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人生感悟>

關於人生感悟的優秀文章

學問君 人氣:1.77W

每一種選擇都有不同的結局,就如走不同的路就會有不同的風景。所以,如果想看燦爛的風景,不妨沉思片刻再做選擇。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人生感悟的優秀文章,歡迎閱讀!

關於人生感悟的優秀文章

如果沒有明天

我到一個朋友家裏,看見他書房的架子上擺着十幾冊精裝的日記本,頓時令我肅然起敬,我一向敬佩那些有毅力和恆心寫日記的人,於是對朋友讚美說:“沒想到你寫了十幾年日記呀!”

他很害羞地笑着說:“這麼多的日記本,沒有一本寫超過七天的!”

“怎麼會呢?”

朋友告訴我,他在少年時代讀一些偉人傳記,發現許多偉大人物都有寫日記的習慣,他便在心裏想:雖然不一定成爲偉大人物,也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因此到書局去挑了一本印刷精美的日記,寫將起來,第一年只寫了七天,就沒有再往下寫了。

原因呢?

朋友說:“說太忙,實在是一種藉口。其實,是覺得生活這樣單調、空洞、乏味,每天都在重複着,到底還有什麼好寫呢?從前不寫日記,不知道生活如此單調,開始寫日記時才發現了。”

第一年沒有寫成日記的朋友,內心非常懊悔,因而發誓第二年再買一本來寫,第二年只寫了五天,後來每況愈下,最近這幾年,一到過年的時候,到書店去買一本精裝的日記,聊表紀念,擺在書架上,偶爾看起來,想到從前也曾是一個立志想要寫日記的人。

告辭朋友出來,走在嚴冬寒冷的夜街上,我非常感慨,常覺得生活單調、空洞、乏味的恐怕不只是我的朋友吧!其實,日子怎麼會每天一樣?我們今天比昨天成長一些,今天比昨天更接近死亡一步,今天比昨天多看了一天世界,怎麼會一樣?世界也是日日不同的,有時會有飛機撞山,有時會有坦克壓人,有時地震災變,有時冰雪凌人,甚至就在短短的幾天,有幾個政府被推翻而改變了,日子怎麼會一樣呢?

感到日子沒有變化,可能是來自生活的不能專注、不肯承擔,因此就會失去對今天、甚至當時當刻的把握了,可悲的是,不能專注把握此刻的人,也肯定是不能把握將來的。

有一次,我在市場買甘蔗,賣甘蔗的人看來是充滿智慧的人。老人說得起勁,旁邊的人聽得都笑了,他突然嚴肅地說:“不要笑,人生的變化是莫測的,各位看我在這裏削甘蔗,說說笑笑,說不定今天晚上我回家躺下來睡覺,明天就起不來了。”

人羣裏突然冒出一個聲音:“既然不知道明天能不能起來,今天又何必來賣甘蔗呢?”

“呀!少年家,你有沒有聽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明知明天不能再活在這個世間,今天也要好好地削甘蔗,如果沒有明天,難道我們就要躺着等死嗎?”

這段話說得讓人肅然起敬,只有今天能專注、努力、好好削甘蔗的人,才能嚐到生命中真實的甜蜜吧!寫日記也是如此,它是在訓練培養我們對此時此地的注視,若不是這樣深入的注視,日記只是語言的陳述,有什麼意思呢?

有一位和尚去問趙州禪師:“師父,什麼是你最重要的一句格言?”

趙州說:“我連半句格言也沒有,不要說一句了。”

和尚又問:“你不是在這裏做方丈嗎?”

趙州立刻說:“是呀。做方丈的是我,不是格言!”

這使我們體會真正的生命風格,是對現今的專注,而不是去描述它。

有一位和尚去問百丈懷海禪師:“師父,世界上最奇妙的事是什麼?”

百丈說:“那就是我獨坐在大雄峯上。”

真的很奇妙,每個人都獨坐在大雄峯上,只是很少人看見或體驗這種奇妙。如果我在這世上沒有明天,這是禪者的用心,一個人唯有放下現在心、過去心、未來心,纔會有真切的承擔呀!

一生就是一週

人,一輩子可以用一個星期來計算

星期一基本在上學,是人的生長期。

星期二開始工作、找對象,是人的奮鬥期。

星期三成家、立業是人的成熟期。

星期四立身、成名,是人的黃金期,作爲棟樑開始支撐一片天空。

星期五是人生的收穫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生的成色此時基本可以判斷。

此後人生的假期便開始了,你有兩天的法定假期,是否能夠贏得更多的假期,那就看每個人不同的造化了。

算一算,你現在活在星期幾?

人生應該是有序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事情。我們既不要想在今天搞定明天,更不要幻想返老還童,在今天重返昨天。

這樣算來,人生真是短暫的,人們需要珍惜眼前的每一天,因爲每一天都將逝而不歸。

過來人告訴我們,星期一緊張而忙亂,星期二、星期三焦躁而短暫,星期四疲憊而充實,星期五欣慰而遺憾。而週末往往在歡愉之外,還會有一點點失落。

現代社會倡導快節奏生活,人一週的生命週期往往會被打破。在星期一就會提前感到星期二的壓力,上學的時候,就不得不提前爲就業打算。本應在星期二就完成的.婚姻大事,因爲房子、票子的拖累,會拖到星期三,甚至星期四才能夠完成。星期四許多人早早開始盼週末,而到了週末的人卻不願去休假。人活得越來越不本分。作物可以反季節生長,而人一旦反季節,這日子怕就會出問題,這社會也怕是少了幾分太平。

如何調節好我們一週的生活,如何幸福地度過我們一生的日子,真是一個問題。把一個星期當一生一樣珍惜,把一生當一個星期一樣從容安排,能做到這一點不容易。

我們老在倡導環保低碳之類的事情,其實這都是表象,人類打破了自身規律與平衡是萬惡之源。我們最應該倡導與營造的應該是有序的生活,正常的生長,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完成不同的任務。這樣才能長幼有序,怡然自得。一個星期的日子過亂了,我們能看見,會調整。而一生的日子擰巴了,我們卻無能爲力。其實要說也簡單,要想過好一生,就從過好每一個星期開始。要想過好每一個星期,就從過好每一天開始。

算一算今年周幾了?你就會知道你今年該幹什麼。

算一算今天星期幾了?你就會知道今天你該幹什麼。

吹盡狂沙始到金

“我們在資訊中失去的知識,到哪裏去了?我們在知識中失落的智慧,到哪裏去了?”英國著名詩人艾略特在《岩石》一詩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我們也這樣叩問自己的時候,心不由會緊緊收縮一下,感覺自己在波濤洶涌的資訊大海里,像一片葉子,被一根警醒的細線牽住。

21世紀被人稱爲資訊時代。資訊似乎成了最有價值的東西。全世界一下子變小了,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條資訊在穿梭,讓我們能輕易滿足自己的獵奇心理。資訊加速度地傳遞,人們也加速度地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好像按了快進鍵。然而,就在我們體驗着“足不出戶知天下”的時候,卻忘卻了積累知識這回事。當資訊的潮水沖刷過我們的大腦後,我們的大腦卻彷彿更空虛,更迷茫了。

曾經有一位西方哲人說過:“大腦像海綿,能吸收很多知識,然而總有一天它會滿,那時你加入的新資訊就會把舊的擠走。”所以,無用的資訊有害無益。我們應當在大腦中放一張過濾網,聰明地接受資訊。

當資訊能正確指導我們生活時,它才能稱得上是知識。H1N1流感在全球蔓延時,及時的資訊能告訴我們如何預防流感,這就是知識;哥本哈根的氣候大會召開,各種媒體給我們傳來要低碳生活的資訊,這也是知識……這些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美好的知識,應該多多吸收。

然而,知識並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人生。知識往往是別人創造,我們學習的經驗。而真正能使我們快樂生活的,卻是自己在生活中積澱和感悟出的人生智慧。這時候,性情陶冶和品德教化就顯得更爲重要。

每個人的見識經歷、遭受的挫折、收穫的成功都不相同。但因爲是親身經歷,這些痕跡便永久地刻在了我們的內心,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通,像一粒粒珍珠,在時光中磨礪而出。蘇軾一生命運多舛,曾官至禮部尚書,也曾多次遭嫉被貶。漂泊不定的人生經歷,教會他曠達超逸的生活態度,讓他獲得了一種超然物外、樂觀積極的人生智慧。自己發現、體會到的認識,纔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說,要成爲真君子,第一步必須修身。修,就是反省、踐行。向生活學習,從生活中挖掘智慧的甘泉。古人獲得資訊的途徑很少,卻出現了那麼多有思想、有德行、有文化的聖賢大德,這是因爲他們懂得從每一天的生活中,感悟一點,提煉一點,把生活當做一壺好茶,細細品味,口齒留芳。

資訊、知識、智慧,每進一層,就是大浪淘沙一次。“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只有淘出自己需要的真金,纔不枉把這人生走上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