藉此來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

最後,遵循簡潔美觀、揭示內容的原則,

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囚綠記

陸蠡

象徵 生命希望

綠色 向陽 嚮往光明自由

固執 詠物抒情 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大綱和單元中的定位

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學習李白和杜甫的詩,目的是進一步領會這兩位詩人的藝術風格,以提高我們的詩歌鑑賞力。新的高考大綱明確規定:中學生應該初步具備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並且高考試題也由過去的客觀題型變成主觀題型。這無疑增加了考生答題的難度。所以,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對古典詩歌的鑑賞,鑑賞的主要內容是詩詞的'表現手法和主要寫作特色,也要兼及思想內容和名言警句的賞析。

第一課《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爲歷代文學家及評論家所公認。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故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加深究;而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給予詩歌鑑賞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2、教學目標

學習這首詩,要在反覆吟誦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熱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1)、知識和能力:瞭解作者、整體感知詩的寓意,知人論“詩”;反覆誦讀,鑑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結合詩歌內容講解誦讀要求,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章法、氣象、基調及藝術風格。

2)、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李白的放達,感受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自然是背誦。要重視理解記憶,又不偏廢機械記憶。前者指的是理清詩脈,包括大致分清詩的層次、領悟詩的主旨和主要的表達方式等。後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連貫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是對詩歌藝術手法的運用和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理解以及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4、課時安排:二課時

二、教法選擇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針對我們學生的認知水平,採用“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提起李白,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牀前明月光”了,那裏有真摯的感情,有清麗的詞句,但我們也許只感到它的優美,並不覺得有什麼出奇,因爲同樣意境的語句,在其他人的詩裏同樣可以讀到。再後來,讀的詩越來越多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綸送我情”、“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體濃”……也許從這裏我們開始驚詫於他才思的綺麗,那些打破常規而有無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來的 他的字裏行間,果然帶有一股飄忽飛逸的神仙氣息。

大家還記不記得高二時我們學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哪有通篇記述夢境的 人間哪有這般的山水 而李白所用的哪裏是人間的言語!他的句子沒有任何格律的束縛,有的是《詩經》似的端雅,有的是《山鬼》的激越。他逸興遞飛,豪氣縱橫,像天上的雲氣;他神飛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裏,在他的夢裏,李白抖去了一切凡世的塵土,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穿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世界的每一度時空毫無拘束地*。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遊《蜀道難》。

(解說:此導語教學設計>設計的目的一方面在於營造一種詩情氛圍,讓學生了解李白詩歌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突出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爲後面教學步驟的展開作鋪墊。)

(二)回顧李白生平和作品特點。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先世隋時因罪徙西域。他生於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約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之青蓮鄉。李白自青年時,即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均及賀知章推薦,曾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安史之亂髮生,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牽累,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後病歿當塗。李白性格豪邁,嚮往於建立功業,對唐玄宗後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爲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於從民間文學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爲繼屈原之後,出現在我國詩壇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和杜甫齊名,人稱“李杜”。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歌,現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三)聽名家範讀,然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全詩。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內容多以山川之險言蜀道之難。本篇詩人襲用樂府古題而推陳出新,以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生動地描繪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景色。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並寄予了對國事的憂慮和擔心。全詩以強烈的詠歎憑空起事,繼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傳說和高危險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躍式的詩歌情感結構,給人以奔騰迴旋的動感;流走於其中的氣吞山河的宏偉氣魄,給人以滌盪心靈的強烈震撼。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汪洋捭闔,變幻莫測,處處險中見奇,展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詩的開首4句是全篇的總綱,以後按蜀道的由來、歷史,蜀道沿途各處高峻、陰森、險惡和動盪不定的社會情況等內容次第寫來,鏡頭一組比一組驚心動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中反覆疊現吟唱,作者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創造出了一個神奇驚險、雄健開闊的高遠境界,使全詩的情感始終處於高昂、澎湃之中,迴旋激盪,餘韻悠長。

(四)齊讀第一段:(採用師生共同研讀法,先提出問題,由學生思考、討論,相互爭議,最後教師明確。)

1、詞義點撥:

①危:高。②於:比。③何:多麼。④當:擋。⑤鉤連:溝通相連。⑥回:使動用法,使……迴轉;迴旋。⑦度:越過。

2、詩歌的語言受押韻及平仄限制,詞序有所顛倒,讓學生指出哪些地方是顛倒的,應如何順句。

3、段落解讀:

(1)“噫籲嚱……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詩的開篇如何敘述蜀道悠久的歷史 爲何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

引導學生研究誇張敘述和運用民間傳說的寫法。

明確:詩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擊主題,爲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先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引傳說中蠶叢、魚鳧的開國,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爲誇張敘述;接着描述秦蜀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然後敘述蜀道來由。

引五丁開山的傳說,表現了人和自然間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3)“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爲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爲正意所在,應着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4)“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調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爲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5)研讀“上有六龍……坐長嘆”幾句,說說詩人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想象的豐富和奇特。

明確:這幾句極寫山勢的高危,突出路之難行。“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詩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見。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爲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黃鶴也不能飛度,猿猱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這是用虛寫層層映襯。接着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以“百步九抑縈巖巒”的危險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詩人從星星中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他們,想象何等奇特。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誇張:“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五)分析體讀第二段:

1、詞語點撥:

①但:只。②從:跟隨。③凋:使動用法,使……凋謝。④去:離。⑤盈:滿。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擬聲詞。

2、段落解讀:

(1)“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裏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幹裏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喟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2)“連峯去天不盈尺……胡爲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爲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爲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3)“連峯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這幾句描寫好在哪裏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圖畫;接着平緩地推出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3、再次朗讀課文第二段。

(六)分析體讀第三段:

1、詞語點撥:

①夫:人。②當:擋。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見義。⑤雖:雖然。⑥長:深深。

2、段落解讀:

(1)“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爲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讀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爲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2)“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3)“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二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4)最後一段寫蜀中要塞劍閣的意圖是什麼

引導學生探究詩的寓意。

明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解說:從現實的大背景出發,從感性的角度出發,讓學生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他作爲詩人的敏銳的感悟力。同時也把錛市學習放在一個大語文的背景下,讓學生感悟人生,感悟歷史。)

4、再次朗讀全文。

(七)分析詩歌藝術特色:在表現手法上你最欣賞的是哪一點 爲什麼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尋找美點。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因爲鑑賞能力的提高是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得到的,並不是教師說給學生的。所以在此,教師要放開手,讓學生說,他們可能說的不好,但正是在這一次次的不好中,他體會悟到說好的技巧。同時要多肯定學生,讓他們嚐到鑑賞的甜頭,堅定地走下去。當然在學生不知從何說起時,教師可拋磚引玉,做示例。)

1、善用反覆:

資料:清人沈德潛的評論:“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

討論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 它重複出現三次,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爲全詩定下基調。隨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形成了以此爲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這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着。主旨句出現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後。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爲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後兩層內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文中三次反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每出現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啓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

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

3、誇張到極致的技巧:

(學生尋找出詩歌中的誇張語句,談出感受)

4、多樣的詩歌意境:

爲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悽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統表現一個“難”字。

5、神祕的傳說:

“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哀啼”等傳說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祕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八)詩歌的主旨與情感:

資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爲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雲‘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

討論後明確:這首詩以詠歎爲基調,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而戰禍之烈是由於蜀道高險給割據者創造了良好條件的緣故。因此,對軍事叛亂的警惕正是詩人的主旨所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其表達的要義。

(九)美讀,整合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

四、板書設計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嘆高蜀道來歷

難行蜀道高峻

二嘆險景物悽清——以“何時還”起

可畏山水險惡主旨句二見

照應

三嘆戰禍之烈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竇娥冤》。我的說課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 說教材

二、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三、說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四、說學法

五、 說教學過程

六、說作業佈置

七、說板書設計

一、 說教材

《竇娥冤》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在這個單元中學生將首次接觸中國古典戲劇。透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古典戲劇瑰麗之門。《竇娥冤》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悲劇代表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開放的思維和現代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教學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課文節選的第三折是全劇的高潮部分,不僅最集中的表現了竇娥的反抗精神,還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竇娥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

二、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感情體驗和思考。”根據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的特點,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爲:

知識目標:瞭解元雜劇的特點;作者關漢卿及作品《竇娥冤》相關介紹。

能力目標:1、把握劇情,鑑賞女主人公竇娥的藝術形象。

2、初步瞭解關漢卿戲曲語言的藝術特色。

德育目標:透過竇娥冤這一歷史冤案,認識元代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認識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銳。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教學難點:領會浪漫主義手法,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性。

三、說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 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 表演法——學生透過話劇表演,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品味個性化和富有動作性的戲劇語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2 、自主探究法——學生積極參與,透過評價表演、分組討論等形式自我總結規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3 、 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二) 教學手段

爲了使我根據教材特點而設計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難點的突出與突破,達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我決定採用“多媒體展示平臺”的教學手段進行全程教學。

四、說學法

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加強學法指導尤爲重要。

1、我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順利地拿到開啟鑑賞戲劇之門的金鑰匙。

2、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以形成常規;

3、交給學生評點式的讀書方法,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上課伊始,我先用多媒體播放戲曲《竇娥冤》中竇娥被斬片段。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渲染情感,創設氛圍。爲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我設計瞭如下的導語:

魯迅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勞、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毀滅的過程,顯示出封建禮教的罪惡。“列之於世界大悲劇”的中國古典悲劇精品《竇娥冤》則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竇娥被毀滅的過程。

有價值而被毀滅是令人痛苦的,那竇娥究竟犯了什麼“王法”要被毀滅呢?讓我們透過學習本文來認識當時的社會現實。

(二)透過多媒體展示的手段簡介被稱爲“中國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關漢卿,號己齋叟,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爲“元曲四大家”。

《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是他的代表作品。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表演擂臺,學生表演後請導演、演員代表和觀衆代表簡單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根據教學重點我設計這一環節,學生透過表演,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種情境之中,體會到當時人物的心情)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而傳統的戲劇教學總是教師引導學生按劇本逐句分析,學生缺乏切身的情境,對話劇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而這節課我採用新穎的教學模式,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佔據了本課很大的一部分時間,此環節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這節課的質量,所以教師要重視。教師提前佈置好表演任務,剩下的都由學生負責,導演和演員的選拔,道具的準備,平時的排練。所以教師的指導要及時到位。這樣,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自然提起了學習的興趣。

(四)鑑賞語言

透過人物對白,試分析關漢卿的語言藝術和戲劇效果。

根據我所設計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一環節,教師應在學生髮言後明確:首先關漢卿的語言具有生活化的特點,關漢卿根據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實,充分爲劇情和人物性格服務。閱讀竇娥對婆婆的一段說白,看出竇娥那出自一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裏的話是那樣貼切,表現得是那麼自然、生動。其次他的語言還具有強烈抒情性的特點,比如竇娥對天地鬼神的指責,情感噴薄,把自己的冤情展現出來,讓人深深的受到感染。

(五)自由討論,學生沒四人分爲一組,每組只負責一個問題,教師做好分配。

問題1、竇娥作爲一個女子,卻無來由犯王法,那麼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根據教學目標二及重點,我設計了這個問題,並指導學生聯繫竇娥的唱詞進行分析。

明確:竇娥是一個善良、孝順的女子,她選擇走前街而不是后街,怕婆婆看到她傷心,這樣一個善良的女性卻被處以極刑,足見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她還是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主要體現在她滾繡球的唱詞和三樁誓願上。她敢於指斥天地,把自己的冤屈展示出來。

竇娥受神權思想影響,開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爺”能主持正義,賞善罰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她覺醒過來了,她猛烈地指責天地鬼神不分清濁,混淆是非,致使惡人橫行,良善銜冤。竇娥對神權的大膽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漿迸射如山洪決堤般的憤激之詞,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當時廣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問題2、三樁誓願一一兌現,如何理解這一寫法。

理解浪漫主義手法,不但是領會作品藝術性的關鍵,又是把握全文思想價值的鑰匙,研究中,還可以引進《孔雀東南飛》《聊齋》等作品,舉例對比,分析探討,老師適當點撥引導 。

讓同學看到運用浪漫主義筆法,除了加強藝術感染力外,越超越現實,越表明現實的黑暗不公,越爲“冤”張本。也越讓人們看到竇娥的剛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中,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管中窺豹, 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有助於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激發對古典文學的探究熱情。完成教學目標2,突破難點。

最後,教師要指出《竇》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六)拓展延伸

比較拓展:進一步瞭解竇娥性格。以突出教學重點。

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話本小說《杜十娘怒沉白寶箱》的杜十娘及本文的竇娥面對不幸時的反應

1、劉蘭芝:明白婆婆要驅逐自己,丈夫也無計可施,她沒有坐以待斃,等着被遣,而是變被動爲主動,主動“遣歸”早早起來“嚴妝”把自己打扮的美豔動人。劉蘭芝變被動爲主動,表現了極強的自尊心、積極維護自己的人格、個性堅強的特點。

2、杜十娘:知道自己“中道見棄”她沒有流淚沒有痛不欲生,她的表現很是冷靜,她很早起身挑燈梳洗,當着負心人的面,沉下了珍貴的百寶箱。杜十孃的“修飾”是徹底絕望後,用美進行報復,進行懲罰,也是與這個罪惡世界決絕的最後宣告。

3、而竇娥在受到了冤枉後,也不是唯唯諾諾,而是憤慨地指責天地。

三人雖表現各有不同,但她們三人身上都有着強烈的反抗精神,都是中國婦女的典範。

(七)課堂小結:

經過關漢卿的改造和天才創作,《竇娥冤》雖取材於“東海孝婦”的故事,但已不僅僅是這個民間故事的翻版,而是成爲一部深刻地反映元代社會現實的激動人心的著名悲劇。它透過竇娥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元代社會高利息貸款盤剝的殘酷、社會的混亂、官府的貪腐,並且使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成功地結合起來,深化了作品主題,使人物和劇情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量,不愧爲一部優秀的戲曲作品。

 六、說佈置作業: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的教育目標,在佈置作業時,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

學習本課後,你體會最深的有哪些?寫一篇劇評。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鑑賞文學作品”。《氓》是《詩經》中的重要作品。這是一首敘事詩。它以一個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她自己的戀愛悲劇。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品的音樂美、語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爲今後的詩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此特點,安排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概述詩經的基本知識,熟練背誦本詩;

過程與方法:透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物形象,樹立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人物形象 。

教學難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說學生:

這是學生升入高中以來首次接觸《詩經》,但是,在初中時學生有《關雎》的學習經歷,對於《詩經》有一定的認識;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解決完詩歌的詞語之後學習起來應該比較順利。但相對於實驗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礎和接受能力還是弱了些,所以,我擬定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生掌握《詩經》基本知識,且在認知性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把握賦、比、興手法;第二課時透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感受人物形象,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樹立正確人生觀。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三、說教法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誦讀法、講解法、啓發法、討論法等。透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並加以強化;講解是爲了開啓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