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手抄報>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六年級

學問君 人氣:2.92W

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語文,學了就要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語文的手抄報六年級,歡迎來參考!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六年級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

關於語文的手抄報

中學語文名言警句

1、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業精於勤,荒於嬉。

5、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6、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7、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8、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9、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10、爲山九仞,功虧一簣。

11、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1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13、東隅已逝,桑隅非晚。

14、亡羊補牢,猶未爲晚。

1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16、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17、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18、有所不爲,而後可以有爲。

19、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20、操千曲而知音,觀千劍而識器。

21、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22、多行不義,必自斃。

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26、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7、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8、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29、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30、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3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2、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33、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34、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35、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36、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別拿語文不當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引發了一場語文教師思想的革命,使語文課堂教學異彩紛呈。然而“亂花漸欲迷人眼”,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打着“課改”的旗幟,把語文不當語文,把語文課上成了綜合課、多媒體展示課,等等。特別是在公開課、評優課上,更是大有“星火燎原”之趨勢。

學科整合無疑是新課改中最爲搶眼的亮點,然而“真理多走一步就成了謬論”。這邊剛提倡“整合”,那邊有的教師便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全拿到課堂上展示,美其名曰“大語文”,過後還要感嘆“藝到用時方恨少”。果真如此嗎?曾聽過這樣一節公開課,教師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一開始先用歌曲《明月幾時有》匯入,接着就讓全班學生共同演唱這首歌,然後用不到5分鐘的時間講解字詞,剩下的時間則讓學生髮揮想象,討論怎樣表演蘇軾喝酒賞月的情形,旁邊還有幾個女生輕歌曼舞,熱熱鬧鬧。整節課教師完全把原詩拋開,對字詞的理解猶如蜻蜓點水。我想,爲了上好這節公開課,學生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歌曲、舞蹈和表演,然而在課堂上一番熱鬧後,他們在語文方面又學到了什麼呢?遺憾的是這類現象目前比較普遍,語文課被“異化”爲政治、歷史、地理、美術等大雜燴,而恰恰把屬於“語文”的東西給丟失了,這樣的“整合”實在是令人堪憂。

多媒體技術以其高效、便捷特點爲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豐富了學生的直觀感受,成了新課改中一個耀眼的大光環,以至有的'地方在評課時把它作爲教學的“硬件”——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一書一筆一嘴”的年代似乎已“大江東去”了。我無意貶低多媒體技術,然後但對有些教師的做法確實不敢恭維。有位老師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時,用了50多張幻燈片來展示羅布泊的過去與現在。而當討論“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因是什麼”時,學生有不同的觀點,這本應成爲課堂亮點,卻被教師以一句“你們說得都不對”給扼殺了,隨後教師迫不及待地把早已準備好的答案呈現在屏幕上。課後與該教師交流,不料聽到的是:“我的課件沒辦法把那些答案都體現出來。”爲了追求多媒體展示的聽覺、視覺效果,而使言語的欣賞、積累、運用等原生態的“語文學習”退出語文課堂,實在可悲可嘆!

語文就是語文,跟其他學科有所聯繫,但又有所區別。作爲母語課程,語文課主要透過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誠然,語文課本中有的是講自然現象的,有的是講地理歷史知識的,有的涉及到音樂美術等方面,但所有這一切,僅僅只是作爲學習語文的材料而已,並不是要求語文教師透過語文課傳授自然、地理歷史、音樂美術等方面的知識,否則,設定語文課程便屬多餘。語文之所以是語文,語文教師應當在引導學生領悟文字所表之情、所達之意的同時,再啓發學生了解文字是如何表情達意的,然後文字爲了追求最佳的表達效果,選用了怎樣的文體、怎樣的表達方式,又是怎樣遣詞用語的。這纔是原汁原味的真正的語文課。

語文教師上課心中要時時有“語文”的觀念,換言之,然後就是語文教學必須有語文的學科含量。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有自己的學科個性,然後語文也不例外。就閱讀而言,不同學科的老師都會用自己學科的眼光來指導學生閱讀。歷史老師引導學生關注文字中含有什麼歷史事件及其評價,地理老師會讓學生關注文字中說明了哪些地理因素,政治老師會要求學生在文字中尋找政治的、社會的和倫理的內容。那麼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是什麼?顧黃初老師有一段精闢的闡述:“教語文當然要教文章,文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文學,因此當然也要教文學。只是教文章,主要不是教文章學知識。教文學也主要不是教文學常識,歸根結底,還是要分析研究語言運用的範例,藉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不少語文課之所以不像語文課。其主要原因就是少了對語言的玩味。然後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以語言爲本來閱讀課文,在組織學生活動時以正確運用語言爲要求,不管是涉及到哪個領域,採取哪些方式,落腳點都在於品評語言文字,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上,何愁不能上出有語文味的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