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小學說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學問君 人氣:1.46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說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小學說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小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釐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釐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爲以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 、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釐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釐米 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透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3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釐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 、數學教學

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 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釐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釐米,最後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後,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釐米>毫米。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爲學生以後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 、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爲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繫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繫,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釐米, 1毫米之後,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釐米,1 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後,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杆高 10米 ,鉛筆長 10釐米 ,身高 120 釐米 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纔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採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 、內容分層細化,着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釐米,最後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着眼點放在“釐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釐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釐米 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釐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遊戲,透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後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後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於學生對1分米、1釐米 1毫米 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小學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懂得喜怒哀懼是人之常情,悅納自己的情緒。

2、讓學生懂得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對我們身心健康的影響。

3、初步瞭解和掌握妥善調控情緒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悅納情緒。

教學難點:認識情緒對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並學會調控情緒。

【教學方法】

遊戲、故事分享、講授、練習法

【課前準備】

ppt課件、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教室後面來了這麼多聽課老師,此時此刻,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生自由回答)師相機匯入並板書課題:豐富多彩的情緒世界。(生齊讀課題)

二、活動體驗

活動一:師生、生生互動遊戲

步驟:

1、師出示詞語生根據詞彙表演相應的情緒。

2、每組推選一名學生上臺,老師給這個學生髮一張寫有情緒詞彙的卡片。

3、上臺的同學根據詞彙表演此詞彙所表現的情緒。

4、其他同學猜猜該同學所表演的是何種情緒。猜對了就將這個詞語貼在黑板上。

5、師引導分類並總結:喜、怒、哀、懼是最基本的情緒形式。(課件出示)

活動二:說說我能行

師:喜、怒、哀、懼是最基本的四種情緒,在這四種情緒形態的基礎上,可以派生出不計其數的情緒形態,比如:表示“喜”的詞語有滿意、愉快、欣喜若狂等。老師相信同學們還能說出更多這樣的表示情緒的詞語。

1、課件一一出示表示喜、怒、哀、懼的詞語。

2、四個小組的學生分別代表喜、怒、哀、懼隊,比賽說出表示喜怒哀懼的詞語。

三、教學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課件出示)

師:同學們,剛剛我們說出了這麼多豐富多彩的情緒詞語,其實我們可以把它們歸爲兩類,即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1、課件出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2、列舉實例,讓學生感受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的不同。

3、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會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4、總結歸納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特點。

四、怎樣調節情緒

師:不良情緒會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擺脫不良情緒,走出情緒的深淵,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呢?

1、故事啓發:(課件出示)

從前,有一個老太太,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草帽,小兒子賣雨傘。兩個兒子都很孝順,照理說老太太應該很開心。可是她卻每天愁眉苦臉,爲什麼呢?原來,雨天的時候,她愁大兒子的草帽賣不出去;晴天的時候,她愁小兒子的雨傘賣不出去,於是她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後來有一個人告訴她,你可以這樣想,晴天的時候,你就想太好了,大兒子的草帽有人買了;雨天的時候你就想:太好了,小兒子的生意一定不錯。後來他總是這樣想。從此以後老太太就過着快樂的生活。

①同學們,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麼啓發?

②生自由說一說。

2、教學調節情緒的方法。(課件出示總的原則具體方法)

五、鞏固練習。(課件出示習題)

六、談收穫。

七、總結昇華。

同學們,我真心希望在我們的集體中,人人都是快樂的天使,而且要做爲別人排憂解難的天使。不但要自己保持快樂的情緒,還要留心身邊的人,並給他們帶去快樂。最後祝願同學們永遠快快樂樂!

八、板書設計:

豐富多彩的情緒世界

情緒的基本形式:喜、怒、哀、懼

情緒的類型: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

情緒轉移法

調節情緒的方法:理智控怒法

心理換位法

小學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是河大版七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神奇的大自然”。此文的鑑賞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美,賞析散文的畫面美,教給學生抓住景物特徵描寫的方法。這也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提高的一個重要環節。

教學設想:

本文透過作者對雨的描繪,是在抒發作者的情趣和對人生的態度。這種散文的學習,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生引導到學習中來,這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本文教學透過朗讀、賞析、感悟等環節逐步走進文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自然釋放。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目標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培養朗讀能力,從中體味大自然美麗的情趣。 2、學習鑑賞方法、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3.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學習抓住景物特徵的描寫方法。

學習重點:指導學生將學到的景物描寫方法應用到實踐中

學習難點:體會作者用筆之細膩,培養學生抓住景物特徵描寫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作者介紹

劉湛秋,當代詩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蕪湖市人。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快樂》,曾被譽爲“當代抒情詩之王”。

2. 給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注音:

靜謐( ) 高邈( ) 蒞臨( ) 咄咄逼人( )

你覺得還有那些字需要掌握請寫出來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

1.匯入: 雨是大海的女兒,是天使的眼淚,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寵兒。古人有很多寫雨的詩句,同學們能說一說嗎?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師: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裏,它又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2.檢查交流預習導學

三、內容研討

誦 雨

1.範讀並明確聽讀任務:

(1)勾劃文中優美語句。(2)給讀不準的字正音。

2.明確誦讀任務:

(1)語音規範表情誦讀。(2)整體感知文章的體裁及寫法。

3.佳句賞析(如此美麗的畫面,源於作者優美的文字,別緻的修辭。請同學們將你欣賞的句子讀出來,並說說欣賞的理由。)

讀出你喜愛的句子,用這樣的句式表述:我喜愛( )季的雨,她的( )永遠是美的。

品 雨

1.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麼特點?

春雨: 柔情而生機 夏雨: 熱烈而粗獷 秋雨: 端莊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靜

2.結合全文,談談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是什麼?

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力,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流動,使靈魂得到淨化。

析 雨

分析文章的語言特徵

1.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效果 ?

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剛剛從寒冬中甦醒過來,樹幹泛出黃青、嫩葉萌發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2.請在文中找一句你覺得寫得特別美的句子,並簡單分析它美在哪裏。作者對雨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春雨:美麗、嬌媚

夏雨:熱烈而又粗獷

秋雨:端莊而又沉思

冬雨:自然、平靜

小結:作者透過形象化的描寫,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這實際上寄託了作者對雨的讚美與喜愛,表現了作者對生命與大自然的熱愛。

提示:賞析句子的方法1、抓關鍵詞賞析句子2、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句子3、從句式特點入手賞析句子4、從內容及思想感情方面賞析句子

悟 雨

1.爲什麼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四季的雨”:單純強調 “雨” ,顯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滿靈動,賦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滿情趣和意境。

2.文章第一段稱呼雨爲“她”行文中稱雨爲它,結尾稱雨爲“你”感悟作者的感情。

作者講很多物象擬人化,使之可親可感。人稱的變化使雨的形象親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實。

教師小結: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他的文字自然、親切、優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鬆道來,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四、拓展延伸

繪 雨

賞析劉湛秋的詩歌《沒體驗過那麼柔軟的陽光》,展開想象和聯想,模擬課文中的描寫方法,把自己對某個季節或某種景物的獨特感受,試着用富有詩意的或蘊涵哲理的話表達出來。

沒體驗過那麼柔軟的陽光

沒體驗過那麼柔軟的陽光

像飄落的羽毛

像一陣愛的撫摸

秋天,異樣的恬靜

蘋果神祕地掛上白霜

沒體驗過那麼柔軟的陽光

像一隻解纜的船

像滾動的絨線球

西風揚起藍透了的雲帆

楓葉在偷偷地把你張望

也許追求比秋天更多寥闊

也許幸福會不期而降

大自然 你的美每攪動一次

心靈便有一千種和諧的音響

教師寄語:今天你們出色表現太讓老師感到欣慰了,真是“芳林新葉催陳葉,大海前波讓後波”呀!著名的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切作品要寫得好,它就應當是從作者的心靈裏唱出來的。”我們剛纔在賞析這部《雨的四季》時已經從作者優美流暢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條貫穿始終的情感主旋律。正因爲作者在描繪雨的四季容顏變化的同時,用深刻的筆觸抒寫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和對生活的思索,才成就了這篇文質兼美、堪稱精品的散文佳作。

小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課文特點

本單元課文包括《藥》、《項鍊》、《陳奐生上城》、《守財奴》四篇小說。這是繼本冊第一個小說單元之後的又一個小說單元。這個單元繼續欣賞我國現代小說和外國小說,並欣賞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當代小說。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在第一單元的基礎上重點欣賞小說的主題、結構和人物描寫技巧。

《項鍊》是一篇故事情節波瀾起伏,引人深思的短篇小說,應讓學生們重點掌握透過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

2、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幾點:

A、理解曲折的情節、巧妙的佈局對錶現主題的作用。

B、理解生動、細膩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對錶現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學習根據小說的情節、人物形象、創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說的主題,訓練學生們的鑑賞評價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D、進行情景對話訓練,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這四個目標的設定符合學生們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高二學生們的學習實際,確定其中ABD是重點,C是難點。

二、說教法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們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們正是透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們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①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②自主探究法 --學生們實踐,鞏固提高。

③誦讀法--反覆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④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⑸懸念法--帶着問題,深入思考

⑹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討論法和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們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我個人認爲,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們積極動腦。因而,我的這次課討論的方式較多,有小組討論、大組討論、師生對談等。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倒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們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啓學生們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說學法

當今時代是人類知識和資訊量迅猛遞增的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給學生們發現真理。”也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我們古人也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學生們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少積多、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們透過對第一單元課文和《藥》的學習,對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已經瞭解,而且也基本掌握了攻克學習重點的一定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即結合課前印發的講義,又透過做練習逐步掌握起來的)。爲了使學生們的認識能向縱深發展,教學本文時就是繼續圍繞教學重點並結合本篇課文固有的特色,在課堂上經過老師的提問、討論,及學生們的自主探究、誦讀等手法,幫助學生們逐步突破教材的重難點。教給學生們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很重視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學習中儘量讓學生們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可以讓學生們質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因爲“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難得”。我們也知道,學生們能對教材提出有價值的質疑,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我也注意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如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們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在這節課裏也有體現。這些都是讓學生們終生受益的方法和習慣。同時教師的啓發誘導再貫穿始終,這樣就既突出了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控制論的觀點,要實現有效控制,施控者必須有明確的控制目標和標準。在教學中無論是教材的處理,還是課堂教學我都特別注意了這一點,

(一)導課

1、以詩匯入新課。"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明倫文敘題蘇東坡百鳥歸巢圖)

"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片九十片,飛入蘆花總不見。" (清無名氏《冰雪詩》)

讓學生們考慮這兩首詩和課文的相似之處,教師可以給予適當點撥。學生們略家思索便可以知道這兩首詩前三句都平淡無奇,最後一句卻是奇峯突起,化平淡爲神奇,詩意的大逆轉給人以特別深的印象。這種大逆轉類似於歐享利式的結局,它們的共同點是出人意料,合乎 情理,《項鍊》的結局也是如此。這樣的匯入方式可以讓學生們在笑聲中掌握知識,在笑聲中對課文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在笑聲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板書課題作者)

2、簡介作者

關於莫泊桑,除了了讓學生們自己回顧作者的基本情況外,我還補充了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讓他們在互相聯繫、互相比較中掌握知識。這樣介紹作者,可以豐富學生們的文學常識,又可以把他們的注意力僅僅抓住。同時,這也是根據大綱要求“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而進行的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步。

3、解題

《項鍊》的原題是《首飾》,後來選入課本時,才更名爲《項鍊》。我讓學生們比較一下,這兩個標題哪一個更好?經過點撥,學生們明確了在小說中,改變了路瓦栽夫人的命運的,是一條項鍊,小說的情節都是圍繞着這條項鍊展開的,因而後一個標題更切合小說的內容,而原題《首飾》所涵蓋的範疇顯然太大了。那麼,這一條小小的項鍊是如何改變了一個女人的一生的呢?這個問題,給學生們留下了一個神祕的感覺,這樣就觸發了學生們探祕求知的慾望,課堂氣氛的引線一下子就點燃了。我的體會是,課題是一篇課文的“眼睛”,它所包含的資訊量是很大的。抓準課題,深入挖掘課題所蘊涵的資訊,這課書就開了一個成功的好頭。所以教師在實施點撥教學法時,決不能輕易放過課文的標題。

(二)說課文分析(以問題導路,逐步深入,各個擊破)

1、關於本文的情節和結構,我設定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們思考(這裏主要運用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可以輔助提問法,同是主要是爲了解決目標A)

⑴、小說在“項鍊”的牽動下,都寫到了哪些情節?

⑵、所有的情節中有兩個重要的曲折波瀾,請指出來。

⑶、分析每一個情節中女主人公心理的變化,可以扣住文章中的具體語句,我要求大家在文中用筆勾畫出來。(這樣就滲透了目標B在其中。)

⑷、有人說“丟項鍊”寫得太突然,沒有寫出必然性。讓大家小組討論是否這樣?(有學生們這樣回答:孤立地看這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聯繫前文,尤其是全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決定的,如果她不去,那麼她就不會丟,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使這次不丟項鍊也會有其它甚至是更慘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會上“狂熱”“興奮”“沉迷”“陶醉”及後來的“趕快逃走”,在這種慌亂陶醉中丟失東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這說明學生們對課文已經有了很深的理解。這樣學生們就可以自主探究出人物性格的致命弱點是愛慕虛榮、追求享樂。

2、關於文章的結尾部分,首先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讀出每個人不同的語氣。透過誦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讓學生們彷彿置身於那種情境之中,體會到當時人物的心情,這也是誦讀法在本節課中的體現。

“假項鍊”,是《項鍊》的最後一個情節,也是這篇小說最爲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說的情節推到了一個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說名作中令人歎爲觀止的“豹尾”。蘇聯作家蘇曼諾夫曾經說過:“藝術的打擊力量要放到最後。”讓大家考慮最後說明“項鍊是假的”有怎樣的“打擊力量”?經過討論學生們可以得出一致的結論:巨大的代價;殘酷的“玩笑”;深刻的嘲弄;一個人苦有所值還不算苦,苦得冤枉纔是苦不堪言。這就讓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理論的高度。

3、恩格斯也曾經說過:“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裏面的形式。”由此我讓學生們考慮本文的偶然性的因素都有哪些?這是一個自主探究題,目的就是讓學生們自己去尋覓,去探索。有的學生們見解獨特:他說可以發現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偶然的,請柬“一向很少發給職員”,“我費了多大力氣才弄到手”,偶然;晚禮服的款子是“他恰好存着這麼一筆款子”,偶然;借項鍊也是出乎意料地順利,偶然;丈夫給妻子披上家常衣服也肯定不會想到這竟使妻子手忙腳亂,偶然;項鍊的丟失當然就更是偶然中的偶然;還項鍊時,朋友沒有發現被掉包,也是偶然。並且這所有的“偶然”都是“極細小的事”,但是就是這些偶然的極細小的事卻使瑪蒂爾德的命運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樣對課文進行深入思考,教學目標C就滲透在其中了。

(三)說練習

1、說課堂練習--表演場景

這裏的表演不是課本劇的正式改編表演,講臺即是舞臺,教材即是腳本,學生們既是演員也是觀衆。它的目的在於調動學生們對課文進行認真閱讀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項鍊》可沿用傳統的教法:讓學生們給小說續寫結尾或設想另外的情節,這些練習可以培養學生們的想象力,但欣賞精彩的人物心理分析和探討主題多重性的目的還是沒有達到。爲此,我讓學生們上講臺即興表演了四個場景:課文開始、結尾和中間兩處。下面是兩位學生們的表演臺詞:這一段文字針對“她到水果店裏,雜貨店裏,肉鋪裏,爭價錢,受嘲罵,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節省她那艱難的錢。”

A、老闆,這牛肉還是那個價嗎?

B、你總是問又不買!

A、這西紅柿多少錢一斤?

B、不要問啦,你買不起的!

A、那有什麼便宜點的菜嗎?

B、便宜的,你自己看吧!

A、這堆老白菜呢?

B、老白菜啊,這些至少兩個銅子。

A、兩個?能不能再便宜一點?

B、還再便宜?算了算了,一個銅子拿去吧,其他人還等着我呢!

這樣的即興發揮,真是巧妙生動的闡釋。這樣對課文進行拓展不僅能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而且能幫助學生們瞭解課文內容,深化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不僅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而且能解決目標D

2、說課後思考題

瑪蒂爾德之所以把贗品當真物,是有因可尋的,讓學生們考慮其中的原因。(⑴、就人而言,不敢想象那位“富有”得令人傾倒的朋友,竟會收藏價錢低賤的假貨;⑵、就物而言,不敢相信那掛置放於緞盒、儲藏於鏡櫃、光彩照人的項鍊,竟會是贗品;⑶、就己而言,生於“蓬門”,嫁於“寒士”,難見珠寶一面的家庭婦女,一眼就能看出珠寶的真僞嗎?⑷、就理而言,即使是對友人的珠寶的真僞有所懷疑,又怎麼好意思啓齒相問呢?何況用畢還要歸還於人呢?)

這樣的思考題不僅是對課本內容的補充,而且是對課本內容的深化與拓展。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視野,而且實現了一種能力的遷移。

五、說板書

我把板書設計成了一條項鍊的形式,把文章的幾個主要情節標註在“項鍊”上,每個情節的前後分別是主人公差別較大的心理活動,項鍊的中心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點。表面上看這是一條項鍊,實際上是瑪蒂爾德給自己戴上的一個精神枷鎖。

透過這個板書,學生們可以一目瞭然地把握課文重點,一看板書就能回憶起課文的內容,體現了直觀性的特點,另外,板書文字簡練,版面均衡,又不單調,體現了藝術性。

小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歡歡喜喜過春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第一冊第四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單元的總體目標是初步瞭解年的常識,能夠對年文化產生興趣,並表現探究的願望與行動,本課主要要求學生體會春節的熱鬧氣氛,感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嚮往,以及在春節活動中表現出探究的意識,發現春節中的有趣事,新鮮事,由此可見,本課在本單元中佔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設計理念

《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歡歡喜喜過春節》這一課的內容集開放性、綜合性、情感性爲一體。教材以學生最熟悉、喜慶的節日——春節爲切入點,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幸福明天的追求。這節綜合活動課,我打破單一、呆板、嚴肅的課堂模式,努力創造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自然,學得快樂,真正成爲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出發,將本課的目標定爲以下三個:

1、知識目標:透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體會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對生活的影響。我將在教學過程中的第二個環節中體現。

2、情感目標:透過感受過年的歡快和喜悅,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向學生滲透重視親情、友情的美好情愫。對於本目標我將在教學過程的第一、二環節中來展現。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訊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別,分析能力。此目標我將在本課的兩個活動中來體現。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使學生了解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挖掘過年的文化內涵。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

五、教學教法

制訂了主體教學目標,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後,關鍵問題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法與學法來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大綱要求,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預設的基本教學方法是:啓發式、活動式、合作探究等等。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參與各種活動,在各種活動中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讓學生用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

六、學習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三方面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辨別能力,並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給予必要的具體指導。

七、教學過程

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多媒體VCD《過新年》片段,同時讓學生聆聽熟悉的旋律《新年好》,一下子教室裏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我隨機引出話題:“同學們喜歡過年嗎?爲什麼喜歡過年?”這樣,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了,讓學生以濃厚的興趣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2、暢談春節,明理激情。《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我充分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活動中的感受、體驗、領悟,讓其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課前,我讓孩子們收集過年用過的小飾物、用具、照片等,活動中讓他們展示交流,同時將音像教學資源引進課堂,給學生營造出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靜能動的情境氛圍,再透過多媒體VCD資源中的《過新年》圖片的介入,激發學生暢談在過年的衆多風俗習慣和慶祝活動中,你覺得最有趣的是什麼?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同學們在交流中全面地瞭解了當地過春節時的習俗,挖掘出過年的文化內涵。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出一些辯論題供學生辯論:過年要不要放鞭炮?收壓歲錢好不好?從而體會到家鄉過春節時的習俗對生活的影響。

3、主體參與,多向互動。《品德與生活》課程與學科課程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它倡導動態的、建構性、過程性的知識觀。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不再是監督,控制學生活動的人,是學生可信賴的支援者、指導者、參與者。因此這節課我打破學科界限,以全身心活動爲載體,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情節,營造開放、寬鬆、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多向互動貫穿課的始終。生生互動:(活動一)祝福熱線學生自由分角色扮演其親人、朋友等,讓他們之間相互贈送祝福。整個過程以學生爲主體,在這種動態生成的課堂中,學生能夠全面參與,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能力、社交能力,有利於他們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羣體互動:(活動二)特別行動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模擬過年的活動,如:“幫媽媽佈置房間”、“訪親拜友”、“採購年貨計劃”、“春節慰問活動”、“有趣的遊藝活動”等,讓他們分組討論,確定主題,再進行準備,制定計劃或排練小短劇。這一設計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4、培養能力,拓展延伸。在作業設計上,爲了讓學生化知爲能,遷移應用。讓學生回家瞭解過年的風俗習慣,對親朋好友相互贈送祝福,培養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別,分析能力。

八、板書設計

迎新春 掛圖一 掛圖二

過新年的圖片新春慰問圖片

總之,本課的教學思路以新課標精神爲指導,巧妙地把多媒體VCD內容與教學內容融爲一體,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在生活中體驗,到生活中實踐,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小學說課稿 篇6

說課內容:

1。跨越式跳高,2。遊戲“打鴨腳”自選。

設計思想:

在“以人爲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依據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結合教學器材、設施來設計,創造一個和諧、民主、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透過學習“跨越式跳高”來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和健身能力。做到以強身育人爲宗旨,始終貫徹“授之以漁”的教育理念,爲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跨越式跳高》是《體育與健康》課程(人教版)第二冊跳躍單元內容之一。“跨越式”在生活中常被運用跨越跳過一定高度物的自然動作,更是許多孩子用來展示自己跳躍能力的方法。跨越式跳高因簡單易行,並具有發展彈跳力,提高身體靈敏性和協調性,鍛鍊身體的作用而深受師生喜愛。“跨越式”跳高的學習不僅是深入學習“俯臥式”、“背越式”跳高的奠基石,也是其它跳躍運動項目學習的基礎。

(二)教材重點難點:跨越式跳高技術並不複雜,學生基本有了些跳高技術,但都比較自然隨意。根據多年教學經驗,這節課我確定重點與難點爲:

1。重點 起跳技術,過杆與落地技術。

理論依據:跳高過程是人體運動由動能(衝力)快速轉化成勢能(高度)連續過程,主要透過起跳來轉化;而過杆姿勢方法決定跳高的水平。

2。難點 助跑、起跳、過杆及落地用力協調性、連貫性。

理論依據:因跳高技術是一個需要完整動作過程,如果跑、起跳、過杆、落地不連貫,不能協調完成,那麼整個跳高技術就不能掌握,就不能實現教學目標,所以定它爲難點。

二、說學情

學情分析:學生的身體骨骼、肌肉、韌帶、關節處在快速增長時期,這階段學生思維敏捷,模仿能力強,體能恢復快特點,加之爭強好勝,好奇心強,求知慾望高具有初生牛牛犢不怕虎的性格,正是開展體育鍛煉黃金階段。但由於個體差異大,獨生子女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相對偏弱些,自我抑制能力差,練習時間無法長時間集中弱點,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既要鼓勵素質好的大膽創新學習,又要考慮弱勢羣體的幫助,引導他們掌握技術的同時樹立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礙。力爭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鍛鍊和發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及學生的跳躍基礎,結合教材的作用,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按水平四《標準》來確定學習目標的。

1。認知目標:透過教學,進一步掌握跨越式跳高運動技能、技巧,運用所學跳躍各種障礙。

2。技能目標:透過練習,熟練運用所學的跳躍技術安全的進行體育鍛煉活動。

3。情感目標:透過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教學過程中一對不可分割的整體。以教學目標爲準繩,依據學齡特點,結合學生原有基礎,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教學法優勢基礎上。主要運用:

教法:

1。啓發式教學法,透過語言、示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啓發學生積極思考,創新火花。

2。 糾正錯誤法;由於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完成練習的情況各有不同,透過糾正獲得正確動作,提高學習的信心。

3。遊戲法,用遊戲活動的方法開展教學。 學法:自主嘗試法,合作探究學習法。讓學生採用“聽、看、想、練、問、比”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學生自主去嘗試,互相對比,討論,觀察、練習等方式獲得新知。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認識事物的規律和運動技能形成的過程:即泛化——分化——鞏固——自動化的過程,結合學生的運動基礎,本課教學流程爲:準備部分、遊戲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實施步驟:

(一)準備部分,約2分鐘

常規工作後把準備好的掛圖,分解動作圖解,完整動作圖片,跳高各技術組成部分要領及一些跳高運動員比賽圖片發放、掛起讓全班同學觀摩學習。

意圖:讓學生認識所學內容,明確任務、目標、方向。

(二)遊戲“打鴨腳” (約7分鐘)

玩法1、將全班分成若干組,用單腳支撐,在指定的圓池內跳動(直徑5米),一人矇眼在圈中間,用膠皮杆在地面劃圈平掃,由慢到快,靈活掃動,掃到哪裏,學生必須採用單腳跳躲的方法躲閃。

玩法2、將全班分成若干組,每組選四人先在圈外用小沙包打池內鴨子的腳,。其它同學在圈子內跑動,被打到的換打的。

作用:這個遊戲透過躲、跳、跨、跑活動,發展學生彈跳及靈活性素質,激發學習興趣,克服了心理的緊張氣氛。

意圖:一是熱身,放鬆肌肉、關節、神經爲更強練習做好準備。二是激活課堂氣氛,減輕心理壓力。同時爲學習跳遠打下基礎。

(三)基本部分 約27分鐘

1。遊戲“猴子摘桃” 3分鐘

①你能找出讓自己摘到更高的桃子的辦法嗎?把桃(球)掛在不同高度,讓猴子(學生)跳起摸球。

練習方法:透過原地、短距離助跑,單或雙腳起跳摸吊着的不同高度的球。 ②你的腳能踢到多少個桃子(球)?練習方法:透過原地、短距離助跑,用腳尖踢不同高度吊着的球。

目的:用遊戲活動發展彈跳力,提高練習興趣,練習不同起跳、擺腿技術。 意圖:讓學生透過要摘桃就得跳起來,要踢高就得把腿擺起來,將本能的跳躍能力發揮出來。達到起跳、騰空、落地、身體平衡素質練習。

2。討論:2分鐘,出示討論提綱(1)跳高由那幾部分組成?(2)跑得快就跳得高嗎?讓同學之間討論學習內容、透過對圖片、概念、動作要領學習從理論認識跳高是什麼。

意圖:利用恢復些體力時間設問激趣,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下一階段學習。

3。嘗試“鯉魚躍龍門” 約4分鐘

用“鯉魚躍龍門”的故事發起嘗試跳高練習。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基礎,選擇小組,嘗試着跨越橫杆,起跳高度自定,完成練習3到4次。部分弱勢可用橡皮筋代替杆或過斜杆來完成任務。

老師巡迴觀察,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讓學生注意觀察別人練習情況。

目的:瞭解學生基礎,發現問題,①助跑與起跳不能連貫;②起跳方法不合理;③騰空不過杆;④心理緊張;⑤女生中出現雙腳起跳等問題。

收穫:初步認識跳高完整技術包括助跑、起跳、騰空過杆、落地四環節組成,體會到並非跑得快就跳得高。

意圖:用遊戲方法複習跨越式跳高技術,用“成功”激發熱情,用鼓勵增強信心,變被動爲主動。爲下一步教學準備。

4。講解、示範,針對主要問題,交流改進方法:約5分鐘

①請兩到三位跳高“高手”給同學們表演示範。老師講解動作要領,分析動作,分析大的問題。

②老師做分步動作與完整動作示範,並與學生交流、解答問題。

目的:使學生在大腦裏快速形成正確動作表象,瞭解自己的問題所在,能針對性的練習與改進。

③技術引導:(口訣)助跑自然輕鬆要快,後步小;起跳先腳跟後前掌,迅蹬伸;身過杆,落擺腿,屈緩衝。

5。 分組學習 約9分鐘

根據學生的水平基礎重新分組,充分發揮體育骨幹作用。

① 學困生練習

這部分學生多爲女生和獨生子,身體素質差些,運動能力低。

從自己弱勢出發,分步掌握到整體配合至基本掌握跳高技術,同時還要注意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減輕心理緊張狀況。

方法:進行分解強化訓練爲主,降低技術要求,用助跳器幫助起跳,從過斜杆起步,用橡皮筋做杆,用海棉墊保護,減輕心理壓力。反覆練習,逐漸掌握各環節技術,達到可以完成助跑起跳過杆完成跳高動作。

目的:是讓學生建立完整的動作技術。

②一般生練習

這類學生有一定基礎,自己透過認真觀察和圖片資料自學,在經過同學幫助和教師的點撥,很快掌握新知識。

透過多次反覆完整動作練習,熟練掌握跨越式跳高技術。

方法:根據自己存在“問題”透過不斷次練習與改進;觀摩其他同學跳高動作;與他人討論助跑與起跳的結合技術,糾正錯誤、多餘動作,尋找確定最適合自己的跳高方法。

目的:熟練中鞏固提高自己的跳高技術。

③優秀生練習

發揮骨幹作用,幫助弱生,並向更高難度發起挑戰,強調安全問題。

對部分身體素質好,運動水平高,掌握動作快,大膽鼓勵他們自己根據獲得資訊,自己確定高度目標,並進一步探索其它跳高方法,如剪式、臥式、背式跳高,鼓勵大膽創新,向更高的高度發起挑戰。

目的:以點帶面,共同發展。

老師巡迴參與小組練習,全面兼顧不同水平學生,重點放在學困生和一般羣體上。 意圖:根據學生能力的強弱,動作水平的高低,按其不同級別,要求不同,練習方法不同,滿足其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各取所需,自得其樂。

6。創造記錄 約4分鐘

以小組爲單位,發起挑戰,不斷提高跳越高度,並找到自己最好和跳高成績。 要求,學生進行自我展示,對自己與他人點評、互評,用掌聲鼓勵同學。小組長記錄情況。

老師參與技術薄弱組的活動,進一步指導和鼓勵。

目的:讓學生將所學展現出來,用實力證明自己,我能行。

意圖:對學生學習情況全面檢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7。放鬆練習 2分鐘

在一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盪漾着美麗的白塔……。”《讓我們蕩起雙漿》歌曲音樂伴奏下,讓同學們根着老師用些節奏輕快,難度小的動作放鬆機體,緩和情緒,恢復體力。

(四)學習總結 2分鐘

把同學集中起來,認真聽取每個小組長的簡單彙報,用提問方法幫助同學複習所學知識內容,明確“要想跳得高,必須彈跳好和必須要的助跑速度與起跳的合理結合,此外不同的跳高姿勢,在騰空中身體重心高度與橫杆間有着不同的距離,因此,選擇過杆技術是跳高的又一個條件。”大家知道今後努力方向。回收器材,下課

六、預計課的效果:

學生能在教師指導下認真參與各個練習,課堂氣氛活躍,師生感情融洽。全班同學能基本掌握正確動作要領,完成率在85%左右。預計課的練習密度爲35%左右,最高心率爲150——160次/分,平均心率達到120——130次/分。讓學生既出汗又臉帶微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七、場地器材:

跳高架8付、橡皮筋4條、錄音機1臺、海綿墊12張、小黑板2塊、跨越式跳高掛圖一套、各階段動作練習圖片、動作分解圖片(多張)錄音機一臺,錄音帶二盒。

小學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1、 教材內容

《遊子吟》是六年級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導讀課文。本節課主要內容是介紹了母親對遊子的愛。

2、 本節課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全文、體會母親對遊子的愛和母親的無私的愛。由於學生對母親有一定的認識,所以理解、體會母親的愛應爲本文的重點。

3、 本節課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目標:重點掌握理解詩意及詩的寫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標:透過知識目標的確認與理解,讓學生清楚如何報答母愛,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寫現代詩。

〈3〉 情感目標:透過能力目標的學習,培養學生髮揮想象的能力。

二、說程序

1)匯入

同學們都體會過母愛。也許聽過這樣一句話:一提到母親我的筆總是跪着行走。作者爲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我想透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有所感悟。

2)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字東野,以“苦吟”著稱。

3)詩的分析:

首先貫串詩意,重點理解最後一句詩意。

問題設計:

(1)作者是如何寫母愛的?

(2)母親是如何愛子女的?

(3)你是如何看待母愛的?

4)小結,佈置作業

三、說教法

古語云:教學相長。學生的學需要老師的教,這就需要老師選用恰當的方法。我在授本文時主要用以下方法:

(1)提問法:由於本詩是導讀課文,所以提問法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問題設計:作者是如何寫母愛的?

(2)母親是如何愛子女的?

(3)你是如何看待母愛的?

朗讀法:讀書百遍其意自現。本文是詩讀課文,讀課文有助於學生理解。所以用此法。問題設計:

四、 說學法

教與學是雙邊活動,一堂課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師的教,重點看學生如何學,主要採用以下方法:

1、 重視課前預習,透過佈置預習,設定預習題進行預習。(提前收集材料)

2、 課堂指導學生學習新知識。透過對個別句子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

3、 指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

總之,本課透過巧妙設疑,多種教法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想象力,實現了教學目標。

五、板書設計

小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今天我爲大家說課的內容是《我發現……》,它是小學品德與生活教材第四冊三單元中的第一個活動主題。這單元另兩個活動主題分別是《我也做研究》、《我們的科學小組》 .

這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透過發現、研究、展示等環節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態度以及合作意識。

《我發現……》這個主題包括兩個子內容,它們分別是《多有趣的現象》和《哪裏有科學》。這一內容是讓學生初步瞭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其它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或生活中的問題有探究的興趣、並樂於動腦動手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享受創造帶來的樂趣。而《多有趣的現象》這個內容側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是組織本單元教學活動的基礎與鋪墊。

在認真鑽研新課標和教材後,我確定本課的教學活動目標如下:

1、讓學生對大自然產生好奇,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2、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3、教育學生如何解答你發現的現象。其中第2點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要想使學生成爲一個發現者、創新者,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新課程也強調要以"學生爲本".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需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單一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覺得無味,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因此,我以學生自主活動爲基本學習方式,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學中充分運用電教手段,自制電腦課件,透過聲、形、像的有機結合,加強直觀性、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道德感情,從而促使學生把"知"轉化爲"行".採用情景激趣、角色體驗、遊戲活動、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使課堂氣氛變得輕鬆、和諧、活躍,把道理寓於活動和感性的認識之中,做到情理交融。

如何有效運用以上方法,我將結合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說明。

三、說學法

新課程提出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這對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怎樣在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是否得到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情感的激發。依據這一要求,遵循學生心理特點,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收集資訊、分組討論,又在遊戲的情境中發現新知、得出結論,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理解學習內容,提高道德認識,強化品德能力。

四、說過程

《品德與生活》這一門課程具有生活性、活動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根據這三個特點,今天的主題活動《我發現……》將按三個步驟進行教學活動:

(一)情景感知,問題匯入

播放課件,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學生欣賞課件後,提出問題:"無窮的大自然中藏着許多祕密,想不想去認識一下這個神奇的世界呀?"學生興致調動起來。接着我繼續問:"那你們知道花是什麼顏色嗎?"花有什麼氣味嗎?"學生大都回答是紅色。

然而學生透過課前的觀察、蒐集發現,花不僅有紅色,還有黃色、白色、藍色等等。然後再由"誰知道花有什麼氣味?"這一問題的引導,得出花有濃濃的香味、還有異味、甚至什麼氣味都沒有的,這時我告訴學生"這就是發現!"讓在"感知花香"這一活動過程中初步瞭解"什麼是發現",而且知道大千世界裏藏着許多的奧妙,

等着我們去發現、研究。

(二)創設課堂和諧情境,親身體驗並發現

1、"聽聽,猜猜,誰在唱歌".課件播放知了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誰的叫聲,這一環節是爲了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習興趣。

2、課件播放一段flash,學生觀察知了是怎麼發出聲音的,這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透過對知了的觀察,有的學生們會說知了是用嘴巴唱歌,有的會說那是翅膀發出的聲音,最後有的學生查找課本發現:"原來知了是用腹部的發聲器發出聲音的".

讓學生在思考、觀察、找資料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並從而知道:我們可以透過各種途徑來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並可以用觀察和小實驗等方法進行簡單的探究活動。

3、思考"還有哪些動物也是這樣發聲的?"讓學生思考中總結出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問家人、去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 ……

(三)合作探究學習

"你在生活中還發現了哪些有趣的現象?" 爲此,我開展了兩個實踐活動:

活動一:"小眼睛,大發現".學生小組交流各自的發現。

交流活動前給學生提供範例:"我發現鍋、碗、茶杯大都是圓形的"、"我發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條水痕"……,讓學生這些小小的"發現"也是"發現",以此引發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活動二:記錄我的發現。新課標中提出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爲此我設計這一活動環節,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表達形式,記錄自己的大發現。

先讓學生從課件"蘋果掉下來了"中領?到:其實許多發明創造都是來自生活中的細心觀察,許多科學家和發明家就是從一些細小發現開始走向成功的,你想不想成爲成爲一名科學家或者是發明家呢?那就先把你的發現記下來,可以寫下來也可以畫下來,比一比誰的發現最多?"這些記錄可以爲接下來的研究內容作鋪墊。

本堂課最後根據孩子們生活中發現的許多問題提出新的活動要求,引導他們不斷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