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三字經>

三字經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

學問君 人氣:1.96W

孔子是我國的偉大教育家,三字經中關於孔子的故事有多少呢?今天本站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些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字經關於孔子的成語故事

孝子閔損

10歲的閔損,死了孃親。但很快,閔損就有了後孃。沒幾年,閔損就多了兩個弟弟,是後孃和爹生的。爹高興,每天合不攏嘴。後孃更高興,整天圍着自己的兩個孩子轉。

父親沒黑沒白地在地裏忙活,後孃在家帶孩子,間或也做些紡織之類的女工。天漸冷了,爹見女人備了三個孩子的布料,心裏很踏實。誰說後孃只疼自己的親骨肉?

一日,閔損因爲貪玩,回來的有些遲,後孃陰着臉,責備起來:你這個哥哥怎麼當的?一天到晚不着家,把兩個弟弟扔在家裏,只管自己玩。我呢,又得照顧孩子,又得洗衣燒飯做衣服,你想把老孃累死啊!後孃喋喋不休着。閔損自知理虧,不敢頂嘴,就沉默不語。怎麼,還當啞巴了?後孃越發生氣了,拿起一根竹條,把閔損摁在地上,使勁地抽打,從頭到腳,不放過一處。閔損咬牙挺着,一聲不吭。

打着打着,後孃突然停住了。她是聽到閔損的一句話而停止抽打的。

閔損說:娘,我感覺你今天打我沒什麼勁啊,你是不是病了,娘?

這下,後孃成啞巴了。

冬天來了,天也徹底地冷了,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爹駕着牛車,帶着三個孩子去走親戚。閔損是長子,便在前面拉繩,一則引路,再是可讓爹省些力氣。一路走來,雪越發下得大了,鵝毛一般,風也越發颳得緊了,刀割一樣的疼,閔損凍得瑟瑟發抖。本該拉緊繩子,卻掉落於地。爹火了,拿起牛鞭,狠勁地往閔損身上抽,一會兒,閡損的冬衣就破了,一時蘆花飛揚。爹傻眼了,這麼冷的天,蘆衣怎可避寒?爹想起什麼了,扒拉那兩個小兒子的'衣料,盡是絲綿,很厚實。再看,這倆小兒子面色紅潤,而大兒子閔損呢,手、臉早凍得紅彤彤了。

爹呆了。爹掉轉牛車,就往家趕。

閔損卻急了。

爹責問女人,女人無話可說。都說,後孃只知疼愛己的孩子,沒錯啊。爹決定休了女人。

閔損更急了,跪倒在地,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爹,損兒需要娘!弟弟們也需要娘!爹不要啊!

爹愣住了,後孃愣住了。

閔損蘆衣順母的故事迅速傳遍魯國。

一看見閔損,大家就說,他就是那個大孝子。認識不認識的,都這麼說,都說這句話。

在衆人的誇讚中,閔損長大了,遂拜師孔門。孔丘很得意,全國有名的這個大孝子也成了我的學生了呀。孔丘常常在夢中笑醒。

孔丘弄的是開放式教學,允許課堂上辯論,甚至爭吵。辯論爭吵的內容自然很多,無所不包,可幾乎都沒有閡損的份。同學們都說:閔損啊,你是全國有名的大孝子,我們又不談孝,沒你啥事,你一邊涼快去吧。閔損只好一邊涼快去,有時實在太涼快了,就很想參與進來,同學們仍不讓,只讓他繼續涼快。

老師呢,也是這個意見。閔損就很受傷。好在孔老師是個明白老師,看閔損實在傷得不輕了,就讓大家也談談孝,順便談談。閡損的傷就有些好轉,卻始終不能根治——談孝的時候實在少之又少。閔損也爲之提過意見,但孔老師說,孝不是談出來的,孝是做出來的。閔損就呆立無語了。孔老師還會拍拍閔損的肩,說:你是大孝子,已經做得很好了呀。

閔損只有苦笑,他的心在流血。我不是隻懂孝,我也不能只懂孝啊。我早不是那個蘆衣順母的小孩了呀。但沒人理他。

終於還是有人理他了。閔損早已名滿天下,齊楚等國遣使遊說閔損前往爲官。閔損覺得頭頂那片一直陰暗着的天空,忽然變得明亮了。他興奮極了,第一時間飛奔去找孔丘,他要把這好消息告訴老師。

孔丘聽了,面無表情,意味深長地說:子騫啊,你可是名滿全國的大孝子啊。豈可離開故土呢?說完,直搖頭,除了搖頭,再無他話。

子騫是閔損的字。

閔損呆住了,他覺得頭頂那片剛剛明亮的天空,忽然又變得異常昏暗了。

不久,魯國的當權派季桓子,久慕閔損大名,想聘請他當費邑宰,管理費地。

閔損又開始動心了。

這次,孔老師會同意嗎?

孔子學琴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大約在公元前496年離開魯國到了衛國,在衛國他得知師襄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便拜師襄爲師學習彈奏古琴。

師襄是春秋時期一位古琴演奏家,其時爲衛國的樂官。見孔子來跟他學琴,很是高興,他就教了孔子一首名爲 《文王操》的曲子。過了些時日,師襄聽了孔子的彈奏就對他說:“你可以彈別的曲子了”(“夫子可以進矣,’),而孔子卻認爲自己沒有掌握樂曲發展的邏輯性 (“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數也”),要求繼續彈奏《文王操》。又過了些時日師襄對孔子說:“你可以彈別的曲子了”,孔子仍然認爲自己沒有掌握樂曲的意境 (“丘已得其數矣,未得其意也”),還要更深刻地理解樂曲的意境……

就這樣,孔子反覆彈奏而一絲不苟,不斷加深理解,至到掌握了樂曲的內涵——是一首歌頌周文王的樂曲。而師襄也知道孔子的爲人和嚴謹的治學精神,深知他學什麼都要習焉不察,學而不厭和執着的追求,故採用啓發式的循循善誘,使孔子發揮主動精神,能在實踐(彈奏)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而不斷地進取。

一 “教”一 “學”可謂配合默契。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教學相長,琴藝求精。

孔子相師

一天,孔子乘着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裏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爲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爲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項橐。”

孔子爲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你的嘴很厲害,我想考考你——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裏沒有魚兒?什麼門沒有門閂?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犢兒?什麼馬不產駒兒?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什麼天太短?什麼天太長?什麼樹沒有樹枝?什麼城裏沒有官員?什麼人沒有別名?”

問完,孔子盯着項橐露出微笑。

項橐想了想說:“您聽着——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無門扇的門沒有門閂,用人擡的轎子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上沒有環,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日裏短,夏天白日裏長,枯死的樹木沒有樹枝,空城裏沒有官員,小孩子沒有別名。”

孔子大驚,這孩子竟智慧過人!

項橐這時不容孔子多想,反問他說:“現在輪到我考您了——鵝和鴨爲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鴻雁和仙鶴爲什麼善於鳴叫?松柏爲什麼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爲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爲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爲它們的樹心堅實。”

“不對!”項橐大聲說,“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爲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於鳴叫,難道是因爲它們的脖子長嗎?胡竹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爲它們的莖心堅實嗎?”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爲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以後《史》、《志》有關章節都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甘羅十二歲拜丞相時,還拿項橐作比喻,說服文信侯呂不韋讓自己出使趙國。南宋大儒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勸諸後生說:“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蓋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