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獲獎感言>

莫言獲獎感言

學問君 人氣:2.9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心中時常會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這時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感言。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莫言獲獎感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莫言獲獎感言

莫言獲獎感言1

  莫言獲獎感言:

這是我的創作《蛙》出版近兩年,期間多次接受過媒體採訪,許多人也問我這部小說到底寫什麼的,我說寫人,寫姑姑這樣一個從醫50多年鄉村婦科醫生的人生傳奇,她的悲歡離合,她內心深處的矛盾,她的反思與懺悔,她的偉大與寬厚,她的卑微與狹隘,寫出她的職業道德與時代的對抗與統一,寫的看似一個人實則是一羣人。《蛙》其實也是寫我的,學習魯迅,寫那個躲在旗袍裏的小我,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寫他們、寫外部事件,這次寫自己、寫內心,是吸納心情、排除毒素,揭露社會陰暗面容易,揭露自己內心陰暗困難,這是人之常情。作家寫作必須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須與人之常情對抗,因爲人之常情經常製造罪惡。在《蛙》中我自我批判的徹底嗎?不徹底,我知道今後必須向徹底的方向努敢對自己下狠手,不僅僅是懺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鏡盯着自己寫,盯着自己寫也是盯着人寫的重要步驟。得了茅盾獎當然是好事,但得了獎則忘乎所以是可恥的行爲,必須清楚的知道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好小說還沒被髮明出來,要把目光往那個方向看,盯着那個在荊棘叢生沒有道路的地方,那裏有絕佳的風景,那裏有偉大的小說在向我們招手。

  最後感謝中國,感謝讀者、感謝評委,感謝那些批評過我、表揚過我的朋友們。感謝那些用他們的真誠情感不斷激勵我寫作的朋友們!

莫言獲獎感言2

莫言,來自遙遠的高密東北鄉,是我國偉大的作家!於12月8日晚凌晨時,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莫言身着一身中山裝,開始了他的演講。

聽完他的演講,我震驚了,我原以爲能獲得這麼大的獎的人,肯定是學富五車,博古通今的。可誰知莫言卻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可他卻以另一種姿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一個成功的作家。他用他那樸素的語言來撰寫他的童年,他的生活,他的經歷以及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他用他那富有諷刺意味的文筆,揭示了現實社會的迂腐;他用他手中的筆敲開了文學領域的一扇未被人開啓的大門。我想這一切都源於他的母親吧!莫言說的幾個故事中,我無法理解的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一箇中秋節的中午,我們家難得地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我們吃餃子時,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我們家門口,我端起半碗紅薯幹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憑什麼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聽完,我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再說你以爲你誰啊,給你紅薯幹就不錯了,還挑三撿四!”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她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人碗裏。看着那個老人得意洋洋離去的背影,我立刻詢問道:“母親,你爲什麼要……”還沒等我說完,母親揮手就打斷了我的話,說:“吃飯吧!”

或許,別人看了認爲這是一件很小的事,可我卻想說,一個人的品格不正是從這些所謂的小事體現出來的嗎?我覺得莫言有今天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是她的母親給他的。他的母親給予他無限的想像……

莫言用他講故事的方法去寫作,真不愧是我國優秀的作家。假如你有時間去看一看他的感言,讀一讀他的書,相信你的靈魂也會震振吧!

莫言獲獎感言3

最開始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網上傳播各種消息,以至於我這個平時不關注諾貝爾的人也知道莫言這個人物了。就從他的演講詞中看,我能看到他對母親深深的愛,而且他母親從小到大的影響必然也是很深的。一個母親,對孩子從小的教育,決定着孩子的成長基礎,而莫言的母親,是一位善良偉大,並且懂得教育的母親。她對孩子日長教育有方,她不是一個作家,不是一個名人,但她給莫言寬容與如何做一個好人,教會莫言如何不去歧視一個乞討的老人,如何不去恨一個人。

我們的生活每天都會有各種形形色色的小事發生。要善於發現生活,感受生活,莫言用自己的眼光看待生活,講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匯聚在一起,造就了他的作品。在莫言獲獎後,他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像他自己自己說的,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就是寫作,我將所有話寫進了作品裏。我看到那個獲獎的人身上撒滿了花朵,也被擲上石頭,潑上污水。這是種何等的文考凜然啊。我想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就像現在很多人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我讀了莫言的演講稿後感觸很多,他能成功是有母親的教育,我也有母親的教育,但我不一定比他聰明。我們更應該學習莫言的那種精神。因此我要以莫言爲榜樣,向他學習。

莫言獲獎感言4

我讀了莫言的獲獎感言後覺得他的人生充滿了坎坷和曲折,其中有幾件事讓我深受感動。一是他對母親的眷戀,感激之情。善良、堅強、樂觀的母親寧可自己捱餓,也把她那唯一的半碗水餃送給乞丐老人;雖然我把家裏唯一的熱水瓶打碎了,但母親也沒有責怪我;雖然母身患重病,但她卻一直鼓勵莫言不要對生活絕這些事情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其中,母親對莫言的一席話使我銘記在心。她說:“兒子,你不醜,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醜在哪裏?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醜,也能變美。”這句話看得出母親不但有顆善解人意的心,還總是鼓勵孩子做一個寬容、樂觀的人。母親的一言一行都給莫言起到了榜樣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母親的言傳身教,對莫言的一聲影響巨大。

雖然沒有看過莫言的作品,但我也知道他的作品一定是充滿感情的,他用講故事的方法發表自己的獲獎感言,真不愧是中國首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讀一讀他的感言,看一看他的作品,一定會有許多收貨的。

小學未畢業既輟學的事情。因爲當時他年幼體弱,幹不了活,只好到荒草灘上放牛,體現莫言當時深深體會到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孩子離開羣體後的痛苦,他想起中國老子說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他童年輟學、飽受飢餓、孤獨、無書可讀之苦讓他永遠忘不了,他之後奮發向上,終於闖出了一片天地。

人生之路是必須要經過刻苦兩個字的,只有刻苦纔會有將來。

莫言獲獎感言5

他,笑着走上了頒獎臺,用充滿愛意的眼睛望着臺下的觀衆,他就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從他的獲獎感言中我知道了他的童年生活,又認識了他的人生導師——他的母親,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心地善良,樂觀真誠的品質。

莫言告訴我們他此刻最思念的人就是他的母親。在一箇中秋的中午,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莫言的家門口,莫言想用半碗紅薯打發他,可是這位老人竟然想吃餃子,不要紅薯。莫言生氣的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而且一人只有半碗,如果給了你,那我們吃什麼。正在這時他的母親訓斥了他然後端起來她的那半碗餃子,走向那位乞討的人,把餃子倒進了老人的碗了。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母親心地很善良。

在莫言的十幾歲時,他的母親患上嚴重的肺病,飢餓,病痛,勞累,使他們的家庭陷入困境。這時,莫言就怕母親禁不住病魔的的折磨,會自尋短見。所以每當莫言勞動歸來時,一進家門,就高喊母親,聽到她的迴應,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有一次,他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見到他的母親,便坐在院子裏大哭,便問她怎麼了。莫言不能對母親說出他的擔憂,母親看出了莫言的心思,說:“孩子,你放心,儘管我活這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我被他的話感動了,從中我看出了她的樂觀。

現在我們可以感受到莫言對他母親的愛有多深厚,莫言是多麼地思念他對母親,爲此還特地寫了一本名叫《豐*肥臀》的書紀念他的母親。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寫他身邊的人,事物的,如《蛙》這部小說就出現了他姑姑的形象,但小說中的姑姑你和現實中的不一樣。

莫言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是我們中學生的楷模,也是一名“大孝子”。

莫言獲獎感言6

我想大家都應該知道莫言吧!他是我們中國首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這不光是中國的榮譽,更是中國華僑的榮譽。

我讀了莫言獲獎感言之後深受啓發,人的一生未免會有許多挫折,這都是上天讓你走向成功之前的一點點考驗,只要你經受住這些考驗,就會取得成功,但是如果沒有經受得住考驗反而選擇了退縮,那你無論如何也不會取得成功的。

讀了這個感言後,我還發現莫言是一個愛憎分明,心疼父母的人,有人說:“莫言的成功是靠母親。”也有人說他的成功是碰巧,我想兩者缺一不可我估計,可能是生活的坎坷和人生的挫折,讓他領悟到了爲人處事,做大事的基本。在我們中國的歷史是哪一個成就非凡大業的人不都是經歷了許多的困難挫折。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出身極其顯赫的關隴士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開國元勳,八大柱國之一,受封爲國公;他的祖父成爲唐太公,曾任隋唐的安州總管;他的父親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姨甥,七歲就繼承了唐太公的封號,後來還做了太原留守。少年時的李世民聰慧過人,極有膽識,但是不久隋煬帝驕奢殘暴的統治,引發了各地農民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隋軍土崩瓦解,隋煬帝困守江都,就在這個危在旦夕的時候李世民鼓動父親擁兵自立,起兵反隋。617年5月,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在晉陽起兵,11月攻佔長安。618年,隋煬帝在江春被殺,隋朝滅亡。5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國號爲唐,李世民因功被封爲秦王,他的哥哥李建成被封爲齊王。唐朝建立後,剛剛24歲的李世民擔負起統一天下的任務,618年李世民掛帥出征先後討平瓦崗軍,到了623年,李世民僅用了4年零1個月就統一了全國,隨後他又經歷種種事情,終於登上了皇位。所以,要有成就非凡大事,就要有不屈不撓的意志。

而莫言就是靠這種意志,因爲莫言小時候經歷了許多事情就從莫言母親死後,他悲痛萬分,不過他承受住了這些打擊而且還寫了一本作品叫《豐乳*臀》。母親的死不但沒有把他擊垮,反而激勵了他更奮發向上,隨後又寫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由此看來,莫言是有這種超乎常人的意志的。

莫言獲獎感言7

最開始知道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網上便不斷有負面消息傳出,以至於我這個對諾貝爾獎毫無興趣的人也關注起了莫言這個鼎鼎大名的人物。

莫言可以說是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看了他的作品以及在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詞時,我內心不由一陣感慨。可以說他不但是一個作家,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用嘲笑和諷刺的筆觸抨擊歷史和政治的虛僞。他用自己獨特的技巧揭示了人類最陰暗的一面,在作品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想象,陌生化的處理,賦予了人物鮮活的生命。無論故事的情境氣氛是華麗炫目、荒誕無稽,還鬼靈精怪,豐富的想像空間與澎湃輾轉的敵鋒總叫人驚歎不已。正對了張大春在爲lt;lt;紅耳朵gt;gt;作序時所言:”千言萬語,何若莫言”。

在他發表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時,他便說過他有一個此時最思念的人,他的母親。很多人分享了他的光榮,但他的母親卻無法分享了。在這之後他便訴說有關他母親的事情,從他的語言裏,我聽到了他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以及無法回報的恩情。我想若不是他的母親,莫言或許不會有如此大的成就。莫言說過他要乾的事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他自己的方式,講他自己的故事。而他自己的方式,就是他所熟知的集市說書人的方式,就是他的爺爺奶奶、村裏的老人們講故事的方式。是啊!我們不應該也是如此嗎?我們所做的事不應該也是這樣的嗎?他說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爲講故事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在我的心中,他也是一位領導者,是在我們內心領導我們靈魂的人。

莫言獲獎感言8

20xx年10月11日晚,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內,宣佈了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全國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莫言的獲獎,圓了我國作家多年的夢想。頒獎時,評委是這樣評價莫言的文章的:比任何人都具有歷史感,能夠調動各種感官,圍繞着一個鮮明道義核心的鴻篇鉅製,大膽、濃烈,意象化而又強有力。這樣的作文有什麼理由不獲獎呢?

莫言在演講中,說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並回憶了自己已去世的母親。莫言記憶中最深刻的事,是一箇中秋節的中午,他們家難得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他們吃餃子的時候,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家門口。莫言端起半碗紅薯幹打發他,而老人卻憤憤不平地說:“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莫言氣急敗壞地說:“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幹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他,然後端起自己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人碗裏。

莫言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裏唯一的一把熱水瓶去公共食堂開啟水。因爲飢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嚇得要命,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聽到母親的呼喚,才從草垛裏鑽出來,以爲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只是撫摸着他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嘆息……我想,莫言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主要就是有一個這樣的母親吧,母親透過自己的行動,讓莫言成爲一個舉世矚目的作家。

莫言的這次獲獎,爲中國作家開闢了寫作新道路,對獲得諾貝爾獎有了希望,讓中學生懂得了什麼樣的文章纔是好文章。

同時,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一定會出現又一批出色的人才,爲中國再創輝煌。作文

莫言獲獎感言9

成功是什麼?成功就是達成所設定的目標,就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一步一步地踩着失敗的“屍體”走過來的。成功,對於一些人來說,表面上是一種榮譽,但是這些人看不到人家成功背後的事。

成功的背後是辛苦的,這讓我想起冰心老人的一首小詩《成功的花》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是的,做一樣艱難的事,一旦你成功,你會覺得做的事,花費的精力,付出的汗水都是值得。然而,成功也會吸引衆人的目光,有的人不是崇敬的,而是嫉妒的,讓成功的人生活在惶恐之中。

20xx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他說:他既驚喜又惶恐,“喜”的是自己獲得這一獎項,“惶恐”的是有了這項榮譽,將會有更多的人盯着自己找毛病,爲難自己,讓他難以抉擇。透過名人的話,可以看出現在某些人思想之差,品質之壞。

其實,在現代社會上,就有一些人,自己能力差,做任何事難以成功,他們就見不得別人好,一旦別人比自己好,他們付諸行動,把找到成功的人的日常瑣事中的小問題,進行聚焦,然後再放大,公佈於衆,使成功的人身敗名裂。這些人不是用正常的心態去看待別人的成功。

不僅僅社會如此,在學校裏,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同學之間互相攀比,比誰穿戴好,比誰更富有。如果自己在這項攀比中輸了,必須在那一項或多方面找出他們的不足,扳回了面子。這種現象,嚴重影響着學生們的身心健康,不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我們應該嚴厲制止。

這種現象,無論在小地方學校裏,還是在大環境社會上,拿人們的話來說,就是典型的“紅眼病”,心態嚴重時,見到什麼,都眼紅。這種做法不僅害了別人,有時還會害了自己,《三國演義》中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心胸狹窄,專門設計害人,最終氣死自己。他這種“既生瑜,何生亮”這種“紅眼病”被世人警記。

面對這種種情況,不管是什麼,我們都應該以正常人士的心態去看待別人的成功,要去考慮別人成功的原因,找出自己的不足,以後努力改正,再去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標奮勇前進。成功,就不會虛無縹緲,就會指日可待。

所以,當我們遇到成功的人,不要心生嫉妒,更不要自暴自棄,認爲自己不如他人。而要給辛勤的人送上自己美好的祝福;遇到失敗者,不要幸災樂禍、落井下石,而要送上自己真誠地安慰;遇到心生“眼紅”的人,而要送上自己善意地勸勉,甚至警告,讓他們不要以嫉妒之心去看待別人的成功。

成功,一個詞語,一種榮耀,一個人讓人心生嫉妒的源頭。大家不要讓“眼紅病”控制你,只要以正確的心態去看待成功,這個世界將會更加和諧。

莫言獲獎感言10

莫言是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是個有學問、有知識的人。從莫言獲獎後的神情看,他是一個極爲普通的人。這說明他平時做事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從不浮誇。他不敢相信自己能獲獎。這體現了他是一個非常謙遜的人。他總說別人比他好。

今天,我看到莫言的獲獎感言以及他的簡歷後,感覺他的作品真的想他講的話那樣。他是個講故事的高手,善於整理、歸納那些發生在他生活過得土地上的故事,並以他那敦厚、樸實、詭異的寫作風格,一步一個腳印,最終以他堅強的毅力,將他的作品一部一部展現在中國以及世界讀者面前。他贏得了國內外熱愛文學的讀者們的青睞。

在他的獲獎感言中,他說很喜歡講有關母親、故鄉以及三個哭與不哭、小廟等故事。他與家人的關係也處理的很好。他說這輩子最感謝他的老婆。他說初寫小說就是爲了不餓肚子,每天都有餃子吃。這是多麼簡單的寫作獨白啊!他的作品是生活開出的豐盈的花,現實結出的燦爛的果。這樣的花,這樣的果,人人都曾有過,並且每天也都有過。只是這樣的花與這樣的果,被大多數人忽視罷了。而莫言,就是那個在生活的長廊裏細心地撿起這些花,小心地摘下這些果的幸運的人。

莫言獲獎感言11

莫言20xx年12月8日凌晨在瑞典文學院發表演講(獲獎感言),稱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他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爲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後的歲月裏,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他以講故事爲開端,講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母親,最早的故事,最痛的故事,以及最懊悔的故事等等,最後又以講故事而結束。講了寓意深刻的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是他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老師帶領他們去看苦難展覽,有同學裝哭他真哭告密的故事。

第二個是他頂撞老首長,自己很自負的故事。

第三個是暴風雨中八個泥瓦匠,在破廟前躲雨的故事。

下面我對這三個故事談一點我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我想講的是這三個故事給我的啓示:

第一個故事給我的啓示是:要懂得學會寬容與容忍。當有衆多情況共存時,應該允許有不同的情況存在。應該學會包容,尊重別人。別人不做自有別人不做的道理,我們應當給予理解和支援,既不要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別人。也不能爲了自己的利益,藉此機會把朋友推向懸崖,來提高自己的威力。

第二個故事給我的啓示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既不能太自卑又不能太自負。自負過頭對別人也是一種傷害。既要尊重自己又要尊重別人。

第三個故事給我的啓示是:當災難來臨時,千萬別把自己想得太好,把別人想得太壞。用暴力解決問題,只會更糟。和平共處纔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二點我要講的是,這三個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有它存在的空間和土壤。是真實可信的。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我們先來看莫言講的第一個故事,莫言生活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他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正好是文革的時候,老師帶領他們去看苦難展覽,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哭,有真哭的,又有假哭的,還有不哭的,莫言向老師告密指責那個不哭同學的故事。像莫言那樣真哭和他的同學裝哭(裝哭的人告不哭的人,哭的人告不哭的人)告密的故事,在那個時代是屢見不鮮的,很具有代表性。我有幸和莫言是同時代的人。記得也是上小學的時候,學校裏經常會請校外的貧下中農來學校裏做憶苦報告,有一次,有一個老農講他的家世,如泣如訴挺感人的,當時我和同學們有真哭的也有假哭的,還有不哭的。我們當中也有告密的,只不過我們當中的告密者(據我所知)是明目張膽的。好幾個同學同時指着一個女生對老師說(報告結束後):老師她沒哭。那個姓苗的(這裏不提她的名字)同學一聽,嚇得頓時目瞪口呆····。後來我才知道,她爲什麼不哭。是老師私下裏告訴我們的,她現在的媽媽,是後媽,所以它不像我們這些從小就在親媽媽懷裏長大的孩子那樣嬌氣,她不哭是因爲她堅強。後來學校知道了這件事,我們的那個老師就停職了。我不說原因大家可能都會知道的。幾十年過去了,許多小學時同學的名字都已經不記得了,可是那個女孩的名字卻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裏。這是發生在我們小孩子中間的,難道大人之間就沒有嗎?頭一天還是同志朋友,只是因爲在廁所裏,走廊中或者是什麼地方所說過的某一句話,第二天就會被告發,兒子告老子,妻子告丈夫,叔叔告姥爺的也大有人在。不允許別人和自己的意見不同,更不會包容。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價把朋友推向懸崖,踩着別人的肩膀向上爬。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弊病。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莫言所講的第二個故事。就是莫言頂撞老首長的故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經常會發生的。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上週六,我女兒從外地打來電話對我說:媽媽,您瞧你們家的妞妞(我的小外孫女),越來越會狡辯了。

“怎麼回事?寶貝。”我在電話的這頭說。

“今天我帶妞妞去遊樂場玩,上午有點冷,我不想讓她在外面玩滑滑梯,我說這個時候太冷了,你看現在沒有一個小朋友在這兒玩?媽媽您猜猜,你們家妞妞怎麼說的?她才三歲啊。”女兒在電話那頭問我。

我想了想說:“那你告訴我吧。”因爲我很想知道。

女兒說:“您家妞妞說,‘我不是小朋友?’”······。

聽到了嗎,小朋友。就連三歲的小朋友都會這麼說。只是三歲的孩子她這麼說,也許她還不知道,媽媽所說的小朋友不包括她,她也許會有別的什麼理解,只會爲自己尋找理由,想去玩。但絕對不會傷害別人,反而給我們帶來了樂趣,感覺孩子正在成長,爲她驕傲。而我們大人則不同。

記得我也做過這種類似的事。比如說,有時候,我們到別人(熟人)家裏,去找自己要找的人,主人不在家,只有一位老太太(或者是一位老大爺),爲我們開了門,我們就會對老太太說:你們家裏沒人,那···那,----我改天再來吧。

難道老人不是人嗎?如果不是老人在家,誰爲我們開門?我們怎麼會知道家裏沒人。是我們不把老人放在眼裏,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爲老人的。我們不但不爲自己的所作所爲感到羞恥,反而沾沾自喜爲自己偷換概念,洋洋得意,瀟瀟灑灑。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莫言的第三個小故事“暴風雨中八個泥瓦匠,破廟前躲雨。”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佛教的故事。

有一個佛教的禮堂裏,有好多人都在那兒做禮拜,一個主教在那講,大家都在聚精會聽講做祈禱。有一個老太太既不認真聽講,也不做祈禱,主教大人講完後走到她的身邊說:你爲什麼既不認真聽講,也不做祈禱。老太太說:我不信上帝,也不信主教大人您說的。主教大人說:你爲什麼不信。老太太說:您信,您得到了什麼,我不信。我又少了什麼?······

記得下鄉的時候,那時我還是一名少女。有一天中午正在吃午飯,我們的帶隊老師突然板着臉,對我們知青說:下午不去上工了,吃完飯就地開個會。老師話音剛落,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忽然一個知青站出來說:是誰說要整老師的,正在收集材料。有種的在這兒站出來,省得讓大家跟着一塊背黑鍋。他說完之後,沒有一個人接茬,老師就開始在那兒抽泣。又等了一會,他又繼續說道:“是誰,趕快站出來。要不會天打五雷······”,‘轟’字還沒說出來,忽然電閃雷鳴,雷雨交加。這時,就聽到到那個知青斷斷續續的說:瞧··瞧,···報應來了··報應來了······

其實那天還沒吃午飯時,天色就已經很暗了,我們收工回到飯廳,大家都在爲自己感到慶幸,沒有淋到雨。那個知青說不說話,都會閃雷下雨的。只是恰巧在那個時候雷雨交加狂風大作······。

這麼說吧,其實那天大家並不是要整老師,只是有的知青聽說,老師總是教導我們要種紮根樹,寫決心書,號召我們留在農村。而老師卻揹着我們,透過關係把自己的兒子從他下鄉(在我們縣的另一個知青點)的知青點給調回了城。有的知青知道了這事,很生氣,想問問老師。其實這事,我事先也知道,如果我那天當了英雄,把事情攬在自己的身上,也是會打雷下雨的。我之所以一言不發在那兒看,也是我的另一種選擇。後來這件事以老師的痛哭流涕不了了之。再後來老師以請病假爲由離開了我們的知青點。

我不敢確定這兩件事就一定和莫言老師講的第三個故事中佛教有某些粘連,但我想多少會有點某種關聯吧。

其實那個知青根本就不瞭解情況,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別人,把別人想得太壞,誰也沒有想整老師,只是想問一問是否是真的。其實大家都有選擇的權利,不說話是一種選擇,說話也是一種選擇。幹嘛要用佛教來壓制別人。每個人都有說與不說的權利。說自有說的道理,不說也有不說的緣由。企圖用恐嚇的方式壓制別人,事情會更糟。和平共處纔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我想講的是,莫言老師講的這三個故事在現實生活中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故事,當衆多現象共存時,因該允許它們有共存的生活環境。當大家同時聽到或看到一件事情,你可以爲之感動,爲她哭。別人也許不爲之感動,它可以裝哭,裝哭雖然是表演,但應該允許它。更可以不哭。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並非你哭就代表着你的覺悟就高,她假哭就沒有感情,她不哭就是沒有感覺。覺悟的高低不能就此妄下結論。你哭有你哭的道理,他裝哭有他裝哭的緣由,不哭也許是另一種選擇。只是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造就的個性不同。對問題的認知也就不同。就像站在不同的山上看不同的樹,不同的深林裏看不同的鳥。感覺不同,看法不同。選擇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應該允許多種元素共存,應該學會容忍與包容。任何想借此機會,貶低別人擡高自己(爲自己的私立)踩着別人的肩旁向上爬的人是不可取的。試想一下,如果壓制大家都穿同一種顏色的服裝白色或者是黑色,這個世界還會精彩嗎?

那麼現在再來看看莫言老師所講的第二個小故事,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這個版本在現實生活中或許存在的會更多。莫言老師所講的第二個小故事是他頂撞老首長,偷樑換柱自以爲是,擡高自己傷害老首長洋洋得意瀟瀟灑灑的事。誰能保證我們在生活中沒有做過,尤其是我們這些自以爲讀了一點書的人。總想標旁自己的人,難道現實生活中還少嗎?說實話,在現實生活中自卑不可取,但是過分的自負,尤其是以傷害別人爲目地的行爲來擡高自己更不可取。尊重別人比尊重自己更重要。要學會首先先尊重別人,別人纔會尊重你。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莫言老師講的第三個故事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也就是莫言老師講得那八個泥瓦匠在破廟前躲雨的故事。當災難來臨時,他們各懷鬼胎企圖以武力傷害別人來保全自己,相持不下,設了賭局,最後那個命運不好的人被他們用武力擡出了破廟的瞬間,破廟也瞬間倒塌。剩下的幾個人的命運也可想而知。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大自然千變萬化,每天可能都有災難來臨,假入我們大家都像那八個泥瓦匠那樣各懷鬼胎標設賭局,以別人的生命而不顧,能戰勝災難嗎?任何打着佛語的幌子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別人,把別人想得太壞把責任推向他人是不可取的。只有大家同心協力萬衆一心才能戰勝災難取得勝利。

總之,莫言老師確實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把這三個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小故事串講的那麼有聲有色那麼深刻,又富有含義,我是很佩服的,佩服他的絲絲入扣,富有哲理,更佩服他的睿智。以及故事中給我們的啓迪和智慧。

期待莫言老師給我們講更好聽的故事,爲莫言老師獲獎而高興,爲我們的祖國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