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三字經>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集合15篇)

學問君 人氣:2.56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的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集合15篇)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1

這個假期,我讀了《三字經》。《三字經》是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影響極大的兒童啓蒙教材。它採用三言韻語,讀來琅琅上口,便於記憶,便於理解,通俗易懂。讀了它,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箇中國人的珍貴遺產。它不僅包含着多方面的知識,像親孝,忠義,歷史,誠信等等,它以短小的篇幅描述出着許多深刻的道理。第一部分寫了人重在學習,還應該孝敬長輩的道理,教育我們講文明禮貌;第二部份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古人在什麼年齡讀什麼書,教育我們珍惜時間的;第三部份講了朝代的歷史故事;第四部分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三字經》裏的第一段,雖然比古詩的字數少,但是它說明了很多道理: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後來處在不同的生活和學習裏,人的性情就漸漸有了好和壞的差別。如果父母沒有對小孩子進行好好的教育,孩子原來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是專心致志;“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它講的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爲了給孟子找一個好的成長環境,曾經不怕麻煩,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子的母親就割斷織布機的布來教育他。五代時,燕山有一個叫竇禹鈞的人,他教育兒子很有辦法。因此它的五個兒子全部考中進士,從此聲名遠揚。這告訴我們:不同的兩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同;“養子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告訴我們:父母、老師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如果教育不好,那就是過錯了。那孩子呢,更應該好好學習了,如果不好好學習,長大以後什麼都不懂,又能幹什麼呢?……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2

寒假裏,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三字經》一共一千多字,每三句爲一句,四句爲一組,讀起來像兒歌一樣朗朗上口。書的內容包括了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歷史、天文、地理、道德和民間傳說,也是古代兒童的識字課本。

書裏雖然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可是我一邊讀一邊看譯文,漸漸的就懂得了其中蘊含的深刻的道理。

《三字經》裏有這樣兩句話: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意思是說:人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到了年齡大的時候就不會有所作爲。剛剛開採出來的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和打磨,就不可能稱爲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不學習,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

從中,我懂得了,只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以後才能稱爲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3

這幾天老爸逼着我看三字經,我很鬱悶,也很苦惱。三字經就那幾個字我背它幹什麼?老師留得作業就很多,還得揹着破玩意兒。

不過好在那些字兒可以在段嘉瑋面前炫耀一下。她還總是理直氣壯地說:“我要是背起來比誰都快。”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4

有一本書,它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從一個懵懂的小孩轉變成一名有知識、有思想的小學生。那本書就是——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別看這就短短的幾句話,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剛生下來都很善良,天賦也相近,只是後來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纔會使習性的差距變大,如果對孩子不嚴加管教,孩子就會不再善良了。媽媽就曾經給我講過與這個有關的故事。

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孩子,長得很可愛,媽媽總喜歡把他抱到鄰居家去玩。有一次,他無意中把鄰居家的一根繡花針帶回了自家。媽媽看了,說: “孩子,你真聰明,還知道把這個拿回來”孩子聽了,很高興。於是,他就養成了拿別人東西的習慣。長大後他成了一個小偷,還犯了大案,要被處死。在執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見母親一面,母親淚流滿面地跑過來,小偷說要親一下母親,母親同意了。小偷湊上去,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母親罵她不孝,他卻說:“媽媽,當我第一次拿別人家裏繡花針的時候,你能告訴我那樣做是不對的,今天,我就不會走到這個地步。媽媽,我恨你!”

我們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接受家長和老師好的引導,就有可能走上歪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害的人。這就是三字經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同學們要謹記啊!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5

每次當我讀《三字經》的時候,我總想起以前的子女是那麼孝順、善良。想到現在的子女小時候那樣的幸福,長大出國留學,在國外生活,卻對自己家鄉的親人不理不睬。

看看現代的人和古代的人差別怎麼這麼大呢?以前大多數的人對兄弟姐妹都很好,《三字經》裏提到的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學會了有好的東西要讓給弟弟。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6

這是一片洋溢着輕鬆快樂的世界,藍色的天空,白色的`雲彩,綠色的草坪,紅色的花朵,純真的笑靨,五彩繽紛的夢想。

我們的童年時光,因爲有了閱讀便有了許多快樂或憂傷。我們的天空幻化出一道道美麗的彩虹。

哪怕歲月流逝,我們日漸長大,那些曾經不朽,再過很多年,仍舊不朽的故事和經典名著依然會留存心間,讓我們久久回味。經典是永恆的,與美圖共奏,將會演繹出別樣的精彩。

三字經靈動的文字,精美的圖畫,還可以感受其中深刻的思想情感內涵,在不知不覺間增長智慧。

美妙燦爛的經典將會給我們無限豐富的精神世界那些富有創意的圖畫,在我們幼小的心裏埋下一粒夢想的種子,讓我們受用終生。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7

這段時光,我們一向學習《三字經》。《三字經》中有很多故事都能給我以啓迪,其中“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還幫了我的大忙呢!

早些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個滑板。我真是太高興了。寫完作業就拉着爸爸陪我去學滑滑板。但是雖然我的學習熱情很高,但滑板就是不聽我的話。爸爸讓我先學習滑行,但是滑板不是跑得太快,就是左右傾翻,就是不讓我好好使用它。但想到學會後踏在滑板上那種飛翔的感覺,我還是一遍一遍地嘗試,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我想:“我原以爲學這個很容易,沒想到這麼不容易。”就這樣練習了一整天,滑板依然不聽我的話。爸爸看到我沮喪的樣貌,鼓勵我說:“天天,你不要灰心,剛開始學,的確需要努力,但學會後你就能夠自由地滑行了!再堅持,你必須能夠成功!”我聽後想:“好,我再堅持,我就不相信我學不會。”

但是,在以後的幾天中,雖然我也不停地嘗試,我依然沒有感覺,仍然需要爸爸扶着我才能站在滑板上,身體拼命地扭動,滑板好像不認識我一樣,就是不和我配合。想到這幾天的努力竟然換來這樣的結果,我對爸爸說:“我累了,不學了。”爸爸說:“天天,你不是剛剛讀過‘孟母斷織’的故事?”我氣呼呼地說:“是,但是和我有什麼關係!”爸爸說:“孟子怎樣做的呀?”我一下想到了孟子由於對學習感到了厭倦,便逃學回家,他的母親爲了教育他,就氣憤地把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了。是啊,如果中途放下,半途而廢,不就像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一樣嗎?我要是此刻放下了,還能體會飛翔的感覺嗎?我對爸爸說:“爸,走,開始!”

堅持就是勝利。第二天的下午,正在滑板上扭動的我突然有了簡單的感覺,我高興地對爸爸說:“爸爸,我好像學會了!”

《三字經》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啊!我必須要認真地讀讀這經典!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8

今天我背誦了《三字經》,有一段話我記憶非常深刻,就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說的是黃香九歲時,在寒冷的冬天裏能用身體爲父親暖熱被窩。他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孔融四歲的時候,能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他真是個懂事的孩子。

讀了這些,我感到非常慚愧,前兩天,我還因爲和弟弟爭一件玩具,打的不可開交。以後我要像黃香、孔融學習,再也不和弟弟爭玩具了。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9

我讀《三字經》懂得了很多道理,知道了一個人從小要好好學習,教會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老師,愛惜朋友。我學到的這些道理一定嚴格要求自己,對同學和朋友互相謙讓尊重,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了這本書讓我還明白了一個人就要不學不好的習慣,養成勤奮用功、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10

我看了很多書,目的就是要學知識和懂得更多的道理。

《三字經》中的“黃香溫席”的故事就很教育人。冬天天氣冷,爲了讓生病的父親睡得暖和,黃香每天都先躺在父親睡的被窩裏,把被窩焐暖了,再去請父親去睡。

我看了這個故事後,每天都給奶奶焐被窩,奶奶誇我是一個好孩子。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11

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字經》。透過閱讀和默記,我深深地體會到《三字經》中所講的仁、義、智、信在我們小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在《三字經》這些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講述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

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

再比如,我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後,就知道了我們中國曾經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我一定要像他們那樣,努力學習,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爲祖國爭光。

又比如,我讀了書裏講孝敬那一部分,知道了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三字經》中說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爲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後三次搬家,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爲了能讓我讀書,不辭辛苦的工作,我從心裏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12

三字經,一本傳統知識的教育重點;一本歷來備受推崇,稱之爲”袖裏通鑑綱目“ , ”千古一奇書“;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啓蒙教材。

三字經的每一句當中,即便於記誦,又通俗易懂,讀來朗朗上口。有幾句使我心曠神怡。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爲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想想如今,有的小學不好好上,到外面瞎混,一上了初中,學校都不要他,他只能出去打工。可他長大了一事無成,看看別的同學都有了自己家的公司,他到現在才後悔已經晚了。

還有一句,就是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意思就是當時君王和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女子之間要相親相愛,夫妻之間要和順相處。想想如今,夫妻如果過不下去就要離婚,還談什麼和順,要不就是因爲一件小事而吵架。真是不應該呀!

三字經,一本被人稱之爲”若能句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它洋溢着儒學教育的氣息,全篇以孺子思想貫之。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13

大家都知道《三字經》這本書。它是一本我們小朋友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文學著作。在這本書中,象唱歌一樣的《三字經》竟然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看了《三字經》,我有很多的收穫。

在《三字經》中最讓我受啓發的是“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和“勤有功,戲無益。”這兩句。它說得是一個人小時候不好好讀書,這是不應該的,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所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爲的。古人都知道要從小勤奮努力學習,而我們處在現在這麼好的學習環境中,不愁吃、不愁穿,卻不懂得好好珍惜,想想自己,學習一點也不用心,態度也不認真,作業馬馬虎虎經常出錯,字還寫得很難看,真是太不應該了。

在《三字經》中還有一個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故事講的是一個叫黃香的小女孩,她九歲就知道要孝順父母,夏天用扇子爲父母驅蚊子,冬天用自己的身體給父母暖被褥。黃香小小的年紀就這麼懂事,我比黃香大一歲,可在家裏,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也不幫家長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三字經》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好孩子,我愛讀《三字經》。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14

其實我總是聽家裏人說,小時候不知道學,長大就後悔了!我很納悶兒,可能是我還沒領悟吧。其實我一聽背東西就暈,但是在老爸的嚴加看管下,我還是背下來點兒。

其實背三字經還是有用的。只不過現在還沒有用到的地方吧。

《三字經》的讀書筆記15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講壇的,時間太晚了。因爲歷史老師讓我們去看,我就在網上挑了一期《三字經》解讀去看看,這個我還是挺感興趣的。也因爲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我才真正認識了《三字經》。

《三字經》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稱三百千。而三字經用“經”這就體現了三字經的重要性。寥寥1720個字的《三字經》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場、歷史人物或血灑疆場,愛國情懷感動一代代炎黃子孫;或助紂爲虐,遺臭萬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於《禮記》的《學記》。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爲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

錢教授講到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來展現,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他使自己的修養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的過程。所以《詩經》裏面也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三字經》所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透過對錢教授解讀《三字經》的學習,我明白了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人必須經歷過勤苦纔會有快樂,纔會有成功遇到困難我也應該有不怕苦的精神,並把遇到的困難當做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打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