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語錄>

餘秋雨文藝經典語錄

學問君 人氣:2.14W

餘秋雨的文字清雅文藝又蘊含哲理,正如他的名字,一場清新秋雨,沁人心脾!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餘秋雨文藝經典語錄,希望喜歡。

餘秋雨文藝經典語錄

1. 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爲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爲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文化苦旅·自序》

2.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文化苦旅·自序》

3. 這些在生命的邊界線上艱難跋涉的人物,似乎爲整部中國文化史做了某種悲劇性的人格奠基。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誌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在他們的血統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傳代者,但中國的審美文化從他們的精神酷刑中開始屹然自立。——《遙遠的絕響》

4. 在李白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麼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並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並不帶有政務和商情,只帶着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親。寫出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很把這種行端當作一件正事,爲之而不怕風餐露宿,長途苦旅。結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 ——《三峽》

5. 只要是智者,就會爲這個民族產生一種對書的企盼。他們懂得,只有書籍,才能讓這麼悠遠的歷史連成纜索,才能讓這麼龐大的人種產生凝聚,才能讓這麼廣闊的土地長存文明的火種。——《風雨天一閣》

6. 基於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過來說,基於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沒有這種東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

7. 可惜,羣體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國歷史上日趨黯淡。春去秋來,梅凋鶴老,文化成了一種無目的的浪費,封閉式的道德完善導向了總體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進,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鶴羽,像書籤一樣,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西湖夢》

8. 不能把志向實現於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窖,儘管有濃重的黴味,卻是安全而寧靜。——《西湖夢》

9. 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這種大合理的實現方式又常常怪異到正常的人們所難以容忍。反之,社會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爲代價。單向完滿的理想狀態,多是夢境。人類難以掙脫的一大悲哀,便在這裏。——《西湖夢》

10. 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爲“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蹟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裏走走,那裏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於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後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蹟。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洞庭一角》

11. 我最不耐煩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幾句簡單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脈,拿來統攝全盤總是霸道,總會把它豐富的生命節律抹殺。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還牙,舉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統的霸座迸發。其實,誰都是渺小的。無數渺小的組合,才成偉大的氣象。——《洞庭一角》

12.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13.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來迎接困難的,看到了一個個困難,心裏就特別踏實,因爲這纔像活着。

14. 人生在世,可以沒有功業,卻不可以沒有友情。以友情助功業則功業成,爲功業找友情則友情亡,兩者不可顛倒;”

15.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上,經常減肥、排毒,纔會輕輕鬆鬆地走以後的路。

16. 人的一生要接觸很多人,因此應該有兩個層次的友情:寬泛意義的友情和嚴格意義的友情。沒有前者未免拘謹,沒有後者難於深刻;

17. 愛永遠是互相的事,因此必然是自由互通,信心互增,光輝互照。

18. 來一次世間,容易嗎?有一次相遇,容易嗎?叫一聲朋友,容易嗎?仍然是那句話--學會珍惜,小心翼翼。

19. 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恆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真正屬於心靈的財富,不會被外力剝奪,唯一能剝奪它的只有心靈自身的毛病,但心靈的毛病終究也會被心靈的力量發現、解析並治療。

20. 中華文明至少在一點上既符合最低標準,也符合最高標準,那就是:自己好好活着,不去招惹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