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九月九日重陽節作文

學問君 人氣:5.02K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爲“重九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蒐集的九月九日重陽節作文,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借鑑。

九月九日重陽節作文

九月九日重陽節作文一:

今天是農曆九月九日,秋高氣爽,秋風習習,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也叫敬老節.每年的這一天,都有許多人拿着風車、風箏去登山,祈福。

中午,我和媽媽、姑姑一家一起來到石化山廣場,那裏已經人山人海,路邊多了很多買風車的小販。紅紅綠綠的風車,不斷地向我們招手。行人中,有三五成羣的,有一家大小的,還有獨自行走的,大家心裏只有一個目標——“爬上山頂。”

我們先來到“飛虎亭”,從山下望上去,山路又窄又陡。開始爬山時,我還連蹦帶跳的,山風迎面吹來,兩旁的樹枝搖擺着,好像在歡迎我們呢!可爬了一會兒,我已經滿頭大汗,一邊喘氣,一邊手腳並用地向上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爬到山頂,我和表姐高興得大叫着。山頂上的石頭千奇百怪,首先我們看到一塊石頭上刻着“石化山”的三個大字,再走幾步,有塊叫“仙人牀”的`石頭出現在我面前,表面平平的,躺在上面睡覺,我想一定很舒服。

我們一口氣爬上一塊大石頭,放飛手中的風箏,風箏飄啊飄啊,飄上了藍天白雲間,不一會兒,就不見了,我們還在山頂照了幾張照片呢!

站在山頂上往下望,一撥又一撥的人慢慢地往上爬,每個人手裏都拿着風車,有的有說有笑,有的在看風景,還有的拿着風車在山路上小跑、嬉鬧,五顏六色的風車把山路打扮得五彩繽紛。

我們在山頂上休息了一下,慢慢地下山了。今天爬山雖然很累,但我也很開心。

九月九日重陽節作文二:

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着菊花酒、二鍋頭,吃着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衝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着祥和的氣氛。

重陽那天,人們有敬老的風習,各家晚輩都要給上了年紀的老人多一些體貼。除了專給他們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過的親屬須慰問老者,出了嫁的閨女一早要回孃家探望父母,以報答養育之恩。有條件的人家,還要陪老人去看看熱鬧兒逛逛公園,這樣會讓老人心胸更加開闊,便於長壽。

賞菊花是市民多年傳統風俗,戴菊花防災去病也是人們舊時一大習慣。重陽節到來各大公園將舉辦菊花展,北海、天壇、紫竹院、植物園名聲最大。

重陽節之時,北京正值秋風送爽,天高雲淡的季節。到空曠之處放風箏,不但簡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歡的一種娛樂活動。清代時老北京人放飛之舉極爲熱鬧盛行,店鋪集市都出售各種紙鳶,花市賣的風箏種類最全質量上乘。

如今,曾經住過的大雜院早已變遷,昔日重陽節“又見花糕處處忙”的景象也已不見。但時逢佳節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鄰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說笑聊天的溫馨,思念童年一起歡笑玩耍的小夥伴。不知不覺當中想起毛澤東的詩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重陽節作文三: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爲“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爲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爲陽,偶數爲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曆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爲掃墓及爲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爲一個以娛樂爲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劉歆《西京雜記》雲:“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九登高,並不僅僅登臨飲宴、賦詩作文而已,它還有其他活動。這些活動綜合而成爲“登高會”。登高會也叫“茱萸會”,因此也被稱爲“茱萸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