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手抄報>

春節迎新春手抄報

學問君 人氣:3.14W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今天爲大家準備的是春節迎新春手抄報,希望能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

春節迎新春手抄報

春節迎新春手抄報

在春節的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而已,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啊。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小年

即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送竈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竈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爲了讓竈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竈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竈王畫(畫上畫有竈王爺和他的太太竈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

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直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龍擡頭)。

從陽曆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遊動。

北京地區:從臘月初八(過了臘八就是年)直到農曆二月二(龍擡頭),年纔算是過完。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爲“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爲“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關於春節的起源多種說法,但其中爲公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虞舜時期,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中國曆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爲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爲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爲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爲歲首改爲以孟春正月爲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爲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爲“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了2080年。

春節來歷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後,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

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幹啦!”擡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矇矇亮,忽然傳來一陣吵鬧聲。吵鬧者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髒神),正在跟彌勒佛吵架呢。原來,人們請神仙時把她給忘了。彌勒佛只好說:“這樣吧!今兒是初五,讓人們再爲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爲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幹,非常生氣,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麼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

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

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