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日誌>

小學語文個人研修日誌範文(通用6篇)

學問君 人氣:1.5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日誌記錄生活點滴,寫日誌可以提升自己,它會讓你受益匪淺。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日誌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個人研修日誌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個人研修日誌範文(通用6篇)

小學語文個人研修日誌1

我是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從教以來,一直都承擔語文課程教學,對語文教學有着一些想法,試談如下: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知識性極強,內涵極爲豐富的學科。在新課改下,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爲我們廣大教師特爲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爲課堂的一種模式。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腦子“活”起來,讓學生不至於覺得枯燥無味,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注重新課匯入,力求做到新穎。

老師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在匯入新課時,我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設定不同的開頭匯入方式,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語文的情境。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匯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等。方法多樣,靈活多變。

三、重視感情朗讀,讓學生“動”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所編排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爲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展開想象,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內涵,意義、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如教《瀘溝橋的獅子》第二課時時,在講述到瀘溝橋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時,我讓學生透過品讀第二自然段,欣賞作者對獅子的生動描寫後,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對瀘溝橋的獅子又怎樣描寫呢?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有的同學說:“瀘溝橋的獅子真頑皮呀!躲在母獅子的後面好像在抓癢。”有的說:“瀘溝橋的獅子真歡呀!他們快活地數着天上的星星??”他們發言熱烈,想象豐富,暢所欲言,有趣地進行着創造的嘗試。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交流,然後代表具體表述,從而進一步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今後我將一如既往地加倍地努力工作,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語文素養而努力!

小學語文個人研修日誌2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纔可以教育孩子。”不管你是教哪門課的老師,還是哪一類型的老師,始終要求教師首先必須要愛學生。熱愛學生是對教師職業道德起碼的要求。

一、關愛學生,用“愛”去感化學生

老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崇高的、神聖的,這種崇高和神聖需要用教師的愛心來支撐。尤其是在小學階段,面對的是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們,更要多給他們一分愛心,一聲讚美,一個微笑,少一些說教,使師愛滲透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如學生的鞋帶開了,老師彎下腰幫他繫好;學生進步了,老師送上一份真誠的鼓勵;看見學生摔倒後,老師伸手幫扶站起;老師撿起學生掉在地上的鉛筆……如果做到了教育無小事,處處暖生心,那麼學生定會被溫暖的師愛所感動。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才能成爲孩子喜歡和信賴的好教師。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建立在教學雙方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的。

在沒有輩份、沒有權力障礙的因素下,師生之間能以朋友的身份或以同伴的關係以誠相待,互相信任,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是難能可貴的。教學中教師應主動地去接近學生、瞭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培養親和的師生情感,並以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幽默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比喻展示語文的魅力。語文知識中不乏抽象的、難以理解內容,這樣就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較大的問題和困難,這些問題的解決和困難的突破需要一定時間、適當的空間和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平等的師生關係,有利於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於師生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可以爲學生學習知識、探索問題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心理環境,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包袱,心理放鬆,則必然會活躍思維、富於想象、樂於探索,學習語文也就成了非常快樂的事情和爲之追求的目標。

二、要具有寬容心,用“真情”感染學生

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師的形象直接影響學生健康的心靈和健全人格的養成。教師健康的個性品質、廣泛的興趣、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是教師吸引學生的魅力所在,教師只有不斷完善自我,增強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禦的力量吸引學生和影響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用自已的人格感染學生,實現情感教育,起到“春風化人”的教育效果。

總之,搞好教學工作的關鍵之一,是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小學語文個人研修日誌3

我有幸參加了本次國培學習,透過短時間的網上學習,我明白了網上學習的重要和快捷。在國培學習中,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明確了厚實文化底蘊、提高專業素養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認識、提升了學習理念、豐富了專業理論。在此我要感謝國培期間幫助過我的同行老師們和辛勤授課的專家老師們,在此說聲謝謝!

一、透過培訓,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認識。

由於工作在邊遠的鄉鎮小學,交通資訊閉塞,沒有更好地瞭解現在教育的現狀和教師成長方面的情況,就像井底之蛙,對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缺乏全面的瞭解。透過此次培訓,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所提出的要求。我們要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們從事的教育工作,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得失,提高認識,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教育發展對我們教師的要求。網絡研修,好處多多。可以說網頁學習的即時性,有利於我自主安排學習,減少了工作與學習的矛盾。可以說網頁學習的快捷性,有助於我提高學習和實踐應用的效率。可以說網頁學習的互動性,有助於我和衆多教師及時學習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透過培訓,提升了現代教育技能。

原來,我對於計算機方面的操作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層面上,例如在文檔中完成一些文稿的撰寫。透過經常光顧我們的國培學習網頁,如今,我已經能夠熟練的利用計算機,進行各種方式的操作,編輯出自己理想的電子稿件。國培學習網頁,填補了我計算機操作知識的空白。這個質地細緻,色調溫暖的學習扉頁,就像是一條大毛毯,看上去特別的舒適和親和。

三、透過培訓,夯實了專業知識基礎。

作爲一名兼職科學教師,首先應該具備的就應該是全面系統的學科本位知識。以往,我只是研讀一些與之相關的資料,習慣於積累一點一滴的知識素材。現在,有國培學習網頁了。在這裏所有的學習內容一目瞭然,科學系統,有標可依,有律可循,學習起來方便至極。這個學習頁面的課程設定,突現了以學科爲基礎,以問題爲中心的特色。在這個學習頁面上,透過專家引領,幫助我進一步領會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讓我對小學科學教學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思考;透過參與學習、反思體會,幫助我準確地把握了科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及教學的重難點,幫助我認識並掌握了教學的新方法、新手段,並且能夠有效地運用到自己的實際教學中去。

四、透過學習,學會了交流。

21世紀倡導的主旋律是“和諧進取”,新課程倡導的主旋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而平時,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多數情況下還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透過這次國培,我徹底開啟了固步自封的思想,無所顧慮的和學友們、同事們共同交流,共同研討,開拓了教研視野。平時由於工作忙,很少潛下心來學習,相當於半文盲,透過這次培訓提高,真是感受頗深,更顯終身學習的重要性。

總之這次國培學習我的收穫很大,進步也很大,我將繼續堅持網上學習,堅持終身學習。

小學語文個人研修日誌4

困惑一:我們倡導新課程下的新型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但是,低段學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組是好學生一統“天下”,而學困生則“袖手旁觀”;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對策:(1)在討論前,或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集體的意見。(2)精心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選擇的內容要考慮學生之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發現等,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纔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纔會收到相互啓發的功效。(3)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小組中去,瞭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教師還應考慮學生需要什麼,如何去引導他們,從而靈活地組織安排下一個活動。

困惑二:傳統觀念下的課堂環節觀與真實課堂教學的矛盾。以往的教學,考慮環節是否完美,是否緊湊。而真實的教學中以學生的體驗、探索爲主,由此產生許多預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問題,教師要改變固定課堂環節觀,做到以學定教,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願望,讓師生產生積極的交流,產生互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表現欲強烈,從而往往出現拖堂現象,完不成教學任務,甚至降低課堂效益的現象。

對策:我們嘗試引導學生共同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他的問題可放在課後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與老師,對於較爲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困惑三:教材將“基礎訓練”改爲“積累?運用”,它使語文的人文性體現得更爲充分,而在語文的工具性方面,則顯得導向欠明,這樣讓教師難以準確把握工具性訓練的度,尤其針對青年教師來說,就顯得難度更大,這便成爲一線教師的一大困惑。

對策:在語文學科中,無論是“人文素質”,還是“工具素質”,都不是獨立於語言文字之外而抽象存在的。我們認爲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踏踏實實地進行必要的語文基礎訓練:字要端端正正地寫,詞語要一個一個地積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課文要響亮流暢地朗讀,話要正確連貫地說,作文要通通順順地寫,該背誦的好文章要老老實實地背誦……當然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做大量的課外積累,擴大知識面。

語文課程標準是每個教師語文教學的指航標,把握目標,準確定位,並將新課標的精神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一定會從中感受到領悟新課標真諦所帶來的喜悅。

小學語文個人研修日誌5

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教師的熱情都很高漲,個個都氣勢昂揚,有信心把語文工作做好,但經過幾年的探討,我們教師對語文課改還屬在不適應階段,在這就談談我對語文新課改給我帶來的一些困惑與相應的對策。

一、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勇於探索,發覺裏面的新事物。爲了適應新課程教學,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會產生拖堂現象,那我們如何去完成教學計劃,識字能力又怎麼樣培養?那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不能讓課堂的時間浪費掉,防止外界干擾,減少維持課堂紀律,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重要的事情,提高課堂效率,時間不可以隨便浪費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最感興趣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它的問題可放在課後與學生單獨交流,對於較爲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作爲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麼課?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三、給學生語文營造更廣闊的想想空間,教師在課堂怎樣培養“語感”談到語文教學時,特別強調“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而不僅僅地掌握知識和籠統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時多,收益少”。重視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基礎知識,那不學語法知識,“語感”又怎麼樣培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就突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可以透過吟誦法,讓學生利用讀書的語氣感悟,主要透過學生,老師進行有感情的朗誦,進行對比,而產生共鳴;也可以進行教學情境法,來讓學生感悟,主要透過教學內容,精心佈置情境,讓學生們都能融洽到情景中;還可以利用傳授的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思維裏產生感悟。

四、培養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也可以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內容中,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認識,不同的發現,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瞭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五、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貫穿到行到中去,那如何去備好課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爲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然而,以學生爲中心,意味着教師轉爲合作者,那麼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教師教學行爲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麼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係,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透過課堂的組織,並引導學生髮現並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透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六、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社會實踐中,從教材難引到實踐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然而就在課堂中經常出現一句課堂口頭語“你們讀懂了什麼”,從這句話中,我們就知道還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課程的教材,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下,學生無語。我們是想讓學生弄懂教材,並從教材中引發到現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師們還是拘謹於教材,不敢突破。還由於學生在現在生活的閱歷和社會接觸較少,讀課外圖書也有限,也很難去領悟教材,甚至一些關鍵詞、句難以表現出來。真正樹立爲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啓,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爲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教學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典範語段、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涵於母語中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瞭然於胸,還要自己準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生能自己收集資訊最好。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資訊調控的功能。

小學語文個人研修日誌6

自從參加了遠程培訓後,作爲一位語文教師,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想法,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匯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匯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啓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進取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本事。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本事、理解水平有關。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一樣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我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爲學生的學習供給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將軍》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爲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學生們覺的有這樣一位將軍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我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許多課外書;經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爲深入理解課文資料奠定了基礎。

四、培養適合學生自我的學習方法

要培養適合學生自我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理解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僅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在課堂活動前,先明確分工,再合作。這樣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發揮自我的特長;也能夠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我的想法,最終構成團體的意見。在合作學習的資料中,要研究學生之間不一樣的認識,不一樣的發現,這些資料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就會進取參與合作學習中去。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瞭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

五、把教師的教學理念貫穿到行動中去

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爲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然而,以學生爲中心,意味着教師轉爲合作者,那麼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教師教學行爲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麼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係,在學習中,備課中,能夠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經過課堂的組織,並引導學生髮現並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本事;我們能夠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能夠同學提,教師提,再一齊解決;還能夠經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六、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社會實踐中

新課改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要以教材帶領學生走向自然和社會,然而就在課堂中經常出現一句課堂口頭語“你們讀懂了什麼”,從這句話中,我們就明白還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課程的教材,使我們在課堂提問下,學生無語。我們是想讓學生弄懂教材,並從教材中引發到此刻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師們還是拘謹於教材,不敢突破。還由於學生在此刻生活的閱歷和社會接觸較少,讀課外圖書也有限,也很難去領悟教材,甚至一些關鍵詞、句難以表現出來。真正樹立爲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啓,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爲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教學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現、選取典範語段、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涵於母語中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瞭然於胸,還要自我準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條件允許的情景下,學生能自我收集資訊最好。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揮信。

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一樣角度,採用不一樣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本事。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