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生活常識>

小暑的習俗是什麼

學問君 人氣:6.92K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那麼小暑的習俗是什麼呢?快來和本站一起看看吧。

小暑的習俗是什麼

我國古代小暑有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zhì)。”

意思是說:小暑到來的時候,空氣中吹的風都帶着熱浪;田野裏的蟋蟀逐漸進入庭院,入夜能夠聽到它們的鳴叫;此時,幼鷹由老鷹帶領,從鷹巢中飛出,開始學習博殺獵食的技巧。

嘗新食新

小暑時節,各地時興“嘗新”。早先北方的小麥、南方的稻子,小暑時節都已收割完畢。伴隨新糧食的收穫,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祭祀儀式,包括祭天、祭地等,甚至還會祭祀“土地公公”。古人將后稷(黃帝玄孫,帝嚳嫡長子)奉爲“穀神”,人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做成飯祭祀穀神,然後嘗新米、喝新酒,謂之“六六福”。尤其是北方人,還會將最新鮮的麪粉蒸成饅頭吃食和獻給祖先,而且還習慣在這天用新米做粥喝。

自宋朝末年時起,在南方就出現了在每年小暑過後早稻成熟開鐮食新的習俗。人們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飯之前,把新米做成乾飯,釀成新酒,備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絲瓜、茄子,有種憶苦思甜的味道。

具體儀式據文獻記載是這樣的:物品擺放在五穀大神位上敬奉時,在燒香點燭後要念:“請五穀大神食新!多謝五穀大神恩澤,五穀豐登,保佑一家順勁,身體強健,緊做緊有來。”待香火成灰後,便燒上衣紙。然後把乾飯酒肉菜擺放在自己的飯桌上,念“請先祖(上輩)們嚐嚐新”,用雙手拜上三拜。待中午時分,請來幫工收割過稻穀的鄉人一同食新,並交流生產經驗,共謀發展生產的計劃。用自己雙手種出來的稻穀做出來的乾飯,吃起來當然香噴噴,也更富有親切感。

曬衣曝書

小暑之後,很快就是六月六“曬衣節”。傳說六月六日爲龍王曬鱗之日,人們選擇在這一天曬衣服、曬書畫,據說此日晾曬之後,可以避免被蟲蛀,所以有“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也有些地方會選在七夕這天。

曬衣之俗延至魏晉,成爲豪門富室炫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瞧不起這種作風,當他的富豪鄰居,在架上搭滿了陵羅綢緞,阮咸卻故意用竹杆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何故,他答:“未能免俗,聊復爾耳(姑且如此而已)!”

“曝書”習俗,在我國則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穆天子傳》中就有“天子東遊,次於雀樑,曝蠹書於羽陵”的記載。到漢唐時,曝書逐漸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獨特的'館閣翰院文人的曝書集會,文人士大夫相互參觀,品鑑學習。

南朝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說過一個風雅趣事,東晉名士郝隆,見鄰人皆曬衣被,就跑到太陽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對着太陽。旁人不解,問他幹什麼,答曰:“曬書。”

美味黃鱔

小暑還是吃黃鱔的好時節。舊時把走江湖的稱爲賣大力丸的,不無貶義,其實據古籍所載,還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藥就是鱔魚。小暑前後一個月的鱔魚肥壯、粗大、結實、味美,故有“小暑黃鱔賽人蔘”的說法。

黃鱔生於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的鱔魚最爲滋補味美。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苦夏吃藕

中華民族歷來注重養生,在吃上非常講究,在素有“苦夏”說法的夏季更是如此。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微量元素,膳食纖維含量也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舊時福州有“大暑荔枝小暑鱟(hòu)”的說法。從前每到小暑節氣,中華鱟會大量上市,它是福州人夏季餐桌上的美食。而到了大暑節氣,荔枝又會大量上市。於是人們就形成了大暑吃荔枝小暑吃鱟的習慣。不過,如今中華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當地人們正透過人工育苗及海區放流對中華鱟種羣資源進行保護和恢復。


TAGS:小暑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