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選高中說課稿範文彙編七篇

學問君 人氣:9.99K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高中說課稿範文彙編七篇

高中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1、 本章及本節的地位與作用。

《電功和電功率》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點章之一,在這一章裏,講述了兩個重要的電學概念(電功和電功率),一個重要的電學定律(焦耳定律),這些知識不僅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的基礎,而且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本章有兩大特點,一是綜合性強,不僅要綜合運用前面的歐姆定律、串並聯知識,還涉及到了一些力學問題(如本節中的功);另外一個特點是與生活實際聯繫比較緊密,幾乎每節課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講了知識後又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所講的電功,除了具有以上兩個特點之外它還是對初二功的知識的延續,而且也是後面繼續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爲學生將來學習更廣義的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所以無論從大綱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展上看,本章和本節都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2、 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的電流做功形式。

(2)掌握電功的公式W=UIt

(3)知道電功的單位。

(4)知道電能表的用途和讀數方法。

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標: 結合“一度電的作用”的教學,向學生滲透節能意識。

3、 重點與難點。

作爲一節概念課,從概念的建立到運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綱對電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層次,所以把電功的概念和公式作爲本節的重點。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難獨立地研究出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必須透過教師適當地點撥才能完成,所以把實驗探索過程作爲本節教學的難點。

二、 說教學設計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爲物理概念課的一般授課流程都分以下三個階段:

在本節課中,我利用了一個實物(電能表)和一個實驗(電動機提升重物)引出電功這個概念,這樣引課會使學生感到電功這個概念並不陌生,而且與學過的知識(機械功)也有聯繫,同時也爲最後揭示電能表的應用打下了伏筆。

接下來是概念的形成階段,這是本節的核心,在分析電功的實質時,我強調電流做功要引起各種變化:或牽引物體運動;或發熱、發光;或發生化學反應等等。透過實驗、微機模擬等手段,讓學生知道電流做功有多種表現形式,這樣學生雖然沒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內涵,卻掌握了電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由於書中的實驗可見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電流透過電燈做功來代替透過電動機做功,利用電燈發光來增加感性認識,利用投影電流表和電壓表來增加可見度,並採用先猜想 再實驗 最後總結的探索式教學模式。另外,在實驗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滲透,即物理學中常用的控制變量法,還透過微機動態顯示研究電路的過程,再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包辦,目的是爲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電能表的教學中,由於實物太小,一兩句話很難講清楚,所以我用電腦設計了一個小動畫,使電能表的數字跳動和旋盤轉動一目瞭然,直觀而有效。最後介紹一度電的作用,目的是爲了滲透節能意識。

爲了鞏固電功的概念,我設計了一組程序題,透過這組由淺入深的形成性練習,使學生對電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題的訓練(練習題另附),目的是提醒學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個因素,更不能顧此失彼。

小結中我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思想三個方面總結,這樣,既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用精練的物理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爲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爲主線,運用實驗、微機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傳授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目的在於全方位地培養學生。

三、 說教學體會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 作爲一門科學的物理,電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爲教學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則顯得更爲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猜想,實驗、討論等方法,儘可能再現知識的發展過程,在先物理思維,使學生受到科學的嚴謹性的教育。

2、 這節課的內容,表面上看較簡單,學生學習也不會有什麼困難,但在備課時我發現了兩個疑點:一個是從力學的功過渡到電功;另一個是在定性實驗後直接給出電功公式,這兩點都不能用擴展知識的辦法來解決,所以我便着重從現象的分析中加深學生的印象,擴展知識的外延,至於其更本質的屬性,學生將來到了高中和大學將會繼續學習,這裏不必講得過細、過深。

高中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特點分析

形變與彈力的知識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特點之二是:先研究比較常見的各種形變,後研究與形變有關的彈力,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特點之三是:基礎概念多,演示實驗多,再加上學生的探究實驗,故容量較大,需仔細安排,做到時間分配合理,條理清晰。

(二)教學目標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程理念,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形變、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⑵知道什麼是彈力,掌握彈力產生的條件。

⑶知道壓力、支援力、繩子的拉力都是彈力,會確定它們的方向。

⑷知道形變與彈力的關係,掌握胡克定律。

2.過程與方法

觀察演示實驗,把看到的現象與已有的經驗結合起來;經歷探究彈簧形變與彈力的關係,瞭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把親自探究出的規律與平時對彈力的認識相結合,體會物理規律的價值。

(三)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大量的力學現象中都要對彈力的產生條件及其方向進行判斷,並且要明確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產生彈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彈簧所產生的彈力貫穿知識的前後,因此我把重點內容確定爲:

⑴彈力產生的條件及其方向的判斷。

⑵探究彈簧彈力的規律。

●由於學生對微小形變難於確定而且對其是否產生彈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斷,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變的方法作爲難點。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物理教學是以實驗探究爲基礎的,重在啓發思維,教會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景──觀察──分析──猜想──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透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總結出本節的主要內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三、說學情分析

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援力、壓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產生的原因。因此我採取引導、啓發的教學方式。

四、教學用具

⑴演示用具:彈簧、鋼絲、激光筆、細竹竿、微小形變放大器一套、已拉壞了的彈簧、鋼尺。

⑵學生探究實驗用具:鐵架臺(帶支架),兩個原長一樣但勁度係數不一樣的彈簧、刻度尺、鉤碼10個、長20cm的細鐵絲。

五、教學設計流程

六、說教學設計

基於以上分析,爲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認識形變

由同學們已有的形變知識入手,引入新課。

教師演示:①彈簧的壓縮形變;②彈簧的拉伸形變③視頻播放:竹竿形變、鋼絲的扭轉形變。

得出形變的概念及各類形變。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爲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爲學生學習重點和難點內容作鋪墊。]

設問:摩天大樓在風的吹拂下會不會擺動,發生形變嗎?

演示微小形變放大實驗:

由於這種形變不容易觀察,會使學生產生疑問:到底有沒有發生形變?解決的辦法是微小形變的演示實驗。爲什麼光點會往下移?讓學生帶着問題思考後得出結論:是由於桌面發生了形變,但是形變不明顯。爲後面解決壓力和支援力都是彈力做好鋪墊。

[設計意圖:使學生知道“放大”是一種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創設物理情景:學生演示彈簧拉伸,壓縮都可以恢復原狀;橡皮泥被壓縮後不能恢復原狀。

學生概括:得出彈性形變和範性形變的概念。

用較大的力拉彈簧和橡皮筋,結果被拉壞了。

學生概括:得出彈性限度的概念。

教師總結規範概念。

[設計意圖:演示生活例子,多聯繫實際,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物理知識,自主概括概念,最後老師總結;突出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有利於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彈力

演示實驗:(播放視頻)

1.彈力的概念。

2.常見彈力及其方向的確定。

⑴壓力;⑵支援力;⑶繩子的彈力

讓學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壓力是由於拳頭形變產生的,拳頭受到的支援力是由於桌面形變產生的。

接着引導學生探索繩子彈力的產生及其方向的確定。

●判斷如圖所示,相互接觸的A、B兩小球間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彈力。

採用“假設法”分析,讓學生知道相互接觸的物體不一定有彈力。

3.總結產生彈力的條件

[設計意圖:利用放大法分析壓力和支援力的產生原因,假設法判斷彈力的有無。讓學生學會方法的遷移,同時感受到探索物理問題的成就,從而順利突破重點和難點。]

(四)探究彈簧形變時的彈力跟它發生的形變有什麼關係?

創設問題情景:學生使用彈簧測力計。

引出問題:彈簧測力計主要由哪些部分組成?它是根據什麼原理製成的?

提出問題:彈簧形變時的彈力跟它發生的形變有什麼關係呢?

猜想:根據你們使用彈簧測力計的體驗,對上述關係進行猜想?請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學習,使學習更具有目的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探究氛圍;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實驗探究:(由於猜想不一定正確)爲了驗證你的猜想,請提出你的設計方案,完成實驗探究。

老師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有些組使用的彈簧是不一樣的)──分析數據──處理數據

實驗次數

物體的重力G/N

彈簧的長度L/cm

彈簧的伸長量x/cm

彈力的大小F/N

利用Excel軟件繪出F—X圖象。

在同一個直角座標,做出兩個不同彈簧的F—X圖象,然後進行比較。

圖象法處理數據更爲直觀,更容易得出物理變化規律,且該種方法處理數據能更好地減小實驗的偶然誤差。

最後老師歸納總結:得出胡克定律:F=KX(K爲彈簧的頸度係數)

[設計意圖:在探究彈力的大小與形變的定量關係時,由學生進行猜想、實驗和得出規律,並利用資訊技術計算機繪製F—X圖象,充分利用資訊技術資源和物理學科的整合。能較好地體現以學生爲主的新的教學理念。對探究實驗過程教師加以指導,使學生學會團結合作、學會探究物理規律;再加上熟練資訊技術,更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五)彈力的應用(圖片,視頻播放:射箭)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產品設計離不開物理理論,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學習過程。]

(六)開放式問題(視頻播放:撐杆跳高、跳水);

提出問題:透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請同學們開放式地討論

①從形變與彈力知識去思考,撐杆跳高運動員跳得這麼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②跳水運動員在空中滯空時間主要由哪方面決定?

課外佈置:自制彈簧秤,並組織評比。

[設計意圖:開設開放式問題,佈置課外自制彈簧秤,並組織評比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知道學習是爲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七、板書設計

形變與彈力

(一)形變

高中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內容:

籃球: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

二、教材分析:

籃球運動是由跑、跳、投等動作組成,是在快速、激烈、對抗的情況下透過傳遞、拋接、運拍,最終把球送入固定籃圈的一項綜合性的體育運動,具有集體性、競爭性強、趣味性濃等特點,籃球賽攻防頻繁,技術動作多樣,使之富有吸引力深受廣大中學生喜愛。透過籃球運動,可以發展學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動能力,提高靈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和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增加內臟器官的功能。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等優良品質和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是一項有很高鍛鍊價值的運動項目。

本課教學內容是籃球運動中的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運球和雙手胸前傳接球是籃球運動中最主要的基本技術,是全隊進攻的重要手段,起着組織全隊相互配合的重要橋樑作用,是高中籃球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是更好地學習各種技術和戰術的基礎,傳接球技術好壞直接影響到集體力量的發揮和戰術的配合的質量,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學習和掌握這一技術。這一教材在小學和初中的《體育與保健》中就已經介紹學習,所以學生對此教學內容都有不同程度的瞭解和掌握。本課是高中體育課中學習籃球運動的第一節課,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運球、傳接球技術的基本方法並不複雜,但要做到準確、熟練、隱蔽、快速,同時要迅速轉換銜接其它技術動作,就比較困難。因此,本課着重要解決在各種情況下學生控制並支配球的能力,鞏固提高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同時加強準確性、熟練性,爲以後的教學競賽和學生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

三、學情分析:

本次課的授課班級是學校普通班級,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雖然有差異,但學生總體身體素質都比較好,組織紀律性和集體榮譽感很強,有比較強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善於學習,加上高中學生有較強的創造能力和自學能力,本課採用了講解、示範、啓發、模仿、創新、競賽等教學方法,以及各種新穎的練習方法。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層層剖析,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努力達到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的確定:

1、認知目標:進一步建立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動作概念。

2、技能目標:鞏固提高運球、傳接球技術動作和對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發展靈敏、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敢、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和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五、本課的重、難點:

重點:運球--準確的手型及按拍球的部位、力量。

雙手胸前傳接球--準確的手型及傳接球的準確性快速能力。

難點:運球--上下肢協調配合和手對球的控制掌握能力。

雙手胸前傳接球--上下肢協調配合和手對球的控制支配能力。

六、教學策略: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主要採用教師啓發指導,學生反覆練習的教學策略,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靈活多變手段,做到身心結合,努力達到教學目標。

全課的組織結構不拘泥於過分的統一規整,而以服務練習與教學爲目標,力求合理、緊湊、流暢、新穎。

全課教學的內容及手段,用循序漸進、分解和組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創設情景教育、鄉土教育,既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又陶冶了學生情操。

七、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2’)

1、課堂常規

2、本課的教學內容目標及要求

(二)準備部分(6’)

1、配樂遊戲:小漁網(3’)

爲了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奮,同時達到熱身效果,安排了配樂遊戲“小漁網”,在遊戲中配上舟山民樂,運用了情景教學、鄉土教學,提高興趣,同時培養學生情操。

2、熟悉球性(3’)

教師先進行各種方法練習和講解,然後學生自由模仿創新練習。組織形式爲散點。

學生透過各種練習,培養學生的球感和對球的興趣,改善手對球的控制和掌握能力,進一步熱身,同時活躍課堂氣氛,爲基本部分做充分的準備。

(三)基本部分(30’)

1、運球(5’):高低交替運球,兩手交替運球,體前變向運球,急停急起運球等原地和行進間的運球練習。

爲了進一步建立運球的動作概念,使學生在運球過程中護好球,眼視前方把球控制好,採用了學生散點看教師示範模仿練習,同時教師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特別是身體的姿勢、手型、手法和球的執行要準確。着重解決手對球的按拍力量、方向、掌握。上下肢協調配合和眼視前方,同時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自主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控制球和支配球的能力。

2、搶運球(5’):要求:先進行一對一的“搶運球”對抗練習,然後進行分組“搶運球”對抗練習。

爲了使運球技術有一定的昇華,特意安排這一練習,這一練習旨在加強學生對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發展個性,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對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表揚,爲下部分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3、原地兩人一組雙手胸前傳接球(3’)

要求:前臂發力前伸,手腕急速向外翻轉,肩、肘、腕關節放鬆,全身協調

4、原地兩人一組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2’)

要求:運、傳、接運用協調,且要迅速轉換銜接。

3、4的練習主要爲了進一步建立雙手胸前傳接球動作概念,掌握傳接球的手法、上下肢協調配合,加強運球和傳接球的銜接。

5、四人一球一組,行進間運球后傳球、接球后運球(4’)

要求:運球和傳球,接球和運球要相互銜接好、順,逆方向都要練習。目的是利用運球和傳接球動作有機緊密銜接,快而連貫,更進一步提高傳接球和支配球的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

6、三人傳接球,一人搶斷球(4’)

目的是培養良好的觀察能力,進攻意識和協作配合能力,善於隱藏自己的傳球意圖,以及運球假動作新式單個戰術行動與提高傳接球技術相結合。要求:無球隊員跑動、接應要積極,防守隊員要密切注意傳球隊員的行動,搶斷、封堵要積極。

7、連續傳接球(接龍)比賽(5’)

透過比賽,進一步鞏固和提高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提高傳接球的準確性、熟練性以及快速傳接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機智果斷、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品質和團結一致,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結束部分(4’)

1、配樂伸展放鬆操(3’)

在教師帶領下學生透過模仿練習,促使學生消除肌肉的疲勞,身心得到恢復。

2、對本課進行小結,佈置收回器材(1’)

八、場地器材:

1、場地:籃球場一隻;2、籃球41只,球筐4只,錄音機1臺

九、預計教學效果:

預計平均心率爲:130--135次/分,

最高心率爲180次/分,出現在第二十、三十五分鐘

運動密度約爲55%,運動負荷爲中等稍上。

高中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節《電阻》是初中物理第二冊第六章第三節《電阻》第一節,電阻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以及電流表使用方法之後,它既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透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電阻的概念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同時也爲學習下一節滑動變阻器打下基礎。電阻是導體的重要電學性質,理解這一概念的初步含義及其決定因素,與理解電流和電壓的概念一樣,是後續學習的必要基礎。

本課時的特點十分重視探究方法教育,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實驗方法、學習方法,瞭解什麼是電阻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透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分析、處理得到相應的結論。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新課標中要求透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本節課的重點爲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而難點是電阻概念的建立。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及本節的教材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阻及單位 2、知道影響電阻的因素

3、知道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與自主學習的方法

2、透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透過實驗來研究一個量隨幾個量變化的關係;學習透過實驗總結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瞭解半導體和超導體以及它們在現代科學技術着的應用,開闊視野

2、讓學生建立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三、說教法

採用教師引導、啓發,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師生共同分析計論,總結出電阻的概念和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類比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讀書自學法等。

四、說學法

爲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學法爲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充分理解電阻的概念,並以此爲基礎認識影響電阻大小的四個因素。

五、教學設計

一)說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已對電路和電流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引導學生透過把不同的導體接入電路觀察燈泡是否亮暗或比較電流表讀數的大小從而認識影響電流大小的因素,同時讓學生閱讀課本互相交流 知道導體在導電的同時又對電流有阻礙作用的性質,形成電阻的概念,進一步瞭解電阻單位。 學生已認識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再啓發學生從生活中的經驗及類比方法進行猜想電阻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觀察實驗 ,從中體會控制變量法的應用,再透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並提出如何用一根電阻絲如何研究電阻與長度、橫截面積的關係,加深對科學的研究方法的理解掌握。從探究得出電阻的大小與長度、橫截面積、材料和溫度有關,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

二)說教學流程

1、引入新課

透過圖片複習舊知導體和絕緣體,創設問題情景“爲什麼不用鐵做導體”,自然引出問題,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設疑分析,突破難點

圍繞“爲什麼不用鐵做導體”這個問題,展開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設疑問一:在電路電壓相等的條件下,銅導線和鐵導線的電流是否一樣,引導學生觀察透過燈的電流越大,則燈越亮。

設疑問二:想一想:爲什麼電壓相同時,選用不同的導體,電路中的電流不同呢?

學生紛紛討論,但所提猜想缺乏針對性,於是教師設定情景,進行誘導。

情景模擬:某車隊要從A地到B地,受到沙石的阻礙作用,車流會慢下來。

教師講述:將電流類比車流,引導學生猜想,造成透過兩個燈泡的電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麼呢?接着指導學生自學課文、分析、比較和討論,最終達成共識:燈泡亮度不同是由於透過燈泡的電流大小不同,而造成電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組成電路的導體不同,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不同的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從而總結出電阻的概念: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導體的電阻越大,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就越大,致使透過導體的電流越小。

教師及時在黑板上板書,同時介紹電阻的符號、單位、單位的符號及換算,水到渠成,輕易化解難點。

3、合理運用多媒體,拓展學生知識面

多媒體展示介紹科學家歐姆 ,展示各類電阻器的圖片拓展學生知識面。同時展示常見電阻值,並引導學生分析數據,進行安全教育。

4、運用類比方法 引導猜想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舉幾個例子,把電流類比車流,引導學生猜想不同的導體接入電路時,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也就是電阻一般不同,那麼有哪些因素影響導體電阻大小呢?

附:例子(1)某車隊要從A地到B地,一條是泥濘的小路,一條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問一下,哪一條路車隊走的時候受到的阻礙小?(平坦的水泥路)看來車流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組成材料有關。

(2)同樣是這車隊從A地到B地,當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時,一條是直線到達,還有一條是要轉一大圈子才能到達,同樣到達目的地,從哪一條路走起來比較輕鬆,也就是說受到的阻礙比較小?(直線到達的比較輕鬆)說明其他條件相同時,車隊所受到的阻礙跟車流所透過的距離的長短有關。

(3)同樣是這車隊從A地到B地,當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時 ,一路很寬,一條路很窄,同樣到達目的地,從哪一條路走起來比較輕鬆,也就是說受到的阻礙比較小?說明其他條件相同時,車隊所受到的阻礙跟車流所透過的路的橫截面積有關。

接着教師和學生一起做“電阻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電阻的大小與導體材料的關係

要求學生講解下列問題,逐步概括出結論。

①換接不同電阻時,由電流表示數不同,可得出什麼結論?

②你怎樣分析得出的?

③我們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保持哪些量不變?想一想結論該怎樣敘述?

(透過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分析數據,歸納總結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問題的層層深入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理解。)

2、電阻的大小與導體長度的關係

3、電阻的大小與導體橫截面積的關係

4、電阻的大小與導體溫度的關係

第二、三、四步的分析和第一步一樣。在這過程中讓學生領悟控制變量法

5、總結

學生小結本節內容,教師補充. 強調控制變量實驗方法。

6、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的方式採用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比賽。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鞏固知識

7、播放半導體與超導體的視頻,拓展學生知識面,加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高中說課稿 篇5

一、課題闡述;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音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沂蒙山小調》。

二、教材分析;《沂蒙山小調》爲一段體,3/4與3/4的變換拍子,含變宮的六聲徵調式,具有嚴謹的旋律進行邏輯和方正性的區體結構形態:四個樂句,每句兩小節。歌曲採用了漢族小調民歌中常見的“起、承、轉、合”四句體的結構,各句基本上是前半句明顯是跳進、後半句曲折級進,旋律既有開朗、挺拔的性格,又有細緻委婉的抒情詠歎。每句都已結束音爲中心做回返的拖腔,各拖腔分別結束於“2 1 6 5”四個音,增強了音樂的延伸流動。其中,前三樂句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魚咬尾”創作手法,即前樂句的落音與後樂句的起音相同的旋律進行方式,在音高上有銜接遞進的關係,給人一種連續不斷的感覺。

另外,它雖然標爲“小調”,結構也確實是較典型的小調體,但由於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頗有一點山歌風格,這樣,它的體裁屬性也有了兩重性,人們也因此將它視爲山東民歌風格的代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認真欣賞音樂,感受歌曲的風格特徵,體會歌曲的特點,瞭解歌曲中的表現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調》。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欣賞、學唱、表演唱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知音樂、體驗音樂情緒,參與歌曲演唱和歌詞、旋律創編活動,突出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欣賞:《黃土高坡》、《青藏高原》、《美麗草原》,結合演唱《沂蒙山小調》,體會陝西漢族、青藏高原藏族、內蒙古蒙古族、山東漢族的不同音樂風格、感情。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歌曲風格,培養學生熱愛民歌、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調》,瞭解歌曲中那些表現手法和音樂特點。

教學難點:歌詞、旋律創編活動

教學方法:示範法、體驗法、練習法、探究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心理特徵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我校學生在入校之前在聲樂方面是零基礎,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視覺圖像法、聆聽法、啓發引導法、評價激勵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另外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相互之間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尤其注意合理引導學生,與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五、說學法

在我校大部分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慾望與能力並不是太強,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團隊意識非常重要,所以我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法:1、學生透過聽唱感知,對作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2、在歌唱實踐中去接受知識。3、透過課堂活動及團隊相互競爭消化知識並提升自身歌唱能力及審美能力。

不管是教學分析、教法、學法等都是爲教學過程服務的。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說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我們做個詞語接龍遊戲怎麼樣?

山外有山—山內有山—川流不息—息息相關。

萬家燈火—火光燭天—天壤懸隔—隔年黃曆—歷歷在目……

(設計意圖:活躍課堂氣氛,同時爲後面襯詞的演唱及“魚咬尾”創作特點講解做鋪墊)。

師:我們剛纔做接龍遊戲有什麼特點呀?

生:後面的成語第一個字和前面的成語最後一個字相同。

師:那老師給同學們演唱一段旋律,聽聽這段音樂和剛纔做過的遊戲有什麼聯繫?

生: 後面的樂句第一個開始音和前面的樂句最後一個音相同。

師:這種創作手法體現了中國音樂所特有的叫做(魚咬尾)創作手法。

師: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這段音樂是出自哪首歌曲的呢?

生:想

師:《沂蒙山小調》,介紹沂蒙山以及《沂蒙山小調》的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歌曲誕生於抗戰時期的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

爲配合八路軍打擊反動地方武裝“黃沙會”而創作,後經改編成了今天傳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歌頌

師:你們有誰知道沂蒙山在我國的哪個省?我找一位同學來回答。

給幾個選項:A.四川 B.山西 C.山東D.河北

生:C山東

師:非常好。有沒有同學去過沂蒙山?給我們介紹一下沂蒙山。

生:沒有

師:既然大家都沒有去過,那麼聽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沂蒙山吧(老師可以大致介紹一下)。

沂蒙山是著名的革命勝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根據地。沂蒙山上自然風光秀麗,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有層層的梯田,一間間石頭壘成的小屋子,有一種別具一格的風情。

二、欣賞、學唱《沂蒙山小調》

1、欣賞ppt(沂蒙山風景配上此曲)

師:請大家和老師一起隨着《沂蒙山小調》的歌聲,走進沂蒙山,看一看那裏的好風光,聽一聽這首優美的歌曲,同學們並思考幾個問題?

(1)、這首歌描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呢?

山東沂蒙山的景色。

(2)、這首歌的音樂特點是什麼?

優美、抒情

(3)、請大家看着譜子再次聆聽本首曲目。

師:音樂表達了什麼樣的情緒?

生:親切優美

師:這首曲子是幾拍?演唱形式是怎樣的?

生:3/4 4/4,齊唱(板書)

師:這首歌曲是幾段體,速度怎樣?

生:一段體,由四個樂句組成,中速(板書)

補充:歌曲採用了漢族小調民歌中常見的起 承 轉 合四句體的'結構,每句都以結束音爲中心做回返的拖腔。

(4)、先跟老師學唱譜好嗎?

教師跟伴奏範唱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跟音樂演唱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跟伴奏演唱

學生跟伴奏演唱

師:“沂蒙山好”的好字唱了幾拍?

生:六拍,

師:一字多音的拖腔和襯詞是民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優美婉轉的拖腔使歌曲更具抒情性。

師:這首歌曲的旋律採用了什麼手法,

生:這首歌曲的旋律採用了“魚咬尾”的手法,它是我國民間音樂中一種常見的旋律發展手法。(板書)

(5)、分組跟唱(鋼琴伴奏)做一下接龍練習。

一組唱第一樂句(起)

二組唱第二樂句(承)

三組唱第三樂句(轉)

四組唱第四樂句(合)

(6)、演唱的提升

A學生自主演唱歌曲,教師給與評價,提示學生有感情演唱,

B老師範唱曲子,學生最後齊唱。

三、拓展延伸

師:請同學們改編第三段歌詞

學生作品:紅棗那個紅來哎,桃花香,萬擔那個棉籽哎堆成山。

師:請同學們試着用魚咬尾的創作手法創作一段旋律。

1 3 2 5|5 - |5 1 2 1 |1 - |1 1 5 5 |5 - |5 3 2 1 |1 - |

師:欣賞下面幾首歌曲,和我們今天學習的《沂蒙山小調》有什麼不同?

欣賞《黃土高坡》回答問題

師:這首歌曲有什麼特點?

生:這首歌曲在音調上繼承了陝北民歌高亢、粗獷的音樂特點,節奏上突出現代生活氣息,歌頌了中華民族發源地的黃河文明,流露出對故土的深深愛憐。

師:欣賞《青藏高原》回答問題

這首歌曲是什麼地方的,歌頌了什麼?

生:是青藏高原,藏族的。熱情歌頌了美麗莊嚴的青藏高原,表達了對祖國錦繡山川的眷戀、熱愛之情。

師:欣賞《美麗草原我的家》回答問題。

這是一首讚美什麼地方、什麼民族的歌曲?

生:這是一首讚美草原,蒙古族的歌曲。

四、對比填空

師: 請將下面有關地方風格與民族特色(青藏高原藏族、內蒙古蒙古族、陝西漢族、山東漢族)、感情氣質(熱情樸實、寬廣嘹亮、高亢粗獷、親切優美)的詞語填入下表。

五、總結

本節課我們透過學習《沂蒙山小調》的演唱,並結合對歌曲《黃土高坡》《青藏高原》《美麗草原我的家》的欣賞,體會了山東漢族、陝西漢族、青藏高原、內蒙古蒙古族的音樂風格、感情氣質的區別。

希望同學們能夠記住:

民歌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老百姓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也是當今藝術家進行創作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熱愛它,瞭解它,使之得到繼承、弘揚和發展下去。

反思: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經典的小調體裁的民歌,也是一首具有山東風格的民歌,深受大家的喜愛,但應該指出的是這裏所指的“大家”是指老一輩聽衆。如何能把“我”對這首歌曲的喜愛變成學生的喜愛,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這首歌曲的美。因此,在教學中我着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設計:

一是在本單元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小調體裁民歌風格的認識和體驗;二是透過不斷的詠唱和分析比較,讓學生感受所具有的獨特的山東民歌風格特徵,這部分內容是本科學習重點。再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去發現,去體驗,學生自己的發現,會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和收穫,這是我在多次教學中的體會。最後,還要留給學會表現和反饋的機會,以加深他們對歌曲的認識和體驗,同時,教師也能從中不斷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使之能有效地進步和成長。

高中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框題是《價格變動的影響》。下面,我將從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幾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一、首先,我們來認識教材、把握教材

1、說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價格變動的影響》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單元第2課第2個框題,該框的內容實質上講的是價值規律的作用,是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的重點和核心。學生在前面已經學習的貨幣的有關知識和價格變動的原因,爲本框題的學習作了鋪墊,本框題正是承接這兩部分(貨幣的有關知識和價格變動的原因)內容,同時爲第3課《多彩的消費》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在經濟常識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關於本課,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歸納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因素,理解價格變動的意義,評價商品和服務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在認真解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透過本框學習,使學生懂得價格變動與商品需求量之間的一般規律;面對價格的變動,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彈性不同,以及價格變動對相關商品需求量的影響。

(2)能力方面:透過本框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分析相關的生活現象及解決實際生活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水平。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學習,使學生關心生活中的小事,認識價格的變動,增強參與經濟生活的自主性,樹立競爭意識,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3、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

難點:價格變動對替代品與互補品的影響

二、說對學生的分析

高一學生對經濟生活的內容很感興趣,對經濟生活中的現象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和了解,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但我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村,知識面有待拓展,表達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我選擇與生活有密切關聯的、貼近學生實際的事例爲主進行分析,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三、說教法和學法

(1) 接下來說說我將採用的教學方法

以多媒體爲輔助教學手段,採用情景探究法。第一步,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第二步,小組討論,自主探究;第三步,師生互動,建構知識。

(2) 接下來再說說我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本着以學生爲本的理念,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註重學習的過程,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因而我採用了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四、下面我重點介紹一下我的教學過程的設計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匯入新課時如果能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求知慾。

所以我首先在匯入時創設情境:

情景設定一:《美國人夢想的破滅》這個情景講述的是美國人生來就有這樣一個夢想——有房有車。房子要大大的,前有花園,後有游泳池;汽車要豪華加長型,看着氣派,跑起來威風,駕駛起來也舒適。然而,美國人的夢想正在破滅。由於次貸危機,即購房貸款不能按時繳納而面臨被銀行拍賣,這使前一個夢想破滅;而後一個夢想也瀕臨滅亡!原因何在?石油價格的上漲(多媒體同時顯示:國際油價變動情況簡介:20xx年28$/桶 20xx年120$/桶 20xx年82$/桶)。美國人生活區和工作地有時距離上百公里,驅車往返使美國人不堪負重。還有部分美國人不得不辭去在外地的工作轉而就近就業,導致部分公司缺少員工,企業生產無法正常進行,爲了留住人才,公司增加了外地工人的補貼,使企業的成本增加。由此可見,商品價格的漲跌對人們生活有重大影響,甚至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企業的生產。

設計此例目的有二:一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美國任何風吹草動都感興趣,特別是不利的事情;二是此例在第3課《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可繼續使用,達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在此基礎上自然過渡到本框內容:既然價格變動對人們的生活生產有這麼重大的影響,那就讓我們共同瞭解和學習價格變動的影響(在黑板上同時板書)。

2、在推進新課時我創設這樣一個情景——《請給老師提點建議》

情景設定二:《請給老師提點建議》:"老師現在需要一個交通工具,可以選擇的有小汽車、摩托和電動車。我該怎麼選擇呢?"

之所以設計這樣的案例,因爲他們會覺得:老師也需要我的幫助?繼而會以幫助老師爲榮,積極的"獻計獻策",從而活躍課堂氣氛,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此時會迫不及待地幫老師進行選擇,大部分學生會鼓動老師選擇小汽車,首先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

我繼續介紹相關情況:"家用小汽車售價一般在5到6萬元,摩托車售價在5000元上下,電動車大約20xx元。"小汽車老師是買不起的,因爲價格太高了。我想其他人也會限於價格而購買者只能是一部分人。這說明了價格影響人們的需求量。價格高,人們減少對它的購買;如果汽車價格降至和摩托車差不多呢?(學生會鬨笑"我們都買一輛",有學生會提出異議:不可能,價值決定價格)學生會七嘴八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正是我要達到的效果。

我會在此基礎上反問:"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大米的價格也大幅下降,人們對它的需求會不會驟然增多呢?"學生自然知道不會。如果大米的價格大幅度上漲,會減少對它的需求量嗎?同樣不會。於是可以得出結論: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變動,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不降價我就不買了,那我只能在後兩種中選擇了".

同時提出兩個問題:以多媒體方式顯示

◆我能不能兩個都買?爲什麼?

◆我如果不能都去選擇,如果從經濟實用的角度考慮,我該選哪一個?受什麼影響呢?

請你提出中肯的建議,並說出選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