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健康>

什麼都捨不得扔

學問君 人氣:6.9K

什麼都不扔,就是持家有道,會過日子嗎?不是的。在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人特別不喜歡扔東西,與其說是不喜歡,倒不如說是不捨得。心理健康專家認爲,這樣的人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缺陷。

什麼都捨不得扔

  什麼都捨不得扔

李女士的父母都是退休工人,除了看病平時沒太多花銷。但讓她不解的是,父母好不容易搬進新房,卻非要用破舊不堪的老傢俱、老電器,甚至一些壓根用不到的瓶瓶罐罐也不捨得扔,全都堆在了陽臺和臥室。李女士每次回家都會處理掉一批“廢物”,可每次回來探望父母,都發現那些東西又被撿了回來。李女士忍無可忍,與父母吵了很多次。老人卻辯解說,這些都能用得上。爭吵次數多了,老人不高興,李女士的內心也很無奈。在朋友的建議下,她來到我院,希望心理醫生給支支招。

解讀與建議:老人大都經歷過苦日子,習慣了精打細算,纔會捨不得扔舊東西。但有些老人囤積舊物,並非單純爲了以後用得上,而是體現了一種心理需要。從緊張的工作崗位進入閒暇的居家生活,老人內心難免失落。此時正是兒女事業發展的關鍵期,爲了不讓孩子分心,老人把對親情的渴望壓抑下去,告訴他們自己過得很好。如果趕上搬家等讓老人遠離朋友圈的事件,他們會更孤單、空虛。囤積是充實感的外在形式,讓老人感到穩定和安全,體會到掌控感。李女士的父母搬家後不換傢俱、家電,就是想在陌生的環境中找回“不變”的.穩定感。另外,人老了會生出一種捨不得舊物件的心態,也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能幫着帶帶孫子、孫女,老人的晚年生活還算充實,囤積行爲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

李女士的父母只是“老有所養”,沒能“老有所樂”。想達到這兩點,要滿足有住房、有存款、有好友、有親情等條件。因此,兒女可鼓勵父母多與老同事、老朋友打電話聯絡感情,也可帶二老在小區周圍轉轉,看看有沒有老年人活動中心等聚會場所,幫他們認識新朋友。與老人住在同一城市的人,要儘量減少出差的頻率和時間,多陪陪父母。在外地工作的人要多回老家看看爸媽,別讓“常回家看看”成爲一句口號。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經過心理調適,囤積行爲仍沒有太多改變,需警惕老年癡呆症及其他精神障礙,及時到正規精神專科醫院就診。

  附:你什麼都捨不得扔,還談什麼生活質量

扔的過程,其實是進行選擇,學會捨棄的過程。扔掉不必要的包袱和累贅,才能把更多更有價值的事物請進生活中來。這是一種生活智慧。

學會吐故,方能納新。

只會積累一堆看似有用的垃圾

開啟你的衣櫃看一看,裏面是不是被塞得滿滿當當的?但其中,真正合身的、入時的、你常穿的,又有多少件呢?

五年前的裙子,十年前的T恤,可能都舊得不成樣子了,你捨不得扔;過了期的舊雜誌,永遠放在鞋櫃裏積灰塵的鞋,你也捨不得扔;不會再騎的舊自行車,換下來的舊手機,甚至早已被淘汰了的mp3,你還是捨不得扔。

它們也許都沒有壞,所以在想要扔掉它們的時候,你總覺得它們還是有用的。

直到你的衣櫃再也塞不進更多的衣服,你的雜物間裏堆積如山,你才意識到,它們不過是看似有用的垃圾而已。

要讓物爲你所用

而不是你爲物所累

真正得到使用的東西纔有價值。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條有趣的建議,是“三個月內沒有用過的東西,你就該扔了”,也許說得有幾分絕對,但還是很有它的道理。

從穿的戴的,到日常用品,我們使用各種各樣的東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爲了愉悅自己,或是爲生活提供便利。這才叫“物爲你所用”。

如果一件東西你用不着,不喜歡,那不管它價錢是多少,它對你來說都是沒用的累贅。如果你還要勉強着去適應它,將就它,就變成了“爲物所累”了。

要成爲生活的主人,就是要學會篩選,學會安排,也學會捨棄。

TAGS: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