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人力資源>

未來3年這些專業的人最搶手

學問君 人氣:2.05W

在我國就業方面是呈現低區不均的,很多熱門的專業大家搶先報名,一些冷門的專業卻置之不理。大家知道未來3年哪些專業的人最搶手嗎啊?下面本站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未來3年這些專業的人最搶手

不久前,一場關於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的戰略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包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在內的30多所高校參加此次會議。在這次會上,一個概念成爲了大家討論的中心議題,那就是“新工科”。

就在這場討論會結束後不久,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於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開展新工科的研究實踐活動,從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進新工科的建設與發展。

“人才是發展壯大新經濟的首要資源。工程教育跟產業發展是緊密聯繫的,相互支撐的。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滯後,那就拖了產業的後腿。我們急需發展‘新工科’,來支撐新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說。

傳統工科教育“舊”在何處?

“新工科”新在何處?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看我們的工程教育“舊”在哪裏?至少以下這組數字讓我們看到工程教育的“舊”:到2020年,我國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爲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其中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會達到750萬人。到2025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950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將達到900多萬人。

《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

“缺人才”不只發生在未來,還發生在當下,目前迅猛發展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大健康等新經濟領域都出現人才供給不足現象,暴露出我國工程教育與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有所脫節的短板。

但是,“我國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學理科化,對於通識教育與工程教育、實踐教育與實驗教學之間的關係和區別存在模糊認識,工程教育與行業企業實際脫節太大,工科學生存在綜合素質與知識結構方面的缺陷”。這些分析來自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份報告。

“新工科”人才是什麼樣的?

新經濟的發展對傳統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相對於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複合型“新工科”人才。

他們不僅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應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徵;他們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也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對未來技術和產業起到引領作用;他們不僅在技術上優秀,同時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

“新工科”要立足新經濟之“新”

未來新經濟的創新與創造必將無處不在,因而“新工科”必須要立足新經濟之“新”,而不是亦步亦趨跟在新經濟後面設專業、開課程,貌似在建設“新工科”,其實還是走以前工程教育的老路。

那麼,“新工科”怎麼做才能立足新經濟之“新”呢?

首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在不要說四年,兩三年間,世界就大不同了。我們現在做微信小程序開發,大學是不是要搞一個專業專門學這個?等你搞出來,可能小程序已過時了。我們認爲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快速學習能力。”騰訊公司副總裁、技術管理委員會主任王巨宏說。

新經濟是一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經濟發展總是在推陳出新,不同時期的經濟都有“新”的部分,一定時期的“新”也會逐漸變成“舊”。因此,“新工科”要着眼於互聯網革命、新技術發展、製造業升級等時代特徵,培養學生最核心的能力——學習而且是快速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其次,學生需要在更廣泛的專業交叉和融合中學習。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做法是學工程也需要理解哲學,商科生也要做工程試驗。“因爲我們認爲在他們畢業時,不只需要理工科知識。他們要成爲一個團隊、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領袖,就需要去了解政治、哲學、歷史和整個世界。

‘新工科’應該做什麼?我認爲是科學、人文、工程的交叉融合,是培養複合型、綜合性人才,學生要具備整合能力、全球視野、領導能力、實踐能力,成爲一個人文科學和工程領域的領袖人物。”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包信和說。


TAGS:搶手 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