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事蹟材料>

社區文明家庭事蹟材料(通用6篇)

學問君 人氣:2.95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蹟了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事蹟纔是規範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社區文明家庭事蹟材料(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區文明家庭事蹟材料(通用6篇)

社區文明家庭事蹟材料1

在南譙區大柳鎮曲亭村,有這樣一戶人家,只要當地人一提及,無不知曉,他們就是陳世榮老師一家。多年來該家庭,能夠認真執行國家政策,全家和睦溫馨,尊老愛幼,與鄰里團結融洽,真正以“平等、禮貌、和睦、穩定”的形象,弘揚家庭美德,帶動周邊家庭共同建立和美環境。

一、尊重老人,孝敬父母

古人云“百善,孝爲先。”在他的家庭成員中,有三位是年過八旬的老人,他們年老體弱個個患有慢性病,完全喪失了勞動潛質,沒有任何生活來源,生活不能自理,爲了方便照顧,陳老師把自己的父母和岳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但從生活上關心老人,給老人買衣服和禮物,更從精神上關心他們,一有時刻就陪陪他們散步、聊天。在老人生病期間,他們夫妻倆悉心照料,儘量滿足老人的要求,讓老人感受快樂。

陳世榮老師的父親其實是他的繼父,今年已有84的高齡,患有肺心病,常年吃藥,只要天氣一變冷,吃藥就不行了,需要打吊針輸液治療,年年如此,村衛生院治不好,就來到滁州二院。年老的父親看到58歲陳老師爲他治療花去了超多的工資,爲了支撐這個多災多難的家庭而忙於生計時,竟然主動放下治療,不願意去滁州治療。每當這個時候,陳老師總是耐心勸導她。就在2014年的3月份,他父親的病又加重了,在村衛生院看了十幾天也不見好轉,可父親怎樣也不願意去滁城治療。這時陳老師從親友借了600多元,強行將老人扶上車送到滁州二院,經過治療病情此刻大有好轉。看到老人又一次從死神那裏回來,陳老師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陳老師的母親今年84歲,患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平時直不起腰,同時她還患有嚴重的老年病,苦不堪言。陳老師平時到滁州第一件事就是到藥房買一些筋骨方面和抗風溼的藥。

他的岳母也有80多歲了,患有老年癡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睡覺時不知道脫衣、脫鞋,起牀時不會穿衣,大小便也不能控制。但陳老師從來沒有怨言,從不對老人發脾氣,而是默默地給老人換衣服,幫他洗臉、梳頭、擦背、剪指甲、洗弄髒的衣褲。鄰居們都說這個女婿比兒子還要親啊。(造句)

陳老師的老伴看到他在家庭、學校、農田來回奔波這麼辛苦,每每暗自流下眼淚,同時也爲能嫁給這樣一個孝順父母、吃苦耐勞的好老師而感到自豪。此刻陳老師夫妻倆主動挑起了贍養三位老人的重擔,對待老人他們始終毫無怨言。

二、呵護子女,不離不棄

爲了培養子女成長,他們夫妻倆重視對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教育,教育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爲、有所貢獻的人。陳老師不僅僅注重子女的學習成績,更注重培養子女的獨立生活、學習的潛質,時時教育子女沿着正道走,鼓勵子女刻苦學習。

陳老師有個女兒,十幾年前就出嫁了。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她,到了婆家勤勞能幹、孝順父母,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是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陳老師的女婿因病治療無效,丟下了他的女兒和他的小外孫。母子二人艱難度日,由於生活的壓力,去年他的女兒患上了抑鬱症,對生活喪失了信心,幾次自殺未遂。陳老師夫妻倆心如刀絞,他含着眼淚把女兒接回家,他看着三位年邁的父母、看着女兒憂鬱的眼神、聽着小外孫口口聲聲“父親、母親”稚嫩的話語,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痛楚,抱着小外孫嚎啕大哭起來。是的,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悲哀時。應對困難,陳老師沒有倒下,沒有選取放下,而是以樂觀的態度去用心應對。從此以後,他便利用雙休日四處奔波,尋醫問藥,尋找偏方。大柳鎮府聽說陳老師家的不幸遭遇後,也用心伸出援助之手,陳老師把政府送的糧食、油送給女兒看,並告訴她有黨和政府的幫忙、有父母的關心,日子必須會好起來的。他期望女兒鼓起勇氣,用心應對生活,把孩子培養長大,回報那些幫忙過他們的人,也算的上對得起孩子的父親了。在陳老師夫妻倆的關心愛護下,他女兒的病情已經穩定了,情緒也好多了,3月底,陳老師用剛到的工資加上省吃儉用的零用錢湊了2000元錢,帶女兒又去鞏固治療了,堅信在社會各界的幫忙下,陳老師的女兒必須會好起來的。

三、紮根山區教育,任勞任怨

陳老師家住在曲亭村朱咀村民組,位於皇甫山腳下,地處偏僻,當地人戲稱是南譙區的大西北。陳老師任教於曲亭村校,是一名優秀的數學老師,他幾十年如一日紮根在山區,從未有過怨言。他是曲亭小學的骨幹教師,多年所帶班級在南譙區教育局組織期末檢測時取得了十分優異的成績,多次榮獲“先進個人”“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在工作中他不甘落後,敬業愛崗,深得大家的好評。

他雖然自己生活不富裕,但對學生視如自己的孩子,有家庭貧困的學生,他主動資助,直到小學畢業。陳老師身處在教學第一線,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成才、成人。無論家裏多忙、多累,始終認真備課,認真批改作業,用心鑽研業務,探索教學新方法,發奮提高教學質量。辛勤的耕耘就有滿意的收穫,多年來,他深受學生喜愛,所任班級各項成績均名列大柳鎮前茅。

雖然陳老師家的狀況特殊,但他從不把工作中的壓力帶回家,也從不把生活中的煩惱帶進課堂,總是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學生。他的堅強,他的執着,他的孝順,是學生們學習的榜樣

四、勤儉持家,鄰里和睦

在處理家庭的重大事項時,夫妻倆平等對待,互相溝通,共同商議決定,只要是合理的推薦,求大同,存小異,做到辦每件大事雙方都情緒舒暢。他們勤儉持家,合理安排家庭經費,從不鋪張浪費。夫妻倆應對困難,應對挫折,二人攜手相伴,從沒紅過一次臉,從沒鬥過一次嘴,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沒有不羨慕她們這對夫妻的。

雖然自己很忙,家庭不富裕,但只要親朋好友、鄰居有事說一聲,他盡其所能幫忙,他深知人在困難時的難處,因此當他看到有殘疾人在乞討,便掏出自己的零花錢;自己所教的學生沒錢買文具,他幫孩子們買;農村孩子天冷衣物不夠時,便把自己家孩子的衣物送給學生。

在對待鄰里關聯上,全家人能夠善待左鄰右舍,幫忙他們排擾解難,鄰里關聯親如弟兄,情同手足。記得有一次,他的鄰居吳某身患重病,承擔不起醫藥費,當陳老師老伴得知這個消息後,毅然拿出了自己準備帶女兒看病的錢,幫忙吳某渡過難關。在他們夫妻倆的心中,人的生命始終高於一切。

居住同一村子裏的兩位老人,子女都在外面打工,家境也較困難,陳老師夫妻倆向這對老人伸出了熱情的雙手,不僅僅多次上門問寒問暖,照顧生活,多次買上一些好菜、水果送到了這對老人家,讓他們感覺到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感覺到社會的溫暖。鄰居家有了事他主動過去幫忙,誰家有事相求,只要自己能辦到的便盡力去辦,從不推諉,大家相處在一齊,彼此感到情緒舒暢。

陳老師一家幾十年如一日,他們夫妻恩愛、孝敬老人、關懷子女、熱心助人、鄰里和睦,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小事、點點滴滴的真情詮釋了家作爲愛的港灣的真諦,贏得了周圍人們的讚美。

社區文明家庭事蹟材料2

同志有一個崇尚文明、積極進取、相敬相愛的家庭,夫妻敬業愛崗事業有成,兒女熱情禮貌健康上進,鄰里相處融洽和睦,贏得了周圍人們的讚美。同志及他的妻子、兒女一起,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德治家,譜寫了一曲文明、健康的動人樂章,成爲創建文明家庭的先進典型。

一、愛崗敬業,做好本職工作

同志擔任村支書工作,十幾年來,在工作中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幹一行愛一行。擔任支書,他是全鄉支書學習的榜樣,對自己的所學所知從不保留地傳授給他人;羣衆誰家有難事,只要找他,保準讓你稱心如意。今年的美好鄉村建設中,勇挑重擔,積極投身到美好鄉村建設。村被列爲全省美好鄉村建設示範村以來,他全程參與該村的規劃,並多次配合設計專家深入村莊內實地考察村情村貌,充分聽取羣衆的意願和建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針對美好鄉村示範點的建設,提出了舊村改造的方式,舊村改造主要指配套設施但近期需要保留村莊有步驟的進行改造,改善村莊的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建設方案優化了該村的各類資源環境,受到村的百姓們的強烈擁護。同時,他多次參與配合市鄉部門做好宣傳、整治、建設等工作,清理溝渠、塘壩的淤泥,以及房前屋後的垃圾、柴草、家禽畜的進圈工作。汪書記妻子的在平時的生活中也不示弱。她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組織隔壁鄰家的組妹積極開展“十星清潔戶”創評活動,共同營造更清潔、整潔、優美、舒適的美麗家園。她還利用自己會樂於幫助別人,積極關心留守兒童,多次參與志願者慰問村裏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活動,深受村民的愛戴。

二、夫妻互尊、互敬、互愛、和睦平等

同志任村支書工作任務重,在家時間少,相對照顧家庭的精力就少了。他的妻子總是理解、支援,從無怨言,她十分尊重體諒丈夫,認爲丈夫的工作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是對全體村民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對他們諾言的實踐。她是一名家庭主婦,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作爲媳婦,她恪守婦道,作爲母親,她慈愛,但從不溺愛,在照顧好兒女生活的同時,還擔負起教育兒孫成材的重任,兒子已大學畢業,並考取國家公務員。作爲妻子,她是“賢內助”的最佳代言人。

爲了減輕丈夫的工作壓力,她承擔起家庭的所有事務,把家中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從不讓丈夫因家事分心而影響工作,爲了讓丈夫做清清白白的村官,不濫用權力,不迷失自己,她建立起比一般家庭更加純樸和節儉的作風,牢固地守護着自己家門。她常吹家庭廉潔風,常念家庭廉潔經,督促丈夫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在外做到“一身正氣上班去,兩袖清風回家來”。對外出學習的丈夫,她每次電話都說家中一切都好,讓他安心學習。她的賢惠和支援,也得到了深情的回報。只要他有空在家,總是修修補補,幹這幹那,承擔起丈夫在家應承擔的職責,對於孝敬老人、教育孩子、處理鄰里關係,他總是與妻子一起商量,互相配合,二人互敬互愛互商互諒,成爲人人羨慕的模範夫妻。

三、尊老愛幼,家中模範

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同志還努力做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協調好家庭事務,使整個家庭和諧融洽,和睦相處。他把工作之餘時間都留給了家人,陪伴家人,就算只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那也是他心中最幸福快樂的時光,身爲一家之主,他以寬容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家庭成員,做到“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關懷”。作爲丈夫,他愛護妻子,與妻子相互關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從不爲小事爭吵;作爲父親,他以身作則,注重好兒子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孩子節儉、謙遜、自強的良好品質,教育他們獨立自重、學會做事、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四、率先垂範,做兒女的楷模

爲了使兒女能夠更加健康的成長,夫婦一方面潔身自愛,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範,爲兒女做出榜樣。

1、生活儉樸。與妻子雖然家庭經濟條件並不差,但是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從不浪費,提倡節約,精打細算,用之有度。他們還經常教育兒女一菜一湯,當思來之不易。在他們的教育下,他的兒女本着樸實大方,從不大手大腳亂花錢,養成了勤儉節藥的好習慣。

2、嚴於律己。爲了以言行影響兒女,爲兒女創造良好的成長氛圍,夫妻倆在家討論家務事,總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規爲標準,努力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不行。他們從不玩牌賭博,不搞封建迷信,不作違法亂紀的事情。3、敬老尊長。自結婚起,夫妻對雙方老人十分尊敬和孝順。不僅在生活上予以照顧,家中大小事也徵詢他們意見,使他們覺得受尊重,在家裏有地位,因而心情開朗。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他們的兒女禮貌懂事、非常孝順。在村他們一家年年都受到了好評。

社區文明家庭事蹟材料3

朱麗琴家庭,家住丹陽市丹北鎮常興村,家庭成員6人。

一、孝老愛親,家庭和睦育幸福

自結婚之日起,朱麗琴就一直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朱麗琴像照料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伺候着公婆。公公朱榮根今年80歲,在2009年查出患有食道癌,動過手術之後,一年需住院5-6次做化(放)療,這麼多年來,朱麗琴一直悉心照顧着。當公公患病後,一直心情焦慮,浮躁,不想吃飯,認爲生命即將結束。她盡心勸阻,多處找與病魔作鬥爭的書刊、雜誌及報紙給公公看,使其轉變了心態,手術至今已有十年,身體較好穩定。婆婆也是常年眼睛不好,腿腳不便,2016年在鎮江康復醫院,眼睛因白內障又動了一次大手術。丈夫早晚要去工廠上班,伺候公婆的重擔主要落在了她頭上。十幾年來伺候二位病重公婆,從不叫苦。端茶送水十幾年如一日,冬天公婆臥牀,從起居到衛生,從穿洗衣褲到飲食調養,天天一人承受。她熱心伺俸老人,從沒叫過一聲苦,也沒說過一聲累。俗話說,久病牀前無孝子,然而公婆老人卻是久病牀前有孝媳,這一做就是十幾年,她無怨無悔。朱麗琴丈夫今年8月份被查出直腸癌,手術住院在醫院,朱麗琴爲了避免老人擔心,至今瞞着老人,頂着30多度的高溫,天天兩頭跑,再累再苦沒有一句怨言。在她心中丈夫的父母就是她的父母,照顧公婆就是她的職責,公婆對她也有了深厚的感情,逢人便說“都是媳婦照顧得好,讓我多在世上活了幾年”。

二、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奔小康

朱麗琴勤儉持家,合理安排家庭收入,從不鋪張浪費,添置家居用品。洗刷買燒能儉則儉,樸素勤儉爲本。就連桌椅、沙發等傢俱都是很普通的木製品。走進朱麗琴的家,你會感到有一股農民的質樸氣息,但是簡而不亂,物品的擺放井井有條,環境整潔舒適。

三、和諧鄰里,共築禮貌譜新風

朱麗琴在生活中,總是爲別人着想,樹立榜樣影響至村,團結鄰居,她與親朋鄰里友好相處和兩個姑子也是互相幫助,做到以誠待人,不計小節。大家都覺得她十分親切,很有新和力。每當左鄰右舍遇到急事,她都會及時趕到,無償勞動,儘自我的全力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愛在頌揚中沉澱

溫馨的家庭是和諧社會的源泉,朱麗琴用自己我實際行動提倡了全民禮貌、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孝道精神,“尊老、敬老、愛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情繫老人、情繫村民,彰顯了一個先進農民的優秀品質。她的愛發自於內心,從沒有隨着物質,榮譽浮起,在村民的稱讚中,她顯得更加樸實。

作爲一個好媳婦,朱麗琴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蹟,沒有震耳發聵的表白,不發豪言壯語,不要宣傳報道,她以一個典型的東方女性的心態埋頭做着她認爲該做的事,把“孝”字深深刻在自我的字典裏,抒寫着“孝”的樸實無華,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好媳婦!

朱麗琴的“孝”和“愛”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朱麗琴於2019年10月被鎮江朱子文化研究會授予“八佳好媳婦”稱號。

社區文明家庭事蹟材料4

學無止境。學爲立身之本。學習型家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建設學習型家庭是適應和滿足家庭的精神需求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教育孩子學習的基石,也是拓展家庭功能的內在要求。幾年以來,我和愛人從多角度思考,多方位入手,對學習型家庭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初步成效,使全家人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強。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事蹟:

我叫趙自軍,中共黨員,在保定師範附屬學校工作,擔任初三12班班主任和擔任英語A1層和A4層教師。愛人叫耿江莉,中共黨員,在保定市第十七中學工作,擔任初三英語教師。工作上,我們敬業愛崗,牢記責任;生活中,我們相濡以沫,與陽光同行;學習中,我們勤奮努力、學無止境,而成爲舉案齊眉的好伴侶。兒子趙彥澤在保定軍幼上大班。全家人團結和睦,遵紀守法,相信科學,積極進行,樂於助人,深受單位、鄰里和社會的好評。

全家人學習進取、愛崗敬業。

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把讀書學習作爲傳家寶。作爲一名初三畢業班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我始終幹一行愛一行,勇於吃苦,樂於奉獻,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對工作強烈的責任感。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透過學習,自從2005年參加工作以來,長期擔任班主任工作,具有較深的教育理論和較強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在做學生的德育工作中,觀念新、方法適當、效果好。能透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品質、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付出總有回報,學生們總是在節假日裏送上對老師的關懷和祝福,表達學生對老師的真情。所帶班級成績顯著,所帶的班曾2次獲校級優秀班集體;2008年被評爲保定市優秀教師。

我的愛人是同樣是一名人民教師,連續多年擔任初三畢業班工作,既教書又育人,桃李滿天下。她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模範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勤於鑽研,爲人師表。她也是一個有極強事業心的人,恪盡職守,對待工作精益求精。在教學任務非常繁重的情況下,她始終帶頭堅持多花心思在工作上,同時還要照顧好家庭做到兩面兼顧,因此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但作爲丈夫又何嘗不理解妻子的辛勞呢?我深知作爲初三畢業班老師的妻子,爲學生操心過度常常導致神經衰弱。爲了支援妻子的工作,不讓妻子因家務而分心,我一有時間就主動承擔家中的大事小情,把家庭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

兒子在保定軍幼上大班,聰明活潑的他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孩子每天回到家首先是把在幼兒園一天的發生的事情講給我們聽。晚飯之後就是聽媽媽講故事,練琴,聽英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引導孩子學習方面,注重樹立表率,捨得投入,營造氣氛。我喜歡看書、買書,家裏佈置了舒適溫馨的書房。周未帶孩子上書店、書市,把書作爲重要禮品送給孩子。引導孩子讀書,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把素質教育引進家庭,啓發孩子學習。利用週末、暑假、寒假帶孩子去風景名勝地、去農村等地觀光旅遊、拓展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各種能力和知識。同天下的父母一樣,我們也非常特愛自己的孩子,視爲掌上明珠。然而,我們疼愛孩子,卻從不溺愛孩子。我們用樸實的語言教育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影響着孩子。我們嚴格要求孩子,也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給孩子創造了張弛有度,民主自由的學習生活空間,孩子就是在家庭的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成長。爲了培養孩子成才,我們始終把對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教育她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爲、有所貢獻的人。在學習之餘,我們總是讓孩子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書籍,使她從小能夠樹立一種健康的意識。由於工作的繁忙,沒有多少時間來督促管教孩子,有時甚至得把孩子託付到親戚朋友家吃飯,但是我們總是利用工作之外的休息時間,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繫,瞭解、關心孩子的成長狀況,引導孩子用愛心去善待別人,用勤奮紮實對待學習,用勤儉節約對待生活。

全家人已經養成學習習慣。

近年來,全家人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家庭求知、求進、求新的學習氛圍,激發家庭成員求知進取、創新奉獻的熱情,自覺把學習作爲基本需要,形成家庭成員尊重學習的價值取向、熱愛學習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濃厚氛圍。全家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從滿足家庭成員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等多種需求出發,精心設計喜聞樂見、便於參與、寓教於樂、效果顯著的家庭文化特色活動。我會定期向家庭成員推薦優秀家庭讀物,發揮文化活動的作用,組織家庭成員開展讀書演講活動,我們全家都會“每天讀書一小時,每年精讀一本書,人人精一門、會兩門、學三門新技能”,以此來不斷的完善自我、發展個性,培養家庭成員的創新能力、社會適應力和人文素養,帶動了家庭的文明進步。全家進行互動式學習。即:家庭讀書進行互教互幫,取長補短,透過讀書學習、交流學習、網絡學習等方式,擴展學習渠道,拓寬家庭成員的知識面;透過參觀學習,暢述優秀圖書對家庭及家庭成員的成長進步起到的重要作用,讓藏書“動”起來。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崇尚學習、崇尚文明、追求進步是新時期文明家庭的重要特徵。我將不斷創新,以新的形式教育人,以健康的文化陶冶人,以優美的活動塑造人,以真誠的服務溫暖人,以小家庭的進步促進社會大家庭的進步與發展,使學習型家庭建設再上新臺階。生活因夢想而多彩,生命因學習而絢麗,學習讓家庭充滿溫馨、充滿幸福。

社區文明家庭事蹟材料5

患難與共三十載無怨無悔伴永遠

家庭是幸福生活的港灣,是溫馨的愛巢。新壩鎮曙光村的杜發奮家庭他們用心經營愛情,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坎坷,相互理解包容,杜發奮用他勤勞、善良、耐心和無微不至地關心呵護着生病的妻子,他用堅實的身體爲多災多難的家庭撐起了一片溫暖的天。他的大愛和感人事蹟被衆鄰里傳爲佳話,並被新壩鎮黨委政府授予“最美丈夫”榮譽稱號。

妻患重病不離左右顯大愛

1987年,杜發奮與丁玉桂結爲夫婦,婚後小兩口的日子過得拮据而清貧,但夫妻兩人恩愛有加,相敬如賓,相互關愛和支援,一起承擔着生活的重壓。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96年妻子丁玉桂患上了精神病,這個噩耗對於他們家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妻子終日鬱鬱寡歡以淚洗面,此刻的他心疼着妻子又擔心着家庭未來的生活,但他知道他不能倒下,因爲他是這個家唯一的支柱。杜發奮帶着妻子開始了漫漫求醫路,從大醫院到小診所,從西藥到中藥乃至民間偏方,兩年多時間過去了,妻子的病情沒有絲毫轉變,反而欠下了上萬元的債務。從1996年至今,二十載寒暑交替,他對妻子和家庭的付出超越了人們的想象,他把生活的苦澀留給自己,把歲月的重負悄然擔起。

抗爭命運播撒真情偉丈夫

夫妻本是同林鳥,病苦來時不分離。杜發奮扛起家庭的大梁,肩負起當家作主的責任。二十年如一日照顧妻子和孩子,每天重複着給妻子洗漱、穿衣服、按摩、做飯、喂藥這些瑣碎事情,有好吃的先讓妻子和女兒吃,買新衣也先顧着她們。因爲精神問題,妻子脾氣古怪,有時會莫名其妙的大喊大叫和扔東西,但他從來不衝妻子發脾氣,心裏更多的是對妻子的心疼,每到這個時候他會耐心的抱着妻子讓她慢慢平靜下來。妻子丁玉桂雖然智力如兒童那般,但是每當有人問她,“你丈夫杜發奮好嗎”,她便會呵呵的傻笑,口齒很不清晰的唸叨着,“好好.....”家中15畝土地耕田打耙全由杜發奮一人承擔,從春播到秋收,他的脊背已有些彎曲,雙手粗糙滿是老繭。多年來從沒聽他在別人面前抱怨過生活的苦累,他常說:“我不覺得苦,打心眼裏感激妻子爲我生了可愛的女兒,給我一個溫暖的家,照顧她們就是我的責任。”

言傳身教良好家風育春苗

光陰荏苒,時光如梭。眨眼間,女兒杜愛萍一天天長大了,現在是一名高三的學生,學習成績也一直在全班名列前茅。杜發奮既當爹又當媽,既是丈夫又是“保姆”。他在學習和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着女兒,有時女兒回不了家,他就託人爲女兒送去衣物和家裏做的好吃的。在培養女兒方面,他要求女兒不僅要有良好的品質,還要學會農民家庭的吃苦耐勞。在家中,他提倡“講愛”,用“愛”來維繫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對鄰里講的是“禮”,凡事禮讓三分。如果他家的孩子與外面的孩子發生了口角和矛盾,可別指望家庭中的人爲其“出氣”和“幫忙”,因爲他們首先是找自己家中孩子的`不足。因爲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使得女兒德才兼備,村民鄰里都誇杜發奮的女兒有教養。

熱心公益勤勤勉勉好乾部

杜發奮之前擔任曙光村村委會文書,因爲手勤、腿勤、腦勤,工作認真負責,被村民選爲村委會主任。擔任村委會主任後,他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每天早早處理完家裏的瑣事,安頓好妻子後,準時去村上上班。作爲一名基層黨員,他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抓思想、做實事,積極爲村裏爭取一事一議項目建設,修渠鋪路,架設路燈,建文化廣場,豐富老百姓的物質文化生活,在村幹部們的帶領和羣衆的積極配合下,現在村裏的居住環境明顯改變,村民素質顯著提高,幹羣關係進一步密切。杜發奮謙虛好學,平時特別愛看書,博聞多識,村民們都特別喜歡和他聊天。而且他爲人熱心善良,無論誰家有困難還是矛盾糾紛,他都會盡力去幫忙解決。曙光村的村民們對杜發奮紛紛伸出了大拇指,說他是個好丈夫、好男人、好乾部。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纔是愛的真諦,三十年光陰,從青春小夥到半百老人,從最初的守護到現在的始終不渝,青絲變白髮,他用真情讓這個小家安然無恙,用一雙堅強的臂膀,爲所愛的人撐起了一片晴空。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起走過艱難困苦的從容,是一種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態,是默默無語相伴一生的美麗。幸福不是在別人的眼裏,而是在我們自己的心裏。

社區文明家庭事蹟材料6

這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12口人,既有嫡親的祖孫四代,也有主婦殘疾的哥哥。30年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一桌吃飯,一屋住,家庭成員至今從未紅過臉,父子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婆媳勝似母女,姑嫂情同姐妹。

這是一個事業蒸蒸日上的家庭,大兒子子承父業,經營着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小兒子遠赴貴州發展,成立名副其實的青年企業家,企業涉足建材、礦產資源、房地產、酒店、商業超市等行業,全家齊心協力、共謀發展。

這也是一個備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尊重的家庭,數十年來,家庭成員傾心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公益事業,扶弱濟困,儘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

坐在方早德家的庭院中,聽着他侃侃而談家事,真正懂得了家和萬事興的含義,深深地爲這個家庭所蘊含的魅力所折服。

方早德先後擔任了湖坊公社農技員、農技站長、農民副鄉長、鎮黨委副書記、鎮人大主席等職務,並於2019年退休。退休了,這位身上安裝着心臟起搏器的老人,並沒有因爲歲月更替、職位變換而消磨工作的激情。懷着一顆爲民奉獻的丹心,方早德又接着在新農村建設上唱響一曲奉獻者之歌。

2019年湖坊鎮灣裏自然村被上級列爲全縣新農村建設試點,鄉親們渴望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盼了幾十年,深受羣衆信賴的方早德,被村民推選爲理事會顧問。老百姓說,有了方書記來村裏管事,我們最放心。

爲了將灣裏建設成全縣乃至全市、全省一流的新農村,方早德將自己的整體構想告訴了遠在貴州遵義創業的小兒子,並且掏出了心裏話:我從年輕時就立志要讓鄉親們過上城裏人一樣的生活,再說,回報家鄉也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灣裏的新農村建設就是咱家的事!兒子方勇軍被父親所感動,承諾:除上級專項劃撥資金和羣衆自籌資金外,其餘所需建設費用均由方家全部承擔。

那些日子裏,方早德不顧自己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心臟病可能隨時發作的危險,經常忙裏忙外,操心費力。夏日炎炎、暑氣逼人,他頭戴草帽,挽起褲腿,同村民一起在工地上幹活;寒冬臘月、北風呼嘯,他又提着熱水瓶跑前跑後給正在建設新農村的村民兄弟沏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香茶,給大家加油鼓勁。

爲了美化村容村貌,建設公共設施,爲農民提供休閒娛樂場所,方早德一家投入83萬元資金。鉅額的資金投入,大量的心血付出,換來了灣裏面貌的大改觀。2019年灣裏在全縣、全市新農村建設評比中名列榜首,被江西省政府確定爲全省十個最美的村莊6之一。2019年、2019年灣裏6組新農村建設圖片在人民網滾動播出60批次。從省內外慕名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他們對灣裏新村的建設讚歎不已。

如果說方家是一棟生機盎然的房子,那麼每一名成員就是支撐起家庭的一根根柱子。每個家庭成員看似普通低調,但個個擁有一個寬廣的心胸和甘爲人梯的奉獻情懷。他們各自堅守着自己的職責,爲方家的每一步跨越貢獻着自己的一份心力,爲社會的和諧奉獻着自己的力量。

小兒子方勇軍開始創業生涯時,大哥方加軍已接過父親的衣鉢,成了一名農技員,後來還當上了鎮裏的農機服務站站長。憑着鑽勁和過硬的育種技術,把農技站經營的紅紅火火。

與此同時,弟弟在當地鄉鎮水泥廠上班並透過入股煤礦掙取了人生第一桶金,由此介入當地的一家水泥企業改制。工作量驟然增加,工作強度加大,資金、管理都面臨着巨大的挑戰。

就在弟弟創業啓動缺少資金時,方加軍不光拿出了自己全部積蓄,還以自己的名義貸了20多萬給弟弟;一聽說弟弟要遠赴貴州發展,而本地的那家水泥企業需要人管理時,毫不猶豫地離開農技站,到弟弟手下當了三年的廠長,直到弟弟將所有業務全面轉往貴州發展時,他才重新回到農技站,由弟弟投資成立了江西省江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幹回了自己喜歡的老本行。

如今小兒子方勇軍的蛋糕越做越大,獨資的10家企業分佈在黔、贛兩省,已形成以水泥爲主,科、工、貿、農多業並舉的綜合性經營實體,各類企業累計年實現利稅6000多萬元。

沒有兄弟姐妹之間團結互相扶持,沒有來自家庭的力量源泉支援,我的企業不可能發展至如此規模。方勇軍對此滿懷感激。

回首1969年到鉛山湖坊落戶至今,方早德對自己家的變遷,總結爲"三個變"和三個不變"——變的是家中的富裕生活,變的是家庭由農耕邁向企業的生活方式,變的是由溫飽轉向小康的生活質量;而不變的是勤儉持家、勤勞致富的光榮傳統,不變的是和諧美滿、敬老愛幼的家庭關係,不變的是團結互助、和睦相處的鄰里關係。

的確,和諧、敬業、勤儉,鋪就了方家事業成功的基石,成就了方家的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