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健康>

我們對自閉症還有多少未知?

學問君 人氣:2.6W

其實我們對自閉症還有多少未知?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我們對自閉症還有多少未知的文章,歡迎閱讀!

我們對自閉症還有多少未知?

  我們對自閉症還有多少未知?

“爲什麼?”父母們總是問我“爲什麼?”這個問題。“爲什麼我的孩子得了自閉症?”身爲兒科醫生、基因專家、學者,我們試着找出答案。

但是自閉症的症狀不是單一的。它事實上是一整個譜系發生了失調,自閉症譜系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比如,13歲的賈斯丁,他不能說話,只能利用iPad與人交流,透過觸碰圖像來表達他的想法和擔憂。另一位得了自閉症的男孩在難過時會不斷搖擺晃動,要是足夠心煩了,他會撞自己的頭,一直撞到頭破血流,需要進行縫線。

同樣被診斷得了自閉症的,是另一個13歲男孩,他叫戈貝爾,但他所面對的挑戰卻截然不同。實際上,他對數學極有天賦。他可以輕易在腦海中進行3位數間的乘法運算,然而要與人談話時,他卻無法應對。他不會進行眼神交流。他不會開啓一個話題,他會感到尷尬。當他感到緊張時就會緘默不言。這些男孩都同樣被診斷患有自閉症譜系失調。

不過我們關心的一個問題是自閉症是否是一種流行病。如今,每88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而問題就是呈現的數據爲什麼會是這樣?患者人數是否隨着時間推移劇烈地增長呢?還是因爲我們現在開始會辨認患有自閉症的兒童,能給他們一個診斷,其實這個羣體一直都存在,只不過一直沒人會診斷?

實際上,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早期,議會透過了一個法案,爲患自閉症的人提供資源,讓他們能夠同樣接受教育,來幫助他們。隨着人們對自閉症的認識日益增長,更多的父母、兒科醫生、教育者瞭解瞭如何辨認自閉症的特徵。於是,更多人被診斷出了自閉症,並獲得了他們所需的資源。此外,我們也在不斷改變自閉症的定義,實際上,我們拓展了自閉症的定義。

這也成爲了患者人數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

人們想知道的下一個問題是,到底是什麼引起了自閉症?一個普遍的理論誤區是疫苗會引發自閉症。但請允許我在此澄清:疫苗不會引起自閉症。(掌聲)實際上,最初得出這種誤導性結論的是一項徹頭徹尾的學術欺詐性研究。它最初刊登在《柳葉刀》醫學期刊上,但後來被撤稿了,文章的作者是一名內科醫生,後來也被吊銷了執照。(掌聲)藥物監管局以及疾病控制中心已經反覆研究過這個結論,並指出並無確鑿證據證明疫苗會引起自閉症。

除此之外,疫苗的組成成分之一:硫柳汞,被認爲是引發自閉症的誘因。但這一成分早在1992年就被從疫苗中移除,而你們可以看到這一成分的移除並未能阻止自閉症大量增加的情況。因此我必須再次闡明:沒有證據表明疫苗會導致自閉症。那們問題依然存在:到底是什麼導致了自閉症?

事實上,答案可能不止一個。就像自閉症是一個譜系一樣,病因也有一個譜系,一個誘因的譜系。根據流行病學數據,我們知道,誘因之一,或者說,關聯因素之一,是較高的父親年齡,也就是說,在受孕時間父方的年齡較高。自閉症發展階段中另一個易受影響的關鍵時期是母親的懷孕時期。在此時期,嬰兒的大腦正在發育我們知道與某些介質的接觸實際上會增加患自閉症的風險。尤其要指出的是,有一種藥物丙戊酸,有些患有癲癇的母親們有時會服用,也會增加新生兒自閉症的風險。不止如此,還有些傳染性病原體也會誘發自閉症。

而其中一項我會花大量時間研究的,是能誘發自閉症的基因。我關注這個不是因爲基因是自閉症的唯一誘因,而是因爲這種誘因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對其給出定義,並藉此更好地瞭解生物學,更好地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這樣我們才能制定出干預性策略。然而其中一項我們不理解的基因因素,是我們在男女患者身上觀察到的差別。患上自閉症的男女比例是4:1,我們確實不知道原因是什麼。

我們瞭解基因誘因的方式之一,是觀察我們所稱的“一致率”。換言之,如果兄弟姐妹中有一位患有自閉症,那其他兄弟姐妹患上自閉症的概率是多少?我們特別選取了三類兄弟姐妹做對照:同卵雙胞胎,他們共享100%的基因資訊,與其兄弟姐妹共享同一宮腔環境;第二組是異卵雙胞胎,異卵雙胞胎共享50%的基因資訊,第三組是一般的兄弟姐妹,兄妹,姐弟,或者姐妹,也共享50%基因資訊,但經歷不同的宮腔環境。

在觀察這些對照組的一致率時,引人注意的事情之一是,同卵胞胎一致率爲77%。要指出的是,這並不是100%。基因並不是決定自閉症風險的全部因素。但基因還是佔了很大比例。因爲當你看異卵雙胞胎時,一致率只有31%另外,異卵雙胞胎之間的一致率與普通兄弟姐妹的一致率也不同,這表明了異卵雙胞胎共享的一些介質是普通的兄弟姐妹無法共同接觸到的。

這佐證了一些數據,表明自閉症是遺傳的。那麼,遺傳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當我們將它同其他我們熟悉的疾病進行對比,像癌症,心臟病,厭食症等,事實上,相比起來,遺傳在自閉症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但只有這些,我們還是不知道哪些是致病基因。數據甚至也沒有告訴我們,一個孩子患上自閉症是單一基因,還是潛在的一組基因造成的結果?因此,對一些自閉症個體來說,這明顯是遺傳的!也就是說,是由一條單一的強有力的、決定性的基因引起的自閉症。

然而,在其他個體中,它基本上是遺傳的,也就是說那實際上是一組基因以及整個發育過程,最終決定患上自閉症的風險。我們並不知道對於任一個體來說哪個答案纔是正確的,直到我們深入進行發掘。

所以問題變成了我們如何才能鑑別出究竟是哪些基因會引發自閉症。讓我展示一些可能與直覺相悖的東西。某些個體可能因爲遺傳因素患上自閉症,但並不一定因爲家族中多人患有自閉症。原因就在於,對於某些個體而言,他們實際上會發生基因變化,或者說變異,而這些並非繼承自他們的母親或者父親,而是在他們自己體內纔開始的產生,也就是說卵子或精子受育過程中發生的突變,並不是隨着家族代代相傳而導致的。

我們也能使用這個策略來理解並甄別在這些個體中引起自閉症的基因。實際上,在西門斯基金會,我們選取了家族史上沒有自閉症的2600個個體,同時也選取了這些孩子及他們的父母,並利用這些樣本試着瞭解當中引發自閉症的基因究竟是哪些?爲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實際上不得不全面回顧所有基因資訊,並找出父母及孩子之間的不同之處。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得抱歉的告訴大家,我將使用過時的百科全書做比喻,而不是利用維基百科。

但我會試着來讓大家更明白,當我們進行總結歸納時,我們必須能夠觀察大量的資訊。我們的基因資訊存在於46卷百科全書中(影射46條染色體),在我們分析數據時,需要對這46捲進行逐一計數。因爲在某些自閉症案列中,實際上是整條單一染色體消失了。

然而我們必須得到更多數據,所以,我們不得不開啟這些書,而在某些案例中,基因變化要微妙得多,可能是單一段落(基因片段)消失了,也可能,更微妙地,單獨一個字母(鹼基),30億字母(鹼基)中的一個,被改變了,被替換了,但仍能極大的影響大腦的功能以及患者的行爲。透過對這些家族進行反覆對比,我們能計算出在這些家族中,大約25%的個體是由單一,強有力的基因因素誘發了自閉症。換句話說,有75%的自閉症原因仍不明。

當我們做這個實驗時,確實很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渺小,因爲我們意識到自閉症的基因並不是單一的事實上,現在的數據表明有200到400個不同的基因都可以導致自閉症。這也部分地解釋了爲何它的影響形成了如此寬廣的譜系。儘管有如此衆多的基因,確實有通路可以導致發瘋。這不是隨意的200到400個不同基因,事實上,它們是互補的。它們在通路中結合。它們在神經網中互補,這樣纔會在大腦的功能中產生意義。我們開始用自上而下的方法來辨認那些基因,那些蛋白質、分子,理解它們如何互相作用使神經元工作,理解神經元如何相互作用來使神經中樞工作,理解神經中樞如何工作來控制行爲,這些理解既針對自閉症個體,又針對認知正常的個體。

但早期診斷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能夠在某一個時間點提早診斷出某人可能患有自閉症,並在我們還有能力對正在發育的大腦進行改變和影響的時候,及時作出診斷是相當重要的。比如AmiKlin這樣的團隊已經開發了一些方法能夠在新生兒,嬰兒身上,藉助生物標記物,這裏也就是眼神接觸和追蹤,來確認嬰兒的患病風險。你們可以看到,這個嬰兒和這位女士有很好的眼神交流,她在唱“織織織織,小蜘蛛……”,事實上它不會患自閉症。

我們知道,這個嬰兒沒問題。而在另一個例子中,這個嬰兒將會發展成自閉症。你們可以看到,這個孩子沒有進行眼神接觸。它沒有進行目光聚焦並形成社交聯繫,而是看着嘴巴、鼻子,以及其他方向,但總是沒有社交聯繫,能夠大範圍地做這些測試,利用強大可靠的方式對嬰兒和兒童進行自閉症篩查,將會幫助我們及早發現自閉症並做出最及時的干預治療。

那麼我們要如何診治呢?這可能是多重因素的結合。某些情況下,在一些個體上我們會嘗試使用藥物。事實上,甄別自閉症的基因非常重要,可以使我們鎖定用藥目標,也可以使我們能找到干預的方法,並確認這是對付自閉症可以採取的方式。但這不會是唯一答案。

除了藥物,我們也會使用教育策略。自閉症個體各自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學習。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吸收學習環境,而我們需要能夠以最適合他們的方式來幫助他們。此外,在場的還有許多人有出色的想法和新技術可以供我們借鑑,我們可以運用一些設備用來訓練大腦,讓它更高效,還可以爲一些仍然有技術困難的領域提供更行之有效的方法,甚至可以使用谷歌眼鏡。例如,你們可以想象有社交障礙的戈貝爾,也許能帶上谷歌眼鏡再戴上一副耳機,耳邊就可以有一個老師幫助他,幫助他思考對話,能夠積極開啓對話,也許有一天他甚至能約女孩上街。

所有這些新技術都提供了極大的機會,幫助我們診斷和干預自閉症個體的症狀。但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正如我們所知,我們不知道的還有如此之多。所以,我在此邀請你們所有人幫助我們思考如何將它做得更好,利用我們的集體智慧,來做出改變,尤其是,有自閉症家族史的個體,我誠邀你們加入網絡互動自閉症研究,爲治療方案貢獻自己的力量,因爲,這需要我們衆人一起來思考什麼纔是重要的,如何做出有意義的改變。當我們想到一些有潛力的解決方案,它到底可以有多大成效?

是否會爲自閉症患者的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帶來真正積極的影響?我們將會需要各個年齡層的個體,青年到老年,需要擁有自閉症譜系失調中各種症狀的個體來確保我們的影響廣泛有力。所以我們邀請在座所有人加入這個項目,並幫助改善自閉症個體的生活狀態,讓他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謝謝!

【拓展閱讀】

  從自閉症中找到自我

“我並沒有跟很多人說過這個,但是在我的腦海中,有成千上萬個神祕的世界在運轉在同一時間涌出。我同樣是一名自閉症患者。

人們在診斷自閉症時傾向都會有很詳細的描述。但是事實上,自閉症患者是非常多變的。例如,我弟弟,他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自閉症患者。他不講話,完全不能跟人交談。但是我就喜歡交談。人們通常將自閉症與和只喜歡數學、科學聯想在一起。但是我知道很多自閉症患者喜歡創新。但那只是一個很刻板的印象,而所謂的刻板印象大多時候都是錯誤的。例如,很多人提到自閉症,就會馬上想到“雨人”這是一種普遍的觀念,覺得每個自閉症患者都是達斯汀·霍夫曼但那卻不是真的`。

而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自閉症患者身上。我在非異性戀者,婦女和有色人種中都發現了這種現象。人們都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他們試着讓自己符合那些有着明確特徵標籤的選項小方框這是一個在我生活中發生過的事情:我谷歌了“自閉症患者是…“然後出現了一些可供選擇的輸入提示。我谷歌了“自閉症患者是…”然後最上面的一個提示是“魔鬼”。那就是當人們提到自閉症時首先想到的東西。他們居然知道了。

我有一種能力,正是因爲我有自閉症——與其說這是一種障礙,不如說是一種能力——就是我有非常非常生動的想象力。讓我給你解釋一下。就像我很多的時間都遊走在兩個世界。其中一個是真實的世界,是我們所共有的世界,另一個是存在於我腦海中的世界,而我腦海中的這個世界經常要比真實的世界更真實。就像我很容易讓自己的心靈放鬆,因爲我不會嘗試着讓自己去適應那些小選項框。這是成爲自閉症患者的最大的好處之一。你沒有那樣去做的慾望。你會找到你想做的事情,找到做這件事的方法,然後就去做了。如果我試着讓自己去適應一個小選項框的話,我就不會在這裏,我也不會取得今天一半的成就。儘管會有一些問題,自閉症患者會有一些問題,並且想象力太豐富也會引起一些問題。從整體上說,上學是一個問題,還有就是得跟老師解釋--每天都如此--他們的課程莫名其妙的無聊,同時你卻祕密地在那個你腦海中的世界裏避難,而在這個世界裏你並沒有在這個課堂上,這就使你被列進了問題學生的名單。同樣地,當我的想象力在腦海中紮根時,我的身體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當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在我的內心世界時,我會奔跑。我會前後搖晃身體,或者有時會尖叫。這給我太多的能量,所以我得找到一個方法去釋放這些能量。但是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這樣做了,從我還是一個很小的小女孩的時候。我父母覺得那樣很可愛,所以就沒說什麼,但是當我上學後,他們就不再覺得這種行爲可愛了。可能是因爲大家都不想跟一個在數學課上突然尖叫的女孩做朋友。這種事情現在已經不常發生了,但是可能人們還是不想跟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女孩交朋友。可能人們不想於任何不想也不會把自己貼上正常人標籤的人交往。但那對我來說都沒關係,因爲就像把小麥從穀殼中挑出來一樣,這樣我可以找到那些真誠和忠實的人然後挑出這些人做我的朋友。但是如果你細想一下,什麼纔算是正常?

正常是什麼意思?想象一下如果這是你聽到過得最好的稱讚。“哇,你真的很正常。”但是通常稱讚都是,"你真是與衆不同。"或者是“你的想法很新穎。”是“你真的讓我大吃一驚。”所以如果人們想要成爲這樣的人,爲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掙扎着成爲正常的人?爲什麼人們要將他們閃耀的個人光輝裝進一個模具裏去?人們太害怕與衆不同,所以他們嘗試並且強迫每一個人,甚至那些不願或不能正常的人,去變成正常人。有一些專門針對非異性戀者或者自閉者患者開展的夏令營,嘗試着讓他們變成所謂的“正常人”這使這個時代裏這樣特別的人們感到恐懼。總之,我不會這個世界交易我的想像力和自閉症。

因爲我是一個自閉症患者,我曾向BBC提交過紀錄片,我現在正在寫一本書,我正在做這個,是很了不起的事情。還有我做成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一件我認爲我已經做成了的事情,是我找到了跟我的弟弟妹妹溝通的方法,他們正如我說過的他們不講話,他們不能跟人交談。人們經常對那些不講話的人不報有任何希望,但是這很愚蠢,因爲我弟弟妹妹是你會一直期望得到的的最好的兄弟姐妹。他們是最棒的,我很愛他們,我在乎他們超過任何事情。我接下來要給你們留下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能走進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不論他是不是自閉症患者——如果不懲罰那些脫離常規的行爲,爲什麼不去爲那些“與衆不同”慶祝爲人們每一次的想象力的釋放而歡呼呢?

TAGS:自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