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景點介紹>

蘇州十大浪漫愛情故事旅遊景點

學問君 人氣:2.7W

蘇州本身就像一個大園林,每一處都自成一景,本文特意爲大家收集整理了蘇州十大浪漫愛情故事旅遊景點,希望大家喜歡!

蘇州十大浪漫愛情故事旅遊景點

故事一:雙劍化龍——干將與莫邪

故事梗概:干將奉吳王闔閭之命鑄劍二枚。干將作劍,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陰陽同光,百神臨觀,天氣下降,而金鐵之金不銷淪流,始終未成……若鑄劍不成,必得吳王賜死。妻莫邪曰:“夫神物之化,須人而成……先師親爍身以成物,吾何難哉?”說完,乃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女童男三百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干將匿其陽,出其陰而獻之。吳王得知劍藏,遂扣干將。劍忽從匣中躍出,化龍而去,干將亦攜陽劍騰飛而往。干將莫邪,雙劍化龍,千古愛情之絕唱,自此無人稱勇士。

與蘇州淵源:干將莫邪爲姑蘇(蘇州)人氏,故事發生在春秋吳國之姑蘇城。城內舊有干將坊、干將墓。今蘇州有干將路與莫邪路紀念二人,其中,干將路爲原干將坊衍化而成

相關景點:莫邪路環古城河沿岸

干將莫邪的故事在蘇州已流傳數千年,但是很久以來,蘇州只有紀念干將的地名,如原來的干將坊、干將門,後來的干將路,卻一直沒有紀念莫邪的地名。從2003年5月起,蘇州人讓這對夫妻在地名上得以“團聚”,將沿蘇州環古城河東段的原來7段小路,即侉莊路、葑門西街、莊先灣、後莊、氣象路、網船灣、糖坊灣連接起來,合併命名爲莫邪路。

得益於環古城風貌保護工程,莫邪路沿岸形成了一個大型帶狀親水公園,綠地、駁岸、城牆遺址,構成了美不勝收的畫卷。過了相門橋,沿河設立了長長的木棧道,不時有行人走過,臨河遠望,呼吸春的氣息。

故事二:泛舟五湖——范蠡與西施

故事梗概:公元前494年,吳國打敗越國。越王勾踐採納大臣提出的“美人計”。大夫范蠡周遊全國,遍訪佳人,選中家在古苧蘿村西邊的西施。才子佳人,相逢一見鍾情,然國難當頭,范蠡遂把以西施爲首的越女獻給吳王夫差。夫差對能歌善舞、風華絕代的西施深愛不疑,寵愛有加,歌舞宴平,從此,對越國也放鬆警惕。而越王勾踐,則臥薪嚐膽,在暗暗地做着復仇的各種準備。公元前473年,越國滅掉吳國,被圍困在聖胥山的夫差走投無路,揮劍自刎。越國勝出,范蠡歸隱江湖,與西施浪跡天涯,做了神仙眷侶。

與蘇州淵源:東漢《越絕書》載:“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據考證,范蠡從今蘇州吳中長橋石湖越來溪附近蠡墅入五湖。石湖風景區有范蠡祠,祠內壁畫形象地描繪了范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蘇州震澤原有范蠡釣臺,在蠡澤應天寺前。相傳范蠡滅吳功成,與西施泛舟五湖垂釣於此。釣臺疊石爲磯,別無建築。今毀。

相關景點:范蠡公園

范蠡公園位於蘇州吳中區長橋街道蠡墅社區,這裏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500多年前的吳越春秋時期,是吳國木帆船的製造基地,也是蘇繡的發源地之一。蠡墅得名於范蠡曾隱居在此,相傳,范蠡攜西施從這裏出發“泛舟五湖”,開始經商作賈,後被尊爲“商聖”、“文財神”。

故事三:鵲橋傳說——牛郎與織女

故事梗概: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女,平素在天上織雲彩,牛郎則在人間放牛。某日,牛告訴牛郎說,織女要和別的仙女到銀河洗澡,屆時可取仙衣一件,織女若找衣,就還給她,並向她求婚,她定會答應。牛郎按此去做,果然應驗。織女和牛郎結婚,生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便把織女捉迴天去。牛又告訴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牛郎聽從,便用竹框挑着兩個孩子,追到天上,此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髮簪,在織女後面劃出一道天河,把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了。他們天天隔河相望啼泣,最終感動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會時,由喜鵲爲他們架橋。

與蘇州淵源:據《中吳紀聞》記載,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牛郎織女的故事就已流傳於現在的蘇州太倉科教新城一帶,至今太倉尚流傳有牛郎織女的衆多傳說故事和相沿成習的“七夕節”風俗,並保留有中國唯一一座織女廟遺存。南宋范成大《吳郡志》等文獻資料上亦有“牛郎織女降生黃姑”的記載。黃姑者,《荊楚歲時記》牽牛所謂“河鼓”之訛音,太倉黃姑村(今勝昔村)也。2008年,太倉市被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七夕文化傳承基地”稱號

相關景點:太倉織女廟

牛郎織女的傳說降生太倉絕非空穴來風,這與太倉是江南魚米之鄉、產棉區的地理位置分不開,和當地婦女望穿秋水般希望丈夫捕魚歸來的心情、織女渴望與佳人團聚的心情死有天然吻合。這也是太倉現在保留的七夕“七巧會”等民間風俗的最好詮釋。

在黃姑塘村,現今還有一座歷經數百年的古廟,這座古廟就是《吳郡志》和《中吳紀聞》裏所寫織女廟。裏面有一個神女的塑像,空蕩蕩的,但時常還有一些人去燒香祈禱。雖然很簡陋不堪,比之那些穿鑿附會的假古蹟、僞古董要有價值得多。

故事四:齊眉舉案——梁鴻與孟光

故事梗概:東漢太學生梁鴻,家貧而有品節,博學多才,勢家大族多有欲嫁女於樑者,全不動心。同縣外貌“肥醜而黑”、內在心界寬闊之孟家女孟光曾言:“欲得賢如樑伯鸞者”,鴻聞而娶之。孟光婚後布衣粗衫,操持家務。梁鴻甚喜。夫婦遂隱入深山,耕織彈唱,相敬如賓。後因梁鴻作《五噫歌》觸怒朝廷,避禍吳郡(今蘇州),於大戶皋伯通家當傭工。梁鴻每歸,孟光具食,皆齊眉舉案將粗陋之食端正捧上。此恭敬有加之舉被主人皋伯通偶然撞見,識破梁鴻身份,遂將夫婦倆當賓客供養。梁鴻從此在皋的庇護下閉門著書,及卒,葬於蘇州要離冢旁。(採自《後漢書逸民傳》)

與蘇州淵源:皋伯通,漢代諫議大夫,蘇州古城“皋橋”即皋氏宅地在此橋邊而得名。梁鴻與孟光當年“適吳”,即來到蘇州皋橋旁皋伯通家,皋伯通亦因特別能識人,收留扶風人梁鴻孟光而一舉成名。梁鴻在皋家受到禮賓待遇,潛心著書,直至病逝。伯通等爲求葬地於吳要離冢旁,鹹曰: “要離烈士,而伯鸞清高,可令相近。”今墓毀。

故事五:描金之鳳—徐惠蘭與錢氏女

故事梗概:姑蘇書生徐惠蘭因家貧向叔父借貸,卻遭凌辱,憤而自盡,爲江湖術士錢篤招相救,並將其女錢玉翠相許。玉翠以家傳御賜描金鳳相贈,作爲定情之物。惠蘭被姑母接去讀書,途中救了重病的書生金繼春,二人結爲金蘭。表兄王雲卿與惠蘭甚相契,不意被人害死,惠蘭被冤下獄。刑前,金繼春因與惠蘭貌相似,捨身替死,臨刑時被綠林好漢劫走。京中大旱,錢篤招應詔求雨成功,得封高官,爲惠蘭申冤,終於逮住真兇馬壽。冤情昭雪後,惠蘭應試,連中三元,授官與玉翠成婚。

與蘇州淵源:據蘇州地方誌載,徐惠蘭故居坐落蘇州司前街16號原徐朝宗宅,2000年毀,遺址在今書院巷三多苑內。

故事六:三笑姻緣——唐寅與秋香

故事梗概:吳中才子唐伯虎到蘇州虎丘雲巖寺遊玩,遇東亭華太師夫人前來進香。華夫人丫環秋香,姿色豔麗,嬌悄動人,伯虎一見鍾情。進香完畢,秋香隨華夫人登船返回,唐伯虎連忙乘小舟追趕。途中得秋香三笑,伯虎更是如醉如癡,神魂顛倒,以爲秋香鍾情於己,遂苦思一計,賣身華府做書童,以接近秋香。伯虎憑才逐漸贏得華府器重,後又得好友祝枝山巧施妙計,終與秋香結成良緣。

與蘇州淵源: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明代著名書畫家,吳門畫派代表人物。明成化年間生於蘇州吳趨坊一戶商人之家,16 歲一舉奪得鄉試第一,轟動蘇城。後於姑蘇桃花塢置地。今桃塢雙荷花池有唐寅故居遺址,附近有準提庵唐寅祠。唐寅墓在蘇州近郊橫塘王家村,現有唐寅園供遊人參觀。

相關景點:唐寅園

唐寅園,也就是唐寅墓,位於蘇州市區解放西路上,佔地近萬平方米,至今已有四百餘年曆史。唐寅辭世之時,家境清貧,就葬於桃花塢故居之後,嘉靖22年才移葬今址。

2008年5月起,蘇州市區文保所對唐寅園進行了大修。在此次大修中,屋頂得到了翻修,電線也進行了重排,圍牆被加高了,門窗柱子進行了重新油漆,地面假方磚則被真方磚替下……針對變成低窪地塊這一問題,大修還重新鋪設了這裏的下水系統,配置了專門的抽水泵。此次大修除了改造“硬件”外,還提升了“軟件”,如將增加陳列一些有關唐伯虎的正史和野史資料,做一個效果逼真的唐寅故居沙盤;另外還設想增加演藝內容,如透過評彈講述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從而增加遊園的趣味性!

故事七:浮生滄浪——沈復與芸娘

故事梗概:沈復所著《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爲主線,贏餘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及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沈復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沈復與芸娘,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芸對夫君從而不愚,順而不諂。夫君是騷客文人,便與之遊歷山水,爲文賦詩;夫君是風流才子,便爲其遊說佳人,訪尋美景;夫君是落魄書生,便替他梳洗縫補,勤儉持家。林語堂曰:“芸,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與蘇州淵源:沈復,長洲(今蘇州)人,芸娘,沈妻也,夫婦居蘇州滄浪亭畔。

相關景點:滄浪亭

滄浪亭,世界文化遺產,位於蘇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蘇州現存諸園中歷史最爲悠久。始建於北宋,爲文人蘇舜欽的私人花園,稱“滄浪亭”。滄浪亭佔地面積1.08公頃。園內有一泓清水貫穿,波光倒影,景象萬千。

滄浪亭主要景區以山林爲核心,四周環列建築,亭及依山起伏的長廊又利用園外的水畫,透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溝通園內、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園中山上石徑盤旋,古樹蔥蘢,箬竹被覆,藤蘿蔓掛,野卉叢生,樸素自然,景色蒼潤如真山野林。

故事八:丹青攜柳——柳如是與錢謙益

故事梗概:明末清初,杭州西湖邊,“秦淮八豔”之首、絕代佳人柳如是邂逅被免官職的文壇領袖錢謙益。兩年後,柳如是一副書生打扮來到錢氏故里蘇州常熟,以詩自介:“草衣家住斷橋東,好句清如湖上風;近日西冷誇柳隱,桃花得氣美人中”,錢氏認出如是身份,萬分驚喜。柳如是爲錢謙益深情所打動,錢謙益爲柳如是癡情所迷戀。一老一少,終成眷屬。婚後,由於時局動盪,朝代更迭,他們的生活曾一度受到衝擊。爲抵抗清的統治,柳如是甚至提議投水殉國。幾番浮沉,錢謙益看破紅塵,從此,一心一意守着柳如是,過着田園牧歌式的溫馨生活。

與蘇州淵源:錢柳曾多次寓居蘇州。蘇州拙政園忠王府有柳如是故居。崇禎十四年年底,柳如是獨留蘇州養病,特意去靈巖山拜謁了韓世忠、梁紅玉之墓,對數百年前的抗金英雄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柳如是唯一的女兒即出生蘇州拙政園。另外,蘇州常熟虞山有柳如是錢謙益墓。2010年4 月,見證柳如是錢謙益愛情的拂水山莊於常熟尚湖重建完工。

相關景點:虞山尚湖景區

虞山位於常熟市內西北處,因商周之際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卒葬於此而得名,現今既是風景區,又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山獨峙於平原之間,主峯高300米,綿延6.5公里,由西向東,狀如臥牛,南臨尚湖,東伸入城,古有“十里青山半入城,山南尚湖如映帶”詩句詠之。全山林木蔭翳,鬱鬱蔥蔥,百鳥爭鳴,引人入勝。西南險峻,東北平緩,滿山蒼松翠柏,名花珍禽、幽洞深澗,寺宇園林,名人墓葬分佈於山麓之間。

尚湖,相傳因商末姜尚避紂時曾垂釣於此而得名。湖區偎傍虞山,湖面千頃瀲灩,山影重巒疊巘,白鷺齊飛,魚翔淺底,有“湖甸煙雨”和“湖橋串月”之稱。尚湖公園被當地人民稱爲“尚湖灣”,建於1986年初,臨山孕湖,與古城渾然一體,含山川之秀,匯城鄉之交,得天獨厚,自然美色與人文景觀相融合,氣象開闊,內涵豐實。

古城虞山鎮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鎮區背倚虞山,近傍尚湖、昆承湖,有7水經此,古稱“琴川”,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稱。舊城區的坊巷古樸,至今保持着明清時的建築風格。景區內主要由山水文化園、荷香洲、釣魚渚、拂水堤,以及堪稱“江南之最”的牡丹園等景點組成,自然美色與人文景觀互爲補充,遊覽觀光與娛樂休閒二者兼得。

故事九:絳珠還淚——賈寶玉與林黛玉

故事梗概:西方靈河岸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霞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後因此草受天地之精華,又加雨露滋潤,脫卻草胎本質,修成女兒身。只因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鬱結着一段纏綿不斷之意。神瑛侍者凡心偶熾,意欲下凡。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水還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給他,也還得過了。”下凡後,絳珠草化爲林黛玉,用盡平生淚水,還神瑛侍者賈寶玉灌溉之恩,演繹了一段深情動人的愛情故事。

與蘇州淵源:林黛玉生於蘇州,原型爲康熙蘇州織造李煦孫女——李香玉。其幼年長住拙政園。賈寶玉原型則爲《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據史料記載,當年曹雪芹祖父曹寅,出任蘇州織造期間,購下拙政園部分住宅。曹寅升遷江寧織造時,推薦妻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園內達二三十年之久。曹雪芹母親懷孕後途經蘇州,在拙政園李煦家生下曹雪芹。雪芹(寶玉)與香玉(黛玉)從小青梅竹馬情投意合。惜香玉早逝。爲紀念自己早年的紅顏知己,雪芹不惜 “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傾畢生精力寫出不朽鉅著《紅樓夢》。

相關景點:拙政園

拙政園是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位於蘇州市東北街一百七十八號,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八十三點五畝,開放面積約七十三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爲晚清建築園林遺產,約三十八畝。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特殊旅遊參觀點,被譽爲“中國園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爲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總體佈局以水池爲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總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爲中部拙政園主景區的主體建築,位於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爲“雪香雲蔚亭”,東爲“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裏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

故事十:珍珠寶塔——方卿與陳姐

故事梗概:蘇州方家世代做官,因被參,滿門抄封流貶。方卿投奔姑母家,向姑母求助趕考盤纏。姑母勢利,不但不予幫助,還冷言嘲諷,方卿憤而離去。姑母女兒陳翠娥與方卿青梅竹馬,欲助表弟,遂將稀世珍寶珍珠塔暗贈方卿。姑父陳王道也驅馬追至九鬆亭,深明大義,將女兒許配方卿。趕考路上,方卿遇土匪,珠塔被劫,方卿墜河,後被陸府所救,並與陸府小姐產生感情。珍珠塔被盜賊典當於姑父家典當行,陳翠娥悉知方卿遇險,悲痛萬分,一病不起,陳王道遂命韓書生假造方卿書信,慰撫女兒。兩年後,方卿得中狀元,姑侄和好,方卿最終在陸家小姐與陳翠娥之間做出選擇,與陳翠娥成婚。

與蘇州淵源:“珍珠塔”故事相傳發生在蘇州吳江同裏。目前,在同裏古鎮區還儲存着陳家的部分住宅,包括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陳翠娥的書樓。

相關景點:同裏古鎮

同裏鎮位於江蘇吳江市東北,距上海80千米,距蘇州20千米,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 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同裏舊稱“富土”。唐初改爲“銅裏”。宋時將舊名拆字爲“同裏”。同裏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爲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儲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

同裏的特點在於明清建築多,水鄉小橋多,名人志士多。鎮內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古鎮原有“前八景”、“後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今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諸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