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一角錢”的成功促銷

學問君 人氣:8.4K
“一角錢”的成功促銷
  一角錢的讓利可能大家都覺得根本就無法打動消費者甚至不值得一提,但筆者偶遇的“一角錢促銷”方法,不但讓店主生意興隆而且還讓顧客對該店主稱讚有嘉,寧可排隊也要照顧他的生意,這其中有着什麼樣的奧妙呢?簡單的現象背後仍然是深刻的促銷原理,對於現在終端促銷也有着非常大的啓示意義。  

  在一個菜場有幾家賣豆製品的攤點,可總是隻有A店主的生意火爆,大家寧可排隊等也不到旁邊的店子裏買同樣的東西。是A店的價格比起旁邊店鋪便宜許多嗎?不是,你要問他賣的價格和別人都是一樣;是所賣產品的質量比別人好很多?也不是,質量差不多,很多東西估計和別人在同一個地方進貨;是有買贈促銷手段嗎?更不是,小本生意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利潤。原來只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這個店主無論顧客買什麼東西都主動的少收一角錢。例如顧客問好豆腐是1元一斤,挑了塊豆腐,他把豆腐放到電子秤上一稱顯示1.7元,他就會說:“就收1.6元吧。”就這小小的一角錢讓他獲得了顧客的信賴,使他的生意越來越火紅。

  看似簡單的“一角錢促銷”爲什麼能產生這麼強烈的促銷效果?還是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促銷成功的幾個要害因素:

  1、促銷產品質量不能打折扣

  攤主豆腐的質量是所保證的,至少和競爭者的不相上下,而不是以劣充好。假如豆腐的質量不好,再便宜顧客上了一次當下次也不會再買。

  啓示:產品做促銷首先也要質量過硬,現在的消費者都趨於理智,他們有分辨產品質量的能力,假如爲了促銷而透過降低產品質量的方式降低成本就不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例如某瓷器產品元旦促銷,價格從以前的30元降到了18元,可是這些產品並不是原來賣30元的正品貨,而是表面有些粗糙,或者造型不合規格的次等貨,這就是打着促銷的名義處理次品,消費者原本以爲買了便宜,結果是後悔“便宜無好貨”也就不再相信廠家的促銷活動了。因此產品在做降價、打折等促銷活動時減少產品的分量,降低產品的質量都是非常不可取的方式。  

  2、促銷產品、贈品要讓消費者眼見爲實

  豆腐價值的衡量是透過電子秤的稱量,讓消費者很清楚的可以判定產品真實價值,不存在“水分”。很多賣菜的人喜歡用桿秤,就是因爲這種秤在稱的時候賣菜人很輕易的可以玩些滑頭,從而短斤缺兩,俗稱“玩秤”。用電子秤上面單價、重量、金額顯示的清清楚楚,顧客也就自然放心。

  啓示:質量好並不意味着消費者能夠認同,必須讓消費者眼見爲實認同這個品質。這就是爲什麼很多產品要搞開箱銷售和品嚐銷售的原因。假如是知名的品牌,它的品牌也就是品質的象徵,假如還不是消費者熟悉的品牌,就應該給消費者嘗試你產品的機會。化妝品銷售會給顧客免費使用,賣食品會預備一些讓讓消費者自己品嚐……所以促銷時預備一定的免費試用品就非常有必要。假如是促銷的套裝產品或贈品必須讓消費者能瞭解這個套裝、這個贈品到底是什麼,口說無憑,你贈予給消費者是什麼不能只是裝在盒子裏看不見,而是要在消費者購買以前就能清楚的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產品、什麼樣的贈品,消費者纔不會心生疑慮。  

  3、促銷活動必須老實可信

  假如攤主豆腐的價格本身就定的比旁邊競爭者的高,那麼再透過讓利的方式就是一個虛假的促銷。顧客不會只問他一家,肯定能比較出來。在假如爲了吸引顧客故意報低價,在稱量計算的時候再擡高價格都是不會贏得顧客的信任的,是什麼價格就是什麼價格,一定要實實在在。

  啓示:產品促銷千萬不要“耍花樣

  同樣產品促銷一定不要拿品牌信譽開玩笑,曾經有一個食品做促銷,促銷的產品是三袋捆綁在一起的量販裝,可是促銷海報上卻寫的是每袋的原價和促銷價,乍一看消費者就會以爲這個促銷價是量販裝三袋的總價,可是手銀的時候才發現那只是一袋的單價,此時消費者才大呼上當。似乎這個廠家可以暗自竊喜自己的“奸計“得逞,可是這些受了愚弄的消費者逢人便會痛斥該品牌的騙人行徑,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任何人買他們的產品了。  

  4、促銷活動要讓消費者感覺“因爲購買而獲利”

  在顧客接受產品價格並已經決定購買豆腐後,攤主主動的讓利是要害的'一招,使顧客覺得那一角錢的確是攤主讓利給自己的。因爲原本自己已經要掏錢,也沒有要求減價,這個攤主完全可以多賺一角,顧客會覺得這個店主做生意很“活”,不貪,不象其他商人想盡辦法多賺一分都好的奸商習氣。假如同樣是讓利一角錢,但是是顧客提出的那麼就沒有這個效果了。這讓該攤主給顧客的印象就完全有別與旁邊的競爭者,推銷首先是銷售自己(品牌),一旦認可了這個人(品牌),自然東西(產品)就好賣了。看起來每筆生意損失一角錢,但由此獲得衆多忠實顧客利潤就非常可觀了。

  啓示:做促銷常給人的感覺是“你要想獲得好處就必須先掏錢”,例如“買A贈B”的促銷海報是廠家經常用到的。給消費者的感覺是要想獲贈B就必須要先買A。這當中有個邏輯關係,是因爲買A而獲得B,消費者就比較興奮,反之爲了獲得B而買A,消費者就不會接受,儘管事情的結果是一模一樣,都是花了A的錢買了A和B兩個東西,但是前一個感覺是廠家主動給予消費者好處,後一個感覺是爲了讓顧客掏錢而被動贈予。所以宣傳引導時我們可以說“現在買A就可免費獲得B”,或者“買A限量贈予B”透過強調“現在”“限量等字眼將消費者的注重力轉移到“特定時間產生的非凡價值”,這時消費者會想“本來就是要購買A,現在買就更多獲得一個B,這是廠家多送的”,所以會產生因爲購買而獲利的感覺,而不是陷於到“要想獲得B必須去買A”,認爲廠家爲了讓你消費而被動設定贈品的想法當中。  

  5、促銷的讓利幅度應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以內

  假如攤主賣一塊豆腐可以便宜0.5元,不光自己不賺錢,顧客更要懷疑這個豆腐肯定有問題,要不怎麼可能這個便宜。“一角錢”顧客不是很在乎這個數目,可是給顧客讓利的感覺是真實可信的。

  啓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事物本身並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人對事物的反應。促銷活動也一樣,什麼樣的促銷方式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要害看消費者會對這個促銷有怎樣的反應。不要簡單將促銷力度與促銷效果劃等號。在做促銷活動效果不理想時我們經常簡單拿自己的促銷力度與別人相比,得出一個結論“別的品牌比我們送的更多,讓利幅度更大所以人家比我們更成功”,其實促銷活動的成功並不是促銷力度問題,如何讓這個消費者感覺到獲利纔是要害。就拿服裝來說,有很多不知名的品牌可以到2折、3折,但仍然不會讓消費者感覺到超值,而高檔名牌服裝一般不打折,偶然9折、8折消費者都感覺佔了很大的便宜。這就有種心理因素在裏面。所以讓利幅度不是越大效果就越好,而是要根據品牌的價值,產品的價值制定一個合理的範圍,任何超出合理範圍的讓利不但會降低產品的利潤更會傷害品牌的信譽。  

  由此可見,價格戰並不是促銷活動的代名詞,要想走出降價的泥潭,必須使品牌建立起顧客的信任,在促銷活動時透過準確定位、誠信的方式、適當的讓利,讓消費者感覺獲利纔是促銷成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