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公交車舉例2016北京高考平行志願

學問君 人氣:2.88W

院校錄取時的進檔原則。兩個:傳統的順序志願,近幾年國內很多省份都在推行的平行志願

公交車舉例2016北京高考平行志願

首先是順序志願,也叫志願清。順序志願是指在同一個錄取批次設定的多個院校志願有先後順序,其表述方式爲:第一志願、第二志願,計算機投檔時將相同院校志願的考生分別排隊,然後根據分數從高到低向對應的院校投檔。例如,理科考生中有200個考生第一志願填報了北京大學,300個考生填報了清華大學。若北京大學招生計劃爲30人,把這200人的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排隊,計算機按1∶1.2的比例將排在前面的36名考生檔案投給北京大學;若清華大學招生計劃爲40人,把這300人的成績從高分到低分排隊,計算機按1∶1.2的比例將排在前面的48名考生檔案投給清華大學。這種投檔辦法的第一步是對所有批次分數線上的考生按其第一志願投檔,投檔後所有考生的第一志願學校都必須返回確切的投檔結果(包括被學校錄取、退檔、分數未達學校提檔線沒能投出)後,第二步再將所有未錄考生重新彙總,然後再同時分別投向他們所報的第二志願學校。按“順序志願”實際上就是按“志願+分數”投檔,遊戲規則明確,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程序公平。但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強化了志願的作用,因爲是先按志願分別排隊,考生能否被所報志願錄取,不完全取決於考試成績,實際上是取決於與自己分數大體相當的其他考生的志願,如考生志願一旦扎堆,學校提檔線會大幅提高,轉而次年又可能大幅下降,使得考生填報志願,尤其是第一志願的填報有一定的偶然性,甚至不失博弈色彩;再者就是如果考生未被第一志願錄取,當填報的第2志願的學校已經錄滿其他第1志願的考生時,該生最後的錄取結果可能使他感到很大的心理落差。“順序志願”要注意以下問題:1、第一志願是關鍵,從“技術和分數”的角度看,如果考生選報的第一志願學校在該省近2~3年錄取分數大體穩定,則考生分數最好達到該校上年度錄取分數範圍的中間段才較有把握,而且專業也有一定選擇餘地,如果僅僅達到分數範圍的下端,選報時則要慎重。如果考生選報的學校近2~3年在該省錄取分數“忽高忽低”,則考生分數最好達到其錄取分數範圍的上端,才較有把握。從錄取結束後考生的心理狀態看,學校報低了,但專業更容易滿足,特別是對於錄取到一般本科及高職院校來講,在就業壓力較大時專業尤顯重要,因此這樣的錄取結果只是“小遺憾”;如果志願報高了,第一志願學校未能如願則最後的錄取結果可能是“大遺憾”。 2、第二志願應是“保底”志願,按照“順序志願”的投檔辦法,考生填報的第2志願學校必須是第1志願生源不足的學校,絕不能覺得自己的分數比該校上年實際錄取分數高出很多就可將該校做爲第2志願學校。因爲有不少學校雖然錄取分數在批次內不是很高,但第1志願生源充沛,錄取的基本都是第1志願考生。查詢錄取統計資料可以選擇第2志願學校,考生應將第2志願定位在自己可接受的最後的“保底”志願,在“可能”被錄取的學校中慎重選擇。一旦前兩個志願未能錄取,甚至分數高出批次線不少,儘管錄取不應有什麼問題,但最後的錄取結果可能會很不“如意”。 3.志願間及批次間的填報策略,在一個批次內,如果可選報的第1志願學校,從上2年實際錄取分數看,只有50~60%的把握,則一定要報好第2志願,選擇第1志願生源不足的並且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學校做爲第2志願,纔有可能被錄取,也纔有可能得以“保底”。如果找不到很合適自己的第2志願學校,則不如第1志願就選擇有70~80%錄取把握的學校。至於批次間的填報策略,主要指分數達到高一個批次線以上不多,填報該批次院校也可以適當“高報”,選擇只有50%把握的學校作爲第1甚至第2志願,如不能錄取,則放棄上一批次,(不服從調劑,甚至不填滿一批志願),用相對較高的分數到下一批次選擇自己理想的學校做爲第1志願。

河南的提前批次,本科三批和專科批次實行順序志願,其中提前批是完全順序志願,本科三批和大專是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順序志願,第二志願實行順序志願,也就是第一志願錄取後,沒有被錄取的考生第二志願實行平行志願。

那麼什麼是平行志願那?平行院校志願的投檔原則是“分數優先,遵循志願”。在投檔時按考生總分(分數相同時按語文、數學、英語和綜合分數排隊)從高分到低分排序並逐個投檔,在依次檢索考生所填A、B、C、D、E志願時,只要被檢索的院校中一經出現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院校投檔,該生即享受了該批次平行院校志願投檔機會,由高校決定其錄取與否及所錄取專業。平行志願在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一般會先試投兩輪,然後由招生院校決定最終投檔比例。正式投檔時,實行一次批量投檔,原則上“進檔考生只要沒有身體原因,同意調劑專業,進檔不退檔”。平行志願對考生來說,擴大了考生的選擇範圍,降低考生填報志願的難度,有效地提高考生的錄取率。對於高校來說,生源素質更加均衡,也解決了以往投檔中一部分高校生源爆滿而另一部分嚴重斷檔的問題,有利於順利地完成錄取工作,避免了大小年現象,進一步提高了錄取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但平行志願依然有風險,一旦退檔,就只能填報徵集志願(往往是心理落差很大的),或者直接滑到下一批次,如考生填報的專業扎堆,又不願意接受專業調劑、考生自身的條件不符合專業錄取要求的限制等都會造成退檔,必須高度重視。一般六個志願的坡度應根據“衝一衝”、“穩一穩”、“保一保”、“墊一墊”來設計,本省和外省兼顧, 選學校和選專業將會更難選擇。我的建議,如果是名校,可以弱化專業考慮;如果特別想上某專業,第一個志願就預留出10分左右的空間,也就是說要第一個就保,比如本科二批上臨牀醫學,就可以不同意調劑,不行就直接到本科三批;

檔案進入院校,就考慮專業了,那麼院校在錄取專業時一般有三種方式,家長必須問清楚:分數優先,類似於平行志願,按分數排隊,各志願間要拉開檔次;志願清,類似順序志願,專業志願優先,報考注意事項類似於順序志願;第三種方式也就是最複雜的一種方式,叫專業級差法,一般運用於名校錄取。所謂“專業級差法”是指招生院校在安排考生錄取專業時,按招生章程中公佈的一個或幾個分數值來確定選報不同專業志願考生的錄取專業。即進檔考生錄取專業時第一志願考生,以實考分排隊,若考生的第一志願專業未錄滿則將該生錄取爲該專業;若考生的成績未達到其第一志願專業的錄取分數,則其總分減去專業級差分後參與第二專業志願排序;若第二專業志願仍不能錄取,再減去下一個級差分參與第三專業志願排序,如此依次類推。專業級差法是目前高校採用最多的一種“進檔考生專業安排規則”。專業級差法同時考慮分數和專業志願,它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考生的專業,從而減少考生被調劑數量。級差分越大越接近“專業優先”方式,級差分越小越接近“分數優先”方式。設定專業志願級差在充分考慮分數的同時強化了志願功能,增加了志願的份量,需要考生恰如其分地選擇專業。必須有梯度的填寫1至6個專業志願,“梯度”標準根據選報高校規定的級差分確定;在把握不好前幾個專業志願梯度的情況下,務必在第5、6志願填好保底專業。

專業調劑一般會考慮相近專業,有個家長就是,我們報金融,爲什麼不調劑會計,其實他們確實不一個類別,金融屬於經濟,會計屬於管理。

平行志願和順序志願中院校的填報技巧

當前,各省份高考志願填報方式根據投檔原則不同,可以分爲平行志願和順序志願兩種大類型。在不同的填報方式下,考生所應採取的策略是不同的。

何爲平行志願和順序志願

平行志願的投檔原則爲“分數優先,遵循志願”,分爲全部平行和部分平行兩種模式。所謂全部平行,顧名思義就是在每個錄取批次各個階段都實行平行志願,即在各個批次中並列設定若干所高校(一般3~5所)作爲平行志願,這幾所高校志願並列爲第一志願,志願之間只是先後順序的區別。部分平行是將一個錄取批次的高校志願設定爲兩段不同的志願形式,一般將第一志願設定爲順序志願,第二及其後續志願設定爲平行志願,特點是在同一個錄取批次中既有順序志願又有平行志願。

順序志願是根據“志願優先,按分排序”的原則,在同一錄取批次同一科類中,按考生填報的高校志願歸類再按分數高低排序,劃定投檔分數線,實施多輪投檔,由高校進行錄取。

平行志願和順序志願,兩者在投檔過程中的區別

二者最重要的區別是投檔原則出現了本質上的'變化。平行志願是在同一錄取批次中設定若干個高校志願,各高校志願之間互爲平等關係。如某省在本一批次中設定了A、B、C、D四個高校志願,投檔前將本一批次所有線上考生按高考成績從高到低依次排序(同分考生根據省級招辦的排序規定),投檔時按高校招生計劃1:1.05的比例,根據排序依次檢索,凡符合投檔條件的考生向其所填報高校投檔。在投檔過程中,考生非A志願填報某一高校和其他同一分數將該高校填報在A志願的考生享受“同等待遇”。這是平行志願與順序志願的最大區別。這裏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平行志願投檔時是在同一錄取批次中將全部招生計劃一次投檔完成,只要考生檔案在投檔過程中被檢索,不論是否投出均視爲完成本批次的投檔過程。投檔以後若有高校未完成招生計劃則採用徵求平行志願的方式完成招生計劃。

而順序志願一般則是在一個批次中設定三個高校志願,各高校志願之間各自獨立。在投檔時,首先調取達到本批次錄取控制線的所有考生檔案,按考生所填報的第一志願高校進行歸類,將高考成績由高到低排序,再按高校的招生計劃的1:1.2比例,劃出投檔分數線。如:在本科第一批次高校錄取時,先將所有把A高校作爲第一志願填報的考生歸類,再將達到投檔線的考生向A高校投檔,由A高校參照招生計劃以及進檔考生的專業志願確定錄取與否;最後A高校再將沒有錄取的考生檔案退回省級招辦,從而完成錄取程序。若A高校因一志願考生人數不足而未能完成招生計劃時,省級招辦就會將一志願未被錄取且二志願報考A高校的考生按分數排序後向其進行第二次投檔。仍還未完成招生計劃時則將一、二志願未被錄取且第三志願中填報A高校的考生再次向其投檔。如還無法滿足招生計劃,將從考生填報的高校服從志願中調劑投檔或採取徵集志願方式,直至完成招生計劃結束錄取工作。

平行志願中院校的填報策略

筆者在招生工作中發現,不少考生因爲自己的高考成績比較高,且片面認爲平行志願就是保險志願,而對志願填報盲目樂觀,沒有梯度。例如某考生高考成績630分,自認爲這個成績比較高,排名也靠前,肯定能錄取到很好的高校,所以在填報時只選擇了幾所往年錄取分數都在630分左右的高校,從而造成所填報的高校志願都在一個層次上沒有形成合理的梯度。錄取時因爲他填報的那幾所志願高校投檔分數均超過630分,所以該考生連檔案都未能投出,而是等到徵集志願時再重新補報志願,錄取結果與理想高校相差甚遠。

1.量體裁衣,拉開梯度

高校排序是填好平行志願的關鍵。因此,考生在填報平行志願時,首先要根據自己對高校的瞭解,對擬填報高校進行排序,再根據自己的成績(排序)進行選擇。爲使A、B、C、D四個高校志願形成梯度,在填報時,考生要把在同一批次錄取的高校分爲若干個層次,在每一個層次中確定一所高校,再將選擇的同一批次不同層次的高校排列起來,形成一個合理的有梯度的高校志願。

因此,考生在同一批次志願中,一定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儘可能做到量體裁衣,要使選擇的高校在錄取分數上形成一個梯度,足以確保被其中的一所高校錄取,提高志願的有效性。要把握這一梯度,必須清楚地瞭解擬填報高校往年的錄取分數線,把自己的高考成績與之相對應,這對於考生較準確的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一般四個志願的梯度可以採取從高到低的思維方法來選擇:第一志願大膽填報,填報與自己分數對應且最理想的高校,即通常所說的“衝一衝”;第二志願穩妥填報,填報與自己分數對應較理想的高校;第三志願保守填報,填報與自己分數相對理想的高校;第四志願保底填報,填報確保能被錄取的高校。一般來說,所填報四所的高校依次應該有10~15分的分差,而自己的高考成績則應該在這個區間中間的位置。另外,考生還可按照熱點或者區域來選擇填報高校志願,一般被國家列入“985工程”高校和大城市、熱門行業的高校考生報考最多,“211工程”高校其次,地處西部、農、林、礦、油、師範等高校較低。如果考生選擇了其中的一所高校作爲平行志願中的第一個志願,在選擇第二、三個志願時應對照前幾年的錄取情況做適當下調,同時還要選擇一所高校作爲保底志願以形成一個合理的有梯度的高考志願。

2.結合高校招生計劃的變化,擴大選擇範圍

考生在選擇高校志願時還要結合高校招生計劃的變化,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帶來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擴大自己的選擇範圍。既不要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批次的任何一個高校志願,也不要隨意填報任何一個批次的任何一個高校志願,特別是在民辦本科、專科等批次階段。考生在擬確定填報高校志願前,還應該透過電話、網絡、諮詢會等多種途徑全面瞭解該高校的基本情況,包括高校概況、師資力量、科研水平、辦學條件、重點學科、圖書館藏書量、歷年的錄取分數線,以及該高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就業狀況等,仔細閱讀該高校的《招生章程》,瞭解該高校的招生計劃、錄取政策、收費標準和獎助學措施。再根據這些資訊結合自己的志願,對擬填報高校志願做出適當的調整。

順序志願中院校的填報策略

順序志願在錄取時,在同一批次上線考生中,優先錄取第一志願考生,第一志願錄取結束後,已完成招生計劃的高校結束本批次招生。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高校在第一志願未被錄取的考生中再錄取第二志願考生。因此,第一志願的選擇和填報尤爲重要。統計數據表明,實行順序志願的省(區、市),有80%左右的考生是透過第一志願被錄取的。那麼,如何選擇好第一志願呢?

1.“第一”很重要,“分數”很關鍵

第一志願高校的選擇一般可參考該高校近三年錄取平均分數線與省控線差值,將自己的高考成績與擬填報高校平均分數線對照,留出分數餘量,增加錄取的可靠性。另外,考生也可以將擬填報高校按照綜合實力排名、師資、所處的地域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國家重點學科、特色專業、就業率等情況進行排列篩選。同時還要認真分析擬填報高校近三年的錄取走勢,一般來說各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會隨着當年的試卷難度係數變化和報考人數變化作上下波動,有的年份報考人數特別多,錄取分數線一般會提高,俗稱“大年”;有的年份報考人數特別少,分數線顯著降低,有的甚至跌至該批次最低控制線,這種情況俗稱“小年”。“大小年”現象比較明顯的高校多數是熱門地區的招生人數較少的高校,規律難循。通常是某一高校錄取分數線在一個較高水平上連續幾年增漲,到了許多考生都認爲高不可攀時,就會突然出現報考人數急劇減少,甚至發生斷檔現象。所以對考生而言,一定要認真分析擬填報高校往年的錄取資訊。爲了使第一志願高校更具有把握性,最好選擇往年錄取分差略低於考生與當年該批次省控線分差的高校。

2.瞭解招收二志願高校的具體情況

雖然在順序志願錄取中,大部分考生是透過第一志願被錄取,但並不是後續志願就完全沒有意義。只有拉開高校的梯度,填報好每一個志願,才能化解落榜的風險。一般招收二志願高校爲兩種情況,一是雖然第一志願錄取分數較高,但仍預留少量招生計劃在二志願招收一志願高分落榜考生的高校,二是地處偏遠省(區、市)的部分高校、部分偏冷行業的高校和地級市以下城市的高校,部分民辦高校。中外合作高校和初次進入某批次招生的知名度低的高校。這些都是考生在填報志願時需要了解清楚的,特別是明確提出在二志願招收一志願高分落榜高校的招生政策和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