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微課題範例

學問君 人氣:1.73W

微型課題研究的着眼點主要關注於教育教學細節,研究內容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碰到的真問題、實問題、小問題,研究的週期短,見效較快。微型課題研究以“小切口、短週期、重過程、有實效” 基本特徵,以“問題即課題、對策即研究、收穫即成果”爲基本理念。以下由小編爲大家整理出一篇微課題開題報告,供大家借鑑。

開題報告微課題範例

論文題目:QQ 羣環境下促進教學研討中協同知識建構的策略研究 --從交互分析的視角出發

一、選題意義和背景

英特爾R未來教育項目在中國已耕耘十載,對我國上百萬教師21世紀的教學技能和資訊素養進行了系統培訓。爲探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模式,在總結十年教師培訓豐富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英特爾R未來教育項目提出“培訓、應用、研究一體化”的教師發展戰略。結合這一發展戰略,策劃並設計了“應用型課題研究促進英特爾R未來教育基礎課程理念向教師教學能力遷移研究”項目,並經過國際專家的論證後獲准在中國實施。項目透過自願申請的方式選定包括吉林、湖南等全國 15個省、市、自治區的 31 所基礎課程項目學校的 358 位來自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學科教師參與項目的實施。

二、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一般的社會建構主義都認爲,人的認知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下,與他人及社會的互動中主動建構的。知識來源於社會的建構,知識的社會建構過程是:個體建構的新知識透過媒介表徵(印刷、手寫、口頭或電子方式)發表,經他人根據一定的客觀標準進行審視、評判而重新形成併爲人們所接受即社會性接受,由此成爲客觀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客觀知識被個體內化和再建構,在獲得意義的基礎上成爲個人的主觀知識;個體依據這一主觀知識進一步創造並發表新的知識,由此完成知識建構的一個循環。

與知識來源於社會的建構的觀點相適應,認知過程被看作首先是公開的、社會性的,其次纔是私有的和個人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認知並不存在於個體的內部,而是存在於人際之間。

學習理論的分佈式認知理論認爲個體的認知發展與成長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這種變化是一個互惠的過程,注重個體、環境及文化製品的交互。它從個體的智能開始,透過個體間相互學習和指導以及透過熟練使用工具而達到目的。該理論旨在向人們解釋人類行爲中的認知過程是如何突破個體的侷限而分佈到環境中的。因此,分佈式認知理論特別強調個體、技術工具間爲了執行某個活動而發生的交互,是網絡協作學習系統設計與實現的重要理論方法。

學習理論中的情境認知理論(Situated Cognition)同樣非常關注社會性交互作用,其“實踐共同體(communities of practice)”的概念表明,在實踐共同體中的學習者,起初只是一個“新手”,處於共同體的邊緣,在向共同體中心移動的過程中,他們會更多地接觸共同體中的文化,並開始扮演專家或熟手的角色15.因此,學習不僅是情境性的,知識需要透過活動產生,而且學習還是共享某一情境的社會單元的構建過程,知識是合作的產物,人們透過不斷的交互增強了參與特定情境共同活動的能力。

語言構築了社會互動的物質基礎。符號和工具的中介在知識的建構中起了關鍵作用。語言更被維果茨基推爲“工具之首”.語言的獲得可以促進認知的發展。語言可作爲一種中介物,幫助學生建構自己有關世界的知識,並隨後對這一知識進行檢驗、精製和反思;語言也是與他人相互作用,進行文化與思想交流的中介,而社會性互動是文化共享與傳遞的主要途徑,是認知和掌握語言的基礎。

總的來看,學習的社會建構理論爲協同知識建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直接推動了協作學習在近期教育改革以及教育技術領域中的迅速發展。因此有關學習的研究更多地關注人的社會性互動,關注審視問題的'多重視角、多元價值以及視界的交融,關注以各種符號體系爲載體的人類文化對個體發展、個體間相互作用的中介意義,關注個體智力與集體智力的有效互動。協作成爲學習的中介,而協作學習也成爲社會建構主義應用和深入研究的典型範式。

三、參考文獻

1劉春立。虛擬教研的方式及其應用[J].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10(12):110-111.

2黃紅梅。網絡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J].湖北教育報,2006,(10):104.

4趙健。學習共同體一關於學習的社會文化分析[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5黃偉。教師網絡學習[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06.

6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7葉新東。網絡環境下的社會網絡分析[D]華東師範大學,2004.

8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9劉軍。整體網分析講義--CINET 軟件應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邱峯,葉新東。網絡學習社區的社會網絡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02):37-41

四、論文提綱

1 緒 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網絡教研與網絡交互研究的發展

1.1.2 項目背景

1.2 研究內容與思路

1.3 研究目的和意義

1.4 研究方法

2 文獻綜述

2.1 相關概念解釋

2.1.1 教師網絡學習共同體

2.1.2 社會網絡分析

2.1.3 協同知識建構

2.2 相關理論基礎

2.2.1 學習的社會建構視角

2.2.2 羣體動力學理論

2.3 相關研究現狀

2.3.1 網絡教研的研究現狀

2.3.2 協同知識建構的研究綜述

2.3.3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教育領域應用的研究現狀

3 QQ 羣環境下教學研討中協同知識建構交互分析體系的構建

3.1 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維度

3.2 話題維度分析

3.3 社會關係維度分析

3.4 補充分析

4 QQ 羣環境下教學研討中的交互實證分析與策略研究

4.1 第一次網絡研討分析

4.1.1 第一次網絡研討會背景介紹

4.1.2 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分析

4.1.3 話題分析

4.1.4 社會網絡分析

4.1.5 第一次網絡研討分析結論與策略

4.2 第二次網絡研討分析

4.2.1 第二次網絡研討會背景介紹

4.2.2 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分析

4.2.3 話題分析

4.2.4 社會網絡分析

4.2.5 第二次網絡研討分析結論與策略

4.3 第三次網絡研討分析

4.3.1 第三次網絡研討會背景介紹

4.3.2 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分析

4.3.3 話題分析

4.3.4 社會網絡分析

4.3.5 第三次網絡研討分析結論與策略

5 結論

5.1 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結論

5.2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參考文獻

五、論文的理論依據

本研究的理論意義是找出影響協同知識建構的因素,並提出促進網絡教學研討中協同知識建構的策略。實踐意義在於運用筆者提出的促進網絡研討的策略,指導教師進行網絡教學研討,使網絡研討中的協同知識建構效果得到提升,從而進一步改善網絡教研的效果。

六、研究方法

隨着資訊化設備和網絡的普及,網絡教研日益受到各級教師的歡迎,它克服了傳統教研的不足,具有靈活的時空優勢,方便教師參與研討。在虛擬的空間裏,大家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能使資源的共享交流更加便捷,有更多的機會跟全國各地的專家、名師進行交流探討。當前教師進行網絡教研活動主要包括:一是網絡聽評課,二是網絡備課,三是網絡資源的共建與共享,四是網絡學習。主要方式有利用專題學習網站、參加網上教研論壇活動(BBS)、利用 QQ 羣、UC 聊天室等在線聊天工具、利用電子郵件(E- mail)、利用網站的博客(BLOG)、利用網絡視頻會議系統等等。QQ 羣環境下的同步教學研討就是其中的一種網絡教研活動。依據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思想,教師進行網絡同步教學研討的基本模式是:確定主題--理論學習--網絡研討。QQ 羣環境下教師進行網絡研討的過程就是一個協同知識建構的過程。

七、研究內容

本研究在系統分析和總結國內外關於網絡學習交互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網絡學習與網絡教研的現狀,設計QQ羣中基於協同知識建構的TSP交互分析體系,並對吉林省東豐縣第四中學課題組教師QQ羣中的三次網絡研討記錄進行分析,發現教師網絡研討中存在的問題,並找出阻礙網絡研討交互質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促進交互質量與協同知識建構效果的策略。具體過程是首先分析第一次網絡研討記錄,透過數據分析發現問題並提出相應策略,應用策略組織實施第二次網絡研討,再次進行數據分析、發現問題、補充完善策略,然後應用新策略組織實施第三次教學研討,重複進行數據分析與實證研究,最終證明筆者提出的策略有效可行,可提高教師網絡交互學習的質量。

八、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本研究選取的研究案例爲吉林省東豐縣第四中學課題組,該校承擔的課題名稱是《初中語文敘事類現代文教學中提問策略的研究》,課題研究目標是:促進教師將“英特爾R未來教育基礎課程”中學到的提問策略熟練應用於教學實踐中,促使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需形成較爲成熟有效的提問策略,並對其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研究。研究內容是對提問的類型、內涵與特徵、策略以及提問的評價研究。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透過三輪迭代研究,不斷總結歸納初中語文敘事類現代文教學中提問的策略,並將其應用於實際教學中。每輪實驗研究採取的方式是課前研討設計教學方案與觀察方案--課堂觀察--課後研討、數據分析--發現問題。課題組在每輪實驗教學前都會就教學方案與觀察方案的設計展開網絡研討會,在實施課堂教學與課堂觀察後對存在的問題再次進行網絡研討,總結問題並安排下一步實驗教學方案。在網絡教研會中,交互是激發和產生共同知識的基本活動單元,交流會話是協作的基礎。本研究主要是對交流會話過程中的交互特徵進行分析,以發現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促進網絡教研中協同知識建構的有效策略。

九、預期的結果

研究結論表明,筆者提出的QQ羣環境下促進教學研討中協同知識建構的策略有效可行,能夠有提升教師網絡教研交互質量和交互深度,幫助課題研究更好地進行。

 十、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20XX-X-X~20XX-X-X:確定論文方向,寫出開題報告

20XX-X-X~20XX-X-X:實習準備工作,蒐集相關資料

20XX-X-X~20XX-X-X:完成論文第一章。

20XX-X-X~20XX-X-X:完成論文第二章。

20XX-X-X~20XX-X-X:完成論文第三章。

20XX-X-X~20XX-X-X:完成論文第四、五章。

20XX-X-X~20XX-X-X:檢查修改完成一次論文初稿

20XX-X-X~20XX-X-X:根據指導老師的講評及意見,修改並提交二次論文草稿

20XX-X-X~20XX-X-X:講評第二次論文草稿、集中解決有關論文漏洞問題並及時修改

20XX-X-X~20XX-X-X:基本完成論文大綱要求,論文成型,指導老師講評修改並定稿

20XX-X-X~20XX-X-X:整理打印論文、裝訂論文

20XX-X-X~20XX-X-X:準備參加答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