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社會實踐報告>

三下鄉實踐心得報告精選

學問君 人氣:1.77W

11號的清晨,我懷着激動與少許不安的心情跟着金樹苗三下鄉社會實踐隊踏上了去雷州的旅途,因爲在那未知的遠方——雷州市北 河鎮新家小學,即將迎來人生中第一次三下鄉的開始。

三下鄉實踐心得報告精選

我們暑期"三下鄉"金樹苗社會實踐服務隊一行35人來到雷州市新家鄉新家小學,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新家鄉的三天中,我們開展了許多活動,和小學生聯歡、開展運動會、開展心理遊園活動、開展安全演練活動、爲小學生義務輔導功課,深入農民之中調查研究等等。在農村裏,我們學到了好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同時也看到了一些問題。這是我們這些大學生第一次如此熱衷於農村問題,並且如此深入地思索農村問題。其中大家關心最多,也是討論最多的,就是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

大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 "走向社會 ,深入民衆"光榮傳統的延續,是貫徹落實江總書記在北大百年校慶講話中提出的"四個統一"的具體行動,是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必由之路。

我們透過大學學習後,要想盡快的成爲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爲適應以後的工作做一定準備.這是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目的之一.

大學生"三下鄉",有利於體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樸素民風中的情感滋養,難以盡得於書本;貧困母親臉上的愁容和失學兒童眼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難以取之於校園。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堅實的土地,貼近農民的心,纔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悅,纔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

在新家村新家小學,每天天剛亮,就聽到一羣孩子的嬉戲聲。起來一看,原來是我們的活潑可愛的小學生來到學校來叫醒我們了,他們就是想過來叫老師們起牀,好讓我們陪伴一起玩。出於對孩子們的關心和安全問題,我們早早就洗漱好,吃完早餐,便陪伴這些孩子一同嬉戲。到了上課時間,我陪着夥伴們來到教室幫忙巡堂。或許是一年級的歡鬧聲太大了把我們幾個老師都吸引了過去,過去一看,不禁讓我們吃驚,因爲在課室裏小學生們不是你追我趕,就是大聲喧譁,班主任都有些撐不住場面,因爲這些小學生實在太調皮了,果然是年輕有活力。我們進去教室後,作爲男老師的我們很自然的扮成“黑臉”的一方去震懾這幫調皮鬼,目的能讓他們認真聽任課老師講課,雖然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學習纔是學生最大的責任,只有好好學習文化知識,才能從這落後的深山老林走出去,學得一身好本領回來造福村民,爲鄉村發展帶來應有的貢獻。果然,在我們震懾後,雖然還會有極個別調皮鬼到處嬉戲,但也影響不了整個局勢。一樣有序地上着,孩子們也都爭先恐後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真是聰課明又有活力的孩子。這樣可都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樑!之後的心理遊園活動就更精彩了,有各式各樣的心理遊戲,有夾乒乓球、投筷子,過河“搭”橋,運“球”帷幄,背對背夾氣球,迷你腰等遊戲,可精彩了。由於有許多遊戲獎品,孩子們都跑到各個遊戲場所參加遊戲。 這些遊戲既滿足孩子們的愛玩天性,也培養了要得到有些東西必須透過自身努力獲得。雖然有些辛酸,但又是開心幸福又感動的幾天。

除了支教活動最重要的就是關注農村經濟的發展問題。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問題不僅關係到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而且關係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十五"計劃綱要提出,必須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爲做好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在這個地區,農作物大多是甘蔗,有些村民還近海養殖海蝦,最有趣的是這裏的村民都喜歡吃蛤騮飯,這種飯我們都吃過,味道真是贊不決口。

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社會實踐也是大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最好陣營,更是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最好視窗。今年我係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開展得既轟轟烈烈,又紮紮實實,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透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我們大學生更深入地學習領會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了科學的發展觀,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願望轉化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行動;透過“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廣大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了大學生服務祖國和人民,培養了勞動觀念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讓我們增長了才幹、接受了鍛鍊、提高了素質。在實踐過程中,積攢了很多相關的經驗,也有很多的缺點與不足,我們將認真總結其中的經驗和不足,在以後的工作中注意揚長避短,進一步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在各項活動中經受鍛鍊、增長才幹、提高素質、成才報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也磨練了青年大學生的意志,也培養了大家理論運用與實際的能力與團隊合作的精神,實現了社會實踐過程中“服務社會、鍛鍊成才”的目標,真正做到“雙贏”。“紙上得來終覺淺,投身實踐覓真知”。

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社會實踐的磨練,同學們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校園裏到處洋溢着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圍。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代青年大學生有實力承擔的起未來建設國家的重任,追求進步,刻苦求知,勤於實踐,全面成才必將成爲廣大青年學生的共同心聲和行動。

人們在形容農村的教育狀況時總是用"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等短語一言概之。這就模糊了教育落後的根本原因,甚至誤導讀者進入"邊遠地區人們不重視教育"這一誤區。

經過這一段時間與鄉親們的接觸,我深深地感到:農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起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越是貧窮地區的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越強烈。教育滯後的根源不在於觀念的落後而在於經濟的落後。

讓我們來看一組調查結果,在我們調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於孩子的教育,絕大部分的家長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學.我依然清楚地記得鄉親們樸實的話語,搞調查時,當問及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時,他們總說:我的孩子能像你們一樣就好了.其實我們這麼辛苦,啥也不圖,就希望他們多學點東西,找一條好的出路.還記得有個老漢對我們說:我的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鍋賣鐵也得上.。由此,我們轉過頭來想一想,一個地區是否重視教育能單憑入學率或人口文化水平來衡量嗎?答案是否定的。對於農村來說,判斷人們重視教育程度的標準應是他們用於教育的開支所佔家庭收入的比重。雖然農村地區經濟落後,但也正因爲落後,他們比城裏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個個都能考上大學"!當你看到周家村的鄉親省吃儉用供孩子們上學的時候;當你聽到老漢說"砸鍋賣鐵也得上"的時候,你還會說他們不重視教育、還在扳着指頭數有幾個失學兒童嗎?!那麼,盲目地給老少邊窮地區扣上"不重視教育"、"教育意識薄"之類的帽子是不是過於武斷、是否含有某些歧視成份呢?

教育,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只有正視教育,而非遮蓋問題,才能抓住教育發展的癥結所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雖然飛速發展,但離發達地區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經濟發展阻礙了教育發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於經濟,但最終還得抓住"教育是基礎,經濟是關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努力縮短成長與社會需要之間的距離,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去見世面,長才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實踐以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透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羣衆的廣泛接觸、瞭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啓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 ,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下鄉”活動雖然早已結束,但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使我們這些"讀聖賢書"的人也開始關心"窗外事"。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在生活着九億多農民的廣大農村中,還存在着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問題,那裏的經濟還不夠發達,那裏的政治體制還不夠健全,非常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爲祖國的繁榮昌盛,爲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儘自己應盡的一份力,作出自己應做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