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500字>

呼蘭河傳讀後感1500字範文

學問君 人氣:2.76W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的藝術成就呼蘭河傳讀後感1500字範文。下面由本站就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1500字範文

【呼蘭河傳讀後感1500字範文一】

《呼蘭河傳》創作於1942年,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於是,她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爲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作者以自身的童年回憶爲線索,透過描寫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小鎮呼蘭(今哈爾濱市呼蘭縣)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卑瑣、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的存在,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讀者炫惑。

呼蘭河的冬天,“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飛着清雪。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裏邊的呼吸,一遇着嚴寒好像冒着煙似的……這批人馬在冰天雪地裏邊竟熱氣騰騰的了。”這是怎樣的一幅東北農村小鎮的晨景,何其生機盎然,鄉土氣息撲鼻而來。呼蘭河的火燒雲也特別的奪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

從地面到天空,蕭紅用神來之筆彷彿將我們帶入呼蘭河的小鎮。不僅那晨景圖、火燒雲,不僅那園子的蝴蝶、小白菜……使你歷歷在目。還有那黃昏後尚未入睡孩子的嚷叫:“烏鴉烏鴉你打場,給你二斗糧”;那粉房裏鮮明荒涼的歌聲“人家的丈夫團圓聚、孟姜女的丈夫去修長城”也聲聲傳入你的耳鼓。在你的心間蕩起一種純樸的美感,那麼實在、那麼自然!使你不覺沉醉其中,置身於小鎮的清晨與黃昏,感受着濃郁的小鎮的氣息。

從東北小鎮的嚴寒的大地着眼,我們可以從中領略呼蘭河的自然、社會、人情風貌還有那呼蘭河人們的精神世界。還有那賣饅頭的人跌倒後掙扎着爬起來,連饅頭帶冰雪揀到箱子裏去,一數,不對數,他明白後,就對那吃饅頭的人說:“冷的天,地皮冰裂了,吃了我的饅頭了。”聽着的行人都笑了。讀者也禁不住啞然失笑。爲書中人物的幽默,爲着作者的幽默。

《呼蘭河傳》在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揭示他們的貧苦、無望、愚昧、麻木時,諷刺幽默則使人感到悲涼、悽苦。“養豬的那家租住的碾磨房,房頂的草上長着青苔。一到下雨,那房子裏的.人就提着筐子上房採蘑菇,採蘑菇的驕傲得不得了,而全院子的人則沒有不羨慕的,都恨自己爲什麼不住那草房裏。房上採蘑菇的故意選幾個大的拋下來,藉以炫耀,哪知道忘記房頂已經露了洞,一不小心就把腳掉下去了,把腳往外一拔,腳上的鞋子不見了,鞋子就從房頂落到翻開的滾水裏,滾,着翻着……”

讀者絕不會因爲這情景的有趣而歡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淒涼的。既同情他們的不幸,又原涼他們的麻木。這也是這本書諷刺幽默所產生的憂鬱的美感效應。當我們看到後幾章漏粉一羣人,貧苦卻還苦中作樂,直感到一種淒涼和悲哀。及至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周圍鄰居的評頭品足,又使你既爲他們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爲他們被毒害不覺悟而痛心。直至最後作者寫到王大姑娘同磨官馮歪嘴子的愛情,他們居然衝破封建樊籬,在窮苦、誹謗中生活得恩愛興旺,才透出一口氣。不禁爲他們的勇敢,爲他們頑強的生命力而讚歎。

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與作者在一個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着呼蘭河的故事。儘管悽婉憂鬱,卻仍然美麗得動人。讀着它,會感受到一條悠悠的小河,緩緩地從容地流淌,時而濺起幾朵機智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聰穎的雙眸閃耀的智慧光芒。在作者童年的後園裏: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真如在青天一方碧綠的草地上,我們微閉雙眼,聆聽着身旁一灣清澈的小溪,輕輕地默默地流過。作者童年心目中的後園多麼的動人和可愛!不禁使人產生一種審美的超越,心靈的淨化,竟至於沒有什麼形容詞,更不要談華麗了。而語言是如此的平緩,就像一個純樸的女孩兒正向她的小朋友講敘她所迷戀的地方,真切率直,卻令人神往。

【呼蘭河傳讀後感1500字範文二】

一開始讀,覺得味道怪怪的,老有一種調侃味道流露於字裏行間;再往後讀,心情逐漸變得沉重起來,感覺作者的平實的敘述中似乎在揭示國民的劣根性,再後來,感覺就更復雜了,一時間覺得說不清楚。於是,去了解作者蕭紅,瞭解此書的創作背景。

被譽爲“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爲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筆鋒犀利,有着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爲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作者在寫完《呼蘭河傳》兩年後去世,葬於香港的淺水灣。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爲原型創作的。作者寫了她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城鎮的單調的美麗、人民的善良與愚昧。它在藝術形式上是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嫺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峯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她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呼蘭河傳》前四章,作者以畫家的筆墨描繪出呼蘭河的風俗人情畫面,可謂多姿多彩,生動自然,又創造出一種散文詩的意境,純樸清新,一種別樣的美。

“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飛着清雪。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裏邊的呼吸,一遇着嚴寒好像冒着煙似的,七匹馬拉着輛大車,在曠野上成串的一輛挨着一輛地跑,打着燈籠,甩着大鞭子,……這批人馬在冰天雪地裏邊竟熱氣騰騰的了。”多麼典型的東北小鎮,多麼有意境!

那賣饅頭的老者,腳踏有圓滾滾的雞蛋大凍掌子的鞋子,揹着箱子顫顫驚驚地往前走,眼睛晴掛着霜,鬍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大泥坑子、賣麻花的、賣豆腐的、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逛廟會、祖父的後園、玫瑰花、狗尾草、火燒雲……讀吧,小鎮的童年生活皆歷歷在目。“拉大鋸,拉大鋸,老爺(外公)門口唱大戲。接姑娘、喚女婿,小外孫也要去。”……聽吧,有趣的童年歌謠亦聲聲入耳。作者信筆寫去,自然而灑脫,毫不嬌柔造作。

小說的後幾章寫了漏粉的生活,雖貧苦卻能苦中作樂,讓人感到一種淒涼和悲哀。寫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周圍鄰居評頭品足,使人既爲他們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爲他們被毒害不覺悟而痛心。最後寫王大姑娘同磨官馮歪嘴子的愛情,讓人不禁爲他們的勇敢,爲他們頑強的生命力而讚歎。

特別欣賞作者的語言風格。讀文章,感受作者娓娓道來,感受語言中透出的機智的幽默。你絕不會因爲一個個情景的有趣而歡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淒涼的,含着眼淚的。讓我們既同情呼蘭河鎮老百姓的的不幸,又原諒他們的麻木。

最喜歡“祖父的後園子”,有詩一般的意境,童話般的情調,有祖父的庇護、嬌慣、溺愛中那種悠然恣意的任性的成長快樂。真好!

【呼蘭河傳讀後感1500字範文三】

它斷斷續續,沒有貫穿全書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的,一個片段跳入另一個片段,讓人摸不到脈絡。

它以一個孩子單純天真的視角,描繪一個小鎮上世態人情,繼續自己童年生活的點滴。開始讀有輕鬆的趣事,可愈讀愈會感到心頭一點點沉重苦悶起來,直到最後情感波瀾而久久不能平復。

它是一篇敘述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作者的眼裏處處是新奇。春天。拔一個白菜,摘一個黃瓜,採一個倭瓜花心,捉一個大綠豆青螞蚱,一個大蜻蜒從旁飛過,於是丟了黃瓜又去追蜻蜒去了。夏天。呼蘭河的火燒雲是很好看的,變化極多,一轉眼,一低頭,那天空的東西就變了。秋天。偏偏這後園每年都要封閉一次的,秋雨之後這花園就開始凋零了。冬天。儲物室隨便開啟那一隻箱子,裏邊一定有一些好看的東西,從而來消遣冬日漫長凝滯的日子。四季。自然的神奇帶給作者生命最初的期冀和夢幻,童年的歌盡情流淌迴盪在後園的小天地中,享受人生最純真、未被世俗侵擾玷污的年華。

但是,不幸,童年的樂趣總共加起來就這麼多了吧。儘管還有唯一的一個玩伴,祖父。祖父慈祥而有童心,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祖父拉着作者。一天到晚,門裏門外,寸步不離,祖父授她唐詩,講實在聽厭了的故事。

可是,小小的一點樂趣,怎麼耐得住孩童渴求多彩新奇生活的慾望。在第四章,每節開頭都是一句:“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院中擺着的破舊物,沒有緣由,任其自然,更沒什麼樂趣;房子外表高大威武,但內容空虛;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鬧着,不但不覺得繁華,反而更顯得荒涼寂寞;鄰居們生活千年如一日的刻板單調,那粉房裏的歌聲,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作者描寫童年生活是爲了給在呼蘭河的人的生活反襯和預示。

呼蘭河的人是寂寞的。他們都是像作者這樣由小長到大的,但他們也已經習慣了,覺得理所當然。所以他們抓住一切看熱鬧的機會,不放過呆板單調生活中極少有的樂趣,哪怕只是一個時常淹牲畜的大泥坑也是盛舉,是令人窒息的。家長裏短,柴米油鹽,也能讓那些精神極度貧乏的人爭吵上三天三夜。他們生活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冷了穿棉衣,天熱了穿大褂,一年之中,必定要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日娘娘廟大會。這是精神上的盛舉。

呼蘭河的人是愚昧的。節日的盛舉,都是爲鬼而做的,並非爲人而做的。至於人去看戲、逛廟,也不過是揩油借光的意思。有的說,現在的學堂太不好了,有孩子是千萬上不得學堂的。一上了學堂就天地人鬼神不分了。有的說他要到學堂把他的兒子領回來,不讓他念書了。有的說孩子在學堂裏唸書,是越念越壞,比方嚇掉了魂,他娘給他叫魂的時候,你聽他說什麼?他說這叫迷信。你說再念下去那還了得嗎?相比起來,作者沒有魯迅那樣強烈的一針見血的批評和嘲諷,而是以點滴的筆墨,緩緩地滲透作者對封建惡習的厭惡和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呼蘭河的人是麻木的。小團圓媳婦是書中被封建觀點迫害最深的,在那個沒有一點人性一點溫暖的非人間。“大缸裏邊,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後來她連動也不動,哭也不哭,笑也不笑”;“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湯一次昏一次”;而周圍人呢:“看熱鬧的人,絡繹不絕”;“沒有白看一場熱鬧,到底是開了眼界,見了世面”;“於是人心大爲振奮,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覺的也精神了。”他們眼見如此殘忍的行爲卻大聲叫好,一個人的死若是能帶來點樂趣的話那就是好的,所以他們樂於看上吊,投河,跳井,自刎“反正不用買票,而且趣味無窮”。作者滿含悲痛地描述了這種踐踏生命,蔑視生命的行爲,鞭撻又同情他們。是啊,這能怪他們嗎?這能恨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嗎?他們其實還是善良的,實在沒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啊。他們同是被幾千年傳下來的思維、生活方式所迫害,最終成爲一個個犧牲品。

呼蘭河的人是消極的。那些漏粉的人一直唱着歌,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淚在笑似的。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爲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有二伯,老廚子,老胡一家,都是這樣。

不過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馮歪嘴子,他本該絕望,卻鎮靜下來,照常生活着。他不似小團圓媳婦和王大姐那樣無意的反抗,而是雖受限制,卻寄寓着希望。

《呼蘭河傳》就是這樣一本書,風格明朗,笑裏含着沉痛。以一個孩子的小視角,反映出中國的一個大時代。