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高中說課稿範文六篇

學問君 人氣:2.73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高中說課稿範文六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運動”,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解析我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

“地球的運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三個部分。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透過課堂教學達到分析地球運動地理意義的目的,在知識層面要求明顯高於本章其他教學內容描述地球宇宙環境、說出地球圈層結構等教學要求,我認爲本節課應該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內容。我們都知道“談天是爲了說地”,在簡單瞭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的基礎上,我們從地球運動這一內容入手來向學生描述整個地球的一般特徵,迴歸“說地”這一地理學的本質要求。

由於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高,教材在本節課中知識量極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對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對於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對於解決這一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有很大的好處;但是由於高一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對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理解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同時也與在學生心裏形成地理課就是簡單瞭解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的地理學習觀念形成很大的衝突。因而如何將本節課的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說理的知識生活化,把知識量極大的教材轉化爲學生能夠理解的模組,讓學生在現有的知識構架下完成相關知識的重構與理解,完成相關教學要求,而不至於讓本節知識成爲學生地理課程學習面前難以逾越的障礙,喪失地理學習的興趣將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參考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基本內容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說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方向、週期、速度等一般特點,識記太陽日、恆星日、恆星年、迴歸年、國際日期變更線等基本概念

(2)透過讀圖理解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的變化特點和地球公轉的軌道以及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狀況

(3)理解黃赤交角的含義和由黃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能夠闡述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過程

(4)理解由於地球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現象和由此產生的地方時和時差現象

(5)學會運用地方時和區時概念進行簡單的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6)理解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存在而導致的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7)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現象及其變化規律

(8)學會分析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形成的全球範圍和不同季節之間太陽輻射的分佈不均的機制和由此導致的五帶和季節變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速度和週期相關演示活動的學習,比較並概括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異同

(2)透過小組討論活動,動手描繪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軌跡,理解太陽直射點的運動過程

(3)透過對不同區域水平運動物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而發生偏移現象的圖像的感知,理解地轉偏向力及其作用特點

(5)透過對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變化的演示動畫和日照圖的判讀,以小組活動的

形式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總結,闡述全球範圍和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對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的學習,能夠解釋生活中的與之有關的例如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等自然現象,形成科學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參考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並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狀況,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異同

(2)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晝夜交替和地方時

(4)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帶

2. 教學難點

(1)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

(2) 遠日點和近日點的比較

(3) 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4)地方時和區時含義和計算

(5)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6)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說教學方法

由於本節內容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標的層次要求較高,加上教學內容說理性較強,是整個自然地理教學內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學難點,同時學生還未形成成熟的空間思維認知模式,需要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內容。再次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講解法:由於本節知識說理性質較強,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主要知識點給以準確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概念,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2、演示教學法:由於本節課知識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對地球運動的方向,太陽直射點的南北迴歸運動以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地理規律性知識進行演示教學,以協助學生構建空間思維的概念。 3、分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雖然知識的說理性強,但是我們也不能用講授法進行滿堂灌,而應該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框架的建構過程中來,對一些地理規律的運用發現教學法進行分組討論。 五、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內容知識量大,需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多,學生學習的難度大,因而將本節內容安排在三個課時內完成,第一課時完成“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的內容,第二課時完成“晝夜交替和時差”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相關內容,第三課時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帶”的相關內容。

第二課時: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 1.匯入新課

情景匯入:16世紀時,“太陽中心說”的創始人哥白尼曾依據相對運動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轉的理論,可從他提出這一理論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理論只能停留在讓人們從主觀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用他自己設計的一項

實驗所證實,這就是著名的傅科擺實驗。這裏我們不再對傅科擺實驗作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外進行探討,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一下到底地球自轉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呢?透過日常生活的積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學習,大家能舉例說明一下是有哪些現象是受地球自轉引起的嗎?(3分鐘)

(設計意圖:透過向學生講授一個關於地球自轉的證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傅科擺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地球自轉的影響包括哪幾個方面,透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以及教師的補充,讓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了解本節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什麼) 2.新課講授:

透過對學生答案的綜合,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即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三個內容拋給學生,採用總—分—總的模式進行新課教學,帶領學生逐一探討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的三部分內容,以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

(1)晝夜交替現象 透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觀察晝夜交替現象以及並讓其思考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個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因而有晝夜現象;另一方面因爲地球的自轉,在地球上任意地點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這裏採用多媒體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現象是不一樣,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然後逐一向學生講述晝夜交替現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識和內容,幫助他們理解晨昏線(圈)、晝(夜)弧、晝(夜)長的區別和聯繫,理解太陽日的意義,由於很多內容和知識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新,在這裏主要採用講授法,透過學生觀看日照圖和對不同的知識概念進行判讀的形式完成教學活動。(15分鐘)

(2)地方時

地方時的講解是地球自轉意義中最爲困難的一個環節,因而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用20xx年倫敦奧運會比賽時間安排(以當時間進行安排)的實例承轉進入本節內容的學習,指出不同地方的時間是不同的,透過這個實例講解地方時、區時的含義和計算的相關內容,最後提問學生自己喜歡的奧運會節目是什麼,最後分小組對各自喜歡項目的比賽時間表進行時間換算,制定一個以北京時間爲基準的時間表,從而完成教學活動。由於地方時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爲什麼不同地方的時間不一樣,因而需要採用講述法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地方時的第一是在同一緯度上,由於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們的心中就形成時間早遲的區別,所以我們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具有的不同的時間稱做地方時。同時結合多媒體演示來講解不同的經線地方時不同這一概念,進而引出地方時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計算不同經線的地方時。然後指出地方時使用不方便引入區時的概念,和區時的計算,並指出一些地區主要的分區計時方式與區時的區別與聯繫。最後結合例子分組討論完成案例教學活動的內容。(20分鐘)

具體的教學模式如下:

教學實例

由來:地方時使用不方便 解決實例的問題

定義和計算

區時

地方時:定義和計算

幾個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透過一段視頻資料瞭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全球不同地區的事物發生偏移的現象,借視頻之口向學生講述偏移這種現象,進而帶領學生總結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規律,然

後讓學生完成不同地區物體偏移的練習,熟悉這一方面的內容。(5分鐘) 3.課後小結:

再次總結由地球自轉運動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三種現象,讓學生網上查閱資料,瞭解其他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提供給學生具體的網址)。 六、板書設計 成因

晝夜交替 晨昏線(圈)

太陽日

地球自轉 地方時:定義和計算 時區和區時 地方時 時區和區時 區時的計算 特殊的計時方法:北京時間等 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偏移規律

高中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足球腳內側踢停地滾球》,主要從下面八大部分說課。1、指導思想2、教材分析3、學情分析4、教學教法5、教學目標6、教學過程7、場地器材8、預計課的效果。

一、指導思想

以“健康第一”爲指導思想,從以終身體育爲目的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關注體育,是本節課的重要思想。足球運動具有廣泛的世界性和流行性;中學生是培養學生足球意識和發展足球技戰術的重要階段,因此,基本技術的教學將爲學生以後參與足球運動打好堅實的基礎,爲我國未來的足球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二、教材分析

足球是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球類教材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整個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主教材之一,該教材鍛鍊身體的綜合效果好,趣味性強,具有競爭激烈、對抗性強、技戰術複雜,動作難度大等特點,符合高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而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是足球的基本技術中的單個技術,對於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和掌握單個的基本技術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掌握足球技術的基本階段,也是完成戰術要求、進行教學比賽的基礎。但是足球教材技術性較強,傳統的教法太單調,學生的注意力尚不集中,學習一會就會厭煩,而且忽視了它的應用價值。而在高中教育階段,新課程強調注重學生基本的運動知識、運動技能的掌握與應用,不過分追求運動技能傳授的系統和完整,不苛求技術動作細節。教學中採用分層次教學,集中練習、反覆練習、教師精講、學生多練、個別輔導的組織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組合活動練習;啓發、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頑強拼搏精神,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足球運動中,接球是最基本的技術動作之一,停球是球員進行下一項技術動作的前提條件,在比賽中,只有先停好球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技術動作。在一場足球賽中,運動員會無數次的運用此技術動作,所以在平時練習的時候打下紮實的停球基本功,對將來提高自己的足球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幫助。

1、踢球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支撐腳的位置(距離球側方15公分左右);擊球腳腳尖稍翹腳底與地面平行。

教學難點:支撐腳微屈、重心下降,擊球腳觸球部位。

2、停球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主動上前迎球,觸球時要及時緩衝,要有“切割”動作。教學難點:主動迎球后撤時間的掌握。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精力充沛,興趣廣泛,求知慾強。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但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對體育與健康課有着濃厚的興趣。學生善於表現自我,參與意識較強,能夠堅持鍛鍊,持之以恆地意力較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正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認識他人。從而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力與自尊心的養成,從運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鍛鍊身體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要求分析:足球技術是新課程標準中的運動技術項目,符合身體健康領域中發展體能的目標要求,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習內容。

四、教學教法

(一)教法設想:

1、情景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小足球的興趣;

2、自主教學:給學生以自由,自主的活動和想象空間,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3、啓發教學:透過啓發、引導學生實踐分析。來掌握技術動作,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團體教學: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透過小團體比賽,互相促進提高,加強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有助於學生形成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的集體意識。

(二)學法指導:

1、自主創新學習法:透過學生自主學習,瞭解不同的動作,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好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2、合作探究法:利用小組遊戲的教學,使學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能掌握足球中腳內側踢、停球的動作和方法及要領。技能目標:大部分學生能較熟練掌握、運用腳內側踢、停球的技術。情感目標:利用遊戲培養學生勇敢、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與團結一致、培養學生羣體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同學、熱愛集體,增進友誼交往。

六、教學過程:

1、準備部分:

按照體育運動的規律,預防學生運動受傷,同時,使學生更好的進入到情景中來,採用了足球操和跨下傳球的遊戲,使學生在身體和心理達到預期的目的。

2、基本部分:

(1)進入情景:在教學中,老師透過場地的佈置,給學生一個足球領域的空間。

(2)遊戲作用:透過遊戲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

(遊戲;逗瓜)(3)激情釋放:透過快速運球,把學生的激情充分的釋放出來,滿足他們的表現慾望。

(4)學習探究:快速和曲線運球的轉變練習,體會他們技術的不同點和要求。同時,由學生小結本課學習的體會,教師補充。3、放鬆身心部分。學生經過大運動量的練習,身心都處在較高的水平狀態,爲了使學生的這種狀態降下來,恢復到常態。結合足球運動,編排了足球的放鬆練習,使學生身心得到恢復。

腳內側踢球的動作方法:直線助跑,腳尖正對出球方向,支撐腳踏在球的側方距球15cm左右,大腿外展,腳底與地面平行,腳尖微翹,踝關節緊張,用腳內側擊球的後中部,同推送或敲擊的方法將球擊出。

腳內側停球的動作方法:支撐腳正對來球,膝關節微屈,停球腿屈膝外轉並前迎。腳尖稍翹起,當腳與球接觸前的一剎那開始後撤,在後撤過程中用腳內側接觸球,把球控制在銜接下一個動作需要的位置上。

七、場地器材:

場地:足球場。器材:足球若干個。

八、預計課的效果:

1、運動技能:大部分學生能較熟練掌握、運用腳內側踢、停球的技術。

2、平均心率:130~150次/分。

3、運動強度預計:中等。

高中說課稿 篇3

第一部分:說教材分析

一.該部分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這節課主要講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當前在中國發展先進的文化,便是設定裝備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便是設定裝備部署社會主義精力文明。第一框講了“對峙先輩文化的進步偏向”,答覆了今世中國的先輩文化是什麼,中國的先輩文化應當對峙什麼偏向,緊接着第二框就要答覆怎樣生長先輩文化,即怎樣設定裝備部署社會主義精力文明。可見第二框內容是第一框內容的天然延伸、繼承擴展和深化。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培育“四有”公民。瞭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②瞭解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是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③明確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意義,透過瞭解近年來人民羣衆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所創造的豐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2.能力目標

①積極參加有意義的精神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昇華學生的道

德境界。

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初步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自覺成爲“四有公民“,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以實際行動投身於和諧文化建設。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的重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和諧文化的重要地位。

2.教學的難點: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難點確立的依據:傳統文化的穩定性、繼承性和鮮明的民族性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理論較爲抽象,需要結合事例說明。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第二部分:說教法

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門爲學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綜合性必修學科。結合我近年來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經驗,認爲好的教法不光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常言道: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如何選擇適合的教法,我認爲應該在挖掘教材的內涵,比較相關知識和能力價值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教學硬件配備情況和高三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進行確定。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讓學生真正的參與課堂活動,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基於本節課的特點,以及重難點情況,我主要採用教與學並重的的教學方法和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方法:

1、啓發式教學法

透過啓發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啓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科學的分析思辨能力。

2、情景教學法

創設情境,透過老師引導,讓學生體會和感悟關中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透過關中的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思想、傳統文藝的情境感知,進而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整體把握。

3.例證法:運用事例,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部分:說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教師的個性在如何塑造着學生的個性。”,所以我積極的引導學生從“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也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學校,學生來源複雜,總體來說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與市區學校都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1、導讀法:

指導學生學會看書、理書、畫書。透過看書是學生對本節課知識有基本瞭解,使知識思維連貫;透過理書讓學生理清內容,理順結構,理出中心;透過畫書讓學生對重難點有標註,便於鞏固提高。這樣也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思疑法: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素材探究中設疑,發掘問題,疑中設難,引導思維,起到拋磚引玉。

3、分析歸納法:

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知識觀點提煉能力、綜合運用能力。

4、總結反思法:

主要透過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反思,理論聯繫實際,讓知識內化爲學生的的認知和體驗,同時也能培養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知識遷移能力。

文化相對來說不是那麼難理解,加之學生之前對文化內容的學習已多時,因此對文化方面的內容已不再陌生,也具備了一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爲本課的學習做好了能力鋪墊。

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可以多設定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總之,教法、學法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它體現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有機融合。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是點明思路、引導思考、活躍思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發展能力,提高素質。

接着我具體來談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第四部分:說教學過程

在這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但是,要儘量避免出現課堂活動而引出的學生課堂表現隨意化的現象。

首先,是讓學生觀看彭宇案事例和最美媽媽吳菊萍的故事,然後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做點撥,說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刻不容緩,從而引入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並板書)。

首先,向學生介紹,本節課的學習主要圍繞下面一些內容展開:1.爲什麼要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2.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什麼?3.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應該怎麼做?除此之外,就是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一些相關內容。

接着,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瀏覽教材3分鐘。三分鐘後,老師引導學生開始這節課內容的學習。首先是解決“爲什麼要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向學生提出問題,並讓其思考,並引導學生從兩方面思考討論,一是必要性,二是意義。然後,請學生起來回答,如果必要性方面打不出來,老師可以以填空題的方式,讓學生填關鍵詞,關鍵詞填完之後,讓學生理解一下必要性,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拓展,講述關鍵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二是意義,仍然讓學生回答(課本書上100頁原文)。緊接着,讓學生思考回答課本100頁第個方框裏的問題,教師做一些簡要的點評。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一起來解決第二個問題,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這個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其答案讓學生回答,並申明其根本任務也是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並向學生說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但是他們每一項又包含不同層次的內容,並讓學生分組思考討論自己對每一項的理解,3分鐘後讓學生分享討論結果,教師做相應的點評並以幻燈片顯示相對標準的答案。爲了讓學生明白”四有“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教師做相應的拓展,簡要闡述一下“四有”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學生做相應的瞭解。

接下來,解決本節課的難點,即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其措施讓學生回答(書本上101頁有),學生回答完措施後,教師對其三個措施進行逐一講解。其基本思路是“運用該措施的原因?”以及“運用該措施的要求?”,至於課本書上相關連結的材料,可以讓學生瀏覽一下,102頁頂上方框的思考題,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思考並當場解決。

接下來,進入第二部分內容的學習,即“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首先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意義?”,該問題提出後,讓學生回答(課本上有);然後是講到建設和諧文化的要求,仍然讓學生起來回答(課本上有)。接下來,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本質,是億萬人民參加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億萬人民是精神文明活動創建的主體,並讓學生例舉一些自己參與過的或是知道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最後,強調投身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青年成長成才的必然選擇,呼籲學生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書上103頁最後一段文字)。

最後,教師對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做回顧總結,並讓學生做幾道練習題鞏固一下新知識。

依據:本節課主要是透過學生對關中文化的瞭解來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所以我計劃透過3-5分鐘的設問導課讓學生把注意力轉變集中到課堂中,引導學生關注課堂。整體時間安排符合教育學中的最佳時間分配原理和反饋原理。這樣做也有利於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把主要時間留給學生,把主動權還給學生。

針對高三年級學生的層次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設定,設定有基礎題和拔高題。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板書設計

板書就是微型教案,板書集中體現教學的三維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體現教學的特色與特性。

我們都知道,多媒體不能代替板書。我比較注重嚴謹美觀、系統的提綱式板書設計,因爲他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以便於學生理解掌握。在板書設計中,用好副版和正版。重點部分用紅色粉筆標註,給學生形成強有力的視覺衝擊,透過細節讓學生更好的把無意注意轉到有意注意。

重視板書的依據:教育心理學認爲,在人所獲得的全部資訊中,其中聽覺只佔11%,而視覺佔83%,其它佔6%,所以板書在教學實踐中是必不可少的;彩色粉筆圈點來增強視覺刺激,充分發揮無意注意的非智力因素,起到畫龍點睛、突出重點,使學生分清主次,加深印象;嚴謹美觀的板書,使學生便於記憶、整理,給學生以賞心悅目的藝術美和科學美的享受。

第五部分、教學評價

在這節課裏,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學生的自評、師生的互評、老師的評價。實時與學生進行互動的講授中的意見,從學生的需求角度舉行講授。動態掌握學生的講堂需求,注意對學生的情緒態度價值觀的引導,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底子品德得到教誨。整個講堂表現出開放性的生存化講授,在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上舉行拓展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全面的思索題目,注意對學生的認知導向,在完成三維目的講授的上改正學生的已有知識毛病和認知毛病。

高中說課稿 篇4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湘版高中音樂鑑賞教材第五單元“音樂的體裁”第三部分《舞劇的靈魂》中的《那根藤纏樹》的賞析教學過程設計。

指導思想: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聆聽豐富多彩的音樂,從中體驗音樂的美,享受欣賞音樂的樂趣,增進對音樂的熱愛……”。因此,引導學生鑑賞舞劇音樂、瞭解舞劇知識、感受多元文化,是高中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學情分析:

長期以來人們將舞劇和舞劇音樂定義在了高雅藝術的範疇,舞劇藝術對熱衷於流行音樂的中學生而言,相對生疏。因此,如何吸引學生關注並喜愛這一節的學習內容,是教與學能否順利展開的關鍵。

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拓展視野入手,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取捨,並補充了一些經典的舞劇作品片段,從而增進學生對舞劇的熱愛。這課教材上共安排了五個舞劇片段,我選擇了其中的《魚美人》中的“珊瑚舞”、《籬笆牆的影子》中的“那根藤纏樹”、《敦煌夢》中的“伎樂天”,將《春之祭》中的“春之輪舞”移到了《音樂——從印象走向現代》一課中賞析,刪去了《牧場競技》中的“牛仔舞”;補充了《天鵝湖》中的“天鵝主題”和“四小天鵝舞曲”;《睡美人》中的“三人舞”、“雙人舞”片段;《大夢敦煌》中的羣舞片段及《絲路花雨》中的“反彈琵琶”片段等。

教學方法與手段:

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始終圍繞“舞劇的靈魂”而展開,採取了聆聽、欣賞、感受、比較、演唱、討論、實踐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體驗,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1、樂意參與欣賞、感受中外舞劇片段,透過多種形式的參與,感受舞劇音樂的藝術魅力,建立對舞劇藝術的興趣。

2、瞭解並掌握淺顯的與舞劇相關的知識,感受並探討音樂在舞劇中的重要作用,能夠聽辨一些著名中外舞劇音樂的片段(如《天鵝湖》、《魚美人》等)。

3、在音樂實踐過程中能積極思考,善於表現自己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瞭解並掌握淺顯的舞劇知識,感受音樂在舞劇中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探討和分析音樂在舞劇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音樂是舞劇的靈魂。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著名的舞劇音樂《花的圓舞曲》

一、匯入 ①播放剪輯舞劇視頻片段,引入對舞劇的初步認識。

②播放無聲舞劇視頻,體會無音樂的舞劇表現力的缺憾,引出課題。

二、舞劇知識搶答(學習相關的舞劇知識)

三、簡介舞劇音樂的發展歷程

四、賞析經典的舞劇片段,探討舞劇音樂的作用

(《天鵝湖》、 《魚美人》、《籬笆牆的影子》選曲)

五、活動與創造 ①爲教師所表演的舞蹈動作選配音樂(也可爲無聲的舞蹈畫面選配音樂);

②根據《四小天鵝舞曲》片段設計舞蹈動作並表演。

六、總結

學生在音樂聲中走出教室

《那根藤纏樹》賞析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流程:

匯入該環節——劇情及相關背景介紹——初聽歌曲、初步體驗——分析探討歌曲表現手法——演唱歌曲旋律——進一步分析歌曲,探討歌曲在舞劇中的作用——視聽結合完整欣賞

1、匯入該環節及劇情及相關背景介紹

這一環節是在賞析《魚美人》中的“珊瑚舞”之後進行的。首先,教師用語言過渡:中國舞劇雖然起步比較晚,但在我國藝術家們的努力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是近年來,中國舞劇在創作題材、舞蹈語彙及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突破和創新。

教師先播放電視連續劇《籬笆、xx和狗》主題歌《籬笆牆的影子》,並配以電視連續劇劇照的播放,提出問題:有誰知道這是哪部電視連續劇的主題歌?曲作者是誰?如果有學生知道就請學生回答,如果學生不知道,則由教師講解。由此過渡到舞劇《籬笆牆的影子》相關創作背景及劇情的學習。

大型民族舞劇《籬笆牆的影子》取材於電視連續劇《籬笆、女x和狗》三部曲的故事。舞劇演繹了棗花透過兩次不同的婚變和改革大潮的衝擊,從一個普通的鄉村姑娘成長爲一個具有獨立人生價值觀的現代女性的歷程。這部舞劇最大的亮點是音樂,曲作者徐沛東繼續沿用了連續劇中的音樂素材,如《籬笆牆的影子》、《那根藤纏樹》等都巧妙地運用在舞劇中。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從一部曾經膾炙人口的連續劇主題歌入手,拉近學生與舞劇音樂的距離,透過連續劇和舞劇的聯繫自然地引入舞劇相關創作背景的學習。

2、初聽歌曲《那根藤纏樹》,初步體驗瞭解

高中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資訊的管理》是高中資訊技術課本第一冊(必修)的第四章“資訊的管理”的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第3章《資訊的加工》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資訊處理的概念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爲後面學習資訊資源管理、數據庫打下基礎,所以資訊資源管理以及數據庫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資訊資源管理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管理大量數據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教育階段資訊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表現在:利用資訊技術工具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資訊的能力;對資訊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在熟悉並利用技術條件和環境的基礎上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積極探究技術應用給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1)知識與技能

a. 瞭解資訊資源管理的目的和當前常用的管理方法

b. 瞭解日常生活中的資訊管理內涵

c. 瞭解影響資訊資源管理的三個領域

2)過程與方法

a. 感受利用數據庫存儲、管理大量數據並實現高效檢索方面的優勢

b. 初步掌握利用網上數據資訊進行數據分析與比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瞭解使用數據庫管理資訊的基本思想與方法

b. 能根據應用要求從網上數據庫中搜尋相關資訊,並作出正確的情感與價值分析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3、教學重點:

a. 資訊資源管理的內涵

b. 日常生活中的資訊管理方式

c. 數據庫系統的基本概念

d. 字段的各種數據類型

4、教學難點:

a. 利用網上數據資訊進行數據分析與比較

b. 根據應用要求從網上數據庫中搜尋相關資訊,並作出正確分析

c. 能根據要求建立數據表

d. 初步掌握利用Access管理數據的基本方法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啓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啓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資訊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爲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資訊技術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教就是爲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透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透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透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資訊資源管理的目的和當前常用的資訊管理方法,並依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出當前常用的資訊管理方法,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數據庫的基本操作時,可透過在Access中建立的數據表進行管理,透過對數據表中的字段、記錄的編輯以及簡單查詢的演示,創設探索數據庫管理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爲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啓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透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透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透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爲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資訊的管理》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資訊的概念的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資訊的管理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問題爲基礎,以能力、方法爲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爲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中說課稿 篇6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健康第一”爲宗旨,以學生髮展爲中心,讓高中生能在初級劍模組學習中獲得運動技能。強調教學中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突出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以及互學、互練、互評的合作意識;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學習。

二、教材分析

初級劍是劍術的基礎套路,其內容豐富、結構嚴密、動作優美、簡明易學,組織編排符合教學的規律,全套動作除預備式和結束動作之外,還有三十二個動作,共分四段,每段八個動作,從起式到收式兩個直線來回。經常進行初級劍套路練習,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攻防意識,併爲學習其他劍術套路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第二十二動作 教學難點:動作節奏有節拍

三、學情分析

高二女子武術班的學生透過以前的武術模組學習都有一定的武術基本功,對學習劍術套路的興趣也較濃厚,學生比較活躍,具有較強的模仿、自學以及自控能力,又具有很強的學習慾望。教學班的體育骨幹能力較強,同學之間團結合作、自主探究學練能力較強。

四、教學內容:初級劍第二十二至二十五

五、教學目標

1、提升初級劍模組所學的前二十一個動作的熟練程度,並提高動作質量。

2、學習初級劍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動作並逐步熟練。

3、提升對體育骨幹水平的培養,讓學生之間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練。

六、教法與學法

1.教法: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特點,我採用了結構式教學法、“拍節教學”法、探究法、指導法、評價法等,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積極探索的學習氛圍,達到培養實踐能力和功防意識的目的。

2.學法:本節課採用小組練習法、小組討論法、自主學習法、探究學習法、合作交流法等學法,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自練、相互指導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技能,使學生感到“學會”和“會學”的雙重效果。

七、教學流程:

1、開始部份

由體育教學班長(輪值)集合整隊,報告出勤情況,教師宣佈課的內容、任務及安全注意事項,安排見習生

設計意圖: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來進行劍術學習,合理處理教學常規。

2、準備部份

由體育教學班長(輪值)帶領,跑操場一圈,進行熱身操活動,武術基本功練習

設計意圖:發揮體育骨幹作用,以學生帶動學生的熱身活動更能體現出多元化、多樣化,減輕體育教師在這個環節的負擔。

3、基本部份

(1)複習這一模組中學過的劍術動作

由各學習小組長帶領下進行分組複習練習(可根據學習動作套路圖示進行),教師巡迴指導,及時進行點評以及鼓勵。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一下以前所學內容,並提升動作質量,特別是拍節的掌握情況,發揮各小組相互學習、相互指導、相互促進的作用,透過點評與鼓勵,爲更好地學習新動作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2)學習初級劍第二十二至二十五

A、教師根據動作學習板的圖示,讓多位學生模仿圖示動作定型並進行動作講解,讓學生有一個看圖示跟學生定型動作進行比對,建立動作印象

B、教師進行示範再次講解,學生根據教師動作進行模仿,跟教師口令與講解,進行學習練習

C、分小組進行學習與練習,教師巡迴指導,並指導如何去糾正其它同學的錯誤動作

D、集中進行展示(指定學生進行),教師展示,讓學生進行比對,進行點評並提出解決意見。

E、學習小組再次分開進行再次提升練習,根據教師和同學提出的解決意見進行動作掌握的昇華

F、集中練習

設計意圖:多方位提供學習層面,立體式練習與交流,讓學生更好地學會、會學,讓學生能透過圖示、交流、相互指導掌握武術動作,再根據教師的拍節教

學法掌控動作節拍。相互點評與糾正錯誤動作,更好地提升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3)所學內容整體練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有一個整體動作認識,建立動作整體構造,提升動作拍節。

4、結束部份

進行放鬆練習、呼吸練習來調整身心,進行立體式點評與總結,師生再見

設計意圖:讓學生做到身體放鬆,心情愉悅,並用立體式進行點評與總結,達到鼓勵學生的目的,並體現出老師的關愛。

八、預期效果

透過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能自主學練初級劍的學習任務;透過“拍節教學”法,能提升學生對初級劍的動作節奏有一個良好的意識,透過展示,學生能相互檢驗學練成果,體驗新學的技術運用所帶來的成功感,增強學好初級劍的自信心。

練習密度預計能達到60%左右,平均心率預計125--135%左右

九、本課特色:

1、拍節教學法應用於初級劍教學,豐富了教學方法和方式,使初級劍教學在原劍法步型有名稱、進退方向有標準的基礎上,形成了動作節奏有拍節的完整教學法,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效果。

2、創設培養體育骨幹平臺,多方位、多層次進行培養,減輕體育教師連續課堂教學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