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資訊>

成長雖痛,但這是必經之路

學問君 人氣:2.8W

成長雖痛,卻是必經之路。 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在痛苦中變得強大。每一次的痛苦都是一次蛻變。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成長雖痛,但這是必經之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成長雖痛,但這是必經之路

成長雖痛,但這是必經之路 篇1

這幾天,王寶強離婚案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連續好幾天都在刷屏各大網站,每天都有各種各樣新的爆料產生,暫且放下是非不論,每個人也都從中有很多自己的感慨。“寶寶心裏苦,但是寶寶不說”,現在寶寶終於因爲太過慘痛開始說了,卻是震驚了所有人的心。

縱觀王寶強的成長經歷,六歲習武,八歲就去了少林寺,小小年紀獨立離開父母,對於父母關愛的缺失是很難彌補的。後來獨自闖蕩片場,在北京住地下室被蟲子咬,忍飢挨餓受盡冷眼,就是爲了能有一天有所作爲不被人看不起。他說,真的是沒有辦法,家裏實在太窮了,小時候他就跟媽媽說,他以後一定要給她蓋村裏最好的房子,現在他真的做到了,但是媽媽卻沒法經常看到他一眼。他用童年的缺失,換取對貧窮生活的掙扎,看的着實讓人心疼,他失去的,遠遠不是用物質就可以補上的。

  

人的成長總是伴隨着痛的,身體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看過他和母親的一段採訪,他的母親是一個淳樸善良的農村婦女,能給予寶強的只有簡單純淨的心靈,卻無法滿足他出人頭地的願望。他的母親說起寶強離家三年沒有音訊的時候難過哽咽,知道兒子在外面很苦,但過年的時候看到別的老人含飴弄孫天倫之樂,還是忍不住流淚,心疼兒子更想念兒子。

王寶強在外沒少吃苦,但是心理上,卻是一個一直沒有得到過足夠關愛的“寶寶”,這樣的寶寶很怕失去,把自己的存在感全部放在了他認定的自體客體[注1]身上,所以,當他認識馬蓉的時候,便把自己的所有好的期待全部投放在了她的身上,以她的一切來感受自己的存在感,王寶強或許從沒有真正明白自己的存在意義,這是所有沒有成長過的小孩子都有過的感受,沒有自我感,因爲別人而患得患失。

在真男兒錄製期間,寶強和馬蓉的通話看了讓人心酸,寶寶緊張激動,馬蓉敷衍應付。旁邊的海濤一句話點破:“寶強跟老婆說話怎麼像個孩子一樣啊”,衆人哈哈大笑,現在再看這段,卻只剩下唏噓。在愛的人面前像個孩子,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但是並不意味着是唯唯諾諾害怕失去的小孩,而是可以放空一切盡情做自己的放鬆小孩。而對於馬蓉那一句“什麼叫努力爲了我啊,你爲了自己好不好”,表現出她被寶強無限傾注後的極力掙脫感,想要用言語劃出一個界限,而馬蓉和寶強合影的種種,更是身體語言的最佳表達。被一個人當做自體客體來投注的時候,也會有窒息感,表面的迴應都已經顯得無力,更何況她也根本沒有真心要回應和彌補寶強的缺失。

禍兮福之所倚---成長雖痛,卻是必經之路

弗洛伊德曾說,“潛意識沒有時間感”,一個人的成長在哪個階段停滯固着,那麼他總還要爲此而再次經歷成長,除非他不想改變。沒有足夠的成長,一個人便不會真正的長大。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給王寶強的.短信內容雖簡潔明瞭,但是整篇都具有極大的抱持和支援力度。現實中的父母或許並沒有什麼力量,或許很多時候會令人失望,所以,有些人會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或者在想象中投注一個理想化的父母形象,來支撐自己;或者更有意義的是,透過認同內化這個理想化的父母形象,來讓自己成爲他們。

自體功能不足,也許會特別敏感暴怒,也許會以投注的自體客體爲中心,因爲害怕失去而患得患失,結果卻是更加失去了自我。無論是自戀或者自卑,都有相似的感受,都是自體失去平衡後的喪失感太重,無力承受。寶強應該是這兩個的後一種,但也不排除過程中會有怒氣產生,即便如此,也會因爲懼怕失去後的無力而不敢釋放。他把自己缺失的都給了馬蓉,事實上,是他自己太需要這樣的愛了。未曾長大的寶寶應該被關注,被看到,寶強最應該做的是,學會來愛自己,讓內心這個缺愛的孩子能夠得到滋養,慢慢長大。

也有的人,會從缺失中發展出一種能力,從需要父母到成爲父母,關愛和自己相似境遇的人,從而也療愈了自己。把消極的移情關係願望,轉化成一種積極的認同,此時的“給予”等同於“獲得”,而不是“被剝削”。比如一個人有個醉鬼父親,孩童時期從來沒有得到過父親的迴應,小時候的他,總是靜悄悄的看着父親喝多了睡着的樣子,期待這個男人能答應曾經許下的承諾,帶他出去玩,但是卻一次沒有實現過。長大後,他慢慢去修通自己在孩子時期未曾滿足的願望,轉而有能力去迴應周圍缺失關愛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的固着也開始能夠流動起來,以前舊有的模式開始變通,新的經驗體驗在慢慢形成。

成長雖痛,卻是必經之路,沒有這麼大的痛苦,王寶強也不會下如此的決心。王寶強從這件事開始,或許可以開始重新關注自己,慢慢找回失去的自我。內心的寶寶需要長大,這個打不死的小強,有極好的現實適應能力,這是他用來應對過去困難的固有適應模式。一個越是表現堅強的人,內心越是渴望依賴,或許,等他不再那麼逼迫自己,能靜下來看看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小孩的需要的時候,他也就不會那麼害怕失去了,相應的,喪失也會變少了。

成長雖痛,但這是必經之路 篇2

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聲就是啼哭。所有的成長的會伴隨痛苦。當我們還是嬰兒時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餓了要哭,痛了要哭,困了要哭,醒了還是哭。

慢慢的我們要蹣跚學步,學會自己尋找,學會自己去面對,在這過程中,摔倒和磕碰不可避免。剛開始的我們依然會用哭泣表達自己的情緒。用哭泣來引起關注。

在那個哭泣可以有用的時候,也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了。因爲我們懂的事還不多,想要的生活也還簡單。實在難受了哭一哭也就好了。

在兒時我們總是盼着長大,長大了之後才發現曾經無憂無慮的生活有多珍貴,人總是這樣,擁有時不覺好,失去後總是悔恨。

終於在期盼中我們告別童年,慢慢經歷人生中各種重要環節。畢業,工作,戀愛,失戀,結婚,生子。

人生就是這樣,在不斷地失去中獲得,在獲得中失去。每一次收穫都讓我們欣喜若狂,每一次失去都痛徹心扉。漸漸地發現自己開始不會用哭來表達痛苦,慢慢明白真的痛是哭不出來的。

在成長過程中那些痛徹心扉的經歷,那種心口像撕裂一樣的痛,彷彿一顆石頭壓在心上喘不過氣,彷彿正在死亡中掙扎,卻依舊活了下來。時間在指縫中流逝,痛苦的傷疤在癒合。直到有一天結痂,剩下的只是一條痕跡,而這痕跡會伴隨一生,傷口不會痛了,但是卻不能揭的。一旦再次觸碰揭開,那痛還是會依舊。

長大後的我們都希望回到小時候,回到那個不懂事事的年紀,因爲不懂,所以不痛。而歲月從來不會饒過任何人,年歲漸長,總覺得自己越來越成熟,卻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會笑了。不會像曾經那樣開懷大笑了。如今很多時候的笑,都像是一個木偶,被支配的發出聲音和表情罷了。只有自己能看見內心深處那個靈魂在嘲笑,看着你的僞裝。

以前我們很喜歡和別人傾訴自己的心事,痛苦難受覺得說出來就好了。而且也喜歡聽別人的傾訴然後自以爲很懂的長篇大論的勸解開導,彷彿自己是一個已經經歷過滄桑歲月的老者,所有的事都能感同身受,所有的痛苦都能瞭解。

可是事實上不過是自以爲是而已。別人的痛苦都能開解,到了自己身上卻都沒了主意。不過是因爲那痛苦並沒有親身經歷而已。所以根本感受不到別人的痛,才能把所有話說的都雲淡風輕。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感同身受,只是沒有痛在自己。

醫不自醫,人不渡己。這世界所有的痛苦都是這樣。只有自己真的感受了,走出來了纔算成長,否則都是荒唐。

佛家講普度衆生,如何渡。所有能成佛的人,都要在這人世間歷經千辛萬苦,嚐遍酸甜苦辣。所以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長大的過程有歡喜,有痛苦,有開心,有難過,。但是成長卻一定是伴隨痛苦的。只有真的經歷了最深刻的痛纔能有感悟,纔會認真的長大。生活裏那些甜蜜是爲了讓我們體驗人生的美,而那些痛苦是爲了讓我們牢記生活的教訓,有痛就有成長。

曾經那些在我們的生命裏刻骨銘心的人和事都不是無端的擾亂你的幸福,而是爲了從今以後你能更加幸福。有失去纔會懂得珍惜,有痛苦才能銘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