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課文《神女峯》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87W

這一篇舒婷的《神女峯》是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尚在編輯修訂的高中選修課本《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一篇略讀課文。

高中語文課文《神女峯》教學反思

一、我的這堂《神女峯》詩歌教學課的基本步驟是:

(一)學生自由感受性誦讀,用一句話來概括對此詩的閱讀初體驗;

(二)學生齊聲再讀,確定自己的學習習題;每位同學根據各自確定的學習主題進行研討,用一段話來總結自己初步研讀的成果。

(三)質疑探究,每組將研讀中的疑問提交全班討論,解決。教師根據研讀情況進行補充提問。

(四)誦讀指導。

二 、選修課該怎麼上?

在我最初拿到這篇舒婷的《神女峯》時,非常欣喜,因爲這是我很喜歡一篇詩歌,於是也沒有多想,便埋頭苦幹地備起課來,用的是我較爲擅長的誦讀教學法,邊誦讀詩句邊品味語言。可到了試講的時候,就被海南省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蘇盛葵老師指出了其中的一個很大的弊病:把選修課上成了必修課。

平常我們上的必修課以教師的講授爲主,以基本解說課文中的重、難點問題爲目標。但當選修課時代的到來,選修課又應該怎樣上呢?我想這是擺在我和在座的每一位老師面前的問題,下面談談我的一點思考:

1.高中選修課在新課標中有明確的規定:教師及教師“應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願望的選修課”。如果我們還在走以前的老路,課文有什麼講什麼,教學怎麼寫就怎麼教,對語文課程資源缺乏開發意識,不會發現和發掘,不善於進行取捨,不能將相關的課程資源化爲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話,選修課就無從開始。

2.選修課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主張老師多解,應當把更多的空間讓給耳生,也不能把選修課當成必修的延長,不宜套用必修課的教法去教選修課。那樣,學生肯定沒有興趣。而是否引起學生的興趣,是選修課能否成功的標誌。要讓學生自己學閱讀,寫討論,形成豐富一些。

3.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開設,不是讓學生僅僅掌握概念,原理。記住教師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探究學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化的發展,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 教學設計理念

基於以上關於選修課的指導思想,我在教學設計上做了大刀闊斧的修改,緊扣文字,加深研討的深度,加入學生多元化的活動,力求便整節課縱深度上有所延伸。下面談談我設計這節課的幾點思路與理念:

(一)、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生成。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由教材直接呈現,而且是在教學開始之前既已客觀存在,如數學課,第幾冊第幾章學習勾股弦定理,這個勾股弦定理就是教學內容,直接明瞭,用不着老師和學生操心。但對於語文課來說,教材只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如一篇《荷塘月色》,具體的教學內容是什麼?是語言,結構,景物描寫還是意境、感情?這些真正的教學內容潛藏在教材當中,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去生成。在以往的教學中,這教學過程通常是教師預設的,在上課之前就想好,然後在上課時直接“指示”給學生,接着圍繞教師指示的內容進行教學。而我這節課中,先由學生進行感受性誦讀,對課文進行感受性初步誦讀,然後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點自行確定學習的主題即學習的內容。如《神女峯》的語言、結構、意象、情感等各個方面。你願意學習哪些方面就學習哪些方面。不由老師包辦代替,而是由學生自主決定面對一桌豐富的大餐,他最想吃哪道菜。

(二)、教學內容的生成者由師生雙方共同擔當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那麼由誰生成呢?我在設計中認爲:在由師生雙方共同生成。教師是要起作用的,但教師的作用是觀察者、發動者、支援者,必要的時候還是總結者,真正的生成主題應該是學生。

但反過來說,在學生根據課文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後,老師不是當甩手掌櫃,更不是一味稱好。應該是基於問題的基礎上答得更高,或者有“預謀”地引導學生去意識到進而能夠“發現問題”。例如剛剛學生提到“怎樣理解詩歌的意象”,詩歌中的意象有很多,但其實最主要是“神女峯”這個意象,老師就目的、有預設性將學生引到這一個具體的意象分析中來,

(三)、質疑探究中的放與收

在質疑探究中我設計了請每組同學將小組的疑問提出來。但關鍵在於,問題提出來之後,如何才能推動討論準確、有效、深層次的開展,這時教師對問題的歸類、合併,並適時導向“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更爲重要。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要關注語文教學非預設的一面,但整體方向,應該努力擴大預設的疆域,這樣的課堂中,看似教師發言的比率少了,但教師預設的內容都可能比一般備課量大得多,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解決學生從各個角度提出來的不同問題。如果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一節課不能全部解決,可以鼓勵學生將問題帶出課堂,在課後進行上網,查找資源解決,體現課堂教學富有動態、生生不息的理念。

我們知道,要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欣賞教學的不確定性,文學作品的開放解讀要求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同時把開放性的問題引向對文字的深入理解中。

四、上課過程中的遺憾與反思:

學生很活躍,思想很開放,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但時間有限,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特別在三亞一中有男生在一位女生誦讀完後說“老師,我也想誦讀一下”。但那時,離下課只剩下2分鐘,全班的誦讀這個環節還沒有展開。於是我說“由於時間有限,課下老師再與你切磋好嗎?”同學有些失望的坐下來,我課後反思時,總想起那位同學舉起手時的興奮和他坐下後失望表情。我想,如果這個情景再現一次,我會更和藹的對他說:“這位同學的積極性很高,但可惜時間有限,那就把你的飽含深情的誦讀溶入到集體的誦讀當中好嗎?”

儘量讓學生帶着滿足、興奮進入課堂,又帶着收穫和成就感離開課堂,將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懈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