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日誌>

紀念楊絳先生日誌精選

學問君 人氣:8.17K

楊絳,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於25日凌晨逝世,終年105歲。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分享一篇紀念楊絳先生的日誌,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紀念楊絳先生日誌精選

  平淡的力量

也許,一個年逾百歲老人的去世,談不上悲傷。所以,當楊絳先生離世的消息透過快如閃電的網絡傳遞到我的眼晴時,我並沒有像這些年如汪國真、史鐵生、陳忠實等我喜歡的作家去世時的難過。我很平靜的接受了這個現實。幾年前數以百萬計的網友透過網絡爲先生百歲壽誕祝福時,我就知道,這一天不會太遠。

是的,先生的離去,我不悲傷。但我知道,先生此去,這個世界便少了一種力量,一種叫做“平淡”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春風化雨,這種力量是潤物無聲,這種力量能於無聲處聞驚雷,也能在不經意裏化干戈爲玉帛。這種力量可以如水一般隨形就物,也能如空氣似的無孔不入。這種力量可以穿透人的心靈,讓我們在許多暗夜檢討自己的浮躁。這種力量也是一個無處不在的參照物,讓我們常常在被物慾矇蔽雙眼的時候還能有一個可以參考的方向。先生以歷經三朝之軀,105歲生命長度,還有數百萬字的等身之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淡然之心,可折萬物。先生的生命、經歷、人格、作品等,都像一股股從泉眼裏無聲冒出的涓涓水流,那麼平靜,那麼自然而然,卻在歲月的靜水輕流裏萬涓歸流,不知不覺便漫盈了無數人們的心間。

人活百歲需要機緣和運氣,也是很多人追求的生命極限。如果說一百歲是上蒼對先生的苦難人生、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的肯定,那麼後來再多出來的五年,我想,一定是老天對她超然世外生活態度的獎勵。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先生百歲之際對生命的感悟。我是定達不到先生生命高度的,因爲我無法做到與世無爭的脾性,所以也便無法理解一個百歲老人那份靈動而平靜的心境。先生閒適淡然的處世態度並不是上了歲月後纔有的,在她的《我的丈夫錢鍾書》一文中,有這麼一段:在我住院期間,鍾書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着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檯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後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他感激之餘,對我說的“不要緊”深信不疑。當初讀這一段時,是對錢先生那份當了父親之後還如此孩子氣的忍俊不禁,再後來讀時,覺得一個坐月子的女人,居然還能如此對待一個生活幾乎不能自理還四處闖禍的男人,於是便出奇的佩服先生那種與生俱來骨子裏的高雅了。一句帶着微笑與溫度的“不要緊”,就是這個世間絕大部分人都知道卻做不到的答案。所以,當錢鍾書以一句“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來炫耀自已的幸福時,其實已將這種淡看世事的生活態度向世界作了推廣。我想,“伉儷”一詞,一定就是爲錢楊兩位先生量身打造的。

很多高壽老人,其實早已失去了思維能力,成了一具刻寫生命年輪的軀殼。但先生在93歲出版散文隨筆集《我們仨》,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還整理出版了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如若沒有一顆敏感而超越生死的淡泊之心,料難做到。1997年,先生唯一的女兒阿瑗去世,1998年歲未,先生的丈夫錢鍾書又因病去世,她說“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失散了。”“媒體說我內心沉穩和強大,其實,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裏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每見此文,淚水總會潸然而下。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偉大,莫過於遇到困阻時還能給予他人繼續前行的力量。拋卻先生學者、作家身份,一個年近九旬且有着細膩情感和敏銳思維能力的老人,接連失去“一生最好的作品”女兒和相依相扶六十三年的丈夫,內心遭受的重擊可想而知。但先生知道她還有責任,那就是她要把他們之間的愛以文字形式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於是,在她93歲高齡出版講述一家三口溫情往事的《我們仨》一書時,這個世界都被感動得一塌糊塗。

一直認爲,是楊絳成就了錢鍾書。如果不是楊絳,就一定沒有經典名著《圍城》,錢鍾書這個幾乎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男人,也一定會被生計困縛成一個普通的學者!傳說裏所謂的“女神”,大抵便是先生這樣的人罷。

“懂”是愛情最好的詮釋,“淡”是生命最好的註解。這兩點,先生都做到了。生命既然已經圓滿,便無遺憾可言,而我們,都是旁觀者。只是,這個世間,從此再無先生可稱。而先生所代表的一種平淡的力量,在這個慾望滋意的時代,也成爲了最後的絕唱。

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