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500字>

資本論讀後感(5篇)

學問君 人氣:1.3W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百科全書,更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的巔峯之作,下面我們先去欣賞一下資本論讀後感的範文吧,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資本論讀後感(5篇)

資本論讀後感1

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資本論》發現了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是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兩大貢獻,即歷史唯物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完美的統一。它的出版,

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這一鉅著的問世,不僅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標誌着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最爲全面的科學論證,它宣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爲無產階級革命指明瞭正確的方向,迎來了無產階級的新的鬥爭歷程,因此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爲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是人類歷史上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對國際工人運動鬥爭經驗的總結。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爲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在自身範圍內的進一步發展。閉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和歷史聯繫在一起的經濟學家,而《資本論》就是他這種創舉的體現。同時《資本論》也沒有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爲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爲一體。正如列寧所說:“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都應用於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瞭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學說,闡明瞭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 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指出,幹活付錢,這是錯誤的認識,就是說工人幹活,資本家付給他錢,看來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實際上,這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爲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自己所得的報酬,克思把這個“帳”算清以後,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本質、手段、訣竅就給暴露出來了,這使廣大工人階級更認清了資本家的剝削方法,從而爲自己爭取更高的待遇準備了充足了條件。在這部書中,馬克思透過大量事實,詳細而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揭穿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祕密”,暴露了資本主義殘酷剝削工人階級的醜惡本質,也指出了工人階級之所以極其貧困的原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斷然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必然勝利都是不可改變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爲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提供了理論武器,增強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決心和信心。

資本論讀後感2

在中學時代學歷史時,就已經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瞭解,知道了有《資本論》這本書,知道書中有剩餘價值理論這個概念。其餘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經過三個多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學習,才讓我對資本論進行重新審視。經過十幾天的仔細閱讀,讓我收穫匪淺!

只可惜,由於閱歷和時間的關係,使我無法對《資本論》進行深刻的瞭解。衆所周知《資本論》不僅是一部不朽的經濟學著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融爲一體的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全書,並且它又是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兩大貢獻,即歷史唯物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完美的統一。實際上這是一部以剩餘價值理論爲基石的經濟學鉅著,馬克思根據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祕密,論證了無產階級必然要爲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鬥爭。

剩餘價值理論中馬克思指出,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幹活付錢”是錯誤的認識,實際上“幹活付錢”並不是“等價交換”,工人爲資本家勞動所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自己所得的報酬。例如,一個工人一天勞動所得爲8元錢,而他在一天之內爲資本家所創造的利潤遠遠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還可能更高。

那麼,究竟什麼是剩餘價值呢?馬克思的《資本論》裏面的一段話“其中的G′=G+△G,即等於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我把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餘額叫作剩餘價值。馬克思認爲,“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並不爲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餘價值,剩餘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着資本家。”馬克思又進一步論述,“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勞動,這對於認識價值一般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餘價值看作只是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對象化的剩餘勞動,這對於認識剩餘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使各種經濟的社會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和僱傭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餘勞動的形式。”在這話裏,很明瞭地將剩餘勞動時間與剩餘價值掛鉤起來,從而得出資本家透過榨取剩餘勞動時間來獲得剩餘價值。

這種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瞭解到資本家是如何榨取剩餘價值,即剝削工人。馬克思用一個個清晰的辯證,一個個血淋淋的例子,講述了工廠主是如何一點一滴剝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盜走了所有的工人們財產與勞動成果。也明瞭的敘述了資本家們是如何用工資的形式隱藏了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如何把工人的勞動都表現爲有酬勞動。清晰的告訴所有的勞動者,你們被資本家們騙了。你們被資本家盜走了財富卻渾然不知。

其實,我們將剩餘價值理論換個方法表示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如:整個工作日A=必要勞動時間a+剩餘勞動時間b。a在穩定的生產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餘價值率的提高必然透過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產方式不斷進步的情況下是續漸減少的,所以在A不變的前提下--這種不變具有現實的重要意義--b在續漸地增加。後面的情況所造成的後果是,由於a的減少而使勞動力的價值降低,然而它被剝削的程度更大了。

馬克思的《資本論》指導着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也指導着我們自我價值的實現。每一種學說,每一種論述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我們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盤否定。而《資本論》中剩餘價值理論對指導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此次學習《資本論》一點所得所感!

資本論讀後感3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爲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爲生產勞動。”他接着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着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爲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爲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爲,“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着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探討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裏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爲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爲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爲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髮揚光大。

資本論讀後感4

馬克思《資本論》是一本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著作。既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著作,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著作。其內容博大精深,其對資本主義經濟學的精妙闡述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淺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就其觀點談談我的看法。

馬克思《資本論》的第一篇商品與貨幣中關於商品的交換過程中談到:“商品對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價值的,對其非使用者是使用價值。因此,商品必須全面轉手,這種轉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換,從而使商品彼此作爲價值發生關係並價值來實現。可見商品在能夠作爲使用價值之前,必須先作爲聚氨酯來實現。”此觀點很精確地闡述了交換對與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從商品的定義出發。我們都知道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由此可見作爲商品與其他東西的區別一是交換,而是是勞動產品。其兩者共同構成了商品的屬性。因爲可以用來交換,所以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因爲是勞動產品,其中凝聚了人類的無差別勞動,所以商品具有價值。從其屬性來講,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要生產產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爲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要成爲商品,產品必須透過交換,轉到被的使用者手裏,最後,沒有物品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品無用,則其中包含的勞動也沒用,也就不形成價值。因此,交換這一過程在這裏發揮了很關鍵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滿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時實現了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實現了商品本身的意義。

另一方面,商品交換過程也是創造財富的'過程。交換創造財富。正如書中所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社會中,社會財富表現爲“龐大的商品堆積”。而財富的獲取是透過堆剩餘價值的剝奪。商品因爲交換過程而從他們當作非使用價值的人手裏轉到把他們當作使用價值的人受咯。這過程在此是一種社會的物質交換。一種有用的勞動方式的產品代替另一種有用的勞動方式的產品。商品到它使用價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換領域轉入消費領域。商品因爲有交換因此有了貨幣,有了在市場的流通。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爲資本貨幣流通形式卻是g——w——g,g——w——g之間是有意義的,因爲其中g——w——g’,g’=g+g’’即是於原來的支付的貨幣額加上了一個增值額。這個增值額超過原價值的餘額,稱爲剩餘價值。因此,商品以貨幣爲媒介,透過交換,創造了剩餘價值。也就是創造了財富。

由此可見,交換是商品形成和發展的一個過程。也是商品實現其意義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有着重要的意義。

資本論讀後感5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爲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着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爲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爲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爲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於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爲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爲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着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鬥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爲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新情況、新問題涌現出來,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服務性勞動、科學研究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經營管理勞動,由於都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都不創造價值。這一原創含義,與現實經濟活動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