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儀隴銀山中學蔡菊英的故事

學問君 人氣:2.11W

中央電視臺主辦的“2015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經過全國徵集、人物展播、網站公示、推選委員會推選,從300多名候選人中選出10名最美孝心少年和20名“媒體特別關注孝心少年”。儀隴銀山中學學生蔡菊英從300多名孝心少年中脫穎而出,榮獲“媒體特別關注孝心少年”稱號。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儀隴銀山中學蔡菊英的故事,歡迎閱讀!

儀隴銀山中學蔡菊英的故事

刻苦謙讓小榜樣

或許是年少遭遇了太多不幸,所以蔡菊英比同齡的孩子更珍惜眼前的生活,更加乖巧懂事。蔡菊英把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化爲學習的動力。從週一到週五,她抓緊時間,學好每一門功課。在學習中,她有着一股鑽勁兒,不向任何一道難題低頭,並勇於不恥下問,這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她不斷提高,語文、數學等各科的成績都非常優異,同時,每當遇到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她總會耐心地盡其所能,認真講解。正是小菊英刻苦學習、樂於助人的品格,同學們把她推選爲班長。每天都是第一個開啟教室門,又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鎖好門。

在班主任老師眼中,蔡菊英除了成績很好,她還是一個熱心孩子,平時積極參加班裏和學校的活動。班主任告訴記者,好幾次的大課間,當同學們都在嬉戲玩耍時,蔡菊英一個人默默拿起掃帚清掃別的同學腳邊的垃圾。很多次來到教室,都會看到蔡菊英主動幫助班級裏成績較差的同學講解題目。

午飯後,有的同學在教室的過道里遊戲,蔡菊英總是獨自一個人在教室裏安靜地做作業。她的班主任說“每個週末,她幾乎沒時間做家庭作業,她所有的作業都要在學校裏提前完成。”她的班主任還告訴我們一件讓人感動的事,在今年在評定本期學生生活補助費名額時,因爲名額有限,她主動找到我,提出來將她的名額讓給別的同學。當時班主任爲她爲什麼,她只說了一句“因爲我是班長”。

孝親敬老小模範

董元珍老奶奶告訴記者,她因病需常年服藥,自己行走不便,買藥的任務就落到了菊英身上。每當幾盒藥吃完時,菊英就會按時買回來。有時生病不能起牀,她都要把飯菜端到牀邊一口一口地喂,細心地一口一口吹冷才讓奶奶服下。“最讓人難忘的是前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半夜關節炎突然發作,疼痛難忍,已經入睡的菊英聽我的呻吟聲後,馬上打着電筒到兩裏外的村衛生站找來醫生給我看病,並燒好開水給我服下藥後,已經是晚上2點多啦。看着孫女疲勞的樣子,我真是心疼萬分。”蔡菊英的奶奶說。我的這個孫女還有一個習慣,平時吃穿都很節約,從不亂花錢,每週將省吃儉用的錢都花在了我身上,她買了各種我平時喜歡吃的和平時吃不到的糖果等東西帶回來孝敬我。當她將糖果喂到我嘴裏時,鄰居的老人們都羨慕不已,直誇這個孫女比子女還親。

與此同時,每天晚上睡覺前蔡菊英總是提前燒好熱水,端到奶奶面前,爲她洗洗腳。“每天堅持給奶奶洗腳按摩,奶奶殘疾的左腳就能更好的恢復。”蔡菊英說。

今年7月18日,蔡菊英的奶奶迎來70歲大壽。年初,蔡菊英就許下一個願望,爲奶奶買一個生日蛋,讓奶奶嘗一嘗蛋糕的味道。蔡菊英說:“因爲奶奶生日要到了,我想給她買個生日蛋糕,她從來就沒吃過生日蛋糕,我想讓她嚐嚐”。

錢從何而來?家裏的'每一筆開支都有着固定的用處,沒有多餘的錢用來買蛋糕。聰明的蔡菊英想到了利用空餘時間撿拾空飲料瓶的方法來積攢買蛋糕的錢。週末時,她就帶弟弟在鄉村的路邊撿塑料瓶賣給附近的廢品收購站。

積土成山,日積月累。兩個月下來,蔡菊英家的牆角邊,堆碼了不少塑料瓶。7月18日,她把撿來的200多個塑料瓶、拉罐交到附近的廢品收購站換了20幾元錢後,蔡菊英帶着弟弟,走了近一個小時,來到鄉場上爲奶奶買了一個20元的蛋糕。

晚上,蔡菊英拉着奶奶坐在桌前,然後端出生日蛋糕,點上蠟燭,姐弟倆一起給奶奶唱起了生日快樂歌。奶奶用顫抖的雙手摸着她和弟弟的頭,不停地說“孫娃乖,孫娃乖”。

從2011年到現在,蔡菊英用稚嫩的肩膀擔起家庭的重擔。她家庭經濟雖然暫時困難,但她各方面做得很出色,周圍鄰里喜歡她,老師和同學也都喜歡她。蔡菊英是一位留守兒童。她把對父親的思念和理解,落實到贍養好奶奶和照顧好弟弟的每一件具體事情上。同時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希望能透過自己的努力考上高中考上大學,也希望她的妹妹能夠回來。

勤勞堅強小家長

今年13歲的蔡菊英曾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家中有父母弟妹和奶奶,雖說家境比較貧困,但一家6口人和睦相處,日子還是過得比較幸福的。爲了改變家庭面貌,2011年,她的父親東拼西湊借來十多萬元錢,改造了原來破舊不堪即將坍塌的土坯房子。然而,就在新房即將建成,全家人憧憬未來美好生活的時候,蔡菊英的母親終極沒能忍受家庭的貧困帶來的失望,帶着妹妹遠走他鄉,從此沓無音訊。爲了維持家庭生計和還債,父親不得不丟下年老多病的母親以及當時僅有9歲的女兒蔡菊英、2歲的兒子外出務工,爲了節約開支,其父要兩年、三年纔回一次家。

失去父愛母愛的蔡菊英便與殘疾的奶奶以及年幼的弟弟相依爲命。但上天並沒有因爲這個苦難的家庭而給予更多的眷戀。近幾年,年邁的奶奶因腦血管硬化和風溼性關節炎越發嚴重,不能再進行勞作,而每年一萬多元的醫藥費,更讓這個不堪重負的家庭雪上加霜。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面對種種變故,蔡菊英沒有沮喪、抱怨、頹廢。相反,她學會了堅強、隱忍,默默承受着各種壓力。父親外出打工一走,作爲家裏的老大,當時還不到10歲的蔡菊英扛起了當家的重任,成了家裏的主心骨,管起這個命運多舛的家,成爲了“小家長”。每天放學回家,蔡菊英便主動承擔起了家務,燒水做飯、打掃衛生、割草砍柴、挖地放牛,樣樣在行,蔡菊英用孝心照顧着奶奶,用柔弱的雙肩支撐着這個殘缺的家。

2014年9月,蔡菊英從村小轉入銀山鄉小學。因爲離家較遠需要住校學習,這成了她的一塊心病,這樣就不能隨時在家照顧家庭,只能週末回家的她總是抓緊僅有的2天時間,爭取爲奶奶及弟弟準備一週的日常用品和多幫家裏做點事。每個週末放學回家後,蔡菊英總是把書包一放,就開始做飯、割豬草、餵豬,收拾屋子,給豬準備一週的飼料。餵豬時,蔡菊英端來一條小板凳,站在上面熟練地將豬食倒進槽裏,由於人小不夠高,她必須一次次的攀爬豬圈的欄杆才能將豬食倒進槽裏。因無數次的攀爬,欄杆上出現明顯磨損的痕跡。但是小菊英從來都沒有怨言,用其他同齡人少有的堅強和稚嫩的雙肩擔起了本不該屬於她的家庭重擔。

家裏面的開支也讓這位“小家長”操碎了心。她盤算着家裏的每一項收入,也計劃着家裏的每一筆開支。父親每個月寄回來的錢總是有限,她都精打細算,節省各項開支。“希望能在今年春節時給奶奶買雙新鞋和一件新衣服,同時更希望在初三畢業後,帶上弟弟到她父親務工的廣東省東莞去看一看,體驗父親掙錢的辛苦。”蔡菊英滿含心思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