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健康>

定好人生十字軸

學問君 人氣:5.89K

幾個月前,印尼巴厘島,編輯部一行人前去度假。午夜的飯店酒吧,我們幾個女同事坐在一起聊天。這時,兩個當地男子加入我們的談話,雙方操持着蹩腳的英語勉強讓談話進行下去。他們先問道:“你們從哪裏來?”當然,身在異國,這個問題也屬情理之中。接下來的問題則讓人尷尬:“你們結婚了嗎?”是否要如實回答呢?在座的幾個女人中有已婚、未婚、離婚的,問題畢竟涉及個人生活,我們腦筋急轉彎,全部都說:“結了。”心中不免有些惴惴不安。“他們到底有什麼企圖呢?”隨後幾天,這個問題成爲我們同事之間探討的話題。

定好人生十字軸

恰好有人行李中帶着《一輩子做女孩》這本書,美國女作家伊麗莎白·吉爾伯特記述了她遊歷巴厘島時的發現:“走在巴厘島路上遇見陌生人,他或她問你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去哪裏?第二個問題則是:你來自何方?在某些外國遊客看來,對素不相識的人提這類問題似乎頗具侵犯性,但巴厘島人只是想給你定位。巴厘島人幾乎肯定問你的第三個問題是:你已婚嗎?又是定位的詢問。他們有必要知道這點,以確定你生活在完整的秩序當中。他們真正要你回答的答案是‘已婚’。聽說你已婚,他們大感欣慰。你說單身,最好別直接說出來。假使你離了婚,我真心建議你絕口不提,這隻會讓巴厘島人大感憂慮。”

原來如此!我們的回答沒有超出他們的心理期待。巴厘島雖然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但當地的生活還是相當傳統和保守,巴厘島人需要用固定的、橫的豎的座標,把你確定在一個位置上,而我們在現代化大都市生活久了,早已經不那麼執著於明晰自己或別人的“身份”、“位置”,況且它們還在不斷改變中——“就這麼漂來漂去”,如同一位在國外闖蕩的朋友MSN上的簽名。巴厘島之行意外地讓我們思索起人生的定位問題。

尋找自己的位置

生活在傳統社會的人們不用費力地尋找位置,那樣的社會變化較慢,結構也較穩固,用幾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給自己或給別人定位。而在我們這個迅速發展的社會,幾乎所有的傳統座標都面臨着重新設定:過去支撐我們的那些強大的意識形態沒有了,曾經約束我們的某些社會機制不再起作用,傳統家庭裏代際之間的標識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個迅速分化分解中的社會。

自我定位、尋找自己的位置,這個過程雖然很艱難,但是值得——因爲這是社會發展進步,人們獲得自由後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若想要爲自己負責,就只有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進行“自我創造”,如法國社會學家讓-克洛德·考夫曼(Jean-Claude Kaufmann)在他的著作《自我創造,關於身份的理論》中提到的那樣。

在社會學家看來,尋找位置這個問題對那些年齡在25歲~35歲的人來說,尤其重要。這個年齡段的人被稱爲“熱氣球一代”,他們漂浮不定,充滿活力,處在漫長的後青春期階段,思想遊蕩在現實生活之外。

在這些“年輕的”成年人當中,有奔波於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女人,也有與這些“新女性”共同生活的男人。他們都需要找到能讓自己停泊的港灣,也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

“位置”這個詞涵蓋了地域、職業、感情、人際關係等各個領域。人若處在合適的位置上,就可以實現自我,施展才能,並感到幸福……最終成爲榮格所說的“世界的一部分”。不過,在此之前,在這條找尋的道路上,我們必須要繞過下面說到的陷阱。

被貼上身份標籤

有一個陷阱是:以爲“我們的位置”就是我們的身份和社會角色。把自己固定在單一的身份中是痛苦產生的根源之一。僅僅作爲“一個全職母親”、“一個職場中人”或“一個熱心腸的朋友”而存在,忽視自己豐富個性中的其他方面,這就像是帶着標籤生活。

美國電視劇《絕望的主婦》的女主人公之一麗奈特·斯加沃就有過這樣經歷。她曾經是公司裏職位最高、薪水最多的人,後來心甘情願放棄工作,在家帶孩子。一直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她,發現自己的身份從此變成了“一對多動症雙胞胎的母親”,只有依賴抗抑鬱藥才能應付繁重的家務事兒。“她改變的僅僅是自己的身份標籤嗎?”電視劇裏的畫外音不無諷刺地發問。

TAGS:人生 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