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培訓心得體會>

教育資訊化培訓心得體會範文三篇

學問君 人氣:8.04K

篇一:教師資訊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培訓心得體會

理解和體會

教育資訊化培訓心得體會範文三篇

透過對《中小學資訊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解讀》學習和郭紹青教授的詳細講解,讓我對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能力提升工程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也對自己後一階段的任務有了較爲清晰的認識,現把我對《中小學資訊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的理解和體會簡單小結如下:

一、加強理論修養是工作完成的基礎

首先,瞭解了能力標準和能力培訓課程標準的制定背景及依據,瞭解了能力培訓課程標準的內容框架,明確了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與能力標準之間的對應關係。 其次,對教師在“應用資訊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應用資訊技術轉變學習方式”和“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提出的不同要求,形成了三個課程系列,構成了培訓課程框架。瞭解了四類課程主題相對應的能力要求,知道了依據四類課程主題開發的具體培訓課程。

第三,瞭解瞭如何設計課程,形成課程體系。瞭解瞭如何有效地進行課程的開發。

第四,瞭解了開展教師培訓活動的要點。

第五,瞭解了開展教師培訓活動的要點。知道了當培訓機構爲教師提供了課程“超市”之後,就要進入課程實施階段,即開

展教師培訓活動。這些都對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大數據時代”、“雲課堂”、“翻轉課堂”、“微課”、“微課堂”、“飢餓教學法”等等無一不衝斥着整個腦海,不由笑曰“我們被洗腦了”。從培訓前的不知到知,從聽說到了解,我對此次提升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了較爲深刻的認識,也瞭解了自己在接下來的任務和需求。

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和培訓我瞭解到作爲一名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資訊素養,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能熟練運用資訊工具對資訊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組織和運用。而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我們不斷地進行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資訊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沒有良好的資訊素養,就不能成爲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

二、豐富的專業知識是提升工程完成的前提

透過聆聽郭紹青教授的《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及《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解讀,使我充分認識到作爲一名現代社會老師,首先要具備基本的資訊素養,掌握資訊操作的基本能力和獲取資訊的能力,除此之外還應具備資訊收集處理以及表達的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深刻的認識到教育資訊的重要性,明白什麼是教育資訊化發的發展情況,真正理解了資訊化教學環境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掌握了幾種常用的教學模式和軟件的基本應用。

三、堅持不懈是資訊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後繼發展的保證 資訊技術能力提升工程是一項長遠的工程,它並不應該在短期內就結束,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更新出現,這就需要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堅持不懈地主動學習、瞭解和掌握新技術、新知識,並不斷地運用於自己的教育教學之中,方纔能真正轉變觀念,提升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從而讓自己“懶”下來。

篇二:教育資訊化培訓心得)

20xx年8月6-10日,我有幸參加了三山區基礎教育資訊化專題研修班爲期4天的培訓,深感自己與當今先進的教育資訊技術的差距,也深刻的認識到了先進的教育資訊技術在教學中可發揮重要的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深刻的認識到了只有不斷的學習,接受新理念、新技術、新事物,學會並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才能跟上現代教育的步伐。回顧這幾天的學習生活,我們忙碌着,卻充實着;我們勞累着,卻快樂着。因爲,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有知識,更有精神上的收穫與充實。現將參加這次培訓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提高了教育資訊技術的素養。

第一天上午是參觀《學軍中學》和聽學軍中學辦公室主任張同華所作的《學軍中學辦學特色》》的講座,下午,張韞《大數據改變教育》讓我認識到:教師的教學是一門科學,需要研究,需要創新,教育資訊技術也是一門科學,更要研究,創新。同時,我也認識到教師的成長也離不開教育資訊技術,教育資訊技術使老師面臨着如何合理運用教育資訊技術,如何使教育資訊技術在教學中發揮最大的功效。並且從張韞的《大數據改變教育》講座中讓我明白大數據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在每時每刻發生着。第一個變化在於思維路徑的改變——從演繹轉向歸納,在“去經驗”的過程中找到真正重要的教育影響因素。第二個變化在於資訊真實性的凸顯,讓資訊從可疑到可信,使研究者能夠真正獲悉真實的情況,第三個變化在於個性化

教育具有了可能性,真正實現從羣體到個體。透過此次培訓,讓我認識到,學會把教育資訊技術應用在教學中能使自己的教學過程條理更清晰,學生更明白易懂,讓教學過程更明朗化,可以爲教學增添光彩和活力。

二、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 第二天,是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局副局長、上海市特級教師周飛關於《資訊化浪潮下的教與學》,培訓過程中周飛老師圍繞着“爲何做?”、“做什麼”和“怎麼做?”三個大問題進行專題培訓。首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張張各國教室教育模式圖片,伴隨着周老師生動的講解,讓大家明白了“課堂無選擇、學習少自主”的教育教學模式在資訊時代的今天遭遇了巨大挑戰,遏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課堂轉型勢在必行,這是新時期教育對我們教師隊伍的要求。接着周飛老師還用圖像詳細分析了我們傳統教學模式的五個環節。

1、備課-未成語調先有情;

2、上課-語不驚人死不休;

3、作業-紙上得來終覺淺;

4、輔導-大珠小珠落玉盤;

5、評價-吹盡狂沙始到金。

這種傳統班級授課制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所以出現了“翻轉課堂”。“翻轉課堂”的核心是“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在課外進行知識傳授,就是在課外學生透過觀看教學視頻和材料,先初步消化吸收;在課內進行吸收內化,就是在課內老師進行答疑解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不是強行灌輸,真正達到了學生會的不教,只教學生不會的,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這次給我們培訓的老師,他們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等專業知識水平、敬業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經過他們耐

心細緻的講解,讓我認識到學無止盡,教育思想、教學觀念還有待於不斷地提高。真正的把教學和教育資訊技術整合,融會貫通。

三、教育理念不斷得到更新。 第三、四天是考察杭州的《採荷三小》和聽校長《做點讓孩子們感到幸福的事》講座以及聽華南師範大學教育資訊技術學院教育技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胡小勇的有關翻轉課堂和微課的教學經驗講座,講座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翻轉課堂教學的5把金鑰匙,這種對傳統教學思想的顛覆,區別在於翻轉課堂教學它重思考,而非聽課、重課前,而非課後、融合多種學習行爲。翻轉課堂將記憶、理解、思考和應用等多種學習行爲融合在一起。而傳統課堂中,上課學習,課後複習的模式使接受知識,解讀知識、思考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行爲分離開來。而多種學習行爲的融合更有利於知識的學習與掌握。  翻轉課堂的`核心在於翻轉學習者在課堂中被動的身份,轉而成爲主動的學習者。那麼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如何給予學習者足夠的自主性,如何培養學習者的主動思考,如何指導學習者的有效學習,都是在開展翻轉課堂中需要我們思考的。否則就會像原文作者所說,只是翻轉了"形",卻沒翻轉"神",是不成功的翻轉課堂。聽後收穫頗豐。

透過4天得培訓,使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瞭解了先進的教育資訊技術理論,在教學活動中更能如魚得水、調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方法,聯繫學校及學生的實際合理地把教育資訊技術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發現了自己

在教育資訊技術中需解決的問題,發現了在教學中運用教育資訊技術的差距與不足。

總之,透過這次培訓,使我對教育資訊技術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有深度,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我一定把這些感悟用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並不斷的完善它。把教育資訊技術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篇三:教育資訊化培訓心得體會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爲你準備了教育資訊化培訓心得體會,相信能夠幫助更多的朋友們找到需要的東西,特整理了本文供大家參考閱讀。

在學校資訊化建設和應用發展這樣一個新背景下,作爲學校領導必須具備資訊化領導力——基本的資訊素養和利用資訊化設備組織教學,合理評價教師、學生和學校管理人員的資訊技術應用水平及其效果的能力,引領和示範合理高效地使用資訊化資源的能力,簡言之就是使學校在資訊技術方面的投入取得應有的成效的能力。學校領導的資訊化領導力,是在資訊化環境中,學校領導所體現出的一種綜合影響力和領導氣質。

教育資訊化作爲一項系統工程,成功與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要想加強資訊化領導力,推動教育資訊化的整體發展,學校應當系統規劃、有序行動,對以下方面要有所關注和思考:

第一,要關注課程

教育改革和新課程的挑戰。教育資訊化的領導力應當體現在全面瞭解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教育資訊化的現狀,並進而認識到教育資訊化與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學改革是密切相關、互爲促進的。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資訊化實踐創新的具體體現。

第二,要關注課堂

創新教學與教學改革。教育資訊化的領導力體現在應當瞭解資訊化教學在課堂實現的基本模式,認識到資訊技術的有效應用需要以教學方式的改革爲基礎,認識到高價值的資訊技術課堂教學應用要確保體現技術的有效整合。 第三,要關注學生

資訊化與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的目的是爲了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育資訊化的進程中,創設以“學”爲中心的資訊化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是教育資訊化領導力關注和思考的出發點——應該瞭解如何創造將學校、社區、家庭緊密聯合的資訊化教育體系;瞭解如何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教師、學生、家長多方參與的評價與家庭學校互動:瞭解實現學生的電子成長記錄與全面發展軌跡;瞭解如何將社會資訊化發展和新課程改革對學生髮展的新要求,轉化爲教師、學生的行爲和基本素養。

第三,要關注教師

面向資訊化的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資訊化領導力應該體現在——在教育資訊化的進程中,教師的專業發展面臨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機遇。教師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術應用能力,需要掌握將資訊技術整合到課程中的教育技術能力,需要掌握藉助資訊技術尋求終身發展的學習能力。學校領導要認識到,面向資訊化的教師專業成長,是教育領域系統規劃資訊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爲教師的專業發展制定相應計劃,以內化爲教師自覺利用教育資訊化的執行力。

第四,要關注環境

資訊化教育環境與學校文化建設。學校領導們該認識到,教育資訊化建設的效果體現之一,是教育文化的變革。如何在學校資訊化環境建設與校園文化之間取得協調和共同促進發展,以取得資訊化投入的最佳效益。 第六,要關注效益

區域教育資訊化投入的效益評估。教育資訊化是一件經濟、人力、物力投入都極大的工作。學校領導應當清醒並深刻地認識到,教育資訊化系統規劃需要對技術投入的效益進行關注,需要對教育資訊化各系統要素效果和整體效益進行通盤考慮和認真評估。

只有對這些方面真正思考,從硬件設施、軟件資源、應用隊伍、課程改革、教學應用、規章制度等多維度進行系統設計,纔能有效地推進學校的資訊化發展與建設,真正具備教育資訊化的領導能力。

當前,教育資訊化已成爲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教育資訊化的進程中,學校的職責就是要尋找能夠使每個學生達到最佳學習狀態、學習水平並得以健康成長和發展的條件。校長作爲學校的領導者,是學校工作的掌舵者,學校資訊化的有效應用和使用水平,取決於校長及中層領導因素、教師因素和環境因素。其中學校的引領作用是關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學校領導的認識層次決定了學校資訊化工作的發展方向,學校的資訊化的制度的制定符合教學規律,要貼近教學實際,符合教師的工作需求,才能夠被教師認可,纔能有效地得到執行,因此學校有關資訊化方面制度建設和激勵機制的的健全是推進學校教育資訊化工作的重要保障。

學用結合是深入推進資訊化的法寶。學校領導的身體力行是學校資訊化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校領導必須清楚各學科教師的學習情況,做好資訊化推進中的對全體教師培訓指導工作,能及時利用數據對課堂教學及質量進行分析,化解難點和教師的困惑,讓教師切實體會資訊技術的魅力。

資訊化的管理服務是效率的保證。學校領導和相關管理人員要密切合作,協調做好服務和管理工作,推動學校資訊化工作的快速發展。

爲資訊化搭建、打造必要的環境。學校要從硬件建設和軟件提升方面爲教師的使用提供便利,解決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學校專業資訊技術人員的學習和教師的專業培訓必須符合教師的實際需求,確保優質資源能爲教師正常教學所用,能爲學生平等地共享。

利用資訊化,推進校本教研。學校要着眼教師的專業發展,拓展學科教師資訊技術與學科整合實踐研究,促進教師開展資訊化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研究,激發教師的成就感,爲教師更好的發展創造條件。

學校的教育資訊化工作是一項長期的,逐步完善的工程,只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在行動上積極地踐行,才能使資訊化發揮最大的效用。

以上就是我此次培訓的一點感悟,雖然還有許多知識沒有完全消化,有待於以後繼續加強學習、領會體悟,但透過這次學習、培訓和交流,資訊化這股撲面而來的教育清風,使我更加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做一名教育資訊化的積極踐行者,靈活運用資訊技術,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