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培訓心得體會>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1500字(精選6篇)

學問君 人氣:1.07W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暑期培訓心得體會1500字(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1500字(精選6篇)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1

爲期2周的英語培訓落下帷幕,在這緊張、充實而又快樂的日子裏,我感受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這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培訓的內容給了我教學上很大的幫助,聽了的培訓老師的理論指導,親身體驗了一些活動,讓理論聯繫了實際,使得我更深刻、更透徹的領會了老師所講的內容。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體:

透過培訓使我重新認識了英語教學,作爲一線教師,我知道了怎樣的課纔算是一堂好課,不僅包括師生互動,學生主體等,但我覺得關鍵還有對教材的把握,透過培訓,使我明白了,我們要用教材教學生,而不是教教材,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另外要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就是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就是說在課堂中,Pairwork和Groupwork部分不但要練,還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勇於張口,使課堂氣氛活躍而有秩序,讓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真正喜歡上英語課堂。對於我們自己,能有機會和外國的老師用英語交流彼此的思想,我覺得真的是非常的快樂。不僅鍛鍊了我們的英語口語,而且也瞭解了很多有關英語的文化。

所以我覺得在以後的英語教學生涯中我應該這樣做:

一、不斷充實自己,掃除自己在英語知識方面的盲區,尤其要紮實課堂用語。教師除了要熟悉書本上的詞彙、短語、句子外,還應結合生活實際,熟悉一些生活常用語,英語中常用句子、短語,尤其是在課堂中要使用的句子,教師要達到熟練使用。比如說教室裏的每個物件用英語怎麼說,學生和老師以及和同學之間的簡單對話等。在平常的時間,多多的看有關英語的雜誌和有聲讀物,時刻都要裝備自己。俗話說:“打鐵先要自身硬”,只有教師達到在課堂上能無所顧忌地使用英語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去談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結合學生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培訓中,指導老師們提出了許多非常好的做法,有很多是經驗之談,但經過我在實際中的實踐反思,我發現有些方法不一定就實用於我所教學的班級,因而,我覺得作爲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摸索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借鑑並變通使用別人成功的做法,要常反思,常調整,進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

三、合理使用直觀教具,充分發揮教具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提到直觀教具,我們首先想到的將會是多媒體設備,但透過參加培訓以及和老師們的交流,我覺得,多媒體設備的確有其先進的一面,但如何用好它,在什麼時候用,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一個課題。老師們在培訓中告訴我們,他們使用圖片、簡筆畫、實物進行教學,同樣取得了成功,由此可以說明,不管是什麼教具只要用得合理,就會有它的效果,因而,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地研究如何去用好各種直觀教具。

四、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使英語學習成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愛好。培訓中,老師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學生不喜歡學英語,學校裏沒有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問題提出來後,我就在思考,沒有氛圍,那我們就應該去營造氛圍,多多的給學生們設定英語的情景,就應該從自身做起,首先,教師要做好榜樣,在平時教學中或和學生的交流中要儘量使用英語,至少在自己教學的班級是可以實現的,雖然這做起來的確有些難,就像普通話的推廣一樣,這麼多年了,依然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我們要知難而上,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去嘗試,只要你做了,就總會有收穫的,當你透過努力使一部分學生喜歡使用英語說話、交流,喜歡學習英語的時候,你會覺得你沒有白付出。

總之,本次培訓對我來說的確是受益匪淺,從中不但開闊了我的知識視野,同時也吸取了不少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論,我覺得做爲一位新時期的英語教師應該與時倶進,不斷的學習。希望以後多舉行這樣的培訓,讓我能不斷的提升自己。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2

“厭倦,是因爲你停止了成長”。這句話是尼采說的。

今天,是名師工作室骨幹成員的講座。郭明潔老師,剛畢業五年的小年輕,嚴格來說,還是個孩子。她像早上盛開的第一朵含露的玫瑰,新鮮漂亮,充滿朝氣。在作講座的時候,她對“教師”這個職業滿懷憧憬,挺喜歡她的這句話:“這是我喜歡的事”。多麼可愛的小女孩!

老師,跟其他任何行業差不多。當你身處其中的時候,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困難會一點一點侵蝕你的靈魂,逐漸消磨你的熱情。最終堅持下來,並仍舊保持初衷的,很少。其實,任何工作都一樣,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唯有真的喜歡這個行業,纔會一如既往。

喜歡,纔是保持初心的源頭。

記得讀書時期,我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當一名老師。因爲我喜歡孩子,喜歡校園裏清新的空氣,喜歡校園裏簡簡單單的人事關係。這份喜歡,讓我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充實自己。

可不知從何時起,慢慢地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倦怠,雖然也按時上下班,按時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任務。直到今年的暑假,接過宋昌校長遞給我名師工作室的名單,要求通知到部分教師準備一個半小時的講座,要到外鄉鎮講座時,才發現這幾年來自己的碌碌無爲……翻微信找隨筆,進q空間找日誌,開啟美篇找圖片……幸虧自己平時留下了那麼多隨手記,加班加點幾番忙碌,一萬三千字左右,心中竊喜。斟酌斟酌再斟酌,修改修改再修改……

難忘和修倩茹校長在38度的高溫天氣裏在辦公室互相看稿子,和王桂麗、胡華鳳老師互通電話,互相鼓勁,互相學習,難忘王麗君,賈魏昆兩個小年輕在樓上一次次試稿,昏天黑地地回家,難忘酷暑天氣裏中心校宋昌校長、劉建明主任把我們召集在一起,爲我們培訓……

稿子終於敲定,鬆了口氣時,21號發現劉建明主任在教研羣發的暑期備課通知,25號示範課,26號半個小時的講座……心中暗暗埋怨:這劉主任暑假是不讓我們過了嗎?可通知已發出,不敢怠慢,又是一番忙碌……一個暑假過的用一個詞來說就是“煎熬”。當25號的講課、26號的講座、最終28號清淺之行講座結束,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原來我也能寫會講。雖然因爲多年不再參加比賽,雖然好多年沒這樣給自己施加過壓力,雖然講課講座不是完美無缺,但……就像我在給胡華鳳老師朋友圈裏的留言中所說:痛並快樂着,學而收穫着,這個暑假註定是從教生涯中最難忘的暑假……最美的成長在路上!

在這個過程裏,不只是能感受到努力的意義,更能在提升中發現永遠保持活力、永遠有無限可能的自己。原來以前的厭倦皆因停止了成長!

我們身邊經常會有那麼一些人,既選擇了這個職業,又整天抱怨連天,喋喋不休。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厭倦生活,懷疑自己。其實,我總覺得,並不是生活對他殘忍,而是他從未真正熱愛過生活,熱愛過他的職業。

我經常在朋友圈中看到教研室的鄭標老師曬他的爸爸,那是一位已經八十歲的老人,紅光滿面,精神矍鑠。退休前,他是一名出色的老師。如今,工作上,他退休了,但是生活中,他永不退休!他會所有年輕人會的東西,微信、微博、美篇玩得倍兒溜,他熱衷書法、攝影,每天背個相機到處去溜達,在他的鏡頭下,世界是那麼美好,生活是那麼陽光。一朵含苞的花,一株沾露的草,一隻飛翔的鳥都是他眼中最美的事物。

看到他你不會覺得他比我們老,因爲他的思想緊跟時代的潮流,他的心態永遠停留在少年時期。這樣的人,怎麼會厭倦生活呢?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那就是永遠選擇熱愛,永遠不停止學習和成長!

由此,我對“老人”有了新的理解,如果你的思想停止了前進,對事業對人生產生了惰性,即使再年輕,你也已經老了。相反,假如你每天都在汲取新營養,感知新事物,對生活充滿熱情,那麼何“老”之有?因爲所有的.厭倦都是因爲你停止了成長!

看着學校裏的這些年輕的老師,我祝福他們,也希望他們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3

作爲一名教師,我個人認爲需要學習的東西非常之多,所以我一向很珍惜每一次的學習的機會。經過這3天的培訓學習,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差距與不足,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認識水平、理論水平等都有進一步的進步和提高。在培訓的這幾天,我的感覺是充實的,因爲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思想的火花的衝擊。在這裏,我們與各位同仁、專家的教學理念進行了一次次的親密接觸,聽取了權威的專家及各位同行的各種觀點和見解,反思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教育改革是永恆的主題,社會在不斷的變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斷變革。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觀念,也對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戰。教師想在這場滾滾而來的課程改革中佔據主動地位,就應與時俱進,以飽滿的熱情,開放的心態投入課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課程所帶來的全新挑戰。繼承與發展是此次基礎課程改革的特點。新課標更爲徹底的摒棄了以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那種“學科中心論”的教學模式,更爲充分地突出了教學中心是學生這一主體。同很多。但要採他山之玉爲我所用,納百家之長解我所困卻需要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很漫長,也許會走得很累,但作爲一線教師的我會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邊的路很長,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會朝這個目標去努力。所謂“高山仰止,心嚮往之”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下面是我透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更新了教育觀念

現代的教師應成爲學生潛在品質的開發者;成爲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成爲學生的心理諮詢者和健康的引領者;成爲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成爲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促進者、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從挖掘和理解教材中去摸索教學方法。經過這次培訓,我覺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根本的轉變。我深深的感覺到,作爲教師只有“愛”是遠遠不夠的,只會“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師,只有與時俱進,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尊重學生,具有專業化知識和技能,纔可以做一個好教師。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該體現在精心的準備上,體現在簡而精、通俗易懂的語言上,體現在將複雜問題簡單化、形象化的演示上,體現在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的精銳的目光上,體現在耐心的巡視指導上,體現在及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上。

二、相信每一個學生

學生在個性上存在差異,但在智商上是絕對沒有差異的,每一個學生都有很大的潛力有待於教師去挖掘。所以我們應大膽地放開手,讓所有學生去學習,去全力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並透過教師的培養逐漸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使學生能真正地成爲課堂的主人

積極地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思維到實踐都得到很好的鍛鍊與提高。當堂訓練的方法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留死角,一直處於主動狀態,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

四、因人施教,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任何一個學生都有學習的能力,要向讓他們學好,就必須給他們提供學習的基本條件,同時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輔以合適的指導方法。在不失大局的前提下,讓後進生學好,刺激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當後進生的能力提上來之後,又會產生一些所謂的後進生如此循環下去,後進生在不斷提高,同時整個班級的成績就會進步,而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將會隨之不斷提高。

透過這次培訓,我感觸很深,受益匪淺,自己感覺就像和所有的老師融合在一起,翱翔在知識海洋中,陶醉不已,流連忘返。不僅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師德師風也得了昇華。爲此,我代表所有的教師衷心地感這次培訓我們的“專家、教授、名師”,也希望以後類似的培訓機會延續下去。更希望我市的教育大業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引下,日新月異,與時俱進,大放光彩。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4

兩天的培訓時間匆匆閃過,雖然時間短但收穫卻不少,特別是“觀課議課”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一提到“觀課議課”很多人就覺得是簡單的聽課評課活動。其實不然,“觀課議課”主張充分發揮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進的功能,以發展性的取向做課,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獻課,主張直面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不讓老師背有被批判得一無是處的包袱。“觀課議課”讓我們在“觀”中感悟思考,“議”中交流促進。下面我就“觀課議課”教研活動談一下我的幾點感悟:

感悟一:“觀課議課”活動淋漓盡致的體現了以人爲本的理念。授課者不再是被動的教學執行者,“觀課議課”要求共同的參與,使授課者從“公開課”的壓力中解脫出來,變被動爲主動。“議課”者與授課者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交流,“議課”的主要目的是爲了促進上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入的反思,總結並提升實踐經驗,對課堂上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探討和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辦法。這種形式和內容的變化,使所有的得失都是屬於每一位老師的,因此它也最大程度上調動了所有老師的積極性,也極大激發教師參與的熱情。

對於一名教師來說,幸福的生活來源於創造性的勞動和對創造性勞動的審美性體驗。“大創造,大突破,大快樂;小創造,小突破,小快樂;無創造,無突破,無快樂。”“觀課議課”研討課堂事實和現象,不針對講課教師,只針對課堂,探討原因,這樣就就大大降低了評課評人的的利害關係,從而減輕教師的壓力,更有效地促進大家能夠共同觀察、收集、探討、研究和改進教學。我認爲這樣纔是真正幸福而有效地教研。

感悟二:“觀課議課”更具有針對性。“觀課議課”的主題可以預先研究和準備。在觀課的過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選擇地,把該觀察的東西觀察得仔細一點。

觀課者要充分與授課老師交流溝通,瞭解該老師對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考,他希望觀課者關注哪些教學環節,得到哪方面的反饋,從而透過共同商討確定觀課的重點。這樣,聽課過程中目的性就會更明確,效率也會更高,觀課者既能夠兼具教師和學生的視角,充分感知課堂,對所需要觀察的問題也能清晰地體認。同時,由於觀察點的事先確認,這樣每位參與者就能很好的針對一個問題或者現象,做到透徹而細緻地分析好和解決,避免泛泛而談。觀課和授課達成了教學共識,有着共同的思考對象,因此會形成觀點的碰撞,思想的交流。這樣“觀課議課”才真正是教師們對話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感悟三:“觀課議課”重在每位教師的積極參與,積極交流。觀課議課的首要前提是仔細觀察課堂教學情況,收集課堂教學資訊,“坐在學生身邊”觀察學習效果,觀課時,不僅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心靈感悟和體驗,用頭腦思考和判斷,這樣在議課中才能根據問題討論解決的方法。

每次觀課,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態,並分析學生活動與教師教學方面的聯繫情況;自己也要反思:“這一環節該如何處理,怎樣處理的更巧妙。“議課”透過對問題和困惑的討論,關注探討新的和潛在的發展可能性。議課的過程,是授課和觀課所有參與者不斷拓寬視野、不斷開闊思路的過程,使授課者和觀課者實現了“雙贏”。在問題的提出、解決和研討中,所有參與教師都能夠有效地積累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並逐步形成總結經驗、不斷反思的習慣,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具有時效性,也使“議課”變成了更有深度的科研活動。因此,“觀課議課”需要老師的積極參與,積極交流,需要所有的觀課者共同研究、探討。

“觀課議課”是彰顯以人爲本,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研修活動,它以“思”爲基礎,在授課者、觀課者、議課者共同參與的過程中,真正實現了思想的碰撞、交流和發展。“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我們正沐浴着“觀課議課”的陽光,相信一個燦爛的花季已經悄無聲息的來到我們身邊。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5

8月20日,我們全市小學語文教師齊聚一堂,聆聽了來自太谷實驗小學的副校長智美焰老師所做的“運用導學教學,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的專題講座。關於太谷的導學案教學模式,我們從聽說到取經、模仿、實踐、運用,已有一年多了。一路走來,迷茫着,困惑着,驚喜着,收穫着……跌跌撞撞,有初嘗奇果的新鮮,有無從下手的混沌,有不得真經的苦楚……親臨太谷聽過課,也聽過張四保主任的講座,但總感覺摸不着導學案模式的脈搏,我們品嚐着東施效顰,不得其法的尷尬;感嘆着南橘北枳,不服水土的艱難。導學案模式難以在我們的課堂上落地生根,成了這一年來老師們一致的共識。我們討論過,是模式有問題?可太谷人的實踐成果顯而易見。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的實踐有誤區。

回首一年來的課改實驗,不能否認,我們從來不缺少向他人學習的心態,可我們不僅要追趕、模仿,還應以更主動、更開放、更自信的姿態站在教育改革的舞臺上,才能孕育滋養出我們這方沃土上的課堂模式。

智美焰老師從改變觀念和改革課堂兩個大的方面爲我們詮釋如何打造高效語文課堂,雖不能說就是靈丹妙藥,卻也在我們困頓時爲我們再次指明瞭方向。在這炎炎夏日裏,咀嚼着智老師的每一句話,還真得到了不少啓示。

觀念,是我們普通教師很難成長爲名師名家的最大障礙。“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這是我們在中央電視臺常見的一條廣告語。可我們的心有多大呢?一篇課文學生記住了多少,佈置的作業學生完成了多少,考試的時候學生能考多少……我們能帶一個好班還是差班,我們能帶一門課還是兩門課,我們考好了能獎多少考砸了要扣多少……當然,追求單位時間或階段性時期的教學效益無可厚非,因爲教師也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個體,也有常人所有的物質追求。但如果從自己職業成長的角度來說,教學生學會和讓學生在我們的教育下想學,那樣的教學長期效益是截然不同的。瞭解整個社會的教育背景,知道國際國內的教育形勢,我們的心才能更大些。我們纔不至於把自己束縛在三尺講臺上,把自己知道的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放眼世界,和學生一起學習,成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而不是教書匠。我們應該有更美好的職業期待,想着自己也能成爲下一個魏書生、下一個于丹、下一個王崧舟,以此爲動力,樹立大教育觀、大語文觀,把對學生成績的期待轉變爲對學生未來人生前景的規劃。我想,我們的心有多大,我們的三尺講臺也會變得無限大。

改革,這個各行各業都高舉的旗幟,它究竟是什麼,要我們怎麼做,其實,我們也沒有認真思考過。以導學案模式的移植嫁接爲例,我個人覺得,太谷人之所以改革實驗成功了,是因爲它有着厚實的地域土壤。太谷經濟並不發達,一直以來,窮則思變,讓太谷的老師們找到了適合他們那兒區域教情學情的教學模式。可我們的模仿是爲了什麼,有很大一部分是眼下的教學成績。所以,不少教師不願嘗試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因爲任何一種新東西的試驗都要經歷時間的考驗,而且還有失敗的可能。如果單純是爲了暫時的教學成績,有經驗的教師有着各種各樣的應考策略,同樣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取得不錯的成績。像小組合作,有人認爲是一勞永逸的事,學生會學習了,老師就解脫了,可有的老師認爲是在浪費時間。就智老師對學案教學的指導意見來看,我覺得最新的,也是最亮的東西就是“怎樣寫預習筆記”,它類似於我們的課外作業,但比較我們常佈置的機械性的抄寫作業,它更趨向於讓學生動腦子預習,爲課堂上的學習做好前期準備。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這也是導學案模式追求的教學意義。我們也將繼續探索實踐,將其運用得遊刃有餘,讓這種模式穿上符合我們的地域教情學情的外衣,更適合我們的教學。

暑期培訓心得體會6

暑假這幾天的培訓,感覺就是全嶽麓區就英語老師聚在一起敘家常。大家提出教學中的困惑,集體討論解決困惑的自己的心得體會,非常的放鬆也非常的實用。

小學英語是學生接觸和學習英語的啓蒙階段。我認爲,既然是啓蒙階段就不要讓學生學得太複雜。我的觀點就是:簡簡單單地教,紮紮實實地學。

小學三年級階段:三年級階段,我的側重點就是規範他們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多同學在幼兒園接觸過英語,所以一上課他們就會說“老師,這個英語我以前就會。”可很多同學的口語與字母的讀寫都不規範,使用的場合與禮儀也不知道。這時我就會在表揚他們的同時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來規範他們的學習習慣,而這一過程經常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精力。但是老師一定不要覺得煩,要很有耐心的反覆教。因爲你的不耐煩可能會打消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基礎打好了、習慣形成了對以後的學習很有幫助,這也就是所謂的“磨刀不誤砍柴工”。三年級階段學生剛接觸英語,學起來有點難度,這時我的教學思想就是“一定要學會”,不給學生留疑難。有時可能會趕不上教學進度,我認爲這不是個大問題,教學進度可以靈活調整。因爲學生一旦有了疑難,就會感到吃力,慢慢地也就會失去興趣。

小學四年級階段:四年級階段主要是學習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與一些基本句型。這一階段教師一定要把書本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這樣學生既容易學也容易記得住。有些課文內容與我們的實際生活脫節時,我一般先結合實物或圖片教單詞,然後根據我們的實際生活教課文句型。練習完句型後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學習,課文就成了一個輔助材料,學生就不會覺得英語很抽象。這一階段我的簡單地教指的就是:每個單元只要掌握主要的生詞和課文一個重點句型或語法點就可以了,教師不要把它拓展開。學生覺得難的知識可以把它弱化,一定不要填鴨式地教給學生,那樣只會增加他們的困惑。

小學五、六年級階段:進入高年級階段了,學生的知識面與詞彙量都增加了,是不是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了?我認爲不要多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還是“簡單地教、紮實地學”就可以了。雖然學了兩年了,可學生真正運用英語的機會很少,很多前面的知識已經模糊了,所以高年級階段我認爲還是以鞏固學習爲主,在鞏固舊知的基礎上加以提高。我的教法還是和四年級的差不多,掌握單詞和基本句型,只是增加了閱讀和簡單寫作答題的內容。教學的同時一定還要把課本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這樣學生纔會有學習興趣,不會讓英語與生活脫節。有的同事認爲課文C、D部分學生讀不完整,老師帶讀了很多遍學生還不會。我認爲他們增加了課文的難度,C、D部分本就是閱讀與寫作部分,學生只要能看懂和會答題就可以了,學生沒學過的單詞只要能猜懂意思就OK了,要讓他們想A部分那樣讀背那太強人所難了。還有的老師教學很認真,遇到新的語法知識就用中文和他們講解語法規律,有的甚至要學生抄下來背。我認爲這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有很多同學會背但是還是不會做題。是他們笨?不是,我認爲是他們還沒到那個理解語法知識的階段,老師人爲的拔高了他們。我的同事的兒子就對他媽媽說過:“媽媽,你那時教我的語法我總記不住,後來我們初中老師一說我就懂的。”這可能也就是所謂的“正確的時間幹正確的事。”針對“簡單地教”的原則,老師可以適當地根據自身教育需要對教材進行調整,讓學生學得輕鬆、明白。

簡簡單單地教的同時,學生們要紮紮實實地學。教師的教學過程不能放鬆,課後鞏固必須落實到位。從開始學英語起,我便要求學生每天堅持聽英語碟至少二十分鐘,並要家長簽名。爲了不讓學生偷懶,我會經常進行抽查簽名情況,對沒完成的進行批評指正。剛開始可能覺得有點麻煩,可學生形成習慣後教師的教學就很輕鬆了。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對課文A部分的背誦。因爲課文內容不多,我就要求學生到我辦公室背誦,學生背的同時我還可以幫他們糾音。一學期下來,每個單元都背完了的同學我會給他們頒發獎狀,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透過聽讀和背誦,學生的語感和發音都很不錯。他們也因爲能隨口所幾句英語而感到興奮,學英語的興趣也很濃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