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求職故事>

職場人脈擴充不能靠飯局

學問君 人氣:2.87W

美國教授斯蒂芬·p·羅賓斯(stephen p. robbins)在撰寫的經典mba教材《組織行爲學》中指出,一個典型的首席執行官的時間分配中,至少25%該用於人際交往,而社交型ceo在人際上花的時間可能更多。這裏的人際主要指的是與董事會、大客戶及公司之外的各界高管。這是把搞人際關係學術化了。

職場人脈擴充不能靠飯局

如果連美國管理學界都認爲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搞人際關係是合情合理的話,那麼在中國職場的實戰領域,人脈的維繫所佔的時間及精力的比例,就遠遠不止於此了。

人脈要花多少成本,郭德綱的`相聲《我要上春晚》中有個形象描述:作爲北漂族,混跡多年好不容易賺到一筆5000元的廣告演出費後,爲了上春晚,全部被拿去疏通和導演組的關係了,注意,還沒輪到他和人家吃飯哦。這個相聲小品中的細節在現實中並不算誇張。一位上海商人說自己頭十年基本沒什麼錢,掙來的錢,都拿去結交朋友了,也就是最近幾年纔開始富裕起來。他所謂的結交朋友,除了和朋友們吃飯或者聚會,還有自己不到場,派手下人去買個單之類的情形。現在他投資的人脈中,有的行情已經漲到正局級,所以他可以掙大錢了。

也有不需要花錢給人買單積累的人脈。一位電影製片人跟我提起過當年和幾位同樣清貧也同樣熱血的人的交往:一邊在排檔裏喝啤酒,一邊共同探討着發展和機會。如今有的成了國營文化機構的權力人物,有的自組了影視製作企業,還有的去做房地產了。再聚到一起喝酒,就成了一條電影工業的產業鏈,投資方,許可證和發行方,製作方一應俱全。

在人脈的形成及培養過程中,吃飯喝酒最多隻是敲門磚,跟找結婚對象的相親差不多。雙方化學反應合不合,交談得投不投機,在一起放不放鬆,纔是最關鍵的。一旦建立了默契,吃不吃飯真的無所謂了。而第一、二次飯吃得不合胃口,再多吃也是白吃。對慣於在飯桌上認清人的老江湖來說,哪裏用得着吃一頓飯那麼長的時間來認識一個人。基本印象,大概在熱菜上來之前就有定論了,人品問題,就要等日後漫長相處中的各種具體事件和行爲來表明了。

一位英國ceo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他把商務餐飲應酬控制在一週一次,他認爲對於人脈,這絕對是有用的,但再多就會影響到工作和生活。相對於中國的國情,四十歲以上的商人,最多一週兩三次也就夠了,剩下的就該算是不顧家庭的自我放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