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怎樣制定一份有效的職業計劃書[2]

學問君 人氣:2W

人們只能做到他們認爲能做到的事情

怎樣制定一份有效的職業計劃書[2]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有人在不停高喊類似"我要鍛鍊"或"我要攢錢"的口號,以及他們對此無能爲力的抱怨聲。其實,他們也很清楚,只要自己堅持做出一點改變,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但卻陷入"下決心--放棄--再下決心--再放棄"的惡性循環之中,只能在原地踏步不前,好像改變自己真的要比登天還難。

有統計數據發現:目前全世界每天有數百萬人在爲戒菸或減肥而努力,而儘管其中的許多人能做到幾星期不吸菸,或者真的減輕幾公斤體重,但是,最終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永久地改掉吸菸的不良習慣或恢復正常體形。

對此,新行爲主義大師阿爾伯特·班杜拉是這樣解釋的--那些少數的成功者堅持到底的關鍵,在於他們對實現目標的"自我效能感"比一般人高得多,他們相信自己有達到目標的能力。而其他吸菸者不能戒菸的原因,就是他們認爲自己根本戒不掉煙。實際上,人們只有在確認自己能做到時,才能堅持不懈地去克服吸菸的衝動。

同樣的道理,大部分未能堅持到底的人,都把鍛鍊、存錢或戒菸、減肥僅僅標記爲一種"夢想",而不是具體的行動目標。既然是夢,不能最終實現,也就是件理所應當的事情了。從本質上講,任何改變如果本人沒有願望,心理諮詢師幫不上太大的忙。但是,一般意義的願望,實際上可以區分爲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結果期望是指人們希望獲得某種結果,而效能期望是指人們對於自己的行爲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帶來這種結果的一種信念。簡單地說,"相信某件事會發生"與"相信自己能讓某件事發生",二者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比方說:一個學生計劃每晚投入幾個小時用來複習功課,是因爲他有一個結果期望,希望大學功課的成績都得A.但是,同時他也會對此抱有一個效能期望,就是對於自己能不能爲功課投入那麼多持有一個穩定的心理評價。

班杜拉認爲,效能期望比願望能夠更好地預測人們的行爲。人們是否會努力應付某一問題,爲做出某一改變能堅持努力多久,都取決於他們認爲自己實際上能夠實現這些改變的能力有多大。如果一個學生認爲自己不可能成績全部得A,他就會乾脆放棄相關的努力。如果一個人認定自己沒有能力戒菸或減肥,他們就不大可能去努力實現這些改變。

計劃太過隨意會降低自我效能

很多人在做計劃的時候忽視一種錯誤,即把最終的'目標設定得太模糊、太籠統,還常常過於完美,不切實際。以"鍛鍊身體"爲例,對於身體素質較差的王小洛,將目標定在抵抗力增強,保持一段時間不生病,或者爬六層樓不氣喘吁吁等較爲合適。如果她沒有把"好身體"的目標細化成類似的具體指標,或者只是幻想着有一天自己擁有像體育明星那樣的身體,那麼,她的鍛鍊計劃最後很可能是以失敗收場。

不僅如此,計劃做得太過隨意,目標是否達成難以評價,任務有沒有堅持不好衡量,就很容易使人產生挫敗感。多次反覆之後,人們就會認定自己在相關的任務上沒有能力,就會相信自己永遠也做不到。用班杜拉的話說,相關的成就經驗越缺乏,人們對於自己能夠實現願望的自我效能感就越低,也就越不願爲之付出努力了。

實際上,王小洛之前的多次"失敗"未必就是真正的失敗,只是她還沒有看見她的目標出現,而一個模模糊糊的"好身體"必然是難以實現的。時間久了,當她再高喊"鍛鍊身體"的口號時,她的內心已經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了,努力只是白費工夫,堅持鍛鍊已經變成一個與她無關的夢想,甚至是空想。而曹貝貝亂花錢的習慣,也與她對於自己能夠攢下錢來的信心不足有關。

對於這種由於自我效能不足導致的毅力缺乏,言語說服往往又是最沒有效果的方法。這時候,與其強調應該去做什麼,有多重要,還不如幫助他們體驗一下成功的感覺,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點點。她們可以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計劃,用一系列較小的、較具體的目標來過渡,最終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