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申請書>

人居環境範例獎的申請報告

學問君 人氣:3.11W

篇一:鄉鎮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工作彙報

一、城鎮概況

人居環境範例獎的申請報告

官林地處長三角中心腹地,位於江蘇省南端、滆湖西岸,是無錫市規劃衛星小城市和宜興西北部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鎮。官林史起秦漢,東漢時爲始祖(了凵)亭侯蔣澄封地,稱官亭,唐代曾稱凌霞,宋代因官宦聚居如林,始稱官林。全鎮總面積121平方公里,人口10萬,下轄18個行政村和2個居民社區。2009年,全鎮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06.9億元,實現工業應稅銷售401億元,財稅總收入達8.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5.06萬元,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十年

位列宜興市第一,連續五年位列無錫市第三。成功申報首批江蘇省創新產業專業鎮,成功創建中國電纜城品牌培育基地,順利透過江蘇省園林小城鎮和江蘇省人居環境獎考覈驗收,成爲全市首個無錫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先後獲得了中國經濟強鎮、全國文明鎮、國家衛生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等15項國家級榮譽。

二、申報獎項

近年來,官林鎮把城鎮建設和人居環境建設作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速鎮村一體化的一項戰略措施,不斷加快小城鎮建設,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0多億元,先後實施城鎮建設20多項重點工程,鎮區面積擴展到10平方公里,鎮域環境不斷優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官林的小城鎮建設呈現出建設速度不斷加快、框架規模不斷擴大的良好態勢,江南小城市雛形已經初步顯現,已達到申報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小城鎮建設)的條件。

三、項目的確定和實施

◆項目開始前的情形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着官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工業化、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已經成爲制約全鎮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要瓶頸。由於城建資金不足,在人居環境建設上明顯滯後。老鎮區居民住房面積小,居住環境差,設施陳舊老化;新區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環境面貌不盡人意;鎮區道路路況和通行能力較差,公共交通承載能力不足;鎮區綠化面積小,公共綠地不足,生態環境質量不高。儘快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成爲進入新世紀後廣大市民羣衆的強烈願望和共同要求。

◆項目目標及重點的確定

爲有效解決環境建設滯後於經濟發展這一突出矛盾,積極打造與官林產業重鎮、經濟強鎮、文明城鎮相匹配的新環境,官林鎮黨委、政府切實把加強人居環境建設、提升羣衆生活品質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堅持在經濟發展中做優環境,在做優環境中促進發展的原則,

以環境建設來引領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自從設立人居環境獎以來,官林鎮就把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工作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在2009年正式提出了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的工作目標,並專門成立了以鎮長爲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相繼出臺了《關於印發〈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創建中國人居環境獎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檔案,使創建工作規範化、制度化。透過近幾年的努力,城鎮形象得到明顯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爲全力打造一個適宜人居和具有江南風韻的城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的配置

根據城鎮建設和改善人居環境的需要,政府採取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保證城鎮建設資金來源。財政積極落實各階段項目資金投資計劃,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透過建立融資平臺,經營城鎮土地取得收益,並把收益重新投入到城鎮建設之中,實現城鎮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積極引進鎮外資金,多元化開闢建設資金渠道,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優化資源配置。在改善人居環境過程中,始終注重追蹤當代高新技術與先進管理模式,加快引進步伐;在人力資源配置方面,既注重充分發揮本地人才資源優勢,又注重從國內外引進高層次人才,爲

各種人才提供充分發揮才幹的平臺和條件。

◆實施過程

(一)着眼長遠,科學規劃,準確把握城鎮發展定位

規劃是建設的龍頭。沒有高質量的城鎮規劃設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城鎮建設。爲此,官林鎮堅持科學規劃,適度超前,鎮村統籌、分步實施的思路,以官林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較爲發達的電線電纜產業特色,對官林小城鎮發展目標定位爲中國電纜城、濱湖生態鎮,既強調產業特色,又注重人居環境,切實優化了規劃編制,加大規劃編制的投入力度。一是聘請無錫市規劃設計院編制了《官林鎮城鎮總體規劃》,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城鎮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對城鎮各類建設用地進行科學佈局,使鎮區生活居住用地向滆湖發展,所有工業企業相對集中於產業園,與居住區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充分依託三蕩一湖和衆多河流,建設宜居生態環境。二是在《官林鎮城鎮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規劃的編制工作,先後聘請省規劃院等多家設計單位編制了《官林新城控制性規劃》、《行政中心區控規》等控制性詳規,對城鎮生態空間進行全面控制。三是聘請廣州築原設計

篇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居住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申報材料

——哈爾濱道外區人居環境改善

目 錄

前言 ................................................................ 3

一、道外區規劃與建設背景 ............................................ 3

二、道外區規劃建設的整體理念 ........................................ 5

三、道外區顯著的規劃實施效果 ........................................ 6

1、透過老工業基地改造,推動城市功能更新 ......................... 6

2、透過住房建設,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 7

3、透過綠化和公共空間建設,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 9

4、透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增強城市文化魅力 ....................... 9

5、透過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載體功能 .......................... 10

四、道外區規劃建設經驗和影響 ....................................... 11 附表1 道外區“十五”期間城市規劃與建設所影響的人居環境系統變化一覽表

................................................................... 12

附表2 道外區“十五”期間搬遷工業企業一覽表 ....................... 13

附表3 道外區“十五”期間改造危棚房一覽表 ......................... 13

附表4 道外區“十五”期間危棚房改造情況對比 ....................... 14

附表5 道外區“十五”期間新增居住小區統計表 ....................... 15

附表6 道外區“十五”期間新增建設各類綠地一覽表 ................... 16

附表7 道外區“十五”期間綠化建設情況對比 ......................... 20

附表8 道外區“十五”期間新增停車場一覽表 ......................... 21

附表9 道外區“十五”期間道路統計一覽表 ........................... 22

附表10 道外區“十五”期間人居環境改善情況對比表 .................. 23

附錄 道外區規劃建設成果案例 ....................................... 24

前言

哈爾濱市是一座有百年曆史的北方城市,道外區是哈爾濱市歷史悠久的老城區之一,地處哈爾濱市的中北部,其範圍北起松花江南岸,南至大方里以南坎下;西起景陽街,東至振江街,總面積爲

4.17平方公里。2006年總人口137400人,人口密度32950人/平方公里。進入二十一世紀,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功能日趨複雜,道外區已不適應城市整體快速發展的需求。爲此,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調控作用,爲實現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針對道外區的更新改造進行了一系列實施工作。

一、道外區規劃與建設背景

新世紀開始,黨和國家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多項方針政策。按照國家總體部署,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建設“適宜創業、適宜人居、適宜人的全面發展”現代文明城市的宏偉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緊緊圍繞建設“三個適宜”現代文明城市的目標,以促進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爲主線,着力優化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質量,道外區進入全面更新改造的建設之中。道外區是是居住人口密集的老城區,在1999年以前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一直很緩慢,隨着城市的發展,原有城市職能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很

多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1、用地結構不合理,工業用地比重大,既無發展空間,又對環境造成污染;公共空間狹小。

2、危棚房比例大,住宅建設速度緩慢,人口密度高,居民建築質量差。

3、環境質量差,綠地匱乏,休閒空間少,人均佔有量較低。

4、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夠,對歷史文化設施的保護和城市文化的挖掘都遠遠落後於城市經濟與空間的發展需求。

5、基礎設施陳舊,配套設施不足,.交通擁擠現象嚴重,道路未形成有機聯繫,斷頭路多,交通瓶頸造成道路交通效能降低。

“十五”期間,道外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2000年到2006年,市政府持續對道外區城市建設和環境整治進行了高強度投入,近五年的資金投入相當於之前10年投入的總和,道外區將大部分城市建設稅費收入、政府土地出讓收益和從市場上籌措的發展資金,用到了城市舊區改造、綠地休閒空間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環境整治上。隨着太古陶藝廣場、濱江道署歷史文化公園、海生龍啤酒廣場、北興教育公園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竣工,使道外區再次迸發出新活力,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速軌道。經過幾年的努力,道外區的城市更新改造效果顯著,城市住宅建設發展較快,城市綠化水平大幅提高,形成完善的城市園林綠化體系;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形成了層次分明、功能明確的道路交通網絡體系,城市面貌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二、道外區規劃建設的整體理念

按照“主動規劃”的思想,針對道外區發展過程中的不足與問題,提出一系列的規劃理念,作爲道外區改造的規劃基礎。

道外區更新改造體現“四增四減”的理念。提出增加綠化,增加開放空間,增加高品位第三產業、現代服務設施,增加歷史文化名城古爲今用的功效;減少人口密度,減少建築密度,減少環境污染,減少污染工業企業,達到盤活道外區,實現道外城市復興的戰略目標。

工業空間調整實施“退二進三、退二進綠”的策略。工業企業從道外區遷出,獲得流動資本;公共服務設施等第三產業或綠地等公共空間進入中心區。透過用地的調整實現道外區城市功能轉型、提升環境質量。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採用 “保用結合”的思路。對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古蹟,不但要維護原貌,還要對其周邊進行整治,使環境與歷史建築相協調;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整治,結合改善人居環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行綜合整體改造,爲建設適宜人居城市奠定基礎;對可以利用的歷史建築,採取“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原則,賦予歷史建築新內涵;對新建建築,傳承了歷史文脈,使其與周邊歷史建築相協調,弘揚了城市整體風貌特色。

篇三:江蘇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

根據建設部《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和省政府辦公廳《關於設立江蘇人居環境獎的通知》精神,自“江蘇人居環境獎”和“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設立以來,在引導各地堅持科學發展、提高城鎮總體功能、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質量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典型示範作用,推動了我省城鄉人居環境建設水平的提高。按照建設部《關於修訂<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的通知》(建城[2006]101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特調整制訂《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申報和評選辦法》。

“江蘇人居環境獎”綜合反映城鎮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的總體成就。“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反映獲獎者在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工作中某個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評選對象

(一)“江蘇人居環境獎”的評選對象:城鎮人民政府。

(二)“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的評選對象:

1、城鎮人民政府或政府部門;

2、企事業單位;

3、社會團體;

4、項目;

5、個人。

二、申報條件

(一)城鎮人民政府或政府部門

積極制定改善城鎮人居環境,促進城鎮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方面的政策、法規;組織改善城鎮人居環境的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實施;重視對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建設的投入;有效領導和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工作,成效顯著。在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建築節能檢查中沒有被通報批評;不存在拖欠工程款或農民工工資以及因拆遷引起大量羣衆上訪事件等問題。

(二)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爲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積極從事和廣泛參與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工作。有效動員和引導社會公衆積極參與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工作。

(三)項目

能夠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有效利用資源;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成效顯著,能給予其他地區以有益啓迪的居住發展、城鎮基礎設施和環境設施建設、城鎮污染治理等項目,具有一定的實施區域和推廣價值。不存在拖欠工程款或農民工工資以及因拆遷引起大量羣衆上訪事件等問題。

(四)個人

熱心改善人居環境的社會公益事業,在改善人居環境領域積極進行宣傳、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或有重要理論成果、科研成果,貢獻突出、成效顯著。

三、申報程序

(一)申報受理和管理機構

各省轄市建設局(委)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申報組織和推薦工作;省建設廳負責全省申報受理工作,具體工作由江蘇人居環境獎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人居獎辦公室”)負責。人居獎辦公室設在省建設廳城市建設與管理處。

(二)申報方式

採取自願申報和推薦相結合的方式。自願申報由申報對象提出申請,逐級上報;人居獎辦公室根據特殊需要也可直接推薦備選項目。

(三)申報材料

1、申報表;

2、文字材料,包括約3000字的申報內容介紹[參照《關於印發<江蘇人居環境獎>報送格式的函》(蘇建城[2001]153號)];

3、照片或圖片資料;

4、長度不超過10分鐘的音像資料;

5、刊登在專業的或相關出版物上的有關文章。

申報表以書面形式、文字材料以書面及光盤形式、圖片資料和音像資料以光盤形式,一式四份上報。

(四)報送程序及推薦數量

1、申報對象向所在地省轄市建設局(委)申報並提交符合要求的文字、圖片和音像資料;

2、省轄市建設局(委)負責本行政區域申報項目的指導與把關,對符合申報要求的項目提出推薦意見,經省轄市人民政府同意後,報送至省建設廳人居獎辦公室;

3、省有關部門和省直單位可直接向省建設廳人居獎辦公室申報;

4、每個省轄市每年推薦的申報項目不超過3個,預備項目不超過2個;“江蘇人居環境獎”、“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的申報項目,原則上應從預備項目名單中推薦。

(五)申報時間

每年的申報工作從當年10月開始至下一年2月底截止(以郵戳日期爲準)。

四、評選程序

(一)建立專家評選委員會專家庫,根據每年申報項目情況選擇專家組成專家評審組;

(二)人居獎辦公室對各地的申報項目進行資格預審;

(三)組織專家評審組對申報項目資料進行初審;

(四)對初審透過的項目,組織成員單位和相關專家赴現場調研、考覈(視項目具體情況,現場調研與考覈也可一併進行),形成現場調研考覈意見,並對同類項目予以排序;

(五)人居獎辦公室結合專家評審組初審意見和現場考覈情況,按評選標準進行正式評選,確定入選項目名單;

(六)有關項目經省建設廳審查並報省政府批准後,由省政府授予“江蘇人居環境獎”或“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江蘇人居環境獎”由省政府公佈,“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由省建設廳公佈;

(七)從獲得“江蘇人居環境獎”和“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的項目中,選擇部分優秀項目向建設部推薦申報“中國人居環境獎”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特別優秀的,申請建設部向聯合國人居中心推薦申報“聯合國人居獎”和“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五、有關事宜

省建設廳對已授予“江蘇人居環境獎”的城市和“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的項目進行動態監督。對獲得“江蘇人居環境獎”的城市每三年複查一次;對獲得“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的項目每五年複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