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語文《冬陽·童年·駱駝隊》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1.87W

各位評委老師

小學語文《冬陽·童年·駱駝隊》說課稿

大家好!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小學語文《冬陽·童年·駱駝隊》。

一、說教材

《冬陽•童年•駱駝隊》是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爲我們再現了童年生活的多彩與純真,在學習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詞句表達的感情,是單元教學的重點。

本文作爲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獨特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以樸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回憶了駱駝隊,寫了怎樣看駱駝咀嚼,怎樣和爸爸談關於駱駝脖子上掛鈴鐺的事,怎樣想爲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樣好奇地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這些看似小小的卻很有童趣的事,讓人感到作者充滿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樣的美好。

固然我們也知道,文中所形貌的這些生活片斷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較大的間隔,但文字自己對五年級的學生仍有較大的吸引力,可以大概引發學平生時對生活的感知和童趣。別的,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語言材質,可以讓學生重複品賞品味誦讀,並睜開想象,體會林海音的情感,到達調和共鳴。

憑據以上的闡發及五年級學生的年事特性和學習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的:

1.瞭解3個生字,會寫9個字。準確讀寫“優質、交織、寥寂、棉襖、傻事”等詞語。

2.準確、流暢、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3.明白課文,聯合重點文句體會作者弔唁童年的思想情感,並推測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4.背誦自己喜好的段落。摘手自己喜好的句子。

憑據課本闡發和教學目的,聯合學生的知識儲備環境,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明白課文,聯合重點文句體會作者弔唁童年的思想情感,並推測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教學難點是意會作者圍繞關於“駱駝隊”的回想來表現童年生活的表達要領。

二、說教法、學法

我將接納情境教學法,充實使用學生的閱讀等待,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自主重複閱讀中,讓一幅幅滿盈童趣的畫面表現於腦海中,從而讓學生享受到作者給我們帶來的別具風韻的童年興趣。而老師則在學生明白的關鍵處適時點撥、引導,讓學生體會興趣的同時,意會課文的表達要領。

三、說教學流程

爲把教學目的落到實處,我將擺設兩課時來構造本課的教學:第一課時讓學生讀通課文,開端交換自己的閱讀體會,說說課文回想了童年時的哪些往事,落實本課的生字詞。第二課時透過讀幾個重要的形貌駱駝的鏡頭,體會駱駝給童年生活帶來的興趣和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弔唁,同時意會圍繞駱駝隊來回想童年生活的表達要領。

下面,我偏重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爲了到達本課時的教學目的,我重要從四個關鍵舉行教學,分別是再現童年歲;體會童年趣;感懷童年情;追溯童年心。

(一)再現童年事

1、匯入:童年是詩情畫意的,透過上節課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林海音童年的情趣,你還記得她寫了自己童年的哪幾件事情呢?

2、根據反饋,相機板書:看駱駝咀嚼——談駱駝脖子上掛鈴鐺——剪垂在駱駝肚子底下的毛——想念駱駝。

3、適時小結:不管是看駱駝咀嚼還是想念駱駝,每個童年的場景,林海音都用兒童獨特的眼光與兒童獨特的心思描繪,讀來令我們身臨其境。

(此環節簡單而順暢,其目的是讓學生再次浮現林海音描寫的情景,進而讓學生儲備一定的情感基礎,儘早地進入學習狀態。)

(二)體味童年趣。

1、匯入:孩子們,現在就讓我們隨着作者的.描繪,進入那詩一般的童年生活吧,請你們用心去品品詞句。哪個畫面給你的感受最深,你好好讀讀,並在旁邊寫寫批註。

2、交流讀書所得。

3、爲了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畫面,我準備分四個板塊來感受作者的童年情趣。當然,學生的交流是無序的,爲了清晰起見,這裏我按順序呈現。

板塊一:看駱駝咀嚼

出示句子:我站在駱駝面前,看他咀嚼的樣子: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他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裏冒着熱氣,白沫子沾在鬍鬚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

1、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麼?(預計學生會說:我感受到了作者看得仔細,這畫面很有趣等)

2、緊扣“你從哪些字詞感受到作者看得仔細?”這個問題來展開探討,同時穿插朗讀訓練。預設學生會從三個方面來交流意見:(1)抓“那樣……那樣……那樣……”從駱駝咀嚼的樣子和情態看出作者看得仔細。(2)抓“磨來磨去,冒,沾”從駱駝咀嚼的動作來品味,能看出作者看得很細微;(3)抓“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了起來。”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看得很入神。

3、順勢讓學生齊讀段落,並追問:想想你還彷彿看到了什麼?(這裏,我想讓孩子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駱駝咀嚼的樣子,更重要的是,邊上還有一個天真可愛、看的入神的小女孩,小女孩、駱駝,畫面就這樣定格在孩子們的腦中。)

(這一板塊,爲了讓孩子們浮現小作者看駱駝咀嚼的畫面,我主要透過抓重點詞教學,步步深入,讓孩子在品詞析句的同時,進入作者描寫的情景,這就是所謂的“從語言到畫面”。)

板塊二、走進“談脖子上的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