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考研>

考研政治的五種常見高頻題型及解題方法

學問君 人氣:1.52W

考研政治分析題佔卷面總分的50%,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在政治這一科上沒有跟其他考生拉開差距,導致總分上不去。今天海翔智庫分享2018考研政治:5種高頻題型的解題方法,幫助大家熟悉大題套路。

考研政治的五種常見高頻題型及解題方法

意義類

【特點簡析】往往以“意義”、“作用”、“影響”等詞語爲題眼,要求考生對材料中所呈現的事件、所採取的措施或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義、所具有的作用或所產生的影響做出具體分析。

【思路點撥】解答“意義”類設問,一般可考慮如下四個切入點:

一是根據主體分析意義。即分析設問中的事件或措施對“誰”有意義?政治考試常見的主體有國家、人民、人民代表、公民、消費者、經營者、企業、國家、勞動者等。另外,有時我們還可把主體擴大,如有些題目中可考慮對“農民”的意義、對“農業”的意義、對“農村”的意義、對“產業結構”的意義、對“國民經濟”的意義等。總之,考慮意義時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對“誰”有意義。

二是尋找角度分析意義,即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意義。如“簡要說明推進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一題,我們可從科技本身的角度、農民的角度、農業的角度、農村的角度等來分析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作用。

三是確定範圍分析意義。在答“意義”類設問時,一般可考慮兩個範圍,一是知識範圍,即把問題分解成“經濟意義”有哪些、“政治意義”有哪些、“文化意義”有哪些等小問題來分析;二是區域範圍,即考慮對“地區”有何意義、對“世界”有何意義。當然,很多題目是兩種範圍要結合在一起分析。

四是迴歸教材(教材主要指兩類:第一,根據當年考試大綱編寫的各類對知識點講解的基礎類教材;第二,根據當年考試大綱編寫的各類總結性講義。)分析意義。即把設問與教材知識聯繫起來尋找答題思路。

體現類

【特點簡析】往往以“體現”、“反映”、“蘊含”等詞語爲題眼。其設問的基本模式有兩種,一是“材料是如何體現……道理的”,二是“材料體現了哪些道理”。第一種設問模式的指向比較單一,在設問中明確了所要“體現”的知識;而第二種設問模式的指向相對比較開放,一般有“哪些”兩字出現。“體現”類設問既能考查考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又能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而且還要求考生能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思路點撥】“體現”類設問的.解題關鍵有三點:

一是明確知識。即要明確設問中所體現的知識到底有哪些,要做到微觀上準確到位,宏觀上整體把握。“材料是如何體現……道理的”這類設問,易於從微觀上考查考生對相關知識把握;而“材料體現了哪些道理”類設問更側重於考查考生對知識的宏觀把握。在答此類問題時可先把相關知識在草稿紙上做出簡要羅列。

二是比較分析。對先前所羅列的知識與材料的具體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弄清材料體現了哪些知識,或哪些知識在材料中得到了體現,找到一一對應關係。

在上面兩點的基礎上,再把有對應關係的知識點和材料的相關內容聯繫起來,組織成答案。

措施類

【特點簡析】一般以“措施”、“建議”、“要求”、“做”、“如何”等字、詞爲題眼,要求學生對有關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措施”類設問靈活多樣,從設問的方式看,既可以是直接的,即讓學生直接提出有關解決問題的措施或對策,也可以是間接的,即讓學生給有關主體(如黨、國家、企業、消費者等)針對某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建議;從考查的知識看,既可以考查學生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也可以考查學生的課外知識和社會實踐能力。

【思路點撥】“措施”類設問的解答,可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一是聯繫教材尋答案。我們學習和掌握知識的目的便是爲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所以在解答“措施”類題目時首先要做的便是聯繫教材,看看教材上有沒有給我們提供解決這一問題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聯繫材料尋答案。在答題過程中要看看材料給解答這個問題提供了哪些有用的資訊,如材料中有沒有反映出什麼問題,如有,就可對症下藥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沒有成功的做法,如有,也可資借鑑,提出措施,等等。

三是落實主體尋答案。在答題過程中可考慮不同的主體在解決某一問題中負有怎樣的責任,該做出怎樣的努力。

啓示類

【特點簡析】基本上都以“啓示”一詞爲題眼,也有個別題目沒有“啓示”一詞,而代之以“應該”一詞,如“材料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但其實還是屬於“啓示”類設問。此類設問的基本模式是兩種,一種是“材料給我們什麼啓示”,另一種是“指材料啓示我們應該如何做”。

【思路點撥】“啓示”類設問的解題關鍵有兩點:

一是分析材料,明確材料中的做法。對材料要全面分析,特別要是分析狀態和措施兩個層次。從狀態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反映的問題是什麼,或意義有哪些,然後從問題產生的原因中吸取教訓,從成功之處總結經驗,從而得出“啓示”。從措施的角度看,要分析材料中成功的做法有哪些,不成功的做法又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啓示我們可以或應該這樣做,不成功的做法則啓示我們不應該或不可以這樣做。

二是迴歸教材,找到知識的對應點。在上述分析材料的基礎上,再回歸教材,把分析得出的結論與教材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對應起來,即弄清材料對我們的啓示——“應該怎樣做”或“不應該怎樣做”,在教材上的內容到底是哪些,然後把材料與基礎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即可。

原因類

【特點簡析】一般都以“原因”、“爲什麼”、“爲何”、“依據”等關鍵詞爲題眼,要求學生運用相關知識分析說明造成某個問題的原因、出現某種現象的原因,或採取某種措施、提出某種對策的依據。

【思路點撥】:“原因”類設問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個:

一是聯繫教材分析原因。我們看到一個“原因”類設問,第一個應該想到的問題就是教材上關於這個問題具體有哪些內容?聯繫教材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問題透過聯繫教材內容就能夠得到解決的。

二是聯繫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蘊含着解決“原因”類設問的有關資訊,如材料反映出來的問題,材料體現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等,均可作爲我們分析原因的依據,我們在答題過程中應對材料加以充分重視。

三是聯繫主體分析原因。一個“原因”類設問一定牽涉到一定的主體,而特定的主體肯定享有一定的權利和負有一定的義務、具有一定的職責。在具體的題目中,比如像黨的性質和地位、國家機構的性質和組織活動原則、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消費者的權益、經營者的素質、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等等,經常作爲一些“原因”類設問的答案出現的。

四是聯繫地位分析原因。某個問題的地位如何,直接關係到人們對它的態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採取某種措施、提出某種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們在解答“原因”類設問時,可以從地位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具體到題目中,一般表現爲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