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選】幼兒園說課稿範文集錦十篇

學問君 人氣:2.36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幼兒園說課稿範文集錦十篇

幼兒園說課稿 篇1

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小孩子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空氣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世間萬物的勃勃生機都是因爲有空氣的的存在,爲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孩子透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去發現問題。使小孩子變被動者爲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

說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的存在,掌握空氣的特徵及作用。

2、激發小孩子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說活動重點:

利用有趣的科學操作活動,使小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產生興趣。好奇心和探究欲是科學啓蒙的關鍵,它將使小孩子永遠保持探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把培養小孩子的探究興趣做爲重點,精心的呵護和培植。

說活動難點:

引導小孩子透過老師的示範操作實驗,從中找到空氣,我班小孩子年受其原有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影響,對事物及其關係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說教具和學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筆、透明盛水容器、蠟燭、打火機、碎紙屑、卡紙

說教法、學法:

1、教法:本次活動將運用啓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等,使小孩子感受空氣的存在

2、學法:小孩子在與老師互動中透過猜謎,實驗操作、觀察獲得認知能力的。

說活動過程:

(一)教師匯入活動,引起小孩子興趣。

猜謎語,引出課題:小孩子們,今天老師帶來一位好朋友,我們一起來猜猜它是誰?

謎語:

看不見、摸不着,不香不臭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空氣)

出示皮球,讓小孩子說出皮球爲什麼會鼓起來?誰住在皮球裏?(空氣)

(二)提出問題,小孩子猜想。

1、尋找空氣:

小孩子們,我們現在一起來找一找,什麼地方有空氣?出示皮球,讓小孩子說出誰住在皮球裏?(空氣)

2、小孩子討論後回答,教師點評。

(三)實驗操作,探索活動。

1、身體裏的空氣

請小孩子伸出一隻手,嘴對着手用力吹氣,感知身體裏空氣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閉上嘴巴,並說出自己的感受

2、粉筆裏的空氣。

以小組的形式,小孩子分別把粉筆頭放入盛水容器中,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並將自己看到的現象說出來。

(四)做實驗,感知空氣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孩子,今天老師要和你們玩個變魔術的遊戲(師示範)。

(五)倒不出來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紙。給玻璃杯倒滿水,蓋上卡紙,然後把杯子倒過來。你能使杯子裏的水不倒出來嗎?成功的和失敗的一名代表來演示。透過對比,小孩子知道只有使杯內無氣泡(杯內無空氣),才能將杯子倒過來。小孩子再次進行試驗,直到獲得成功。

2、是誰在幫忙。爲什麼杯子裏沒有空氣,水纔不會倒出來?究竟是誰在幫忙?誰那麼有力量?引導小孩子交流:杯子裏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不讓水從杯子裏流出來。

3、將蠟燭點燃請一小孩子用玻璃杯罩住,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小孩子作答,把碎紙屑放在桌子上,小孩子分組:用手在周圍煽動,觀察紙屑的變化。讓小孩子感受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只是我們看不見它。

反思:

本活動讓小孩子對實驗中發生的現象產生興趣,在實驗中讓小孩子反覆玩,使小孩子在操作;探索的基礎上獲得經驗,玻璃杯中沒有空氣,外面的空氣就會把水壓入杯中卡紙就被吸住,水不會倒出來。同時我在這課添加了用杯子去蓋點燃的蠟燭,一下蠟燭就滅了。空氣可以支援燃燒。這樣吸引小孩子的注意,目的是透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爲小孩子建立一個探索、嘗試與交流的平臺。

小孩子容易理解。在活動中我運用了啓發提問法,觀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實驗操作法。小孩子透過猜謎語——尋找空氣——試驗操作的教學環節,讓抽象的自然想象變得具體化了,課堂氣氛很活躍,突出了活動的重難點,透過科學探索活動,豐富小孩子的生活經驗,利用簡單的科學實驗使小孩子感知空氣的存在,也是這次活動的亮點,讓小孩子理解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空氣無處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氣。也培養了小孩子的認知能力。

幼兒園說課稿 篇2

一、內容選材的依據

隨着幼兒身心的發展,中班幼兒對周圍環境充滿着好奇,他們總是不停的看、聽、摸、動,見到新奇的東西,總會伸手去摸、去拿,他們會積極運用感官去探索,去了解感興趣的事物。在戶外踢球的時候,常常聽見幾個孩子討論到各自小腳的本領,如“我踢的球很遠”“我的腳本領大,會騎自行車”“你看,我還會用腳尖走路呢”。孩子們對腳的興趣十分濃厚。由此,一方面我結合《指南》中“強調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探索意識,以幼兒的現實生活爲軸心展開活動”的指引,從孩子的興趣出發,並根據該年齡段幼兒的活潑好奇、喜歡積極動用感官探索周圍世界的特點,設想透過《有趣的腳》這一活動,讓孩子們對腳有個較全面的瞭解。另一方面這一選材注意了情趣性、遊戲性和幽默感,避免簡單的說教和操作,進一步增加幼兒瞭解周圍事物的特點,也給幼兒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間。

二、目標確定的依據

鼓勵幼兒探索,滿足其好奇心是課程指南中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一個目標,也是我們本學期指定的中班的幼兒發展總目標及中班幼兒階段發展中的一個目標。根據課程指南和本月的目標我確定了第一個目標 “在活動中探索腳的祕密,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在平時的活動中,我發現我班的孩子特別膽小,缺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的勇氣,所以我把“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作爲第二個目標。

三、活動準備的依據

1、腳印的引出,爲幼兒探索腳的祕密做了鋪墊,引出了孩子們比腳印、探索腳的祕密的願望,使幼兒學習更主動、更積極。

2、四條小路的創設,爲幼兒探索腳的祕密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幼兒透過親身的的體驗去感覺腳的祕密。

3、水彩筆、報紙、剪刀的提供,爲幼兒開啟了又一尋求知識的通道。“小畫家”的稱謂讓幼兒有一種成功感和自豪感,促使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大膽的與同伴交流,發展他們手指肌肉的鍛鍊和同伴之間的合作精神。

4、錄音機的使用爲幼兒的自主學習開啟了一扇窗戶。孩子們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做着腳的運動,既爲好動孩子的興趣持久性提供了機會,也爲一些內向的幼兒提供了適合他們學習的途徑,讓他們在幽靜的環境中,靜靜的得到知識的薰陶。

四、活動過程的組織

1、活動一開始,我讓孩子們自由的玩腳印,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自主的發現自己的腳和腳印有什麼不一樣,爲下一環節“探索腳的祕密”做了一個前期的準備工作。在“一起動動小腳”這個小活動中,孩子們可以邊聽着音樂,邊跟着我的指令做一些相應的動作,看似是做做動作,其實是在鞏固一些腳的部位及名稱,既爲好動孩子的興趣持久性提供了機會,也爲一些內向的幼兒提供了適合他們學習的途徑,讓他們在幽靜的環境中,靜靜的得到知識的薰陶。

2、“二期課改”中指出,創設富有情趣的情景是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透過情景的創設來探究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探究、發現、個人體驗的過程。爲了讓孩子們在輕鬆、自由的環境中學習,我在這個環節中透過所創設小路,讓幼兒去探索,探索小腳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樣的感覺,並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感覺,發展了孩子交往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了“二期課改”中班年齡段主題情景的學習特點“增加了交往合作的機會”。討論小腳的用處和保護小腳,是爲能力較弱的孩子所設計的一個環節,體現了“指南”中:學習活動應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的學習要點所設計的,這一點也是我教學活動中的一大優勢,也體現了“二期”課改中: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這一要求,也提醒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樣愛護自己的小腳。

3、“印腳印”是這個活動的延伸部分。在這個活動中,利用聽課老師的資源,讓孩子們和客人老師之間互動起來。

五、遊戲(走小路)

提供四條路

1、孩子們來找一找有哪四條路?

2、請你們光着腳到四條小路上去走一走,感覺怎麼樣?(幼兒自由走小路)

3、 交流:你走了哪條路,感覺怎樣?(幼兒自由講述)

4、 師小結幼兒講述內容

5、 再次嘗試,體驗走小路

師:我們的小腳感覺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樣的感覺,小腳還有什麼本領呢?

6、 討論小腳的用處:(走、跑、跳、踢)幼兒每說出一種,全體幼兒學做。

7、討論保護小腳

小腳有那麼多本領,我們平時怎樣保護小腳呢? (穿鞋、穿襪子、洗腳、剪腳指甲……)

六、活動反思

(1)活動目標的達成分析

1、 這是一次主題背景下的活動,《小腳丫》的活動目標是來源於主題目標,與前後活動目標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在幼兒已有一些相關的經驗的基礎上,確立 “在活動中探索腳的祕密,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和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這兩個目標比較適宜的,由此給本次活動目標的達成作了較好的鋪墊。

2、 活動中的材料與環境的投放,爲本次活動目標的達成創設了一定的條件。如孩子在玩一玩小腳印的過程中,孩子們瞭解到了自己的腳比腳印大和寬。在嘗試走各種不同材料、質地與路面的小路中,孩子們透過自己直觀的探索,體驗到了腳在不同材料、不同質地與不同路面上的不同感覺,由此也就自然的完成了第一個目標。同時我又爲孩子創設了較多體驗後的交流時間,給了孩子們充分的講述機會,另外我倡導的那種平等、自主、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們毫不拘泥的大膽講述了自己的發現,從而就很自然、流暢的實現了第二個目標。同時在孩子們的探索過程中,擴展了已有目標的涵義,如孩子們不僅在活動中達到了老師預設的目標,而且在交流過程中,也達到了個別經驗上升爲集體經驗的目標,使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得到了激發,探索的主動性得到了提高,探索的求知慾望也越來越強烈。

(2)幼兒參與活動的程度分析

1、我班幼兒已經有了較強的求知慾和探索欲,在探索過程中也比較有自己的主見,且想象較豐富,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是非常高的。在印腳印時,徐偉傑不僅印出了腳的大致輪廓,還有模有樣地畫出了尖尖的腳趾。剪腳印的過程中,孫輝說他印的腳印像彎刀,杜展豪卻說他印的腳印像月亮,他們兩人的個別交流,引來了其他孩子的不同意見,看到這種情景,我既沒有給予肯定,又沒有給予否定,因爲我覺得這就是孩子們最真實的想法,可能也會爲我發現孩子的興趣點,而生成新的學習內容。

2、 在走小路的過程中,孩子們都積極地去體驗了各種小路的不同感受,毛蔣偉等幾個活躍的孩子走完了軟軟的草地、又去嘗試走那硬塑的積木路和鵝卵石路,在交流發現時,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大膽說出了自己的發現,此時同伴的發現,又引發了幾個膽小、動作慢的孩子產生了繼續探索地興趣,自主地又去體驗了,所以雖然給交流帶來了麻煩,但卻充分說明了大多數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程度是積極而主動的。雖然也有個別孩子由開始的不願意脫襪子到自願脫去襪子參與的情況,是因爲這幾個孩子有的較膽小、有的怕冷,因爲那天天氣氣溫不高,但我沒有強迫他們脫下襪子,而是尊重他們的意願,到最後一個環節畫自己的腳印時,他們被同伴的激情所感染,自動脫去了襪子,融入到了這個積極探索的行列中來了。

(3)不足與改進思路

1、孩子在玩腳印的環節中,我爲孩子提供的小腳印,原意是想讓孩子在與小腳印的比較中,發現自己的腳已經長大了,長寬了,腳背也長厚了的結果。但由於我提供的這些小腳印是我隨意製作的,缺少一種腳印與孩子之間的可比性,所以孩子在探索中,只發現自己的腳比腳印大和寬。實踐的操作,讓我意識到了前期準備上的不足,由此也想到了改進的策略,就是以後應該準備與孩子小時候有關聯的腳印,比如剛入小班時,讓孩子把腳印留下來,寫上名字,做好以後活動資料的收集工作。

2、在走小路這個環節中,我本意是想讓孩子透過走各種小路來引發孩子愛護腳的興趣,但由於我當時有一種過程意識,在設計活動時沒有周全的考慮問題,所以沒有提醒孩子去充分體驗,致使在如何保護腳的這樣一個話題中,孩子們將剛纔聞到的香和臭這一經驗聯繫了起來,當時我想拉回孩子的思維方向,但覺得已無力迴天了,就只好順着孩子們的話題草草結束了。因此,我覺得以後應該讓孩子充分體驗各種感覺,讓孩子們從光着腳、穿着襪子到穿着鞋子走小路的各種感覺都去嘗試一下,積累較多的生活經驗,那麼孩子可能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也會運用多種材料去嘗試的探索方式,這是一個培養幼兒學會學習的最好教育策略。

3、最後一個環節,讓孩子畫自己現在的腳印時,由於我提供的是報紙,材質較軟、易皺,孩子構線時較難控制報紙的平整性,畫好的腳印與孩子腳的大小差距較大,因此,我的改進思路是畫紙的提供應選用鉛畫紙等一些材質較厚的、平整性較好的紙張。

幼兒園說課稿 篇3

活動領域:

語言

活動名稱:

識字 執教老師:陳澤紅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一些簡單的詞語,提高幼兒對識字活動的興趣。

2、知道上小學必須遵守的一些課堂要求。

3、體驗與朋友一起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識字卡片

活動過程:

1、與幼兒聊天,讓幼兒知道活動的要求。

“小朋友,我們已經是大班的小朋友,下學期你們即將上小學了,你們知道作爲小學生,上課有什麼要求嗎?”(讓幼兒自己回答)

“是的,上小學了我們就要學好多的知識,認識很多字,今天老師就帶來了一些字卡,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們吧。”

2、出示字卡,讓幼兒每次跟讀兩三次,再請幼兒觀察圖畫,講出圖畫的內容,說出圖畫與詞語的關係,並提醒幼兒每次記憶時,一定要邊看圖片,邊看字卡。

3、詞語全部認識完後,教師透過迅速抽字卡的方式,鞏固幼兒對詞語的記憶。(幼兒比較難記憶的詞語,教師加以解釋,讓幼兒加深對詞語的印象)

4、反面練習,加深難度。透過沒有圖片的反面字卡,讓幼兒不依靠圖片進行識字練習。

5、遊戲:

1〉每次三張字卡,第一次先用字卡的正面,老師說一個詞語,讓幼兒逐個拍出正確的字卡。

2〉每次三張字卡,用字卡的方面,老師說一個詞語www.,讓幼兒逐個拍出正確的字卡。

3),分組進行,每次六張字卡,請本組的幼兒搶拍字卡,看誰記得快,反應快。

活動延伸:將於字卡有關的故事與幼兒分享,讓幼兒能夠看懂故事裏的部分詞語,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對識字的興趣。

幼兒園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活動《我的同伴》。

一、說教材。

此教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幼兒無論在園或在家,無時無刻都會和同伴發生聯繫。但到了大班,我發現幼兒之間矛盾逐漸增多,這是由於大班幼兒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見,在一起時很容易發生衝突甚至攻擊性現象。所以針對我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這個活動,主要以幼兒的情感、認知、接受能力爲前提。

二、說目標。

根據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主導作用;並根據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參加集體活動,瞭解同伴的含義,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2、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樂意與同伴交往。

3、體驗與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樂趣。

根據目標,我們的重點定位於:幼兒能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瞭解同伴的含義,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活動的難點是:側重幼兒自由結伴講述部分。初步學習人際交往技能,體驗同伴交往的樂趣。透過小組討論,集體評價,遊戲活動等使幼兒的分類經驗得到整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中。

爲了目標更和襖的達成,我做了3點準備:

1、空間準備:6張呈半圓形擺放的桌子。

2、物質準備:幼兒自帶一至兩樣食品,多媒體動畫。

3、經驗準備:事先和幼兒一起回憶與同伴交往的經驗。

三、說教學方法。

1、遊戲體驗法:遊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而且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加深。”透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參加遊戲,加深對同伴的印象,體驗與同伴交往的樂趣。

2、討論法:透過不同形式的討論方法——集體討論、自由結伴討論、個別講述等形式加深同伴的理解。

3、情境教學法:透過製作多媒體動畫片段,讓幼兒分析討論對錯,爲主題的活動提供具體場景。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4、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中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嘗一嘗、論一論、玩一玩、做一做多種感官參與,不知不覺體驗同伴的樂趣。

四、說過程。

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共同討論——自由結伴討論——個別講述——情境教學——遊戲體驗——品嚐交流。

1、 開始部分:

參加加集體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幼兒齊搬桌子,按老師要求和同伴一起佈置環境。分小組分任務,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讓幼兒在共同合作、互助中自然的引入活動,體現目標一。時間爲5—10分鐘。

2、 基本部分:

分三環節。

(1)共同討論。解決你剛纔和誰合作?爲什麼和他合作?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麼嗎?什麼叫同伴?那自己和同伴有什麼區別?關係又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能稱爲同伴?等問題。

(2)自由結伴討論。我的同伴是誰?我們怎樣成爲同伴的?我們在一起發生的一件有趣或記憶最深的一件事是什麼?

(3)請個別幼兒講述“我的同伴”,教師總結。體現了目標一、二。時間爲十五分鐘。

3、 高潮部分:

分兩環節。

(1)情境教學。觀看多媒體動畫,評議這樣的同伴對不對?好不好?爲什麼?(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兒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2)遊戲體驗。由於我們班幼兒平時音樂活動中教師都很注重幼兒找朋友邊唱邊表演。所以教師邊彈奏各種教過的歌,請幼兒起立找同伴一起邊唱邊表演。體現了目標二、三。時間爲十五分鐘。

4、延伸活動:

品嚐交流。在品嚐交流中結束活動。符合滿足幼兒嘴讒、能力弱的特點,讓幼兒在交往中體會同伴交往的樂趣。

幼兒園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認識時鐘》是幼兒園小班數學課程。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有着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因此必須密切聯繫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是無直觀形象較爲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8:00入園,4:30離園……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目標:認識時鐘,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能叫出名稱。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並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3.情感目標:透過活動,使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二.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爲此,我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鍾,讓幼兒在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

三.說教法與學法

爲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爲主體。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在活動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透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針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四.說教學準備

小兔木偶,動物鍾若干只(小老鼠、小豬、小猴、小牛、小狗等),圖片若干張,紅、黃、綠鍾各兩隻,幼兒人手一隻鍾,實物中一隻。

五.說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隻木偶小兔,以小兔離開家的時間點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實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二)基本部分

在活動中我避免了“一言談”和“自問自答”的形式,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1.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小朋友,看,鐘面上有什麼呀?”“這鐘面上都有那些數字?”“這些數字都是怎麼排列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等,來引導幼兒初步的認識時鐘。

2.認識整點、半點,瞭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在本環節中,我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小朋友們,誰能看出這三隻小時鐘上面有什麼一樣的地方?”讓幼兒觀察,比較,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接着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能馬上得以鞏固,而且透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接着透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瞭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3.看圖撥時間

請幼兒看幾張圖片,並以小兔的口吻提出:“小兔子要來考考小朋友,看誰把剛纔的知識學會了。”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後運用圖片上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並透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最後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活動滲入到常規習慣的培養,使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三)結束部分:

此次活動是以遊戲:“小羊,小羊幾點鐘?”結尾的。幼兒可以透過這個遊戲來加深對時鐘的認識。遊戲規則是由老師扮演老狼,小朋友扮演小羊,老師擺出時間問小朋友:“小羊小羊幾點鐘?”小朋友要馬上回答出來,當老師問到6點鐘的時候,小羊得馬上跑回家,否則將被老狼吃掉。

本次活動就在這樣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

六.活動延伸

1.教師或家長可向幼兒介紹多種鍾、表及國內外有關鐘錶趣聞,豐富幼兒的知識。

2.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運用表達時間的詞彙:如遊戲時間,5點鐘到了……

3.教室內可設定時鐘,以及請家長配合提醒幼兒按作息時間活動,如:7:00起牀、7:30進餐等,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幼兒園說課稿 篇6

一、說活動教材

“綱要”中指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瞭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爲。“垃圾回家”是“綠色家園”主題活動中的一個內容。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美麗的花壇旁邊有人們丟棄的果皮,隨手亂扔紙巾。這種現象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對待生活的態度。幼兒期的生活還處在他律的階段,他們並不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別人這樣做,他們也會這樣做。作爲老師應該讓幼兒或得正確的情感體驗,要讓幼兒明白不文明行爲對我們的社會、生活所造成的危害,要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關心、愛護周圍的環境,關注自身的生存空間,養成講衛生、愛清潔、愛護環境的好習慣,使他們在內化的過程中成爲良好行爲習慣的宣傳者、執行者,並將良好的習慣泛化到周圍人身上,從中找到快樂。選擇“垃圾回家”作爲教材,使幼兒瞭解我們生活中的垃圾,哪些可以再利用,哪些不可回收,哪些是有害的,讓幼兒在丟棄時能做到分類投放,真正做到讓垃圾“回家”,萌發幼兒愛護生存環境的情感,從小幫助幼兒樹立環保意識。

二、說活動目標

1、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本次活動的立意旨在要求幼兒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點滴小事做起,並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將環保意識提升爲一種生活習慣,特制訂以下活動目標:

①幫助幼兒瞭解垃圾的來源,認識其危害,並能區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

②養成不亂丟棄垃圾的好習慣,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③引導幼兒願意爲維護環境衛生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活動重點:幫助幼兒區分垃圾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

3、活動難點:是爲環保宣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說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事先收集一些廢舊材料,教學課件、教學錄象2段(整潔和髒亂的小區環境)

2、知識準備:請幼兒觀察居住小區環境及周圍的環境,和父母一起討論收集有關生活中的垃圾及相關圖片。

四、說活動流程

環節一:瞭解垃圾的來源。

採用播放錄像(整潔美麗的小區,家園又髒又亂的小區的景象), 提問討論:

你們喜歡哪個小區?爲什麼?垃圾從哪裏來?垃圾有什麼危害?

環節二:瞭解垃圾的分類及處理。

播放教學軟件:垃圾的分類與處理

垃圾可以分成幾類?哪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們該怎麼做?

環節三:送垃圾回家遊戲

親身嘗試,將實物垃圾送到環保垃圾筒內。

“你們認識這個垃圾筒嗎?爲什麼他們有不同的顏色?“可回收是什麼顏色?不可回收是什麼顏色?有害垃圾是什麼顏色?你們能將他們送回家嗎?

環節四:設計環保標誌

結合自身說說我們該如何保護環境,引出設計“環保標誌”

“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該做些什麼?”

延伸活動:收集廢舊材料,投放在活動區中,實現了空間、時間上的開放式教學,具體內容如下:

五、說活動特色

1、生活理念的教育。此次選材貼近幼兒的生活,設計理念來源於生活,透過垃圾引出環保,從生活中小事體現環保這件大事,以小見大,激起幼兒關注生存的環境,樹立環保意識,並在動手、動腦、動口的活動中,獲得了無窮樂趣,也懂得環保從身邊點滴做起這個道理。

2、先進的視聽教育手段。多媒體技術將圖、文、聲音、像爲一體,形象、生動展現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

3、可持續發展理念。一次活動只是一個開始,是其他教育活動的引子。透過本次活動,使幼兒更多地關注我們生存的空間、生存的環境,這是本次教育的潛在效應。體現了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說課的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

基本程序:

1.自我介紹(序號、姓名、單位、教材版本、課題等);

2.按照某種模式說課(一般用10—20分鐘);

3.結束(簡要概括說課內容)。

基本要求:

1.說課者的風度要求(莊重的儀表、自信的氣質、禮儀的舉止)。

2.2.說課者的語言要求

3.①語言表述要準確、流暢、生動、形象,富有激情和節奏感,避免程式化,體現教師的投入;

②綜合運用多種語言和語調(如專業語言、肢體語言、描述性語言等)。

說課時常用的措辭有:“我這樣設計(或確定)的依據是”;“我之所以這樣做,理由是”;“假如學生,我將”;“這樣做的好處是”等等。

3.說課內容的要求

①要求內容正確、有序、聯貫,結構完整、系統;

②要求內容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③要有創造性和靈活性。

4.說課與上課相統一的要求。

幼兒園說課稿 篇7

一、設計意圖:

幼兒美術教育活動是幼兒藝術活動中的一部分,是幼兒園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幼兒觀察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審美力以及創造性思維,使之得以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隨着主題活動“秋葉飄”的深入,小朋友初步瞭解有關秋天的知識,特別是水果,它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它們種類繁多,但是對於小班幼兒來說,它們對於水果的顏色還需鞏固學習。在一次小朋友的餐後水果時,我聽見幾個小朋友在討論水果的顏色,有的在說蘋果是紅色的;有的說是黃色的;有的說是綠色的,最後小朋友來問我蘋果到底是什麼顏色的?爲了讓小朋友對於蘋果的顏色有個明確的瞭解,我設計了這一活動,《綱要》中提到“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教學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嚮導的作用,根據幼兒美術發展的實際水平、年齡特點、興趣需要,確定了以下目標:

(1)初步認識紅黃綠三色,基本掌握塗色方法。

(2)積極參與活動,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從目標來分析,目標(1)滲透了認知和能力的內容,是整個活動的主心骨,重在幫助幼兒認識紅黃綠三色,能初步掌握活動中塗色的方法(上下上下或者左右左右)來塗,注重幼兒塗色技能的培養。目標(2)是情感目標,透過幫助蘋果寶寶進而讓幼兒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體驗溫暖,獲得快樂。

三、活動重難點

活動的重難點,離不開活動目標的具體要求,此次活動的重點、難點分別是:

1、難點:能認識紅黃綠三色,在認識三色的基礎上,能在老師提供的三色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來塗色。

2、重點:能均勻塗色,按活動中的方法來學習塗色(上下上下、左右左右)

在活動中透過觀看課件,利用兒歌的形式進行塗色,從而突破活動的重難點。

四、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服務的,根據選材的特點和設計內容,我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生活經驗準備和知識準備:幼兒對水果有一定的經驗,初步認識紅黃綠三色。

2、教具的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和4棵大蘋果樹。

3、學具準備:紅黃綠三色蠟筆,蘋果輪廓圖。

五、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根據活動設計的內容,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採用的教法有:

(1)直觀演示法:在課的開始透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將幼兒匯入課題,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2)情景創設法:利用小鳥和蘋果樹媽媽的一問一答,將幼兒引人到活動中,非常適合小班的年齡特點,極大的調動起幼兒活動的慾望。

(3)示範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活動中透過利用小鳥幫助蘋果樹媽媽和老師的示範,讓幼兒用眼睛、耳朵等多種感官來學習塗色的方法。我把它放在活動最後,主要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幼兒纔是活動的主體,老師應該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

(4)觀察指導法:此教學方法是針對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及對個別幼兒的幫助。

2、說學法

在活動中幼兒的學法主要有:

(1) 討論法:在觀看課件中,小鳥幫助果樹媽媽的環節中,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討論併發言,有利於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講述能力。

(2) 操作法:這也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方法,幼兒透過自我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3) 展示法:透過幼兒展示自己及欣賞同伴作品的過程中交流自己的操作經驗,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幼兒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並且對自己的表現能力逐步充滿信心。

整個活動在前部分透過觀看多媒體,是老師與幼兒的互動,充分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在活動中老師爲幼兒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景,增加活動的趣味性,讓幼兒有一個愉快的情緒參與活動。

六、教學程序

此次活動從激發幼兒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整合進行活動。

一、 以欣賞課件引入課題

1、課件:小鳥

師: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個朋友,你們看是誰?(幼兒回答)

2、課件:小鳥落在蘋果樹上,果樹在嘆氣,果樹上的果子沒有顏色。

老師:小鳥飛來了,它停在一棵果樹上,它聽到果樹的嘆息聲,就問果樹媽媽:你爲什麼嘆氣?

3、課件:果樹媽媽說“今天我的蘋果寶寶要去參加舞會,可是它們沒有漂亮的衣服穿,怎麼辦?那你準備給它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幼兒回答)

評析(以課件的形式出現,使孩子們視線集中到畫面上,透過創設情景教學法,調動幼兒學習興趣,並且根據畫面中的一問一答的形式,讓幼兒帶着好奇去觀察、思考,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也爲下面的活動做了鋪墊。)

二、 透過觀看課件學習塗色方法。

1、課件:小鳥說“我有一種魔力,我來幫幫你”

老師提問:小鳥有什麼魔力?(幼兒猜測)

2、課件:小鳥說我有一支神奇的蠟筆,用蠟筆在果子上跳舞,果子寶寶就會有漂亮的衣服,邊跳邊說:我上下上下跳,果子寶寶變紅色,穿上紅色的衣服;我還會左右左右跳,果子寶寶變綠色,穿上綠色的衣服。

老師:(1)小鳥是怎麼樣幫助果樹媽媽?(幼兒回答)

(2)小鳥是怎麼跳舞的?(幼兒回答:上下上下、左右左右)

評析(老師採用直觀演示法、情景創設法,幼兒透過看課件和老師的提問讓幼兒對塗色有了初步的瞭解)

3、老師:那我們小朋友也來跳跳看,我上下上下跳果子寶寶變漂亮,我左右左右跳果子寶寶變漂亮(幼兒跟老師進行徒手練習,並跟老師念兒歌)

評析(這環節用果子寶寶跳舞的方式,讓幼兒學習塗色的方法,一方面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能讓幼兒更形象、更容易地掌握塗色的方法。)

4、老師:哎呀,小鳥跳累了,要休息一會,那還有那麼多的果子沒有漂亮的衣服穿怎麼辦,讓我們小朋友來幫幫忙吧。

評析(此環節以讓小朋友幫助小鳥給蘋果寶寶穿漂亮衣服,能讓孩子們更樂意地參與活動,體現幼兒的主體性,也能進行一次互相幫助的情感培養。)

5、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老師示範後交代要求

老師:我們學小鳥一樣,拿上一支蠟筆在果子上,我上下上下跳舞,果子寶寶就穿上新衣服。(老師邊念邊示範,幼兒再次徒手練習)

老師:小鳥還會怎麼跳舞?(左右左右跳)對了,還可以左右左右跳舞,果子寶寶就穿上新衣服。

評析(老師透過講解示範法,讓小朋友掌握正確的的塗色技能和方法,利用兒歌讓小朋友在有聲有色中學習了技能,孩子們朗讀有聲,技能練習形象生動,逐步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

(2)幼兒操作,老師巡迴指導

老師:小朋友選擇水果輪廓圖,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爲蠟筆寶寶穿新衣,注意顏色要均勻,畫面整潔,這樣水果寶寶的衣服才漂亮。(幼兒操作,老師巡迴指導,幫助個別能力差的幼兒)

評析(幼兒透過操作法,進行自由選擇顏色進行塗色,體現了尊重幼兒的情感,同時老師利用觀察指導法,讓每個幼兒特別是能力較差的幼兒也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同時老師也能很快明確幼兒掌握的不同程度。)

三、展示作品

1、老師:請先塗好的小朋友送到果樹媽媽這邊來,給果樹媽媽看看果子寶寶衣服漂亮嗎?(老師把小朋友塗好的水果貼在準備好的果樹上)

評析(這一環節把活動推上新的高潮,讓幼兒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我們要不斷培養幼兒的繪畫方面的自信心,尊重幼兒藝術表現,合理評價幼兒作品,就能有效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同時透過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及欣賞同伴作品的過程中交流自己的操作經驗,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幼兒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並且對自己的表現能力逐步充滿信心。)

2、課件:果樹媽媽高興的表情說:“謝謝小朋友的幫忙,我的寶寶的衣服真漂亮,我們一起去參加舞會吧。

老師:小朋友真能幹,幫助了果樹媽媽,它邀請我們一起去參見舞會,讓我們一起和果樹媽媽、果子寶寶跳舞吧(幼兒圍在果樹旁跳)

3、課件:果樹媽媽、寶寶一起隨音樂跳舞。

評析(透過和蘋果樹媽媽、蘋果寶寶一起跳舞讓小朋友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和成功的樂趣)

教學反思:

1、從選材來看:本次活動題材來源生活,符合小班年齡特點,透過幫助果樹媽媽爲情節貫穿始終,將繪畫技能自然融入遊戲中,使幼兒學的輕鬆、開心。

2、從幼兒表現來看:在整個活動中,小朋友積極參與,相互交流,觀察力、欣賞美的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體驗到幫助別人是快樂的幸福的。

3、不足之處:在給果子寶寶塗色時,小部分幼兒沒有很好的按上下上下(左右左右)來塗,而是在果子上隨意的塗,小朋友集中注意完成作品的習慣有待於加強。

幼兒園說課稿 篇8

《元宵節》我安排在大班春季學期的社會活動,幼兒剛過完元宵節,對元宵節會有一些印象。活動透過視頻,猜燈謎、做湯圓、唱兒歌等活動真切自然地表現出元宵節濃厚的節日氣氛。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情感。我針對幼兒所處的環境——教室、走廊、各個活動區域、主題牆,進行了佈置和裝飾。讓幼兒真正的融入到了活動中。符合了幼兒的現實需要。

活動的重點是:瞭解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積極參與活動動手做湯圓,唱兒歌,感受元宵節快樂。

活動的難點是:發展幼兒的情感認知,大班幼兒對社會的認識還處於一種蒙朧狀態,讓他們真正的瞭解節日是有難度的。

我國的《綱要》明確指出;要以兒童的發展爲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我在教學目標的確定,和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努力體現了以兒童發展爲本的現代教育理論。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共同爲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目標。知道元宵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嘗試透過多種途徑進一步瞭解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感知元宵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感受節日快樂的氛圍。

活動準備:

1、“元宵節的來歷”視頻 這是爲了能更好的瞭解元宵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知道元宵節人們都做些什麼。

2、準備幾個簡單的有關的謎語,猜謎語能讓幼兒加深對元宵節的瞭解

3 、彩泥每個幼兒一份,讓幼兒自己動手做湯圓,能感受到元宵節做湯圓的樂趣。

4 、<賣湯圓>兒歌 ,體現的是元宵節的歡樂感,元宵節吃湯圓是團團圓圓的意思。

說課情

大班幼兒年齡在6歲左右,他們對角色的扮演的興趣比對物的興趣濃厚,大班的孩子會對周圍世界有着積極的求知探索態度 ,責任感的萌芽期,他們對我國傳統節日特別感興趣,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有了初步的瞭解。但是, 還不能確切的瞭解。因此,我在本活動中能夠讓幼兒更好的瞭解和認識元宵節,體驗到元宵節的習俗和節日的快樂。

說教法

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況,在本次活動中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遊戲法、操作法等。

(1)情境教學法:我用的是視頻教學,讓幼兒觀看視頻,融入到情境中,讓幼兒彷彿正在過元宵節的環境中,視頻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了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幼兒也能感受到了節日的喜慶。

(2)遊戲法:遊戲是幼兒進行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兒對猜謎語很感興趣,在猜謎語中,能讓幼兒大膽的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3)操作法:幼兒喜歡動手操作,特別是在做湯圓的環節中深受幼兒喜愛,讓她們自己動手不僅能增強他們對活動的興趣,還能讓他們瞭解到在元宵節中做湯圓、吃湯圓的樂趣。

說學法

整個活動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做做、唱唱的歡樂氣氛中,瞭解了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幼兒在學習本活動中運用了遊戲練習法、實驗操作法等。

(1)、遊戲練習法:幼兒在遊戲猜謎語中,能大膽的以自己的經驗和想象說出正確的謎底。

(2)、實驗操作法:幼兒在瞭解元宵節的習俗中,動手自己做湯圓,在做湯圓和在唱兒歌中的賣湯圓時能讓幼兒融入活動中,感受節日的快樂。

說教學活動程序

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1)、播發視頻,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開始部分我和幼兒說,今天啊,有幾個小朋友來和我們一起過節,小朋友們認真看動畫片裏有什麼,她們過的是什麼節,認真觀看一會老師來提問,看誰最聰明都看懂了。小朋友們很有興趣的觀看動畫。向幼兒介紹元宵節的由來和風俗習慣。

(2)猜燈謎。

在結合動畫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猜燈謎,出示幾個和元宵節有關的謎語

“白白胖胖,圓圓溜溜.甜甜五臟,裝中間.吃在嘴裏,又軟又黏 ”(讓幼兒懂得開動腦筋想出謎底)

“什麼花天上開?天上開了花,人人笑哈哈。”(大家來猜猜—煙花)

在這一環節中透過提問、遊戲讓幼兒在討論,結合自己所知,大膽說出謎底,這環節是學習的重點,幼兒根據動畫片的內容和自己所知道的說出與元宵節有關的事物,激發了幼兒對元宵節的的認識,和感受過元宵節的快樂和理解元宵節象徵着團團圓圓的意思。

(3)做湯圓

在這個環節是根據元宵節的習俗而設計的,它使活動變得有趣,還可以讓幼兒自己動手操做,感受到做湯圓的樂趣,達到了活動目標。

(4)唱兒歌—賣湯圓

在幼兒學會唱兒歌的同時,可以表演兒歌中的情結,邊唱邊做出動作,能讓幼兒瞭解到元宵節有湯圓,賣湯圓、吃湯圓的習俗。隨着活動結束。

幼兒園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種聲音無處不在,到處充滿着各種各樣奇妙的聲音:比如拿個勺子敲敲會發出噹噹的聲音,用鈴鼓碰碰會發出嘩啦啦的聲音。大班孩子們喜歡這些聲音,樂意表現這些聲音,他們有了辯聽、探索各種各樣聲音的能力,本次學習活動“奇妙的聲音”就是想在幼兒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給孩子們有個提升,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能更主動地探索自然中各種奇妙的聲音,激發幼兒探索的能力。

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能辨別生活中常見物體發出的聲音。

活動的難點:讓幼兒感知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知道是由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

二、教學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聲音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東西發出不同的聲音。

2、感知聲音是由物體相互碰撞震動而產生的,豐富幼兒對聲音的感性認識。

3、對生活中各種現象有探索興趣。

爲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做了以下準備:

1、各種聲音的錄音帶。(鈴鼓的聲音、翻書的聲音、筷子的聲音、小碗的聲音等等)2、提供了多種物品,讓幼兒探索;如:打擊樂器、書、紙、積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學方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在幼兒尋求聲音的操作活動中,運用觀察指導法,對他們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困難予以幫助指導,完成活動目標。 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有兩次的操作過程;一次是讓幼兒自由探索聲音是如何產生,透過物體的碰撞、震動感知;第二次是透過各種方法模仿聲音,感知聲音的樂趣。

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這個方法貫穿在幼兒操作活動的始終。

四、活動過程

一、猜測活動,猜一猜,聽一聽。(指導語:你聽見了什麼聲音?)教師爲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爲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幼兒猜猜發出的是什麼聲音,這時老師不作迴應。

二、操作活動,在活動中體驗聲音的形成(指導語: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剛纔猜測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

1、剛纔你猜對了幾種聲音?(操作後回答)2、你用什麼東西發出了怎樣的聲音?幼兒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

小結:許多東西都可以發出聲音,不同的東西發出的聲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兒自由在活動室內“尋找”聲音,再次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操作及發現。

1、誰有辦法讓各種東西都發出聲音來?(幼兒隨意走動,尋找並製造聲音,然後說出自己的做法。)

2、聲音是怎麼來的呢?(動,振動,)小結:物體間相互碰撞、振動產生了聲音。

三、配音遊戲活動,感受樂趣。

遊戲可以這樣玩

1、播放不同的聲音,幼兒辨聽並模仿這種聲音。(鳥叫、風聲、馬蹄聲)

2、讓幼兒利用自己的手、腳和口發出聲音(跺腳、拍腿表示馬蹄聲)。

3、用準備的材料發出聲音(搖動紙張等模仿風聲。搖塑料袋模仿下雨等。)。這一環節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的慾望,讓他們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活動推向高潮。

延伸活動:活動結束給幼兒再次提出懸念:辨別噪音和美妙的聲音。讓幼兒到生活中去傾聽尋找,給此活動留下更多的回味。

幼兒園說課稿 篇10

設計思路:

開學不久,我發現班上的孩子有不少是家裏的小霸王,對家人說話又吵又鬧,顯得很不耐煩;接送自己上放學活該當“書童”,極度缺乏感恩。《幼兒園指導綱要》第二部分“教育目標與內容”3指出: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在教育過程中應依據幼兒已有經驗和學習的興趣與特點,靈活、綜合地組織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相對完整的經驗。我想嘗試透過《禮物》這一主題活動,在增進孩子們對冬季特徵有初步瞭解的基礎上進行適機的感恩教育,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家人的精心照顧,從而懂得感恩,學會感恩。

一、說教材:

我以學前班《語言》書上冊頁教學內容“冬爺爺的禮物”爲本主題活動的教學基礎,以此深化感恩教育。

二、說學情:

我班一共有43個孩子,其中男生18,女生25。大多數孩子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好奇心強,對“冬季應穿戴厚實衣物”這一類的概念應該不難掌握。同時多數孩子感恩意識淡薄,在教學環節的轉換與處置上應予以充分的重視。

三、說重難點:

重點:教材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容,它的確定要遵循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即讓孩子學會如何感恩。

難點:依據本主題活動特點和孩子的認識水平而定,即讓孩子懂得感恩

四、說教法與學法:

事實證明,教學得法往往事半功倍,根據本主題活動的特點,採用以下教法,以增強學習效果:

1、多媒體課件。因爲本次主題活動要用到服飾的搭配、音樂、表演等較複雜的環節,運用多媒體相對綜合性較強,所以該教法居於首要地位。

2、情景教學法。把教學內容融入故事情節中,更能引發孩子的興趣。

3、談話、討論、引導教學法。透過談話的方式,引發孩子的自主討論,老師再進行切合時機的引導,讓孩子透過闡述和總結得出結論。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是我國教育家關於教學方法的辯證觀。而在實踐上,學法指導更是在“教”與“學”之間找到了真正的銜接點。爲了配合此次教學,我嘗試用以下學法。

1、討論法。寓學法於教法之中,使教法學法化。討論法正是與教法3的有機統一。

2、遊戲法。介於學前班孩子自控能力弱,好動的特點,活動中將插入遊戲配合教學,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活動效果。

3、合作法。讓孩子透過合作完成既定目標,培養和提高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

課時:一課時

五、說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目標:透過活動的深化明白感恩,懂得如何感恩。

2、知識技能目標:瞭解冬季特徵。

3、能力培養目標:鼓勵幼兒追求新穎、獨特的思維方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

六、說課前準備:

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冬季服飾(鞋帽圍巾等)

知識經驗準備:故事:《灰姑娘》;遊戲:我是小模特;手語:我愛我的家。

七、說活動流程:

開頭部分:

透過多媒體課件匯入故事《冬爺爺的禮物》,讓孩子透過認識服飾初步瞭解冬天的特徵之一:冬天應穿戴厚實的服飾。且透過孩子的討論,老師的引導大膽說出“毛茸茸”“暖和”“厚厚的”表述冬季服飾的詞語。(10分鐘)

中間部分:

由冬爺爺的禮物轉向家人爲孩子們準備每天的衣食住行,透過討論、表述、總結得出結論:家人可是比冬爺爺還要辛苦得多哦!

1、冬爺爺爲灰姑娘準備了過冬的衣物,你們的家人爲你們準備了什麼呀?

2、家人只爲你們準備冬天的東西嗎?每天都爲你們做些什麼?

3、(亮點)家人爲你付出這麼多,你怎麼感謝他們?(引出“感恩”一詞;用形象表示;複習手語我愛我的家,學習新手語: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要求孩子轉過去向所有參加半日活動的家長朋友展示這兩種手語。(22分鐘)

結束部分:

幼兒自行組合,進行冬季服飾模特表演,以感謝和表達對家人的愛。(8分鐘)

八、我的困惑:

1、由“禮物”向“感恩”轉換,所設想問題是否牽強?能否達到預想效果?

2、模特表演的場地問題。打算合併成兩個大組分靠兩組是否可行?

學無止境,我真心希望此次說課和教學展示能得到在座各位的幫助和指導,在理論和實踐上前進一大步。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