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學與生活>

你們看似很親密其實很疏遠

學問君 人氣:3.12W

你知道嗎?其實假性親密關係就在我們身邊,你們看似很親密其實很疏遠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你們看似很親密其實很疏遠

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

其實假性親密關係(irrelationship)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

也許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們是朋友,一起打遊戲,逛街,但是從來不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們是戀人,相互陪伴,關係穩定,但是一切都充滿了例行感,感覺雙方所做的都是在“例行公事”;我們是親人,血脈相連,本該親密無間,卻總是小心翼翼不越雷池一步。

簡單來說就是在一段本該親密的關係之中,我們爲了不打破關係的穩定,避免衝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迎合對方,隱藏自我,並將彼此的親密度保持在一臂距離,成爲“最熟悉的陌生人”。

這種“貌合神離”的關係就被稱爲假性親密關係。

對於假性親密關係,心理學家們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作爲一種形式上的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是由兩人或多人,爲了逃避在彼此變親密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不確定性,而共同建立起來的一種防禦機制(defensive mechanism)。

我們渴望愛與被愛,卻對潛在的失去與拒絕產生焦慮。因爲害怕失去與拒絕,我們開始在潛意識裏拒絕對方“瞭解真正的自己”,同時也拒絕自己“真的在乎一個人”。

在這段看似穩定的關係之中,我們避免彼此走的太近,從而不會讓情感變得太複雜而困擾我們。但是同時,我們也從未獲得過真正的親密關係所帶來的驚喜與感動。

在假性親密關係中,分享與獲得被視爲危險的信號,而與對方建立起緊密的聯繫更是被視爲不可取的。

因爲雙方都從未真正地對對方敞開胸懷,也不曾坦露過自己的需求,我們總是覺得這段關係與自己期待的不同,就像有些人形容的“總是少了點兒什麼”。

我們是如何共同構建假性親密關係的?

每一段假性親密關係都有雙方默認的規則與劇本。而處於這段關係之中的每個人也有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一方負責索取,另一方就負責給予;一方負責表演,另一方就負責捧場;一方負責救援,而另一方就負責被營救。假性親密關係是由雙方精心營造設計的。這種關係巧妙地避開了坦白直率與展現自我。

在《假性親密關係:我們是如何利用功能障礙性關係來逃避親密的》(Irrelationships: How We Use Dys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to Hidefrom Intimacy)一書中,作者們提出了表演者(the Perfomer)與觀衆(the Audience)的概念。

他們舉出了一個例子:喬治與戈瑞塔是一對夫妻。生活中,妻子戈瑞塔總是樂於讚揚丈夫喬治是如何把他們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有滋有味。而喬治對於戈瑞塔的讚美也表示很受用。

但是當有一天戈瑞塔提出希望與喬治一起安排他們下一次的旅遊行程時,喬治突然爆發了。他很生氣,開始指責戈瑞塔“不知足”“讓他失望”,甚至質疑戈瑞塔是否還愛他。

驚慌失措的戈瑞塔從沒見過喬治這個樣子,於是她馬上道了歉,並收回了自己的提議,並反覆強調自己對於喬治過去所做的一切是多麼感激。

在喬治與戈瑞塔的關係中,喬治一直以表演者的角色主導着家裏的主要事項,而戈瑞塔則扮演着觀衆的角色,對喬治的決策進行讚揚。

在夫妻共同遵守自己人物設定的情況下,兩人的關係看起來和睦穩定。

但是一旦其中一方沒有“按照常理出牌”或者像戈瑞塔一樣說出了“劇本上沒有的臺詞”,表演者喬治就在第一時間感受到了不安。

因爲害怕對方不願再遵從自己的人物設定,喬治透過發怒來迫使對方讓步,讓對方回到之前的軌道上。

而喬治的反應也讓戈瑞塔很快就意識到,如果她不遵從兩人“共同編寫的'劇本”,爭吵以及相應的負面後果將打破兩人關係的“穩定性”。

因爲害怕面對這樣的結果,戈瑞塔選擇“迴歸”,並確保喬治明白他們之間將不會有任何變化,一切都將按照之前的“常理”發展。

喬治與戈瑞塔的故事讓我們清楚地看到假性親密關係是多麼的脆弱。這種關係的穩定並不是建立在溝通之上的。

表演者沉迷於“對方對自己的依賴”,而觀衆爲了滿足表演者變得更加依賴對方。

在這樣的設定中,雙方關係雖然看似風平浪靜,但是彼此也在漸行漸遠。因此,心理學家指出人際間過度常規化所造就的“例行感”是假性親密關係的明顯標誌。

我們爲什麼拒絕真正的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的形成與我們在嬰幼兒時期,與父母或看護者之間的互動經歷有着很大的聯繫。爲了探尋假性親密關係的成因,大腦神經學的專家們引入了情感禁閉(brainlock)這一概念。

情感禁閉指的是雙方達成協議,保持感情麻木疏離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達成協議的雙方透過避免引入未知與不確定的因素來維持關係的穩定與例行性。

處於情感禁閉的雙方不會向對方展現真實的自己,並把關心與承諾視爲禁忌。

情感禁閉通常出現在一段關係的初期。當我們發現自己開始對對方感興趣並表現出關心,我們的大腦就接收到了危險的訊息。

於是非但沒有勇敢地面對在意一個人同時所伴隨的焦慮與不安,我們的大腦選擇了屏蔽焦慮等負面情緒以及相應的情感付出,即情感禁閉。

在這種狀態下,一段本可以甜甜蜜蜜的感情就慢慢地發展成了假性親密關係。

那麼情感禁閉又是如何在我們的大腦裏生成的呢?在人生早期,我們透過觀察親近的人,主要是父母,來學習如何發展親密關係,也就是如何去愛。

同時,我們自身與看護者之間的互動也很大程度上影響着我們對愛的理解與體驗。如果一個孩子因爲經常被看護者忽視而時刻感到不安,他/她就會嘗試找到一種吸引看護者注意力的方式。

一旦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這個孩子就會反覆利用這種方式來獲得看護者的重視,並且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纔會覺得安全。

久而久之,看護者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發展成了一種機械化的形式。而孩子也會因爲害怕隨時失去看護者的關注而焦慮。

於是,孩童時期的大腦就把親密關係理解成爲一種程序化的往來。同時,強烈的不安感讓大腦把人與人之間深層次的交流當作是不可涉足的地帶。

就像人們常說的,無論我們過了多少個生日,心裏一直住着那個小時候的自己。

而情感禁閉這種在發展早期形成的機制,也一直伴隨着我們。每當我們開展一段親密關係的時候,兒時那個哇哇哭鬧着吸引父母注意力的小孩子就會跳出來,阻擋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如何改變假性親密關係?

由於假性親密關係特指的是本該很親近的人之間的關係,而不是泛指廣泛的社交,因此在假性親密關係中的人,很可能從沒有真正的體會過關愛,理解,接納等感情,也沒有與人建立過深度的聯結。

他們嚴格地遵守着自己的角色設定,同時也在注意着假性親密關係中的對方有沒有配合自己的表演。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的真實感受是不被重視的,重要的只是維持關係穩定的例行感。

因此,假性親密關係的危害除了妨礙我們與他人建立彼此心意相通的關係,也壓抑了我們對自我的認識,忽略了對他人需求的探尋。

爲了改變假性親密關係,心理學家們提出了英文縮寫意爲“夢想”(DREAM)的5個步驟:

發現(Discovery):發現並正視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不安情緒。

修復(Repair):承認與所有人保持距離並不能避免不安與焦慮的情緒。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感情,主動與他人一起解決問題,修復關係。

賦予(Empowerment):審視自己的親密關係,並透過摒棄那些有礙良好關係發展的因素,賦予自己力量。

備案(Alternatives):透過新的方式來理解他人,並與他人建立起聯繫。學會聆聽他人的講敘,並選擇坦誠的方式與對方溝通。

互益(Mutuality):不要太執着於感情中的付出與得失,注重彼此情感的表達,並在充分深層溝通的基礎上建立使雙方互益的關係。

要想獲得真摯的感情,我們要面對的很多,但這並不能阻擋我們追尋愛的腳步。

所以,當面對自己所愛之人,請不要患得患失,讓我們勇敢地大聲對他/她說:“來吧,相互傷害吧!”

TAGS: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