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獲獎感言>

朱熹獎學金獲獎感言

學問君 人氣:1.78W

朱熹獎學金獲獎感言

朱熹獎學金獲獎感言

       南宋理學家朱熹晚年患有足疾。一次,一位雲遊道士給他略施針術,足疾竟奇蹟般地好了。朱熹大喜,不僅多奉診金,還題詩相贈。
  誰知沒兩天,朱熹的足疾又復發了,而且比以前還嚴重。於是朱熹派人四處尋找那道士。有人勸他別找了,朱熹說:“我一不是請他再來治病,二不是抓他治罪,只是想追回贈詩。不然,他會拿着我的詩到處招搖撞騙,貽誤病者,那樣的話,我不是爲虎作倀了嗎?”朱熹這種極端負責任的態度着實讓人感動。相比之下,現今生活中的一些人則顯得說話隨便得多。
  以醫藥行業爲例,不少疑難雜症是世界難題,正規醫療部門對此都無可奈何,然而不少野醫遊醫卻打出包治頑症的招牌,還許諾倘不見效繼續免費治療。其實明眼人知道,包治頑症根本不可能,那麼爲什麼有人對此趨之若鶩呢?
  原因有二。一是有病亂投醫的心態使然;二是各種誘惑的'結果。比如運用某種方法使某種頑疾暫時得到治療,但患者很可能因一時被迷惑而將“華佗再世,妙手回春”等錦旗贈與野醫。儘管後來發覺自己上了當,也無暇追回,而那些野醫就是靠此繼續大肆行騙。再比如形形色色的醫藥廣告中現身說法的患者,或是上當者或根本就是“托兒”。至於有的來信稱好者,可能就是靠有獎徵稿,讓個別貪圖蠅頭小利者言其神罷了。
  的確,人之口與手的重要職能是用來說話寫字,可需要說明的是,一個人說出去的話,寫出去的字應當爲社會、爲他人負責任。應像朱熹那樣,以可能爲別人造成誤導感到不安,而不是信口開河,給那些金玉其外的騙術“錦”上添“花”。
本文由本站【獲獎感言】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